宜春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到东周末期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含恨投汨罗江自杀,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岳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的起源。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民间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而演变成纪念屈原的活动。就这样赛龙舟逐步成为端午节的重要活动和体育运动,但它更多的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1-1.png

      赣中一带是我国最早时兴龙舟的地区之一。出身袁州的唐朝状元卢肇,及第后写有一首观竞渡诗,诗曰:“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首诗在民间很有影响。清代严思浚在《袁州竹枝词》中云:“秀江桥下水涟涟,馆驿楼前浪拍天。艳说状元洲夺锦,洲边人爱划龙船。”

      卢肇的诗说到了唐代赣江或袁河的龙舟竞渡,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则有《竞渡》诗对高安的龙舟赛有过精彩的描述:“使君欲听榜人讴,一夜江波泊岸流,父老不知招屈恨,少年争作弄潮游。长鲸破浪聊堪比,小旗还风殊未收,上胜争先非老事,凭栏高日思悠悠。”1-2.png

      纪实性地描述锦江两岸群众端午节观看龙舟竞渡盛况的古籍,莫过于清人朱航的《锦江脞记》了。“筠俗五日,锦江竞渡,两岸妇女,观者如芙蓉映水。筠州竹枝词云:好是日高风定后,香薰两岸活芙蓉。盖纪实也。”连妇女也倾城而出,何况男人。江深水阔的丰城,民间历来酷爱划龙舟。旧时,农历四月二十日即时为龙船下水日。下水前一夜,安浆插旗、点烛敬香,擂鼓鸣爆。并选一未婚青年,手举干草火把,从船头跑到船尾,众人呐喊助威,以张声势,进行隆重的祭船仪式。次日下水。开划前敲锣打鼓,“标手”(划船手)列队站齐,合念祝词。有“初一划,初二歇,初三、初四划到节”之说。

      说到民间对划龙船的酷爱,恐怕要数上高、宜丰锦江一带的村民别出心裁。他们弄出了一个中国民俗事象中罕见的节日——“端阳副节”。这个不见正传的“副节”,在上高斜口、宜丰石市一带被定在五月十三日。

   “端阳副节”缘何而起?因为乾隆五十五年端午,上高况、严等姓争斗龙舟,互相殴击,以致溺毙多人,酿成大案。次年三月初十日,县令刘逢奇颁布《谕禁端午竞度文》,为“以杜事端”,严禁端午竞渡,下令拆毁各船,并将禁令勒之以碑。但是上高百姓不象那位迂腐的知县那样因噎而废食。他们想出了一个既不违禁又要划船的对策,这就是端午之后再加一个“副节”,过把龙船瘾。这只是一种推测而已,不管怎么,“端午副节”毕竟以其地方特色而丰富了我国的民俗文化。

      丰城小港镇各村的龙船,有在端午节前划船走亲的习俗。船到本村出嫁女子的婆家村庄,女子夫妇要站在岸边鸣爆欢迎,并为龙船献上三支“标”,“标”是用一杆青竹挂上一条红绸做成的,插在龙头、鼓架和船尾上,以添风采,俗称“送标”。“送标”完毕,请划手们上岸吃茶,俗称“吃标”。有进几家女子联合请划手们到家中喝酒吃面。并趁机将未婚小伙子介绍给婆家的姑娘,以图做月老红娘。高兴时,还留下娘家龙船,与婆家龙船进行友谊赛。故端午节又是一个村里间联谊节日。1-3.png

      新中国建立后,宜春市各地都不同程度开展龙舟竞渡活动,当然端午节最为活跃和壮观,但碰到大型运动会时也会举办龙舟竞赛活动。高安颇有特色,高安连续参加了全国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屈原杯”龙舟赛,各届成绩均名列前茅。1991年高安龙舟代表女队,还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龙舟赛,荣获了女子组全部两项冠军。高安打制龙舟时,要请打制龙舟的木匠举行祭祀仪式。待新龙舟做好后,须将龙舟顺转过来,再用红、黄、蓝、白、黑5种颜色叠成的五彩布分别钉在龙舟头的两边,捉一只大公鸡割开鸡喉,对准龙舟的中心主梁点鸡血,俗称此为“祭梁”。祭梁之后木匠须唱彩词:“一进船头生百福,二进船头状元红”等吉利语。等吉利话讲完,东家须付给唱彩词的木匠一个红包,以谢他的良好祝愿。高安按传统的习俗规定,制好的龙舟和参赛完的龙舟由各庙会或龙王会管理,每年从农历四月开始,划龙舟的参赛者所在的“龙王会”便会抬着“龙王爷”(为木雕)到邻里募捐,募捐回来后要将“龙王爷”放置在祠堂当中,由抬龙王的人依次朝“龙王爷”烧香叩拜。各村所募捐的钱和谷物留待端午日龙舟赛时用。高安的龙舟有4种规格:大号、二号、三号、小号。无论大小龙舟,其正前方有一半圆形的兽面挡板,一般刻成狮子头像,俗称为“吞口”,另外再给龙舟装上用樟木雕制的龙头,龙头和“吞口”上都刻有“王”字。龙舟全用杉木制成,按规格分成9、11、12、13舱,龙舟尾成尖状而高高翘起,另还有插着画有花纹的条形木板。

      每年五月初一,参赛龙舟下水训练。按旧俗,龙舟下水前要设坛举祭方可开始划动。高安的龙舟赛场设在锦江,五月初五,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早早云集在锦江两岸。开赛时,锣鼓喧天,百舸争流,场面十分壮观。两岸则是喊声震天,掌声雷动,为参赛人助威。2007年江西省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宜春赛区高安分赛区龙舟竞赛和水上表演的空前场面就略见一斑。

QQ图片20171124161809.png

      宜春中心城龙舟竞渡赛层出不穷,精彩迭出,“青龙杯”龙舟赛五月初五在秀江多次举行。2004年全国第五届农运会龙舟赛在宜春隆重举行,场面十分壮观恢宏。2010年6月16日,“天龙杯”龙舟赛在明月山风景区天工开物园外湖拉开帷幕,来自袁州区各乡镇、街道的32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2012年5月4~5日,宜春学院代表队一举夺得江西首届龙舟大奖赛第一名。

3705

丰城岳家狮

      岳家狮的形成历史可追溯到宋代,以岳家拳的历史沿革为主。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民族英雄岳飞遇害后,岳家军游兵散勇分布甚广,特别在江南数省,民间处处掀起了习练岳家拳的热潮,以弘扬岳飞的民族精神,历时千年,经久不衰。丰城明代爱国名将邓子龙,文武兼备,人称有“岳家穆”风度。他幼年师从明嘉靖著名学者、武师罗洪先,相传罗的先祖曾为岳家军旧部,是岳家拳的正宗传人。邓子龙从罗洪先处继承了岳家拳特别是岳长枪的真传,其文才、武学、品行修养无一不效法于岳飞,以致于他的气度、抱负甚至遭遇亦与岳飞极其相似。明万历年间邓率兵大破缅酋万象阵、平定西南边乱后被馋贬归故里。在丰城老家邓家村养老期间,周边各地民众慕名前来拜师学艺者络绎不绝。邓子龙因人施教,将本地“字门拳”与岳家“硬门拳”有效地揉合为一体,以充分展示岳家拳的威、雄、险特征,独创了“岳家狮”,并将邓家村冠名为“狮子邓家”,在村前立千斤石狮以铭记。自此,岳家狮在丰城、新建、安义、崇仁、清江等地广为流传。2-1.png

      岳家狮集历代民间艺术为一体,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狮舞由岳家水、火流星开场,先表演岳家枪、岳家锤、岳家拳,后依次表演各种刀刃、棍棒、板凳,表演各尽所长、尽情发挥。狮子由流星引出,在“雪花盖顶”、“流星赶月”、“过背”、“连环手”等流星动作的陪衬下,翩翩起舞,表演“引颈”、“伸懒”、“梳须”、“舔尘”、“拜母”等动作。然后“上席”(上桌)表演“饮水”、“钓鱼”。下席后,便“咆哮”、“滚翻”、“发燥”、“狂舞”、“怒发冲冠”凶狠无比。“卧地”稍息片刻后,再次“梳洗舔尘”,跃上第二席。如此往返,一层层往上加,一次次向上攀,越攀越高,越高越难,越难越险,历不尽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显示出岳家军不畏艰险气吞山河的气魄。雄狮登上最后一层后,带狮人上场,“起桩”,用岳家拳中的“铁板大手”左右将人推开,展开人与雄狮搏斗的激烈情景。带狮人引狮“下山”后,抓住狮头,人狮共舞;雄狮挣脱,冲上“高山”(方桌),带狮人翻越群山(穿桌),再次与狮争斗。最后人狮再次共舞,和睦共处。舞蹈内容以岳飞的《满江红》为基调,将意、念、形、态共冶一炉,将武术、舞美揉为一体,用舞姿展示书法,以武技体现剧情,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雅的艺术玄机。

      除其内涵外,岳家狮在道具、制作、音乐等方面也明显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狮衣除背脊上用黑、黄、绿、白四种苎麻制作狮毛以区分狮子种类外,不加任何修饰,显得朴实大度。背脊上突出狮毛,寓意岳母在岳飞背上刺有“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为孝子,后人用以纪念岳母,规定表演者一律不准打赤膊,并有“拜母”专门动作,以示岳家军军纪威严和对岳母的尊重。舞狮前的武术表演,第一是长枪,第二是铜锤,意为“慕师”,缅怀老祖宗。音乐以锣、鼓、钹三件简单打击乐配以“仓才才仓才”,“仓才衣才才仓”,极其简易曲谱,充分显示岳家军的简朴作风和严明的军纪。

   “岳家狮”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她除有一般民间艺术项目的功能外,还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能。她是岳飞、邓子龙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历史教材,对发扬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

1953

丰城社火

      河西地处丰城赣江西岸,有七镇二乡一街办,面积近800平方公里。区域内有142个村(居)委会,824个自然村,7万余户,31万余人。河西地区,文化积存厚重,各种文化并存,特别是“社火”文化更具有特色,成为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

   “社火”是源于人们对菩萨、历朝文臣武将的祭祀而来。从宋代起,各种祭祀活动流传开来,形成丰富多彩的“社火”文化。社火在同田叫“游神”或“社火”,客人谓之“过神”,东家谓之“看神”,上塘称“社火”为“游神”,董家称“社火”为“迎神”,尚庄、泉港称“社火”为“故事”,隍城、湖塘以“社火”称之。关于社火的来源,有以下几种传说。

      佛教诸神祭祀 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母亲摩耶夫人在兰毗尼园的无忧树下生了悉达多(释迦牟尼成佛前的名字)太子,难佗与优波难陀龙王口吐清水为之沐浴。释迦牟尼涅槃后,佛教徒便于每年其诞辰日,按此传说举行沐浴仪式。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中印历法不同,浴佛节有二月初八、四月初八、十二月初八等几种说法。汉代始,浴佛节成为寺院与民间共有的节日,《三国志吴书、笮融传》:东汉末年,“(笮融)大起浮图祠……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人民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区亿计。”浴佛人数之多,规模之宏大,已在民间形成一时风尚。随着历史的变迁,浴佛演变成今日的各地风俗,董家柏树、塘头、老塘、上塘柘里等地均有此俗。3-1.png

      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观世音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传说其诞辰日为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为六月十九,涅槃为九月十九,民间多在此日奉祀,演变成今日“社火”。上塘、董家等地流传。

文臣武将祭祀 人死后化为神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传说关羽死后,头葬河南洛阳,身葬湖北当阳玉泉山,人感其德义,岁时奉祀。至宋代,流传其应龙虎山张天师之召,现形御前,降魔伏怪的显灵故事。宋徽宗于崇仁元年(1102)追封关羽为忠惠公,宣和五年(1123)加封义勇武安王,配祀于武成王姜太公。元天历元年(1328)加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初祀为关壮缪公,与岳飞同祀武庙,各地称关岳庙。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封三界太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清康熙五年(1666)敕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勒石立碑于今洛阳关林。据传,农历五月十三是旱魃(制造旱灾的怪物)经过的日子,因此祭祀关帝求其显灵,以求驱邪避灾,普降甘霖。清朝时割牲演戏,华灯万盏,鼓声爆响隆重热闹,尚庄、候塘岗等村故事盖来于此。

      竹岗魏家魏时应传说。魏时应生于明嘉靖庚申年十月十四日,明万历乙未进士,初授福建建阳知县,累官光禄寺正卿,南京通政司,卒赠南京工部左侍郎。

      据传,魏时应冠带在家,朝庭颁旨任为吏部尚书(现竹岗魏家尚存天官第)。由于钦差行来缓慢,在行进途中,魏时应鹤驾归西,成为没有接旨的天官。后人为纪念其于明万历年间从南昌县田湖魏家迁居竹岗魏家之功,于其生日开展祭祀活动,并抬魏时应神像游村,亲朋到此饮酒,成为习俗。3-2.png

      商业帮会传说 清末民初,抚州客商到白富采购马匹,拉动白富人到高安采购马和耕牛。由于马交会场面大,参与人员多,在这些做马生意的人家有客商和亲朋参与交易,东家要安排酒饭招待。久之,在农历8月20日,形成马会集会,亲朋都要来喝酒,形成“社火”习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促进马交会的繁荣。1979年,白富人还请来南昌戏班唱了几天大戏,活跃了市场,集聚了人气,今天的白富人仍然乐此不疲。从正月开始到腊月,一年之内除3、4两个月外,有十个月有“社火”活动,彼停此起,连绵不断。

      解放前,“社火”活动隆重而热闹。过“社火”的村庄在当日要进行“游神”活动,村里挑出几十个彪形大汉,家族管事人员,组织出游。在三响号炮声中,鼓乐齐鸣,爆竹喧天,前面旗幡招展,继而神器法器随之,中间壮汉披红挂彩,抬着菩萨健步如飞,背后乐队随之。吹吹打打,热闹非常,肃穆异常。每至一处,摆香案跪拜,爆竹迎送,祈求菩萨保佑。菩萨归庙后,香火供奉。这时,各家各户大摆酒席,尊者上坐,亲朋好友把酒言欢,尽醉而散。

      新中国成立后,“社火”活动降温,菩萨不再出游,但到了“游神”时,亲朋好友依然相聚,喝一顿“神酒”。文革时期,破四旧,因而“游神”喝酒被严厉禁止。但仍然有地方躲躲闪闪,偷偷摸摸吃一顿,既偿口福之欲,又陶然情趣之中。

QQ图片20171124160732.png

      20世纪80年代中叶,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如春风吹绿祖国大地,一派生机盎然,一些禁锢悄然解扣,过“社火”由地下转为公开,百姓可以堂而皇之地过“社火”了。虽然餐桌菜肴平常,仅六盘二碗或八菜一汤,但客人还是接踵而来,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不论与东家认识与否,只要和朋友同来就行,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假如有不速之客,虽然都不认识,但会认为是哪位的朋友而成为座上客。因此,客人是难以计算的,有时,客来多了,好叫主人为难,酒总还是要喝的。虽然,大部分过“社火”的村庄不知道因何种历史原因过“社火”,不知道过“社火”有何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晓得在“社火”前夕准备足够酒菜,以待宾客光临。客人多的人家,要准备3~4天的接客日,提前1~2天或过后1天都有客人相聚,热闹是热闹,人情味也浓,但内容单一,就是喝酒。当然,有些地方也颇具特色,演戏、放电影以丰富群众文娱生活,抑或做活经济收入文章。精明的隍城人就充分利用过“社火”之机,开展物资交流。交易市场的繁荣,更新了农民增收门路的理念,友情商贸两全齐美。

      几盘几碗几碟子,寻常百姓消受得起,但随着“社火”活动的升温,上菜质量数量的攀比,烟要好烟,酒要好酒,一场“社火”下来,半年积蓄付之口腹,贫困家庭甚至还要举债,更甭说家庭建设、发展生产了。一些有识之士就思量,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辛辛苦苦劳动得来的微薄盈余,就这么几天大手大脚用去了。虽说亲情友情得以延伸和谐,可有悖于勤俭持家发展生产的要求,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还过二次“社火”,当地群众更不堪重负,因此,轰轰烈烈的“社火”活动骤然降温,同田、上塘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自发地鸣金。曲江、尚庄部分村庄也在2002年相继停过“社火”。

2011

高安斗牛

      西班牙斗牛世界闻名。但很多人不知道,高安斗牛会和西班牙斗牛一样历史悠久。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是高安市祥符镇塔前村土城村斗牛之日。

      据传,高安土城斗牛起源于明末清初,起初只是农家放牛娃的一种游戏,后来成为当地的竞技娱乐活动,一直沿续至今。

      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又到了土城人狂欢的日子。土城村邻近的南山村、东岗村及大城镇、汪家乡等周边乡镇的耕牛来参赛了,土城人的亲朋好友都来做客了,媒体及摄影爱好者也都纷至沓来。

      烈日当空,热浪滚滚,室外温度近40摄氏度。观众观看斗牛的热情和气温一样炙热。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里三层外三层。他们或戴草帽或撑阳伞,城里女人怕晒则全副武装,只露出一双眼睛。

      上午预赛,下午决赛。牛上场,主人往往会抚摸它,让它静心应战。有的牛一看到对方强势就吓得撒尿,就打退堂鼓,主人着急,每每要助它一臂之力,推它应战。有一对牛上场互相亲昵,任你怎么捣鼓就是不斗。旁边的老乡笑道:它们怎么会斗呢?父亲的牛和儿子的牛,每天吃住在一起,亲着呢!

QQ图片20171124160146.jpg

      最好看的就是实力相当的烈性牛,一上场就发飙,互不相让。这时场上响起的欢呼声,就像催战号,牛越斗越勇,尘土扬起来,摄友们跑起来,全然忘记了热。赛后制服牛也总有精彩上演,获得了自由的牛要重新拴住不是件容易的事,几个人围追堵截满场子跑,不少人被撞到才能制服。一天的狂欢结束了,但土生土长的高安斗牛会带给人们的快乐却永存。

      4-1.png土城斗牛是高安市祥符镇塔前土城村一带农民为了庆典当地“吃新节”而举行的斗牛比赛活动,属于民间娱乐性民俗活动。所谓“吃新”就是当地农民以祭神拜祖的方式来品尝食用新鲜农作物,通过人神共享劳动果实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土城斗牛体现出一种富有地方乡土特色的传统“草根”文化和节庆文化。

      土城斗牛起源于何年何代还有待考证,但高安民间流行“吃新节”的习俗自古有之。据民国初期《高安县志》记载:“乡人选‘辛酉’或‘巳酉’日‘吃新’——新鲜饭菜,先盛饭三盅,上插稻穗,烧香鸣爆,供神敬祖……”。吃新节的寓意有两层,一是庆贺新鲜农产品可以供人们食用,二是祈求新种的禾苗获取丰收。吃新节的活动内容有祭神拜祖、大吃大喝、看斗牛、看唱戏等。祥符一带的吃新节,选在农历五月十五,这个时候,新鲜瓜果蔬菜开始上市,田间禾苗正在拔节。因此,当地农民又把吃新叫做“朝禾苗”,祈望稻谷丰收。4-2.png

      如今在农历五月十五日这一天,只要一走进祥符塔前土城村,就会看到这个小山村像集市一样热闹非凡。许多邻近的村民约定俗成地来到这里,他们兴致勃勃地有的牵着牛、有的骑着车来参加土城村的斗牛会。斗牛场上人山人海,欢声雷动,几十头编了号的牛牯一一出场亮相,接着便按拈阄顺序进行角逐。胜负决出之后,胜者披红挂彩,主人荣誉受奖。中午吃饭时,家家户户宴席丰盛,宾朋满座,那种隆重的场面胜过了端午节的喜庆,因为来家里作客的不只是亲戚,还有前来看斗牛的新老朋友。据土城村的老人讲述,过去斗牛更加热闹,过来参赛和观看的不但有本地人,而且还有奉新、安义、新建等邻县的外地人。斗牛之前,人们都要先到土城村的万里庙朝拜,将带来的供品和稻穗供在菩萨面前,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个时候土城村的吃新节,要闹上三天三夜,一到晚上,各家各户就会把自家的门板卸下来到庙前搭个戏台,让请来的戏班子演出“端节戏”。

      闻名远近的斗牛会让高安的黄牛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壮大与发展。高安素有“黄牛之乡”盛名,史料上也有“高安盛产牛”的记载,近年来高安的牛肉制品以无公害优质食品畅销国内外,每一次斗牛活动,尤其通过各级媒体宣传,都能让高安的肉牛产业增加一分光耀。

1468

铜鼓客家山歌

      铜鼓客家山歌是赣中民间风俗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清康熙年间,闽、粤、赣南一批客家人迁铜鼓后,客家山歌便在铜鼓广为流传。 

      铜鼓客家山歌大都反映山区人民的劳动、生活、风俗人情和男女爱情。由于客家人晚于本地人入迁,只能居住在深山老林,开山垦田,辛苦劳作。他们的社会地位簋低。不仅受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榨,而且还要受族权的压迫和本地人的排挤,生活非常贫苦。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他们常用山歌来发泄胸中的悲愤。如:“要崖(我)唱歌唱唔(不)成,冇有穿成苦瓜棚;结头打成千百只,油污刮得三斤零。”这首歌就反映了当时客家人的生活境况。情歌在客家山歌中占有很大的比例。5-1.png客家人身居“客”位,又居住在偏僻的山区,为了生存,不论男女都得从事户外劳动,再加上客家人生性耿直,便少了些封建意识的束缚,青年男女就多了一些交往结识的机会。在田间山头,青年男女常以山歌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如:“细妹送崖过山塘,塘里一对好鸳鸯;鸳鸯若唔成双对,前世烧了断头香。”“生要为死要恋,哪怕官司打眼前,十场官司九场打,打了官司还要恋。”采用一问一答形式的盘歌,表现的内容簋广,时令节气、花木虫鱼、日月星云等等,或盘或猜,极富情趣。如:“唱歌师呃老贤尊,崖打山歌问伲登(你们),新打米筛几多眼?斗米泊酒几条槽?对门黄牛几多毛?唱歌师呃老贤酋,介(这)只山歌崖知音,新打米筛算蔑唔算眼,斗米泊酒算酒喇算糟,哪有闲情算牛毛?”

      土地革命时期,铜鼓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山歌为当时的斗争服务。如:“红军一来晴了天,穷苦人民笑连连;五荒六月有饭吃,寒冬腊月有衣穿。”5-2.png歌颂了红军解救老百姓的功绩。“要吃柑子把树栽,要饮泉水把井开;穷人要想把身翻,快到红军队伍来。”号召人们投身革命,参加红军。“不怕敌人逞疯狂,穷人骨头硬似钢,鸟铳梭镖联合起,胜过敌人机关枪。”表达了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另外,还有大量的送夫送子参军,劝白军投降,努力生产支援前线,展望未来的山歌。这些山歌为苏区的革命斗争起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山歌紧紧配合社会主义建设,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如《卖公粮》:“鸡叫三遍天正光,生产队里送粮忙,全村社员齐出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担的担来,推的推车,呢哩呀啦,嘻嘻哈哈,送粮队伍出了庄,崖心里高兴把歌唱。”表现了丰收后,农民喜卖余粮的欢乐情景。再如:“崖老汉生来爱唱歌,一人唱来万人和,新人新事编歌唱,唱满九埂十八坡,唱得老汉乐呵呵。”表达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铜鼓客家山歌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在艺术上有独特之处。比兴,在山歌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如《选情郎》:“园中桔子越蓄越热越见红,对面妹子越长越大越爱人,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眉清目秀,小巧玲珑天仙样,织布纺纱,绣花挑朵,粗粗细细,玲玲珑珑样样行,年正十八有嫁人”;“天上起云横丝横,又象落雨又象晴,有心想同哥子连,又怕打坏哥名声”;“买张白纸裱冈匆(窗户);蜘蛛结丝在肚中,燕子做巢泥塞口,新交知己募作声”比兴,使山歌艺术形象更为鲜明、具体、生动。衬词,在山歌中的运用也很突出。如《螃蟹歌》:“正(呀)月(哪)思(哇)想(呀)螃蟹(咯)歌,一只(咯)螃蟹脚(呀)子啷当,丝呀个子嘟当,啷当啷当丝呀喂子哟,小妹妹(呀)你猜一猜(喂)。”句中衬词可以调节音节,增强句子的跳跃性,句末衬词可以加强歌词的语气,游离于歌词内容之外的较长的衬词则为山歌增添了不少情趣。衬词的运用提高了山歌的表现力,丰富了歌词的音乐性。垛四字句是急板山歌特有的艺术手法。如《卖余粮》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担的担来、推的推车、呢哩呀啦、嘻嘻哈哈。”垛四字句,无一定限数,可由编者或演唱者自由发挥。垛四字句,长于叙事,用于急板山歌中的第三、第四句之间,有板无眼,由慢而快,连念带唱,一气呵成,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QQ图片20171124155725.jpg

      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客家山歌受外来影响较少,基本保持着原始、古朴的风貌,具有一种粗犷豪爽的“野味”。客家语音跌岩起伏,跳跃性大。客家山歌的音调依据客家语言的语气、语势装饰美化,保持着纯正的客家音乐语言,而产生撼人的声腔艺术。铜鼓客家山歌有二句板、五句板、急板等多种形式,以急板和二句板盘歌最具特色。急板山歌从五句板发展而来,由五个乐句构成,基本只用二个音:2、6,音调高昂、节奏明快、情绪热烈。二句板盘歌,是二句式四句头结构的山歌,曲调悠扬婉转,旋律优雅,能表现丰富细腻的感情。

      铜鼓客家山歌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六十年代,铜鼓山歌手曾参加了八省(市)的巡回演出,《卖余粮》由中央电台灌制成唱片,根据山歌曲调改编的歌曲多次选入对台广播。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县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山歌、小调、曲牌,还专程前往客家山歌之乡——广东梅县学习。在此基础上先后创作演出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山歌戏《黑姑投军》、《绣红旗》、《福星》等,在全区和全省的会演、调演中获得同行和专家的好评。

1715

万载傩舞

      傩(音nuó)是古代流行的一种迎神驱鬼仪式。万载傩舞(开口傩),又称“跳魈”,是万载县民间驱鬼逐疫、祈福求安、庆丰贺喜,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据清道光版《万载县志》载:万载有傩约在元末明初。万载地处赣西边界,西接湖南浏阳,古为吴头楚尾之地,素有富万载之誉。乡民崇尚文明,跳魈之风盛行,其活动范围遍及乡间和邻县,经过历代民间老艺人的传承和文化部门的挖掘整理而得以保留至今,并绽放异彩。

万载傩舞似深山璞玉,如峡谷幽兰,古朴祥和,仪态万千,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2006年,赣傩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万载傩舞在赣傩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傩文化史、探究傩舞发展和傩戏形成有着重大的艺术价值。6-1.png

      万载傩舞在民间形成了一定的习俗,傩队每年开傩要举行请傩仪式。大年三十晚上,傩庙中门大开,燃烛鸣炮,由傩首从大庙神龛上请下傩神,并用新布和清水为其洗脸后,替大菩萨更换新衣服,然后将大菩萨连同金交椅置于神龛前的长香案上,其余面具、服装、道具等装箱成担。傩队每年正月初一在庙堂跳傩。正月初二,全体跳傩队员穿戴整齐,在傩庙集合,燃烛鸣炮,鼓乐齐奏,傩首念下马咒,将大菩萨请进小轿内,由爬十字杠的小鬼开路,两面开路旗出两位敲大腰鼓者扛着,大腰锣挂在旗杆上,边走边敲,其他跳傩队员挑轿挑箱,一路浩荡,吹打出傩。傩队每到一户,该户焚香、鸣炮接傩。傩首念下马咒从轿内请出大菩萨,置于该户大厅方桌上,跳傩便正式开始。跳傩结束,燃炮送神。

      6-2.png万载傩舞分开口傩与闭口傩两种流派,开口傩与闭口傩虽然表演风格各有不同,但供奉的主帅均为“敕封欧阳金甲大将军”。潭埠、黄茅、双桥、岭东、高城等地的傩舞队是“闭口傩”,马步洞口耕畬布和白良范塘两处则属“开口傩”。其中开口傩由傩舞演变而来,既保留了傩舞艺术特征又吸收了古老戏曲成分,有向傩戏演变之趋势。它共有《开山》、《关鲍大战》等7个节目,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角色分生、旦、净、丑,几乎每角必唱,唱、念、做、打齐全,动作古朴粗犷,特色十分鲜明。《比刀》是“开口傩”的重点节目,它既不像戏剧表演的程式化,也不同于武术,而是集结了古人日常生活、劳动操作等形体动作之精华,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一种强悍、干炼、紧奏的独特风格。6-3.png后来,“开口傩”逐渐向“傩戏”发展,作为跳傩的民俗形式逐渐消失。戴面具是万载傩舞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物造型及刻画性格的重要手段。一件艺术品,如果能长久地被人玩味,令人激动不已,其中必定积蓄着一股内在力量。它之所以拨动人们的心弦,绝不是模拟自然或想入非非的涂抹,而是那潜伏在作品中的精神。万载傩面具有大小二十四张,它们的名称是:开山、走地、先锋、功曹、绿品、杨帅、鲍三娘、花关索、小鬼、判官、上关、下关、童子、前司郎、城隍、皂班、土地、点兵、四大天将(魔礼青、魔礼红、魔礼海、魔礼寿)、雷公、大菩萨。由樟木雕刻而成,除大菩萨外,其余面具为人脸大小,其造型各异,栩栩如生,或威武雄壮,或温文儒雅,或凶蛮毕现,或滑稽可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万载傩舞的基本动作比较古拙、简单,但却有严格的规律和独特的风格,跳傩者每动一下必须遵循“方、圆、扁、仄”的原则。“方”指手上的动作要做得方正有棱角,“圆”指转圈,所有节目中的转圈动作都只能转动半步,或原地转圈,而且上身必须保持平稳,“扁”即要求身子拧过去时,面向一定要清楚。“仄” 指身子无论向哪个方向倾斜时,都必须把稳节奏。

      这些独特的表演技巧,逐步形成了万载傩舞悠闲、庄重、轻盈、洒脱、有力的风格特点。据介绍,明清时期,万载便跳魈之风盛行,鼎盛时期曾建有众多傩庙,现存最早的潭埠镇沙江桥傩庙,即始建于明代初年。除此之外,万载当地还有数十支傩队活跃在乡间、邻县,为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

      万载傩舞作为江西省傩舞原始生态保留较完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傩,其开发保护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QQ图片20171124153627.jpg

自1991年以来,为传承傩舞,弘扬民间文化,使其形成地方文化特色,万载县组织调研队到全县17个乡镇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挖掘整理,制定出《继承和发展万载傩舞实施方案》,先后在万载县城举办了多次大型傩舞演出活动,其中2004年元宵节的调演,有5支民间傩舞队和文化馆傩舞队参加,引来众多新闻媒体前来观摩报道,万载傩乡的美名从此传扬开来。目前,该县已培养出多名年轻的新艺人,这一“活化石”又在万载县各乡镇重现生机,涌现出了黄茅马鞍岭、株潭同胜、潭埠池溪等7支傩队,并且在保留古老傩舞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创作了更具观赏性的民间傩舞《傩风》等剧目。

2899

袁州皮蛋

      袁州松花皮蛋是袁州区名贵特产,历史悠久。据《宜春市志》记载:袁州松花皮蛋形成于唐宋、盛于明清,在民国时期已誉满海内外。袁州松花皮蛋由于制作工艺独特,因而色泽光亮、晶莹透明,特别是用了松柏枝叶烧成的灰来包裹蛋品,使蛋品表面呈现大小不等的松花图案,故名“松花皮蛋”。它犹如雪花,玲珑剔透、清白如玉,食后有清凉香甜之感。传统的松花皮蛋是用黄泥加氧化物生包而成。经过历代加工技师的不断改革创新,现已经研究出无铅富锌松花皮蛋,蛋黄、蛋白层次分明,从内到外依次呈现红、豆黄、豆绿、深灰、茶红等五色,蛋黄凝而不固、聚而不流,蛋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及铜、铁、锌等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口感鲜美、醇香,食后有清凉、香甜之感,回味悠长,既保持了传统皮蛋的独特风味和美妙的松花图案,还具有消暑润肺之功能。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和卫生防疫部门检验以及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专家评定,无铅富锌松花皮蛋符合国标GB9694-88工艺标准,并被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推荐为名牌产品。7-0.png

      袁州松花皮蛋加工工艺流程主要是:冲料→鲜蛋下缸和灌料→技术管理、成熟和出缸→检验分级→包装杀菌贮存。袁州松花皮蛋加工方法是采用纯碱、生石灰、食盐、茶叶、植物灰、水等几类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匀,将鸭蛋放入其中,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内,使蛋白和蛋黄发生一系列变化而成皮蛋。鲜蛋能变成皮蛋,是由各种材料的相互配合所起作用的结果,材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皮蛋质量。因此,袁州松花皮蛋制作技艺严格按皮蛋加工要求和绿色食品的标准选用材料,以确保加工出的皮蛋符合卫生要求,有益于人体健康。由于袁州本地的石灰、茶叶、水质等和外地的不同,所以生产出来的皮蛋具有自己独特的风味。2010年6月,经江西省政府批准,袁州松花皮蛋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袁州皮蛋诞生的起因,说来话长:袁州气候宜人,水源充足,以前养鸭的农户很多,经常有农户将一担一担的鸭蛋挑到集镇上去卖,当地人叫他们“鸭婆佬”。鸭蛋当地人销得很少,“鸭婆佬”主要是将蛋送到生意比较兴隆的西村,再由西村转运外地。7-2.png当时西村做蛋生意最大要数“杨记蛋庄”,老板善于经营,生意做大了,有时现金周转不过来,由蛋庄出钱票,客商、“鸭婆佬”到时候可以凭钱票兑取现金,并按时付利息。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年九月的一天西村举行庙会,四处的“鸭婆佬”,挑着满箩担白花花的鸭蛋(每担六百个),把个“杨记蛋庄”挤得水泄不通,几百担鸭蛋收了下来,钱票也发出去不少。不少“鸭婆佬”卖了鸭蛋,便云集到赌场去“发财”。其中,有个财气不好的“鸭婆佬”,连连失手,掏出钱票又押注。谁知赌场老板一手将钱票推开,要现金押宝,并骂开了:“乡巴佬还蒙在鼓里!他屁大个店一次进几百担蛋,刨光地皮也付不清钱。几张烂纸片当钱用?揩屁股还嫌小呢!”两下争吵起来,霎时风传满街:“杨记蛋庄开空头支票罗,钱票没用了。”众“鸭婆佬”听了惊慌起来,一窝蜂拥进“杨记蛋庄”,嚷着要兑现金。杨老板招架不住,一场哄闹,把个蛋庄抢得精光。杨老板含泪收拾残局,再也不做蛋生意了。一日,杨老板正打扫店面,有个和他要好的“鸭婆佬”张某,垂头丧气地挑着一担箩筐进来,叹息着说外地客商这阵子欺行霸市,讹诈乡民,要求杨老板重打锣鼓新开张。杨老板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只得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张某求情无效,便说自己要买茶枯饼回去,箩里还剩下的几十个蛋暂寄放在杨老板店里,下圩再来零卖。他将蛋放在墙角落的一个旧箩筐里,想想怕人损坏,又到屋后的松林里拗了几枝松针柏叶紧紧遮上,这才告辞而去。油茶遍山的袁州百姓有个习惯,入冬多用茶子壳烧火取暖、熏肉,积灰沤肥。碰巧,杨老板家里茶壳灰无处盛了,老板娘看到厅堂角落里的旧箩筐,便顺手往里面倒下了两土箕。过了两日天下大雨,几个客人又把雨水淋淋的雨伞往里面一放,谈话间喝剩的茶水也往箩里一泼,谁也不知道箩筐里还有鸭蛋。

      一场雨下了十多天,雨止天晴,张某才又挑一担鲜蛋来赶集。这天人都散了场,他六百个鲜蛋在箩筐里原封不动。这时他想起了老店主,又将蛋挑到杨老板店里寄存,忽然想起了上次寄放的蛋,往墙角里一看箩筐还在,伸手一摸,粘糊糊的。端到亮处细看满是灰,还好蛋在里面。杨老板见状感到过意不去,骂起老板娘来,而张某却不在意地笑笑,取出一个在箩筐上一敲,剥开壳一看,不禁惊奇地叫了起来:“哟,结了冻呢!”杨老板也眯起眼睛仔细瞄瞄,蛋真的像层肉皮结起冻来了,上面还印有一片片像松针柏叶一样美丽的花纹呢!也笑道:“这不成了‘皮蛋’!”7-3.png

      杨老板好奇地剥开尝尝,啧啧连声:“味道蛮好!只是还有点涩。”并以他特有的商人嗅觉,觉得这又一个发财的机会。他立即叫齐全家人,照样壅上茶壳灰,盖上松针、柏叶,撒上水。过了半个月,杨老板唤齐全家,将箩筐抬到厅里,他第一个动手取出蛋,剥开壳一看,哈哈,皮蛋光油油,软搭搭,比上次更好,放到嘴里一品尝,味道果然不错,全家都乐了。此后,他边制作边捉摸,又在茶灰壳里加上咸盐、生姜,敷在蛋上,以咸、辣治涩去腥。并发现了之所以使蛋黄、蛋白结冻,主要是茶壳灰含有碱,便又加入一些白碱,试验后做成的皮蛋味道更好。从此,以草木灰加白碱,代替了茶壳灰。后来,皮蛋制作方法传到了袁州城里几家大食品商号,于是,他们也做起了皮蛋生意。这样,袁州的皮蛋愈做愈多,愈做愈好,闻名遐迩,畅销全国了。

1406

袁州油茶

      油茶是袁州区一大传统资源优势,面积大,种植历史悠久,总产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关于油茶还有一个历史传说:据说远古时期,袁州有一个孤独老人,全靠一片小油茶林维持生活。有一年,不知什么原因,满园的油茶只结一个茶果,只是这茶果比往年的大,而且散发奇香。一颗茶子起何作用,老人急了,整天愁眉苦脸。一天,八仙中的张果老云游到此,突然闻到一股异香,便按下云头,发现原来正是这个茶果在散发异香。张果老高兴极了,当下找到老人说:“你需要什么,我可以用物换得这个茶果。”老人十分大方:“一个茶果有何用处?您老人家想用就拿去吧。”张果老留下10两银子,收了茶果。这一日,恰逢玉帝寿筵,张果老带上茶果献给玉帝。玉帝见了,龙颜大怒:“大胆张果老,竟敢以此凡物戏我!”张果老不慌不忙,跪禀玉帝:“万岁请看!”只见张果老揭开茶果,茶油如泉水涌出。众仙见了,无不惊奇。御厨将此油拿去炒菜,顿时香飘凌霄,风传九重。殿前太监拿去点灯,灯火通明,全无青烟。玉帝见了,高兴万分,当即询问:“此物何人所种?”张果老禀道:“下界凡人,一位袁州的孤老。”玉帝当即传旨,敕封老人为“油茶大仙”,并让袁州栽满油茶树,从此袁州的油茶名声远播。诚然这只是一个美好动听的传说。  袁州区共有油茶林面积80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强,农村人均拥有1亩。全区22个乡镇(街道)均有油茶分布,其中:面积在5万亩以上的有西村、新田、天台、金瑞、慈化、洪塘6个乡镇;3万亩以上的有竹亭、辽市、飞剑潭、寨下、湖田5个乡镇;2万亩以上的有芦村、柏木、水江、三阳、彬江5个乡镇;1万亩以上的有南庙、渥江、楠木3个乡镇。全区年均产茶油2000~4000吨,产值6000~8000万元,加上油茶综合利用工业产值约5000万元,油茶产业总产值已突破1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7%左右。

      袁州区位于江西省西部,袁河上游,属中亚热带低山丘陵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明显、日照时数长,年平均气温17.2℃,年降雨量1613mm,无霜期长达272天。土壤主要有红壤和黄红壤,又以红壤居多,都具有土层深厚,颗粒小,质地较粘,水分状况和透水性较好的特点,适合油茶生长,是全省 油茶中心产区。

      油茶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据袁州府志记载,早在明代正德年间(1514),袁州就有大面积的油茶,在清末年间运往湖南长沙等地的茶油达100余万公斤,可算是久负盛名的油乡。袁州区委、区政府历来重视油茶,把发展油茶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1979年原宜春县成立了全国唯一的油茶局。为了培植和壮大油茶产业,使油茶这一特色产业逐步向主导产业转变。多年来,全区着力做好油茶基地建设和油茶综合利用两篇文章。如今,在全区24个乡镇(街道)都有集中连片的油茶分布。全区常年产茶油3000余吨,高产年达4000吨,占全区食用植物油总量的85%左右,加上油茶加工企业——青龙高科年均工业产值3000余万元,全区油茶产业总产值达到1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10%以上。茶油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和主要食用油料。

QQ图片20171124152818.jpg

      袁州是全国、全省油茶重点产区之一,是国家命名的第一批“油茶之乡”。袁州油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迄今为止,全国性的油茶工作会议开了四次,有三次是在袁州召开的,全省性的油茶工作会议几乎每次都在袁州召开。2005年7月10日,在北京香山举行的“中国油茶产业战略研讨会”上,袁州区油茶产业发展的成就,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袁州油茶对国家、对社会作出过巨大贡献。在粮油统购统销的时期,占全省油茶面积1/20的袁州油茶,产量占全省的1/10,对国家的贡献是全省的1/5,上交国家油脂年均100万公斤,最多年(1959)达198万公斤。据不完全统计:1953~1987年,袁州上交国家商品茶油总计达3161.6万公斤(还不包含议价收购)。

      袁州油茶生产多次受到林业部和省、市各级的表彰,1958年,原宜春县辽市公社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油茶生产先进单位”,辽市公社还被命名为“茶花姑娘”。温家宝、陈俊生等领导同志曾先后到袁州区视察工作,对袁州区的油茶生产给予了高度评价。1990年以来,袁州区有10万亩油茶低产林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项目,总投资800余万元。2000年,袁州区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正式命名为“油茶之乡”。2003年,袁州区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南方油茶良种繁育及多梯度利用高技术产业示范工程项目”实施单位,投入无偿资金1000万元,立项面积与投资之大,在全国县市(区)中位居第一。2007年1月又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100个经济林示范县市(区)之一。而且,袁州区是江西省唯一以油茶为主导产业的经济林示范县市(区)。

1682

樟树四特酒

      樟树四特酒历史悠久,据说在夏朝时吴人先祖就掌握了仪狄酿酒的秘密。仪狄,传说中的我国最早酿酒女神。夏朝灭亡后,三苗吴王依据祖上传下的”酿酒图谱”,采用阁皂山的九龙泉水和当地优质米,经过九九八十一天酿造出了一坛美酒,并杀四特(特:健壮的公牛)以示庆贺,”四特”酒由此得名。但这只不过是一个历史传说而已。

      9-1.png其实,据清江县《县志》记载,四特酒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酿造历史。早在明.清时代,四特酒已畅销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浙江、福建等地。清代光绪年间,樟树满洲街一家名叫“娄源隆”的酒店,在继承本地传统小曲酿造蒸馏白酒工艺的基础上,取众家之长,经多年实践,酿造出了酒色清亮,香醇可口的优质白酒,勾兑出售后,大受欢迎。为了仿止假冒,娄源酒店在装酒的酒缸和酒坛上贴上四个“特”字,作为标志,以便与其他酒店的酒相区别,表示特别优质,“四特”名称由此产生。因又具有“亮似钻石透如晶,芬芳扑鼻迷逗人,柔和醇甘无杂味,滋身清神类灵芝”四大特色,并因此而得名“四特酒”。

     9-2.png 四特酒是以整粒大米为原料,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传统的续渣混蒸、“三进四出”操作,老窖固态发酵,缓气蒸馏,量质摘酒,分级入库,经贮存、勾兑等多道程序精工酿制而成,属“特香型”白酒,其工艺特点为“整粒大米为原料,大麴麦麸加酒糟,红褚条石垒酒窖,三型具备犹不靠”(三香即酱香、浓香、清香),是我国白酒香型中的一个独特品种。

      四特酒人文历史厚重。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赣中大地上饮酒赋诗,留下传世之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邀请刘十九的请柬“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以及宋朝陆游的直接赞誉“名酒来清江,嫩色如新鹅。”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庐山品尝四特酒后,赞誉它“清、香、醇、纯——回味无穷”;1972年,邓小平同志在樟树考察时,赞扬它“酒中佳品,味道独特”。2001年6月2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南昌品赏四特酒后,满意的赞之“名不虚传、上等好酒”。 

QQ图片20171124152343.jpg

      四特酒于1963年、1980年、1983年,连续被评为江西省名酒。两次荣获江西省优质产品称号。1984年,在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中荣获银杯奖。2004年,四特品牌还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欧美、东南亚、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名酒”。2011年9月在第三届“华樽杯”中国酒类品牌价值评议中荣获2011年中国酒类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品牌、2011年中国酒类十大最具竞争力品牌、2011年全国白酒品牌价值20强。2012年9月“华樽杯”第四届中国酒类品牌价值评议中,四特酒又荣获2012年中国酒类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品牌、2012年中国白酒十大最具创新精神品牌、2012年中国酒类十大最具全球竞争力品牌等奖项。

1414

樟树中药材

      中国药都——樟树的药业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药村集散地,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药都,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南有樟树,北有安国为众人皆晓。

      自古以来就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誉。镇郊的阁皂山是一个天然药场,绵延200余里,草木丰茂,盛产各种药材,其中动、植物药材和矿物药材达百余种。10-1.png早在东汉建安时期,道家张道陵、葛仙翁等即修炼于此。他们一面迷信说教驱邪,一面采药炼丹治病、传授炮制之法。后来葛氏之孙葛洪,总结行医经验,著成《时后备急方》,流传于世。唐宋时期,樟树药业日益发达,采药卖药者日增,药铺、药材行、分庄逐步兴起,并向外省扩张。明朝初年,这里建起一座三皇宫(即药王庙),每逢农历4月28日唐代名医孙思邈生日,就在庙侧设立交易场所,全国各路药商,多云集于此,进行贸易,此风俗一直沿袭至今。三皇宫正殿中间供奉着远古三皇(伏羲、神农、黄帝),这三位都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相传神农氏因为他的肚皮是透明的,可以看见各种植物在肚子里的反应。这样能分辨什么植物可以吃,什么植物不可以吃,亲尝百草,以辨别药物作用,所以神农氏在被尊为农耕始祖同时也是中华医药始祖之一。

      10-2.png明末清初,樟树中药铺已发展到200多家,同时,外省药商也来此设立药行,甚至还建有同乡会组织。这样渐渐变成了药材集散中心。至今境内仍有不少保存完好的炼丹井、洗药池、古寺、药庙等胜迹。樟树人采集、炮制中药材世代相传,掌握了许多秘传妙法,无论是炒、浸、泡、炙,还是烘、晒、切、藏,均有独到之处。优秀药工切的药片,“薄如纸,吹得起,断面齐,造型美”,色、香、形、味、效俱佳。樟树的药师、药工、药商走遍全国药材产地,采集、选购品质上乘的药材原料运回加工,使得樟树的药材品种齐全,质地精良。樟树因此成为全国中药材生产、加工、炮制和经营中心。“药都”的形成,除因其地理条件优越、水路交通发达之外,与其盛产药材,精于药材的种植、炮制、经销和保管,更是密不可分的。阁皂山有天然药材200多种,中外闻名的江枳壳、面枳实,就是当地特产之一。樟树本地,对药材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药材必须纯净,饮片加工务其精细。如今历朝的“药王庙会”已发展成一年一度的全国药材交流大会。每年请柬一经发出,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全国各省、自治区、市的药界同仁蜂拥而来,樟树成为药的世界、药的海洋。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中国药都”樟树,以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为目标,大兴“药市、药地、药业”,开始了药业经济的新跨越。

QQ图片20171124151316.png

      樟树市坚持“药市、药地、药业”三药并举的方针,大力弘扬品牌、树立药都形象。2001年的第32届“药交会”,一改过去单纯药材交易为药材药品交流、企业形象展示、学术研讨和信息发布相结合,并首次邀请境外和国外药商赴会。2008年11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2008年中国产业集群大会上,樟树市医药产业集群喜获“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称号,成为江西唯一入选的县域产业集群。 

QQ图片20171124151326.jpg

      2001以来,樟树市开始规划建设一个档次高、规模大、硬件设施一流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市场规划面积为500亩,建筑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拥有集商贸、仓储、居家为一体的店铺1000余套,设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电子商务交易会展中心等配套设施。整个市场视野开阔,造型中西合壁,既能感受到繁华、开放的市场氛围,又能体会到樟树药业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市场总建设面积250000平方米,其中:店面88000平方米,仓储70000平方米,电子商务交易会展中心10000多平方米,其它设施49000平方米,绿地率达18%。现有28个省(市)、372个县(市)的2000余户药商在场内经营,年成交量100万吨,交易额超50亿元,辐射全国30个省(市)、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地区。目前,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成为全国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中规模最大、起点最高、功能最全的中药材专业市场。

1882

丰城冻米糖

      丰城冻米糖为丰城市优秀传统产品,俗称“江南小切”,以其“洁白如雪、香脆酥甜、落口消融”的独特风味闻名天下。据《丰城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丰城开始制作冻米糖,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代民族英雄邓子龙(1531~1598)曾令部下将士,把糯米饭晾干,炒成爆米花,以糖粘拌,切成小块,取名“小切”,又叫“米花糖”,以备行军打仗作干粮食用。这种口味好且便于携带的食品伴随邓子龙率领江西客兵转战福建、广东、贵州、云南及朝鲜等地。以后每逢中秋佳节,丰城农村家家户户制作小切,以示祭奠明代爱国将领邓子龙。此传统一直延续至清代,始渐演化为待客解茶、馈赠亲友之用。1756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途经丰城,品尝小切后称赞其“脆酥香甜”。此后小切便成为皇室贡品,并蜚声全国,驰名东南亚,成为久负盛名的江西地方特产,享有江西“四大名点”之一的美称。后来,小切制作逐渐成为丰城一个独特的产业,至解放前,在丰城城区内就有几十户专业制作“小切”的作坊。民国时期,丰城冻米糖就远销到长沙、武汉、上海、香港,甚至南洋一带,还出现了“天一斋”、“和平”、“和昌”等远近闻名的老字号。1949年2月14日的《民国日报》对丰城冻米糖作了专题介绍:“丰城冻米糖自农历八月十六日上市,到次年二、三月为止,一直行销本省及沪港一带,是茶会中的应时细点,又是旧历年间拜年送礼的佳品”。1965年,丰城冻米糖被江西省商业厅命名为“江西名产”,1980年和1984年先后荣获江西省经贸委、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1985年荣获国家轻工业部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

QQ图片20171124151842.jpg

      丰城冻米糖迄今一直是丰城市民居家旅行和待客的主要副食品,其外观平整,精白晶亮,吃起来松脆爽口,落口消融,无渣无屑,回味无穷,具有香、甜、酥、脆的特点,这与丰城冻米糖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密切相关。民间流传“新淦(今新干县)糯谷米,龙泉(今遂川县)清茶油;江苏桂花香,台湾麦芽糖”,而丰城冻米糖所用的主原材料就是新干糯米、江苏桂花、遂川茶油和台湾麦芽糖。同时,丰城冻米糖制作工艺十分精细,工序有20余道,大致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精选糯米淘洗,煮成饭,用水冷却后晒制冻米;将茶油加热至适当温度后,倒入冻米炸成爆米;熔化麦芽糖,待稠稀适中后倒入爆米拌粘,加入桂花和红、绿柚丝等佐料后捞起倒入木框;碾压糖米花,松紧适度,切制;冷却后包装。

      丰城冻米糖生产模式:一是民间各家各户的小作坊,二是个体企业食品加工厂,三是政府组织、扶持的专门从事名优土特产品加工生产的股份制龙头企业,其产品参加全国展销活动,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2010年6月,经江西省政府批准,丰城冻米糖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614

靖安娃娃鱼

      娃娃鱼学名大鲵,靖安人称之为狗鱼,是一种珍贵野生动物,资源存量极少,濒临灭绝,是世界濒危物种,已被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娃娃鱼的祖先是比我们人类更古老的地球居民。早在联合体大陆尚未形成漂流大板块之前的泥盆纪,娃娃鱼已经在地球上繁衍生息。3亿5千万年的自然选择和进化演绎,娃娃鱼无疑是幸运儿。娃娃鱼头部宽扁,椎体双凹型,腹部肥胖有纵行肤褶,有前后肢各一对,前肢4指,后肢为5指,极似小孩手,加上其叫声似婴儿啼哭,人们形象地称它娃娃鱼。娃娃鱼性情懒惰,眼小、视力差、怕光、怕惊吓,以蟹虾鱼等动物为食,其幼体以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娃娃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据资料记载,最大个体身长可达2米,体重可达100公斤。

      娃娃鱼生活在水质清新、气候凉爽、覆盖物较多的溪、圳、沟两岸的岩石洞或乱石堆中,对水温、水中矿物质含量、山区海拔高度有特别要求。它捕食方式为“守株待兔”,大鲵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夜间静守在滩口石堆中,一旦发现猎物经过时,便进行突然袭击,因它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它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娃娃鱼有很强的耐饥本领,饲养在清凉的水中二、三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它同时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据网上资料记载,全国13亿人口,有近12.5亿人未见过娃娃鱼,全世界69亿人口有近59.5亿人未见过娃娃鱼。

      关于靖安的娃娃鱼还有一个典故:传说真武帝曾经遇难,因五条神龙鼎力相救,终于上了天宫,修成了正果。为感谢五条神龙,真武帝就问五条神龙有什么要求,他会尽力满足。五条神龙来到人间一游,有心留在风景秀丽的三爪仑,真武帝就在三爪仑为他们每位安置了一个龙潭,然后请送子娘娘给每位神龙送几个守门的娃娃解闷。送子娘娘怀里抱着几个娃娃来三爪仑,她看神龙们都居住在水里,就将怀里的娃娃往水潭里一丢,那些娃娃一见水都“哧溜溜”地钻进鱼腹投胎转世,变成了有手有脚,会夜间唱歌的娃娃鱼,由此三爪仑便有了珍贵娃娃鱼。

      靖安县有着悠久的娃娃鱼资源历史,是我国娃娃鱼资源的主要原产地之一,主要分布在中源、罗湾、躁都、三爪仑等南北潦河水系上游的4个乡镇17个村132个自然村的溪、圳、沟中。靖安县在娃娃鱼保护研究上创造了4个全国第一,即:在全国第一个发布通告布告保护娃娃鱼,第一个设立娃娃鱼自然保护区,第一个建立专门的娃娃鱼研究所,第一个人工规模繁殖娃娃鱼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2001年,靖安将娃娃鱼定为县吉祥物予以保护,在全国独一无二。12-1.png

      尽管娃娃鱼如山中隐士般少以真面目示人,但对它的研究和记载,中国人是最早的。早在《山海经》中就有描述“大鲵,出丹洛二水”。《史记》中有“始皇帝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鲵鱼,在山溪中,似鲇有四脚,长尾能上树,声如小儿啼,故曰鲵鱼,一名人鱼。”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被视为道教图腾的阴阳八卦图,简直就是由首尾相咬的黑白双鲵构图而成。它属我国二类保护动物。

      娃娃鱼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娃娃鱼胚胎诱导是发育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动物模式。以核转移技术为基础的动物克隆,把这个技术从低等动物用到高等动物,其娃娃鱼克隆研究就是非常重要的生命科学研究模式。娃娃鱼市场开发前景极为广阔,主要表现为它可形成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的龙头品种,娃娃鱼高附加值(深加工)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医药品等行业中可转化为产业化生产和市场,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娃娃鱼肉味鲜美,是一种名贵佳肴,它在香港、台湾、东南亚市场上被视为珍稀名贵补品,对人体滋补有奇效,身价昂贵,国际市场每公斤价高达100多美元。据对娃娃鱼营养检测结果表明:它的肌肉蛋白质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总量为91.92%,基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9.69%,它的肌肉中EAAI指数明显高于牛肉和鹿肉。娃娃鱼作为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在历代方石中多有记载。如《本草纲目》中有“鳞目、四部、大鲵……以痴疾。”《本草搭遗》等药典中也有能“治痴疾、治牛、治斑疾”的描述,表明了大鲵入药在提高智力、美容、益肤方面有显著的功能。此外现代临床观察,大鲵更有滋阴补肾、补血行气的功效,对贫血、霍乱、痢疾、疟疾、血经等有显著疗效。能治癫痫及消化不良、皮肤疾病等疑难杂症。大鲵的皮肤、分泌腺体、胃、尾部脂肪在民间的偏方中有运用。

      娃娃鱼皮肤中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和CHF,这种胶原蛋白对人体没有排异性,具有美白、嫩肤、祛皱容颜的功效。在人类崇尚天然美容物的今天,娃娃鱼在美容化妆品上有极大的研发价值和市场开发前景。娃娃鱼肌体中含有70多种天然活性生物,它能促进人体生理活性,改善人体细胞代谢水平,促进人体蛋白质合成,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延缓衰老,在食用、药物、化妆品、健康食品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研发价值。大鲵体内含丰富的金属硫蛋白(MT),能清除人体内自由基和过量重金属离子,预防重金属中毒,用于老年痴呆和癌症的辅助治疗。同时,机体中含有一种抗癌基因子,从而达到防癌、抗癌的目的。

      靖安具有先进成熟的娃娃鱼人工繁养技术和传统的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有最适宜娃娃鱼生长的最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并流传着许多关于娃娃鱼美丽动人的传说,具有深厚的大鲵文化底蕴,又有三爪仑国家级示范森林公园和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品牌,开发娃娃鱼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2005年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回良玉副总理参观江西展区时,得知靖安县成功繁殖出娃娃鱼子三代幼鲵6000余尾,高兴地说:江西在保护生态,开发绿色食品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娃娃鱼人工繁殖走在全国前列。他鼓励江西要继续做好娃娃鱼的人工繁殖工作,让娃娃鱼尽快走向世界。

QQ图片20171124150830.jpg

2010年元月,中国首座大鲵(娃娃鱼)生态园在三爪仑国家示范森林公园内的靖安县高湖镇山口村建成。据了解,大鲵生态园总投资5000万元,园内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为农业部重点建设项目。大鲵生态园的建成,可形成年繁育大鲵幼苗10万尾、年产大鲵5万公斤,带动周边1000户农民发展大鲵养殖的规模;实现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生态园建成前,年繁育大鲵幼苗5万尾、生产大鲵5000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18.6%。目前,靖安县境内娃娃鱼资源分布范围广,有500余平方公里,其核心区有1000公顷。全县人工养殖规模达3万多平方米,自然资源和人工养殖年产量合计近10000尾,3000公斤,其中自然资源年产量约3000余尾计600公斤,人工繁育年产量约7000尾2400公斤,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7%左右。2008年8月,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靖安县“中国娃娃鱼之乡”称号,这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地方。

4176

靖安椪柑

      椪柑种植历史悠久,南北朝时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就有椪柑记载。靖安椪柑是靖安县特产,国家认证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江西省名牌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株型紧凑,结果期早,果形美、色泽艳、肉脆、味甜、成熟晚、耐贮藏等特点,有“远东橘王”之称,靖安椪柑类似于芦柑,相比之下椪柑尺寸均匀、水分饱满、色泽貌美,且耐贮藏。并富含钙、铁、磷等多种矿物质,尤其富含玉米质素、维生素B和胡萝卜素。成熟期在11月20日左右,最佳食用期在当年12月中旬到次年3月底。经常食用,具有降低胆固醇、分解脂肪、减少有色金属和放射性元素在人体内积累、清火养颜、防癌抗癌、延年益寿之功效。

      靖安椪柑是1952年由靖安县园艺场老园艺工胡也平,在外地椪柑实生苗上取芽嫁接在本地红桔上,经过多年精心培育而成的优良品种。1962年,江西省农科院将该品种正式命名为靖安椪柑,并被宜春地区评为重点科研成果。1992年6月,江西省政府在靖安召开以发展靖安椪柑为主要内容的全省林果业座谈会,大力介绍、宣传、研究靖安椪柑,与会领导、专家、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同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2003年,中国优质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授予靖安县“中国椪柑之乡”称号,并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准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QQ图片20171124150407.jpg

      2004年3月,靖安椪柑被中国国家农业部质量安全中心认证批准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获全国统一的无公害农产品标识,进入全国批发市场和超市一律免检,并被评为江西省优质水果;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标志”;“开光”牌靖安椪柑还被评为2006年度江西省名牌农产品;2007年,靖安椪柑列入江西省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作为“南橘北梨”发展战略主抓品种;靖安椪柑畅销北京、上海、广东、湖北、辽宁、云南、广西等国内20多个省(市、区)的80多个大中城市市场,进入沃尔玛、家乐福、好又多等大型超市,远销荷兰、俄罗斯、乌克兰、越南等欧洲、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2007年3月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绿色食品原料(椪柑)标准化生产基地县、生态农业示范县,2008年,国家财政部、农业部把靖安县列入国家现代农业柑橘示范区建设。2009年12月28日,国家质检总局2009年第126号公告对靖安椪柑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近年来,靖安县每年都举办中国靖安椪柑节或椪柑擂台赛,,使靖安椪柑生产不断升级换代,实现了从无公害到绿色,再到有机的推进。到目前为止,靖安椪柑种植面积已达7666.67公顷(11.5万亩),总产量10万吨,总产值1.8亿元。

1246

奉新猕猴桃

      早在公元前的《诗经》中就有了猕猴桃的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绘猕猴桃的形、色时说:“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唐慎徵在《证类本草》上说:味甘酸,生山谷,藤生著树,叶圆有毛,其果形似鸭鹅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这种酸中泛甜,芳香怡人,营养丰富的果实,竟沉睡了几千年,人类真正了解和利用它也不过百余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一直是猴子的“仙果”美食。猕猴桃在全国有三大产区:一是河南的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区;二是陕西秦岭山域;三是湖南、江西两省山区。奉新猕猴桃则是江西省乃至全国闻名的水果,是江西引以为傲的特产。

      奉新的猕猴桃是一种落叶藤木果树,喜阴,忌强烈日照,多生于林缘和灌木丛中。猕猴桃叶呈卵形或圆形。夏季开花,花初开时为白色,然后逐渐变黄。浆果秋季成熟,果呈卵形或接近球形,幼果长满绒毛,熟后无毛,呈灰褐绿色。吃起来味道清香,具有类似甜瓜、草莓和柑桔混合在一起的特殊风味。另外,奉新猕猴桃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未受任何污染的纯绿色食物含有良好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其中100克果肉中维生素C含量大约是100~300毫克,是柑桔的5~10倍,苹果等水果的15~30倍。果食肉肥汁多,甜酸宜人,耐贮藏。是老年人、儿童、体弱多病者的滋补果品。14-1.png也称猕猴梨、藤梨、羊桃、阳桃、木子与毛木果等。其可容性固形物含量为14~20%,含十多种氨基酸,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每100克果肉含钙27毫克,磷26毫克,铁1.2毫克,还含有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被誉为“水果之王”。猕猴桃是猕猴桃科植物猕猴桃的果实。因其维生素C含量在水果中名列前茅,一颗猕猴桃能提供一个人一日维生素C需求量的两倍多,被誉为“维C之王”,猕猴桃还含有良好的可溶性膳食纤维。猕猴桃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滋补强身、清热利尿、生津润燥、祛风活血、散瘀消肿和健胃、催奶、止血等多种功效。2005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猕猴桃之乡”。

      2011年奉新县奋力推进猕猴桃产业升级,用省财政厅奖励的200万元资金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促进产业做优做强。目前推动奉新县猕猴桃产业发展和升级的外部条件非常有利。一是猕猴桃已计划列入江西省“十二五”果业发展规划特色果业带。二是已取得了省、市各级的高度重视和多方面的项目支持。三是不少国内外企业也十分看好猕猴桃产业。2009年引进江西新西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奉新县会埠镇水口村规范流转山地5000亩,专门从事猕猴桃产销一体化建设,预计总投资1.25亿元,目前二期果园开发即将开工建设。良好的内外发展环境为推动奉新猕猴桃产业从深发展又一次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通过几年的努力,打造出沿“奉上公路”和高速公路两条猕猴桃果业带以及山区猕猴桃特色经济走廊,使奉新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猕猴桃生产大县和全省知名的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到2013年,全县猕猴桃生产基地总面积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达6万亩,选育或引进2~3个市场前景好且适宜当地推广的优质良种,新开发千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基地12个,良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到户率达98%以上,依托示范基地建设休闲观光农业点6个,引进和培育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集猕猴桃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的企业3个以上,在现有一品金魁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新组建猕猴桃生产合作社(或分社)8个。基本实现猕猴桃鲜果销售、加工转化、旅游观光协调发展。

1475

奉新大米

      奉新县素以“贡米产地”、“优质米之乡”而闻名,其“贡米”即“香稻”。奉新大米种植、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宋史》和《天工开物》中就有记载,选作贡品进入宫廷,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天工开物》云:“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奉新大米外观呈清白色或精白色,具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米粒细长大小均匀,坚实丰满,粒面光滑、完整。奉新是南方稻区第一个获得AA级绿色食品标志和有机食品标志的县。奉新大米远销北京、上海、厦门等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15-1.png为进一步提高奉新大米的知名度,提升产业优势,奉新县农业局联合粮食局通过招商引资组建投资总额超6000万元的江西聚丰米业有限公司,生产极具奉新特色的给力米、松竹米。为依法保护地方特色农产品,奉新大米已申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并于2009年12月正式通过认证保护。在农耕技艺上,奉新大米种植技艺有着重要的地位。

      千百年来,奉新农人遵循着传统耕作技艺,体现了深厚的传统农耕文化,《奉新县志》(清同治版)“物产”篇中物别记载:“稻下乡宜早,上乡宜晚”,充分说明了奉新大米种植几百年来就稻作遵时的习惯,宋应星《天工开物》“稻工”、“稻宜”、“稻灾”、“水利”篇中,也详细记录了以奉新为主的南方水稻种植技艺,同时奉新农人更重视水稻种植后期的收割、晾晒、储存,加上奉新的土壤、气候、水源的优势。使奉新大米历史上就成为江南特别优秀的稻米,从宋朝华林胡氏先祖国子监主簿胡仲尧进贡奉新大米开始,奉新大米就成为供皇帝食用的御用贡品。此后,奉新大米就一直因其特殊的种植技艺而成为历代皇朝的贡品。新虽然作为半山半平原地区,地域面积也不算大,但因广泛种植奉新大米,而成为农业大县,宋以后就列为江南西道“望县”之一,近代,省城南昌更是以奉新大米为优选的第一食用米品种。

      奉新大米不但种植技艺传承久远,而且也因为奉新大米而滋生出许多美好传说,在这种农耕文化种植技艺上,凝聚了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丰厚底蕴。奉新籍人宋应星《天工开物》第一卷记是记录了水稻种植技艺,这更充分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贵五谷而贱珠玉”的耕读一体传统文化底蕴。

      15-2.png虽然这些传统农耕技艺流传很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基本上都濒临灭亡。奉新县为保护奉新大米种植技艺等传统技艺,专门建设了宋应星科技文化园,集中的把中国古代的传统技艺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保存、展览、展示。同时,奉新为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技艺,大力保护原生态农业耕作区,大面积种植绿色无污染的奉新大米,使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和科学现代农业耕作和谐结合,有效的进行了产业发展。

      现奉新被定为江西省优质稻示范县,选用绿色种植区的优质稻谷为原粮,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工艺生产的碧云牌奉新香米、奉新贡米、杂优晚米等,具有米粒完整、米色洁白透明、米饭清香柔软、食味可口、冷后不回生等特点,产品经中国水稻研究所检测达到国家营养标准,被评为国家绿色食品、江西省名牌产品、江西省质量免检产品。

1389

高安腐竹

      高安腐竹,高安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产品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多次荣誉国家、省市产品荣誉,销售20多个省市,并打入了国际市场,部分产品已销往美国、科威特等国家。

      高安地处江西省中部,锦河下游。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长达284天,年平均气温17.7℃,年平均降水量1560mm,境内最大的河流锦河,由西向东穿中而过,将整个区域分成南北两块。境内地形北高南低,中间舒缓平坦,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相间,习惯称为“四山一水三水田,二分道路和庄园”。地理的气候因素为大豆的生产和腐竹的加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6-1.png

      高安腐竹是以优质黄豆为原料,用传统工艺加工制作而成的一种豆制品,主要产地江西省高安市,以产地而得其名。高安腐竹生产加工历史悠久,是腐竹品牌中的极品,产品外观油亮光泽,呈淡黄色,支条均匀,条内空心,口味纯正,甘淡而清香、无异味、韧性好、有嚼头吸水膨胀后不糊,在同类产品中,尤以久煮不糊而显其长。具有较丰富的营养价值,蛋白质高达50%,脂肪达30%。高安腐竹别具一格,风味独特,行销二十多个省市,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高安腐竹与其他地区生产的腐竹从感观、风味、理化指标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是感观不同。高安腐竹外表油亮光泽,呈淡黄色(与黄豆色泽相吻合)、支条匀称、条内空心;而其他地方生产的腐竹缺少油亮光泽,色泽与黄豆本色有偏差,有的偏白、或偏黑,腐竹成型不均匀。二是风味不同。高安腐竹口味纯正,甘淡而清香,毋需加工煮熟即可闻到自然的豆香滋味,而其他地方生产的腐竹则缺乏这种感觉或不明显。用清水作浸泡试验,高安腐竹吸水膨胀后,腐竹变软又保持较好的韧性,水质清澈、不吐浆、不粘糊,而其他腐竹吸水后则出现吐浆现象,腐竹变形,水质混蚀。16-2.png再经加工煮沸试验,高安腐竹的豆香味浓郁,久煮不糊,回锅回炉加热形状不变;而其他腐竹则香味不纯、久煮昀糊、有的回锅回炉后便变成糊状物。三是理化指标有区别。高安腐竹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一般要比其他腐竹高出5至10个百分点,对人体的营养性就显而易见。

      高安腐竹起源于唐代,后发展到1919年时有名的店铺是兴隆腐竹坊,1952年高安县贸易公司接管“兴隆作坊”,创建了高安县腐竹厂,并发展为高安市大观楼腐竹集团。由于企业坐落在高安美丽的锦河南岸,与恢宏的高安名楼“大观楼”隔河相望,故此注册为“大观楼”牌腐竹。1983年,“大观楼”牌腐竹获省优质产品奖,1985年4月被评为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同年获国家优质产品奖(银牌)。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大观楼腐竹商标还被评为著名商标。

1364

上高紫皮大蒜

      上高县的紫皮大蒜是江西省的名产,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清康熙年间就有记载。上高大蒜有独特的风味,浓香清甜,辛辣而不刺舌。搞碎成汁,呈粘液状,久放也不会变馊。有强烈的杀菌功效,是美味佳肴中极好的调味品。

      关于上高大蒜,有段有趣的神话故事。距上高县城东南二十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名叫天山。“山林中有獐鹿狼猿,树上有灵禽白鹤,是个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青”的好地方。山脚下土地肥沃,三个分别名叫天山、茶十、莫坑的小村庄,共居住着二百多户人家。一年天宫中的太乙天仙,又称救苦天尊,相传其为玉皇大帝二侍者之一,配合玉帝统御万类,誓愿救度一切众生。所以救苦天尊以度世下界巡视,发现天山是座名山,就托梦山下的老百姓上山修寺庙,塑菩萨金身。让老百姓逢年过节上山朝拜。

QQ图片20171124142744.jpg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登基,天山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人丁兴旺,安居乐业。谁知乐极生悲,有一年山中出现百年未有的瘴气,百姓轻者头晕目弦,上吐下泻,流红屙血,精神萎靡;重者三、五天死亡。当时请来民间良医,也束手无策,恰妤天宫神仙吕纯阳装扮成游方道士到天山采药,见此情景,便开了一个药方,用王母娘娘的药果服用才能痊愈,用观音菩萨手中净瓶里的水清洒天山瘟疫才能止住流行。老百姓为了求此良药,心急如焚,纷纷来到天山寺庙烧香请愿,献上三牲礼品,乞求神灵降下药果和观音菩萨净瓶水。一曰玉皇大帝上朝,有太乙天仙出班启奏,说天山百姓敬奉天神,其心虔诚。目前天山老百姓遭遇瘟疫,应下界拯救众生,请旨恩准,赐予王母娘娘的药果和观音菩萨的净瓶水。玉帝恩准,太乙天仙来到天山,摇身一变成了个算命先生,将观音菩萨净瓶水遍洒天山大地,不仅瘴气踪影全无,连参天古树上的枯枝也都重新发了芽。大仙又将药果分给病人一人一个,服后瘟病迅速痊愈。他为了让天山的瘟疫不再发生,临走时留下两个药果,老百姓每年九、十月间将药果植入土中,精心浇灌,不久药果就在土面上长出嫩芽,渐渐长成约二尺高的植株。叶扁、色翠、圆梗直立,馨香宜人,十分可爱。这植株每年成熟一次,土内还同时长出约一两重的扁圆形的药果,果形似陀螺,能自己裂瓣分身,繁殖后代。这样每年种植,一直延续到今天。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个算命大仙,就把这种药果叫大蒜。

QQ图片20171124142753.jpg

      上高紫皮大蒜,生长快,个头粗,产量高,年平均每亩产量七、八百斤,蒜条三、四百斤。2012年5月22日,江西省农业厅专家组一行到上高县查看紫皮大蒜生产和加工情况,并就上高县紫皮大蒜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检查验收。专家组一行在塔下乡建新村紫皮大蒜种植基地查看了土壤和水源等种植环境,并采集了土壤、水和紫皮大蒜样品,还详细了解了紫皮大蒜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情况。专家组一致认为,上高县紫皮大蒜的地域范围、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因素、生产技术要求、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等符合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要求,现场验收予以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上高县紫皮大蒜地理标志的申请成功,对于上高县特色农业品牌的开发和原产地保护都有重要意义。

1352

铜鼓竹笋

      铜鼓竹笋生长在山区森林中,纯天然野生,无任何污染,其味独特、清香脆嫩,内含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等营养元素和大量的纤维素,是一种低脂肪、低热量的绿化食品。传统中医认为:竹笋性味甘,有滋阴补血、帮助消化之功效,经常食用绿色纤维,对促进人体消化、增加胃蠕动、减肥、降血糖、糖尿病等有明显的治疗和保健作用。我国是食笋最早的国家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就有“如筀竹笋”的记载。17-1.png

      铜鼓是中国南方重点林业县,竹子多,笋也多。尤其大沩山山高林深,层峦叠嶂,竹林如海,生长出来的竹笋,完全纯天然,新鲜而味甘。爱吃笋,会吃笋,是铜鼓人饮食的一大特色。而且,铜鼓人吃笋,与其它地方的人不一样,传统中吃出新花样,吃出了特色,吃出了水平。

      竹笋在中医上也很有作用,笋味甘、微寒、无毒,在药用上具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等功效。具有低脂肪、低糖、多纤维的特点,食用笋不仅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去积食,防便秘,并有预防大肠癌的功效。笋含脂肪、淀粉很少,属天然低脂、低热量食品,是肥胖者减肥的佳品。养生学家认为,竹林丛生之地的人们多长寿,且极少患高血压,这与经常吃笋有一定关系。铜鼓人普遍长寿,或者与他们爱吃笋有关。

      在铜鼓人的眼里,竹笋全身都是宝。将新鲜竹笋剥去外面一层壳,里面一层嫩嫩的、白白的、脆脆的壳,叫做笋衣子,有点似竹笋的内衣的味道。将它洗净,涮水,晒干,一样可以吃,而且,十分的爽口。至于稍微有点老的笋蔸,剁成沫沫,晒干,做成笋沫沫子,加入点点油盐,一样可以做菜。此外,在冬天,铜鼓人还喜欢用冬笋炒腊肉,冬笋炒猪肝,冬笋片水煮盐水鸭,又别有一番味道了。

      笋干又叫榨笋,也是铜鼓人的一种吃法。做笋干是个技术活,铜鼓人可以把圆圆的、新鲜的竹笋,榨去水分,压扁,晒成笋干,方便储藏,一年四季,想吃的时候,把它浸到水中,再切碎,放到高压锅中煮一煮,然后,再浸到冷水中,需要的时候,捞一碗,加上新鲜猪肉,或者肉汤,放到锅中炒一炒,别有一番风味。如果将它放到烟上薰一薰,就叫做烟笋,吃的时候,有一种香味。也有把笋干做点心吃的,既有小竹笋,也有用大竹笋来做的。小竹笋,新鲜的扳回来,去壳,用温水涮一涮,晒过半干,再用甘草粉、盐、辣椒粉去腌,那味道,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点心了。

      现在的铜鼓人将新鲜竹笋做成罐头,即使是笋干,切成片,也做成了罐头。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鲜的竹笋或者笋干。有生意经的铜鼓人,将笋做成了增收的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有的甚至还销到日本与东南亚,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一大来源。

1465

万载百合

      百合为万载县名产,万载龙牙百合有1000多年的种植和加工历史,从宋朝开始,万载龙牙百合粉就成为历朝贡品。1959年和1971年中央在庐山召开的两次会议,均调用了万载龙牙百合粉。百合的地下鳞茎富有淀粉、蛋白质、脂肪以及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据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国药典》等记载,百合有润肺止咳、宁心安神、理脾健胃、补中益气、利大小便、解无名肿毒及止血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百合又具有抑制人体细胞有丝分裂、癌细胞生长等作用,还可以提练葡萄糖和奎宁等药品。

      龙牙百合是万载县的一个传统产品,个头大、片长、肉厚、心实、色泽白、味道美、营养丰富、药效明显,经江西检测站检测,每百克百合中含水份65%,碳水化含物23.8%,总膳食纤维5.9%(其中果胶4.8%、蛋白质4%、脂肪0.1%、水分1.1%、钙0.9%、铁0.09%、热量132千卡)。因此,百合是集食品、药品于一身的绿色保健食品。万载县以龙牙百合种植为主,药百合和独心百合为辅,江苏宜兴(药百合)、甘肃兰州(甜百合)、江西万载(龙牙百合)为全国三大百合产地,故万载素有“百合之乡”的美称。20-1.png

      1996年5月万载综合开发的系列百合产品,在国家科委举办的“星火计划实施10周年暨八五农业科技攻关成果博览会”中被评为优秀项目。1999年4月,龙牙百合粉(晶)被评为“99江西省乡镇企业名优特新产品展销会金奖”。1999年12月,万载百合开发总公司在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获得参赛奖”。2001年3月,万载龙牙牌百合粉、速溶百合粉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A级产品证书。2001年10月,经国家生态认证中心认证,万载百合获得有机食品证书。2003年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百合示范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2003年万载百合栽培技术通过省级验收。产品也先后成为江西省“重点保护产品”、“江西省最畅销的产品”。“龙牙百合”系列产品被列入江西名牌农产品行列,宜春十大名优特产品的榜首。“龙牙”商标也于2006年荣获“江西省著名商标”。

1346

万载花炮

      花炮俗称烟花爆竹,花炮生产源远流长。两千年前,《诗经》的《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庭燎”是指人们用竹竿作成火炬,竹竿燃烧,发出爆裂之声。唐代诗人来鹄《早春》诗中写的“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即指此。春秋末年,范蠡在《陶朱公书》中也有“除夜烧盆爆竹与照田蚕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静为吉”的记载。西汉的东方朔在《神异经》里也记述有“爆竹驱山魈”的故事:“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在深山臊(山魈)其音自叫。人尝以竹著火中,爆火朴竹爆裂声势而出,臊皆惊惮……。”21-1.png可见,“爆竹”的最初意思即燃烧竹子发出爆炸响声,用来驱邪逐鬼。它起源于春秋,盛行于唐宋。另据传,爆竹由生于唐武德元年(621)的江南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李畋首先发明,唐《骇闻录》载:“李畋居山中,邻人仲叟家,为山魈所祟,畋令旦夕于庭中用竹置火中,鬼仍惊避,至晓寂然安贴。”关于李畋的传说民间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传说李畋为布衣出身,常以砍柴打猎为生。唐贞观十九年(645),洪水泛滥,瘟疫流行,发生了“鬼混唐朝”的闹剧。唐太宗因此精神失常,日不思食,夜不安寝,梦见妖怪捉弄他。御医、名医多方久治不愈,文武大臣忧心如焚。魏征献计下诏全国各地,为皇上除妖消灾。李畋看了皇榜,回家后锯100个两头带节的竹筒,筒内装满硝磺,安上一根引线,便直奔京师而来。4月18日晚,李畋待太宗皇帝斋戒沐浴,单独寝居后,将100个竹筒放在太宗寝殿四周,并安排100个勇士执香火守候。子夜时分,正当太宗皇帝拳打脚踢做恶梦时,李畋击鼓撞钟,勇士们同时将引线点燃,刹时间,硝烟四起,爆竹声响个不停,捉住山魈的呼声此起彼伏。太宗皇帝惊醒,披衣而出,见李畋在院内大燃柴火,忙问为何,李畋答曰:“迷害皇上的山魈已被擒获烧死。”皇帝惊喜万分,顿时精神振奋,病情减退。李畋因为除妖治病有功,被太宗皇帝赐封为“爆竹祖师”,并把4月18日定为发明爆竹的纪念日。

      万载花炮生产历史悠久。清康熙《万载县志》(1683年版)物产卷有“火纸、皮纸”的记录,皮纸即花炮的引线纸,火纸以竹黄之粗者杂稻根做成,是鞭爆内包装的垫层纸,二纸均出自万载的皂山和谢陂。说明万载县鞭爆生产的历史,至少可上溯至明代,而在清康熙间就形成大量的手工生产,且已成为商品产地。万载烟花爆竹以响声好、响率高、有香味而驰名中外。

      新中国成立后,烟花发展迅速。进入20世纪70年代,万载县大小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星罗棋布,品种也逐年更新。21-2.png尤其1972年初,株潭出口花炮厂研制出的“大火箭”、“熊猫”、“花篮”等形式多样的烟花品种,随着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而出口美国。“花篮”烟花,1974年被选为江西省外贸出口烟花的注册商标,从而结束了江西省无烟花品牌商标的历史。1987年8月7日,原黄茅出口花炮厂厂长辛胜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的副总指挥和技术指导,参加了在西班牙召开的第24届国际烟花燃放节表演赛,中国代表团荣获第二名。1991年11月,万载烟花获国家科委“七五”全国星火计划博览会银奖。当年,万载从事烟花爆竹专业生产及相关产业的人员突破10万人,占全县人口的20%,逐步形成了黄茅出口花炮厂、株潭出口花炮厂、潭埠出口花炮厂、东风出口花炮厂、康乐出口花炮厂等5大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有300余家。此时万载成为全宜春地区第一个财政收入‘翻番县’,而烟花爆竹产业应该说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鼎盛时期。1997年以后,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万载所有的烟花爆竹企业全部改为民营企业,进一步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激活了烟花爆竹企业经营机制,万载烟花爆竹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06年,“万载烟花爆竹制作技艺”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万载烟花爆竹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月份又成功举办了首届花炮文化节,吸引了近千名中外客商云集万载,现场签订的销售订单和投资合同的金额达5亿多元。2006年,新型氧化剂“康安一号”通过了江西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万载县也成为全国第一个在烟花爆竹企业中全面禁止使用、购买、贮存氯酸钾及制品的烟花爆竹产区。2007年,万载县政府又与宜春检验检疫局合作,建立一所国家级烟花爆竹检测实验室,对烟花爆竹药剂配方进行事前检测,为花炮生产增添了一道“安全门”。21-3.png

      2007年,由万载县华泰烟花厂生产的“天虹”牌日景烟花全国首创,打破烟花只能在晚上燃放的传统做法,独领风骚,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万载加大投入对企业进行提升改造。3年来,万载共投入整改资金2亿元,重点对235家小型烟花爆竹企业改造提升,新建工房8600多栋,组建了2个花炮集团和3家原材料公司,成立了6家燃放公司和5家危险爆炸品运输公司,使烟花爆竹产业的链条得到延伸。另外,大力开展技术工艺的开发研究,由半自动化向自动化推进。目前,万载全县已有安引机6000余台,电脑结鞭机近千台,从而消除了家庭手工作业的安全隐患,事故率大大降低,生产效率也提高了数倍。在人才培养方面,万载县与高等院校联手设立企业家星期天学院,强化专业培训,并于今年专门设立烟花爆竹专业学校,全面提升产业大军的专业素质。2008年,万载烟花爆竹年产值30亿元,税收达到1.5亿元,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近年来,国内许多烟花爆竹出口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发展受挫,其中浏阳出口量下降了30%,但万载出口烟花的订单却比上年增加了2亿元,内销新增了3亿元,烟花鞭炮的税收同比也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QQ图片20171124141427.jpg

2008年9月16日晚,“彩天情2008中国·万载首届花炮文化节”在素有“花炮之乡、百合故里”美誉的万载县隆重开幕,来自海内外的千余名嘉宾出席开幕式,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管彤、江西电视台主持人王飞联袂主持。晚会期间,进行了烟火表演,绚烂的烟花将开幕式晚会一次次引入高潮。花炮节期间开展了国际音乐烟花邀请赛、经贸洽谈、花炮发展高峰论坛、花炮精品展、迎宾晚会、彩龙表演(挑战吉尼斯记录)等活动。2008年9月17日,江西彩天科技公司的两千零八米长的“龙腾盛世”彩烟彩龙,在中国花炮之乡万载县龙珠广场成功燃放,创下最长的日景烟花燃放吉尼斯纪录。这是继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残奥会开幕式烟花燃放之后,又一烟花视觉奇观。当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负责人向万载县颁发了相关证书。

1853

万载夏布

      夏布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又因宜春周边地域多县有产,尤以万载产最为著名,故统称万载夏布,为江西传统特产。夏布原料为苎麻,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劈成细缕,并拈成细纱,称为“绩麻”;再经整纱、上浆后,用木机织造称之为夏布。有本色、漂白、染色或印花等多种,夏布有生、熟夏布之分,由于苎麻纤维与棉花纤维相比较无法用现代化纺织机械加工,只能靠传统手工技艺生产,用途随织物品种而定,例如,纱支较细、条干均匀的,适宜作衣着、工艺材料用;纱支粗硬、组织疏松的,多作蚊帐、滤布等用。现手工夏布仅在江西、湖南、重庆、四川等范围内少数地域有产。23-1.png

      夏布生产历史悠久。《诗经》曰:“东门之地,可以沤苎。”说明2600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用自然发酵方法加工麻料。东晋后,汉人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移居。江南沃野千里,草虫丛生,漫天飞舞,夜则扰人睡梦。据传当时万载有一农夫蔺思源,发明一种驱避蚊虫之法,采取长叶杂草,编成帷帐,使蚊虫不能飞入。但杂草质脆,不耐久用。蔺思源一日于草类中发现一种富强韧性的枝条(苎麻),将它的外皮剥下,用以编制帷帐,效果良好。此后,农民逐渐改进绩麻之法,专取纯洁之纤维,用以织造夏布。夏布有纱质轻软,经纬咸宜,边缩平整,编织均匀,色泽清香,不易皱折,不易变形,易洗涤,凉爽清汗等特点,唐时曾列为贡品。

      历史上万载夏布有两大特点,1940年《万载县志》记载:一为苎麻质量坚刚,天然制造,无俟药品参加其间,自然化刚为柔,表现雅洁之色;二为成布之后它处用硫磺烟薰,以求一时之美色,万载则历来严禁,故愈服则色愈出。因而万载夏布深受海内外欢迎,每年仅销往朝鲜就达几万捆。清朝《万载县志》载:光绪三十三年,产额达一万八千担,全县有一千多家大中作坊生产夏布。经过世代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万载夏布的织23-2.png作工艺日趋成熟,具体织造工艺是:分绩纱与织布两大部分,细分工序达几十道之多。夏布之纱,尽属女工绩麻而成。先剔去黄黑点,将麻排成一片,多用山间清泉漂洗,或用黄牛屎水浸透,后用清水洗净,清晨辅在草地上,愈早愈好。白天略加日晒风晾,并时时泼些清水。日光当午,会晒死色。未至午时,须放置背日处凉干或收起,次日重复,经多日反复漂晒,苎麻色泽雪白夺目。此后将麻拆开,用五指圈成小圈,绩时清水浸透。绩纱是件需耐心细致之事,用手工将湿麻劈成细缕,并拈成细纱,一般一天能绩二、三两纱,有时几天难绩一两纱。精工出细活,传闻早年为了获取高档精品夏布,专请心灵手巧之细姑妹子绩纱,且不能让绩纱之姑干粗活,如烧茶做饭,以免手皮粗糙,难出好纱,精细夏布应在1200扣左右。织布有经纱、刷浆、上机、织造四道工序。其中以经纱、织造为难。如手艺不精,会断纱,既费时,又多出劣品。经纱多男工,在阴凉的地方,将纱丝丝入扣,用细白米浆刷纱。织布多女工,织时亢热、严寒都不宜,霜风起后须避入土洞,以防纱线燥断;亢热之际,织布畏风,多蔽窗户。布成之后,经检验修整后分匹存放。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万载县的夏布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526

排行榜

1、夏皇后

点击:10420次

2、高安采茶戏

点击:9202次

3、彭构云

点击:8704次

4、宜春袁河

点击:8054次

5、奉新百丈禅寺

点击:7080次

6、宜丰黄檗禅寺

点击:6971次

8、潦河

点击:6380次

10、靖安宝峰寺

点击:5148次

11、靖安白崖山

点击:4931次

12、袁 京

点击:49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