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明月山

      明月山位于宜春市城区西南31公里处,主要由太平山、玉京山、老山、仰山等十几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组成。因整个山势呈半圆形,恰似半轮明月,故称明月山;又曰因山上“有石夜光如月”而得名。明月群山,巍峨壮观,千姿百态,有的以绮丽著称;有的以雄秀见长;有的以险峰争奇;有的以幽静取胜。明月山景色,贵在天然。茫茫云海,山野天池,猕猴出没,有“绝壁惊人,怪石争奇,苍松斗妍,山花织锦”四绝,以峰、瀑、洞、石闻名。境内层峦叠嶂,怪石林立;山花吐艳,苍松傲然,处处鸟语花香;满目石径苍苔,流泉飞瀑,身临其境,如入仙境,有“酷似黄山”美称。太平山是明月山的主峰,海拔1736米,为宜春第一高峰,山顶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标志。天高云淡之时,站在太平山顶,极目远望,可见萍乡市的万龙山、吉安市的武功山;近处看,直线距离几十里外的宜春城区清晰可见,似乎伸手即可触之;低头看,山间开遍姹紫嫣红的四季映山红,争奇斗妍,美不胜收。太平山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明末战火连绵,民不聊生,清建立时天下渐渐太平。阳春三月的一天,定空禅师自东岳赴南岳传经布道,途径袁州,在洪江仰山歇脚过夜。是夜,做了一个美梦,寅时梦见一位老翁,指一山峰顶曰:天下太平安邦,何以到处奔波。他便徒步爬上丹崖怪石,峭壁奇峰,在荆棘丛林中攀登,一鼓作气爬到了山顶,歇息眺望,右有古树蔽日,清泉喷珠;左有四季映山红,奇艳夺目。林中有虎鹿麂狐,树上有灵禽玄鹤。奇花瑶草不谢,青松翠柏常春。四望悠然,大好江山。于是感慨万千之时,脱口而出:“好山呀,太平山!”卯时禅师已醒,回味梦境,笑曰:“高山崇巅,风景幽雅,人间盛世,风调雨顺,此高山宜称太平山。”不久,明月山主峰西侧便建成了一栋寺庙,高僧便把寺庙取名太平寺(现仍可见太平寺遗址),把明月山主峰取名太平山。从此,太平山名流传至今。

      来到明月山,首先进入的是明月广场,风景如画;广场上的云姑沐月雕塑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明月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2℃~15℃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1800~2000mm。春天一片翠绿,夏天浓荫遮天,秋季满谷金黄,严冬则处处玉树银花。山上不仅有岩参、石耳等药材,麂、獐、蛇、野猪、猴、野鸡、兔子、狐狸、娃娃鱼等动物,而且还有以“明月山”名字命名的明月山全缘叶红山茶、杜鹃、木莲等花木;松、竹、柏、樟、杉、银杏、银鹊、青线柳等树木。境内山间幽芳,四季不败,茂林修竹,云腾雾卷,雾凝为雨,阴翳出泉,山涧谷壑泉声不断,空气清新绿色葱茏,山上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7万多个,为国家标准的35倍,是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天然氧吧。明月山境内有许多珍稀植物,其中起源于2亿3千万年前的南方红豆杉,因富含紫杉醇,是治疗癌症的良药;中华落叶木莲则是世界珍稀植物,现仅存两棵,为明月山特有,素有“天然动物园”、“植物王国”之美称。另外,明月山拥有800多年利用历史的温汤地热温泉,温泉分布在温汤集镇0.8平方公里范围内。爬上明月山观赏过美景之后,再舒舒服服地泡一泡温泉,更是人生一大享受。

山水风光3.png      明月山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为我国宗教文化繁衍之地。早在西汉文帝刘恒时,就有“仰山古庙”,即是古时闻名遐迩的仰山龙王香火地,又是全国各地龙王菩萨的发祥地。魏晋时,相传道教祖师葛玄、葛洪曾先后在仰山集云峰修仙炼丹。唐会昌元年,我国佛教禅宗五派之一沩仰宗创始人慧寂禅师在仰山创建栖隐禅寺(太平兴国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韩愈、郑谷、陆希声、张商英、辛弃疾、范成大、黄庭坚、朱熹、徐霞客、严嵩等许多历史名人都曾游览明月山水,他们或参神祈雨、或挂冠归隐、或寻幽探源、或访友讲学、或考察山川地貌,留下诸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我行宜春野,四顾多奇山”,明末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观日景如金在冶,游人履步彩云间”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动人诗句。此外,明月山还是红色革命胜地,1936年4~5月间,中央湘赣省委书记兼军政委员会主席和湘赣游击队政委谭余保率省委机关、教导队、特务队及萍(乡)宜(春)安(福)中心县委一起转战来到明月山,进驻瑞庆塔下的瑞庆寺,辟场练兵、扩大武装、抗击敌军,取得辉煌战果。瑞庆寺遗址背靠着高耸如云的瑞庆石塔,左右皆是悬崖,坐落在这山脊之上,只有前方一条小道可上,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瑞庆塔联》赞曰:游观碧澄名山,探奇景、赏风光、当登瑞庆天然塔;瞻仰红军驻地,论战功、怀壮烈、应立崔巍纪念碑。遗址处目前有石臼、石凳、石条、墙基、残砖片瓦等人迹可寻,唯有这天然的瑞庆石塔千年未变。

      在明月山下温汤镇夏家坊,南宋时还出了一位著名的皇后,即成恭夏皇后,俗名夏云姑。据《宋史》243卷记载,南宋宜春夏家坊夏云姑天姿国色,聪明机智,温柔善良,夏云姑初入宫时被皇太后看中,选作贴身侍女,太子(赵昚)登基前一年,太子妃去世了,由皇太后作主,把身边这位聪明漂亮的侍女嫁给了太子。次年,太子赵昚登基称帝,云姑随即成为正宫娘娘,被封为安恭皇后。后加封为成恭皇后。乾道二年(1166),夏山水风光4.png皇后山水风光4.png回家探亲,祭祀家庙,家族亲属受皇恩11人。夏云姑被宫中公公选中时正在家乡明月山夏家坊放鸭,时年16岁。

      为了充分利用和开发明月  山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宜春市委、市政府早在这里建有明月山温泉名胜风景区,已荣获国家4A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等国家级桂冠。是一个“以月亮情吸引人,用生态美留住人”的集生态游览、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宗教旅游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近年来,先后开发建有月亮湖、梦月山庄、青云栈道等。月亮湖位于明月山主峰太平山上,是一座以旅游景观为主的高海拔(1630米)山顶水库,总库容22.5万立方米,正常水位库容为19.6万立方米,水面面积60亩。在月亮湖中建了一个水上酒吧,游客一边品酒,一边临风赏月,其惬意妙不可言。

      梦月山庄倚湖而居,是由青龙集团投资和管理的五星级观光度假酒店,它是月亮湖畔的豪华“宫殿”。酒店设有380个床位,与其配套的多功能中心也同样设了380个座位,可供游客看电影,观演出等等。大家都知道,马来西亚的云顶是全世界很多人都向往的地方,所以梦月山庄也有一个云顶俱乐部,目的让游客在得到很好休闲的同时,又能满足娱乐上的需求。另外,梦月山庄的瑶池温泉也是全世界最好的富硒温泉。夏天,梦月山庄的最高温度不会超过20摄氏度,游客们在此“高原氧吧”纯美自然的风景中泡温泉,能感受到特别的浪漫与静谧。不仅如此,山庄还配有以梦月山庄为中心,连同周边的星月洞、峡谷滑索、青云栈道、月亮湖、妙音寺等景点,组成了明月山山顶青云景区。到了夜晚,梦月山庄美丽的徽派建筑群、高大挺拔的水杉群、熠熠生辉的星星和清辉皓月、五彩霓虹灯光,倒映在月亮湖中,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景观图。游人身处其中,似乎走进了海市蜃楼,晃如隔世。湖的南面上,霞蒸雾腾,亦幻亦真。

      梦月山庄的开业,标志着明月山浪漫的月亮情之旅精品线路已经成型。自此,明月山上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游客集聚地,这对增强景区的可游性和明月山的度假休闲功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赣西绿色精粹之旅再添新亮点,助推赣西旅游发展。

      景区内还有天空缆车、青云栈道、云谷飞瀑等著名景点。其中青云栈道位于平均海拔高于1500米的明月山山腰,全长约3100米,因其常年云雾缭绕,行走之上,有平步青云之感,故名青云栈道。它起于梦月山庄,穿星月洞而出,止于月

山水风光5.jpg

亮湖,其中星月洞长150米,是一天然石洞,冬暖夏凉,水溪潺动。出星月洞,见山面水,豁然开朗。站在观景平台上,俯瞰群山,感慨万千。从观景台走玻璃钢桥至青云栈道,心惊肉跳,如履薄冰,刺激异常。最高1700米的悬空栈道横亘于乌云崖峭壁之上,如盘云的游龙,尉为状观。崖壁的迎客松和各类灌木点缀左右,换位换景,形态万千,成为明月山最受游客喜爱的景点之一。

山水风光6.jpg

      明月山瀑布群位于温汤镇潭下村的老山,群山逶迤,林茂竹修,雾漫云飞,山泉汩汩,气象万千,瀑布群自半山腰而下开始,共分五级,分别为飞练瀑布、玉龙瀑布、鱼鳞瀑布、玲珑瀑布、云谷瀑布。飞练瀑布,因象一条彩带从高空飘然而下,故而得名;玉龙瀑布,象一条晶莹透亮的白龙宛蜓游动;鱼鳞瀑布,水带淌过石面形成一抹抹水纹,如一片片鱼鳞,波光闪闪;玲珑瀑布是五大瀑布中最小的,小巧玲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云谷瀑布,在160米高的悬崖上,一瀑飞出,其上,宛如一条白龙,从青翠的幽谷中溜出;中间,飞瀑泻在两旁层层凹凸不平的峭壁上,如云如烟,如丝如玉,最后倾泻入深潭,落在一块如巨虎的顽石上,轰鸣作雷声、溅起千万碎珠。潭中,浪起汹涌,雨滴落个不停,四周雾气朦胧。终日毛毛细雨,阳光斜照,彩虹成双,显得光怪陆离,变化多端。“瀑布常在烟霞中,水花总与云霓游。”故题曰:云谷飞瀑。瀑布上下三四叠,高160余米,宽3至4米,有的地方宽10米,是全国长瀑布之一。瀑布水源来自太平山。路旁一块大石头上刻着清朝文人江为龙写的诗:“轻烟漠漠锁山腰,一道泉流玉屑飘,气吐白虹晴欲雨,瀑飞翠壁夜闻潮。终年匹练寒幽谷。尽日银河泻紫霄,我欲振衣千仞上,饱餐灵液涤尘嚣。”是云谷飞瀑景观的真实写照。瀑布左侧70余米高处的摩崖石刻“云谷飞瀑”四个大字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所书,字大四米见方,刻字历时八个月。 

      这里还有一个历史神话传说:明月山顶对面有一座山叫做老山,传说古时候老山一带有几个妖魔,经常兴风作浪,致使这一地区山洪瀑发,林毁田摧,百姓难以安生。一天,玉皇大帝驾临明月山的玉皇顶,看到对面的山中混沌不开,妖雾弥漫,就传当地山神前来询问。山神道出原委,玉帝顿时震怒,命令二郎神领兵前去除妖。二郎神武艺高强,一番恶斗,驱走了妖魔。只是那水依旧各流各的,四处泛滥。二郎神执神鞭在山里指划了半天,也无法为水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口,只得再次禀报玉帝。玉帝又驾云至老山,见一山谷云雾缥渺,深不见底,说此处出水最好,话音刚落,诸峰的水,就纷纷汇到了这里,从山顶直泻山谷,声震如雷,长流如练。加之此处长年处于云雾的缠绕之中,人们就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云谷飞瀑。神话传说虽然离奇,却也道出了云谷飞瀑的不同凡响。       山水风光7.png

      近年来,宜春市委、市政府又以明月山风景名胜区为载体,全力打造“世界月亮之都”。现在,景区内形成了“山上有个月亮湖,山下有个月亮湾,沿途都是月亮景,处处体现月亮情”的情景交融格局。真可谓“月在山中行,山在月中明”。市委、市政府从2007年以来每年都举办了“宜春月亮文化节”,大造宜春月亮文化,尤其是2009年10月3日《宜春月·中华情》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在宜春市袁山公园成功举办,通过中央电视台一套、四套、九套向全球并机直播。该晚会将中国古典美与传统文化的元素相融合,舞美设计突出了景观晚会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特色。晚会现场即在袁山公园的秀美山水间搭建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又月光铺满湖面,丹桂沁脾,仙乐飘飘,令人耳目一新,仿佛人间仙境一般。加上华语乐坛众多知名演员深情演绎了歌曲、朗诵、舞蹈、戏曲、器乐、服装秀等多种艺术形式,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美仑美奂的视听盛宴,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另外又举行了“月亮小姐”评比活动。

      美国时间2010年4月17日晚24点,北京时间4月18日13点,《宜春月·中华情2009中央电视台中秋中英文双语晚会》一举夺得第43届美国休斯顿国际电影节大评审团雷米金像奖最佳作品奖和最佳导演奖。雷米金像奖是休斯敦国际电影节跨越电影、电视、新媒体分类的顶级奖项。在本届电影节的4500多部参赛作品中,仅有4部作品获得该奖项。“宜春月·中华情”是唯一获得这一殊荣的电视作品。

      嫦娥是月亮的化身,传说嫦娥曾在明月山奔月,明月山因此而名扬天下,相信嫦娥在天得知她的故乡宜春明月山的变化,一定会在月中手捧玉兔翩翩起舞。真可谓:嫦娥忽闻人间美,原是宜春月亮城;捧起玉兔翩翩舞,何时下凡沐月湖?


4298

宜春袁山

      袁山,位于宜春市城北,古名五里山。相传东汉隐士袁京隐居于此,卒葬其侧而改名袁山。袁山有大小两座,大袁山海拔208米,山的西面半公里处有一小山相呼应,名小袁山(又名望家尖)。以袁山为中心,建有袁山公园,因林木丛茂,苍翠欲滴,称为“袁山耸翠”,为宜春著名八景之一。

      东汉章和年间(87~89),有个叫袁京的读书人,厌倦了京城豪华的生活和权谋倾轧,毅然辞别父母,抛下妻小,南下云游。这袁京是当朝司徒袁安之子,袁氏家庭为京城名门望族。从袁安起,几代位列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出过诸如袁汤、袁绍、袁术等历史上著名人物。袁京对入仕为官毫无兴趣,只想寻个地方,隐姓埋名,苦身修行,做个普通人士。一日行至袁州地界, 看见大小两山,那山上林木葱笼,鸟雀瞅鸣,更有一条秀美的河流徐徐东去,四野清幽静谧。袁京一见此景便说,此乃吾所栖也。于是刈茅结庐,荷锄躬耕。桑麻之余,读书求索,抚琴引鹤。从此清贫励志,洁身自好,过了多年。

      传说,一日袁京想起要去看望父母,便打点行装,徒步返京。走到自己家门前,家人却不让进去。他们不相信这身穿粗衣布衫、足蹬草鞋、面容清瘦的农人,竟然QQ图片20171121165811.jpg会是权倾朝野的大司徒的公子。他们轰他出去,甚至要拿他治罪,幸好他的乳娘出门时认出了他,才得以与父母见面。

      袁安见儿子如此穷困,执意劝他不必再去隐居。但袁京谢绝了,他说他回来只是为了看看父母,看到父母安好,他就要回去了。袁安劝阻不了,就叫人拿来银两衣物,备好车马,准备送袁京返回袁州。袁京笑曰,我能耕种,要这些钱物做什么,我有双脚,可以安步以车。他什么也没有要,仍是包袱雨伞,飘然回到袁州。朝廷素闻袁京才学渊博,就派人请他进京做官。袁京坚辞不去,依旧过他的隐居生活。几年以后,袁京病逝,人们感念他的高风亮节,把他居住的地方叫做袁山。

      袁京是继东汉大隐士严子陵之后,第二位最具影响的山中高士。明初建文帝时文学博士方孝孺在《高士袁京赞》中这样称赞道:“紧袁之山,富春并峻,紧袁之水,严滩比清。严袁两公,东汉齐名。”使袁山和富春山、袁水和子陵滩,两地双贤并峙,齐名天下。而明朝的另一位诗人叶涵云则更是对袁京推崇有加,他赋诗曰:“汉室两伟人,千古更无比,子陵义诚高,毕竟有所倚,天子为故人,调节卧不起,客星犯帝座,光武成其美。匹夫百世师,劈空楼台起,矫矫留孤踪,先生犹贤矣。”意思是说,严子陵与汉光武帝刘秀曾是同学,刘秀当了皇帝,找到严子陵召他洛阳为谏议大夫,严隐居于浙江富春山不仕。他的“高义”毕意有所“倚”。倚的是刘秀这块皇帝招牌而名扬四海。而袁京不过是一介“匹夫”,却也成了人人景仰的“百世师”,人们为他修高士祠,建高士书院,甚至把袁山旁的一条路叫做高士路,那种贤德才是更加难能可贵的啊!

      千百年来,袁山矗立在风光旖旎的袁河之滨,郁郁葱葱,延绵不绝。人们爱惜这里的一草一木,把它当成一种不羡浮华、高沽挺拔的精神象征,使之成为人们心中一块苍翠的圣地。今天,当地政府在它的山顶修建了巍峨的俯瞰宜春市区的昌黎阁,在它的前面开辟了气势壮观的袁山大道。在大小袁山之间,是一个天然湖泊,由樟树市依湖捐建了以药都文化为主题的“樟树广场”,以及新建了从袁山往西延伸的樟树路。在南大门外由铜鼓县捐建了以铜鼓红色文化为主题“铜鼓广场”。给袁山增添了色彩。人们在现代都市的繁华中,体味着一种远古的静谧清幽,感受着一种生生不灭、浩气长存的人文精神。

      新世纪以来,袁山又开辟为袁山公园,总面积近100公顷。其中山林面积近40公顷,水面约15公顷。公园规划建设按照突出自然生态特色、体现历史文化底蕴、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的总体思路,建成自然风景美、文化品位高、富有个性特色的综合性城市中心公园。园中设置了百花园、珍稀植物园、水生植物园、动物园、鸟语林、观光果园、梵音飞瀑、花台叠水等自然生态风景区;设置了览胜阁、文澜阁、清风亭、松风亭、历史广场、名人草堂、归田园居以及碑林、石刻等历史文化景观区;设置了儿童乐园、欢乐广场、音乐花园、攀岩、益寿园等休闲娱乐区。

QQ图片20171121165825.jpg

      袁山公园还有南区的南大门景观、十二生肖园、健身广场等工程;公园北区的昌黎广场、五龙球、五亭桥、五孔桥、吴有训广场、欧式长廊等工程;山体景点有状元亭、云姑亭、鹧鸪亭、昌黎亭以及3000米游步道与重点地段的园林绿化等。2011年10月第六届中国竹文化节在宜春举办,宜春市政府在袁山公园特意建有宜春竹园,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竹产业协会会长江泽慧题写“宜春竹园”。

QQ图片20171121165836.jpg

第六届中国竹文化节是由国家林业局、江西省政府、国际竹藤组织主办,由宜春市政府、江西省林业厅、中国竹产业协会承办。本届竹文化节的主题是:“生态竹乡·低碳宜春”,参会人数2000余人。宜春市精心组织了竹文化节开幕式、参观竹博园、竹文化博物馆、种植纪念竹等节目,还举办了中国竹业博览会开幕式、国际竹藤组织专题会议、项目推介暨经贸洽谈会、文艺晚会、中国竹业博览会颁奖会暨新闻发布会,以及参观考察竹加工企业、竹林等丰富多彩的重要活动。


4472

樟树阁皂山

      阁皂山位于樟树市东南20公里处的赣江东岸,逶迤绵延二百余里,因其“形如阁,色如皂”而得名。是武夷山西延的支脉,峰回峦复,古竹苍松,霞蒸云蔚,引絮含烟,号称“清江碧嶂”。 

      阁皂山是一座寓道教文化和中药史文化为一体的名山。东汉建安七年(202),相传道学家葛玄曾在此修真悟道,后云游四海,最终仍回到阁皂山,并在骆驼峰之侧修建卧云庵,筑坛立灶,炼丹八载,终成“九转金丹”。他服丹“飞升”后,被道教尊为“太极仙翁”。葛玄的“仙迹”使得阁皂山成为一名胜,道学家云集于此。北宋杨申《阁皂山景德观记》云:学道之士五百人,为屋一千五百间,可见当时之盛况。葛玄既是灵宝道派的始祖,又是樟树医药业的莫基人,阁皂山也因此成为樟树药帮的“祖山”。传说阁皂山曾经流行过瘟疫,葛玄采药制成丹丸为山民治疗,后来一些跟随葛玄采药的人,便将山里的药材拿到街市上出售,这些临时的药摊,开创了樟树药业活动的先河。葛玄之后,他的弟子继续在阁皂山布道炼丹,种药行医,其中以葛洪贡献最大,在中国的道教史上将两葛并称“葛家道”,阁皂山亦因两葛而成为道徒的“圣地”,阁皂山也亦称葛岭。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8)赐阁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1.png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福地已成为中国绵绣河山之胜境。阁皂山在宋代进入鼎盛时期,与金陵(今南京)茅山、广信(今贵溪)龙虎山并称天下三大名山,盛况空前。据史料记载,当时这里曾有宫观殿堂一千五百余间,道士五百余人,良田三千亩,道家称之为“神仙之馆”。清末,阁皂山屡遭危厄,延续一千六百多年的宫观香火趋于衰落。

      阁皂山不仅曾以道医著世,而且其山川风光,胜景天成。阁皂山峰峦越百,仙道遗迹比比皆是。骆驼峰为葛玄得道藏丹处,太极峰为玉女理鬓处,西坑挂壁峰为张道陵修炼之地,有张天师坛。剑劈石、双鲤门、风门、一天门、丹井等处,无不俊美奇特,加上那美丽的神话传说,更显得神奇无比。凌云峰峡口的悬崖上,飞跨着一座石拱桥名曰鸣水桥。它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历经了900多年的风雨,桥拱至今完好无损。阁皂山四周由骆驼、太极、玉女、凌云、丁仙诸峰环抱,诸峰高多为海拔500公尺左右,唯凌云峰海拔802.7公尺。登上高峰,极目四望,峰峦叠翠。阁皂山土良水清,林青竹翠,雨水丰沛,气候宜人,有“夏眠需盖被,寒冬鲜有冰”,“著衣台上三冬暖,鸣水亭前六月凉”之说。古往今来,阁皂山以山川之秀、景色之奇、古迹之异、传说之神而吸引了历代仁绅庶子、骚人墨客。如:朱熹、文天祥、解缙、施润章、裴汝钦、黄介民等名家都曾登山览胜,一睹阁皂风光,且大都留有题章。目前阁皂山已开发的景点有:接仙桥、山门、一天门、瀑布泉、鸣水桥、大万寿崇真宫、紫阳书院、石门石、风门、丹井、照门松、引路松等。主要景点的特色如下:

QQ图片20171121165922.jpg

      接仙桥 当年,葛玄在阁皂山修炼时,常在桥头迎接来山求医问道、采药炼丹的各路“仙人”,此桥因此命名接仙桥。桥四周峰峦迭翠,茂林修竹,岚霭蒸腾。桥下溪流澄澈,卵石历历可数,山花吐秀,轻风拂来,让人有超凡脱俗之感。

      一天门 一天门是进入阁皂山福地的门户,始建于清光绪二年,由八棱柱、横额、雀替、方础组成,呈门字形,全为绿豆石建造,高7.17米,宽4.30米。石坊上部面南横书“一天门”三字,北面按唐高宗御赐封号,镌“三十三福地”五字。穿过石坊,拾级而上,浓荫夹道,仰望上空,但见天留一线,故又有“一线天”之称。

2716

玉华山

      玉华山,位于丰城市、樟树市、新干县交界处,周围有升华山、昭明山、千岁丘等12座海拔在千米左右的山峰,远望如玉屏环矗,巍然屹立。尤其玉华山主峰“著棋峰”,俗叫“紫脑顶”,又称“紫玄洞天”,海拔1169.1米,独冠群山,仿佛飘然在九霄云间,巍峨壮观,称为“丰城屋脊”。相传,晋元康二年(292)王凝之、郭璞、浮丘三仙对弈于此。同年二月一日三仙飞升之后,当地人在山顶用条石垒建紫云洞天为一体,塑有王、郭、浮丘三仙牌坊于祠前。祠坊典雅庄重,气势雄伟,即是“紫玄洞”。有史书载:此洞系“王、郭、浮丘三真人驻道、修真、遗灵之所”。并有明代《玉华山道士石室》诗云:“清溪荡灵气,一径上疏烟。中有来真人,真人秀且鬈。”及罗洪先诗云:“游遍名山几洞天,紫玄真是洞天仙。悬崖飞步迹三五,大世含九思万千。”等,描写和赞美紫玄洞奇观盛景。

      登临峰顶则有心旷神怡之感,又如明代邹幼亨登玉华峰诗云:“十二峰头步武难,飘然身在九霄间,烟霞之外无他境,宇宙以来有此山,道侣月中骑鹤去,仙翁云里采芝还,岂无方内红尘客,景仰高风亦腼颜。”举目远眺,确实是大江小河腾细浪,群峰绵延走泥丸,山下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尽收眼底,雨后初晴时,雾填山涧云绕脚下,让你有身处瑶池的感觉。山势从东向西倾延,面积8平方公里。

      玉华山号称“奇、幽、秀、险”,特别是以千奇百怪、惟妙惟俏的奇石闻名于世,堪称“奇石博物馆”。官印石、月亮石、佛掌峰、鳌头石、鸳鸯床等分布其间,形态各异。月亮石与月下老人的传说,鳌头石与“独台鳌头”的典故,官印石与宦海沉浮的玄机,吸引了许多对爱情与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们来此游览。,还有“九曲十八间”的岩洞奇迹。玉华山还是一处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千岁丘有“清凉世界”之称,年平均气温只有15℃左右,一年四季气候宜人。1931年前后,17位英、法、德、奥等国的传教士在此营建别墅,至今遗址犹存。玉华山龙涵瀑布群由大小五级瀑布组成,飞珠溅玉的水花从30米高度喷泻而下,气势十分壮观。还有“落雨奇树”红豆杉,明代御史李稠原墓,高山湖泊、高山草甸等景观。自古以来,玉华山就以其道教文化占有一席之地。今天,祀奉王、郭二仙和浮丘公的三仙祠,祀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仙人的紫云洞天宫一直香火鼎盛。玉华山有用花岗岩条石水泥浆砌,供避暑游览者住宿的仙临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偏硅酸较高的天然矿泉水井;沿着千岁湖,有环湖跑马、赛车路;在千岁湖中有湖中湖,房前茶园绿如海,屋后杉松四季青,湖内养鱼鲜肥嫩,湖面鹅鸭结队游。朝看旭日东升早,晚眺霞云落日迟。当你住进仙临宫你会有一种清爽飘逸之感,有如登上蓬莱,住进仙境。从仙临宫左侧朝山顶而上,财神庙、三仙殿、观音阁,依次展现。远观近看,使游者心旷神怡。

      玉华山著名景点有:

      龙涵瀑布位于玉华山景区西北面。从上岩村穿过竹海到山中盆地港里社山邹家,远远便可听到湍急流水声。只见一条神龙般小溪水百转千回,从峡谷中奔涌而来。溪上游是一组层层叠叠,构成大小2~3米高的小型瀑布群,从山谷溪流斜刺冲出丛林,激起4-1.png万朵浪花,可听到巨大的轰鸣声。再峰回路转,象一条白练出现在人的眼前。这就是长期隐秘在灵境不为人知的龙涵瀑布。龙涵瀑布共分两叠:下叠大龙涵瀑布,落差近20米;上叠小龙涵瀑布,落差近10米。小瀑布从小潭喷泻而出,形成大瀑布和一泓碧潭。深潭面积200多平方米,象一块翠玉镶嵌在深山之中。

      千岁丘原名湖田,人们因这湖田既小又多,就改叫千四丘。到了明朝嘉靖年间,这里安葬了一位丰城筱塘籍名叫李孟的礼部尚书,清正廉明,官声极佳。民间尊称为千岁,故改称为千岁丘。千岁丘海拔987米。远远眺望,中湖、大湖、夹湖、底湖、西安湖、沃汤湖、月形弯湖、包西窝湖、岩脑顶湖、千岁丘湖等十个高原天然湖泊,象点缀在千岁丘上的十颗闪光明珠,在阳光照耀下,泛起金波。这些湖泊总面积近八百亩。千岁丘山顶巨石林立,形态各异。古往今来,留传很多迷人的神话。天公铸造的怪石把人们引到琼楼仙境。戏水鸳鸯,生灵活现。小斗向上,张开大口,接聚天下财宝。金鸡昂首,面向东方,唱出人间奇迹。无数大小不一的岩石俨然像一大群金猪布满山岗。千岁丘风景秀丽,气候凉爽,一致公认为清凉世界。元朝以来既是附近村寨的风水宝地,又是佛道寺庙的圣地。其间分布着大小八处石建筑遗址,都是1931年至1937年间外国传教士们所建别墅群。千岁丘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季里来百花香,桃红柳绿换新装;画眉山鸡齐欢唱,石蛙蟒蛇出洞房。夏季里来清风凉,千岁岩茶飘异香;蛙鸣鱼跃鹅鸭美,成群牛羊遍草场。秋季里来气高爽,采药老人上山岗;满山毛栗来献宝,山姑农妇尽收藏。冬季里来好风光,满山遍野披银装;琼浆玉液迎宾朋,另有梅花报春忙。

      官印石传说有个家境贫微、饱读诗书、志向高远的闵姓之士,苦于没有机会为国家施展自己的抱负,后经一长者老道指点拜见此石,终于遇贵人收留。从此这位闵姓之士就崭露头角,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并为百姓做了许  多有益4-2.png之事,深得百姓拥护和爱戴。这事在当地民间流传开来,后人把这块  石头称为官印石。今仍有不少游客去参观并亲手触摸官印石,祈求在仕途、  事业、学业上有所长进,一帆风顺。 

       鸳鸯石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没有月亮星光,大地一  片模糊。千岁丘下一个青年人独自一人到深山沟里捉石蛙,在回家路上,隐  隐约约看见一对青年男女坐在那里抱在一起,很是亲热。他想:都半夜了,  还有人在这孤山野地亲热呢?为了搞个清楚明白,他屏住气息,悄悄蹲下,  只听到男的说:“我钦慕你貌若天仙,聪明贤慧。”女的说:“我也钦慕你  身板结实,忠厚勤劳。”男的又说:“我们要苦心修炼,吸取这千岁丘的精  气,早登天界,求月下老人使那些忠厚、勤劳、聪明、贤慧的男女都能像我  们一样,双双结为夫妇,百年偕老。”听到这里,他壮着胆子走过去凑热  闹,刚一抬脚,突然刮起一阵大风,睁眼一看,那对青年男女不见了,只见  一对生灵活现的鸳鸯石。青年人一路上掂量他们的话语,回家后,勤劳干  活,孝顺父母,诚恳待人。不久,十里以外,一位聪明贤慧的女子慕名托人  前来说亲,很快结为夫妇,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月亮石传说有个叫山哥的小伙子,因父母去世欠了“财主鬼”的债,被迫到“财主鬼”家打工。山哥白天种田浇菜,上山砍柴;晚上挑满三只禾桶大水缸的水,还不准打灯照路。山哥每晚挑满三只大缸的水,总得累到鸡啼。这件事让天上的月亮仙子知道。她非常同情山哥的不幸,敬慕他勤劳纯朴、忠孝善良,每当夜幕降临时便变作村姑飘落在山哥前,提着一盏圆圆的月亮灯,为山哥照路,直到快天亮时,二人才依依不舍的分别,渐渐地他俩相爱了。日子一久,月亮仙子变作村姑为三哥打灯的秘密终于被“财主鬼”发现,“财主鬼”请张天师帮“捉妖”,张天师念动符咒,刹时,狂风大作,乱云飞卷,闪电霹雳,搬来如虎似狼的天兵天将绑走了月亮仙子。这时,山哥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心爱村姑原来是月亮仙子,一对恩爱恋人就此被拆散……。后来被张天师劈落的月亮灯变成了一块石头,是三米高二米宽的半圆形弯石,银灿浩白,后人叫它月亮石。每到夜间,月亮石闪闪发光,映亮溪水。那溪水,是月亮仙子思念山哥流的泪水;那会发亮的月亮石,是月亮仙子留在山溪边的灯。

      落雨奇树红豆杉 落雨奇树红豆杉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树高三丈多,树冠覆盖面横直二丈余。每逢炎夏之时,天气久晴,树上会落下雾雨,人站立树下,顿觉热消清凉。如果久站,头发衣服都会淋湿。天晴得越久,雾雨下得越大。人们习惯地叫它为落雨树。路过的行人,都要在此分享一刻清凉幸福。

4561

丰城罗山

      罗山位于丰城市、崇仁、乐安三县(市)交界地,崇山峻岭,绵延数百里,总面积88平方公里,主峰老仙峰,海拔962米。其巅有池,故又名池山。顶形如佛首,首下峰身渐大,宛如坐身罗汉,端坐于云间。晋代,南昌郡罗文通,朝廷几次重聘做官,他婉辞不赴任,寻道二百里,隐居池山修道,广收弟子传授道经,深得弟子们爱戴、尊崇。罗文通病逝后,弟子们为纪念师长,立祠祭祀,曰罗文通祠,后改名为云霄观,并取他的姓氏为山名,更名为罗山。

      罗山四季皆美。春天杜鹃、山芍盛开,百鸟齐鸣。夏天凉风习习,峰威风急,更有山涧清泉令人凉爽适意,秋天登高望远,到处秀色堪餐,秋峰青云青青一色,冬天银妆素裹,树挂晶莹,南区北景,异景奇观。

      罗山主峰建有古庙三殿,即“大罗山谌母殿”、“观音殿”、“许真君殿”,其主神为谌母元君。建筑古风浓厚、雄伟壮观,传说观音是谌母之客,许旌阳是谌母之徒。这里还有一个民间传说:谌母元君是一位侯国国王(地域,今闽赣苏)之孙女,貌赛西施,生性刚直,且好善见义勇为,素怀定国安邦之志。当时罗山有匪徒千余人,为害不浅,杀人甚多,抢夺民间美女,强行奸污,掠夺当地财物粮食,不计其数。害得远近百里之民,难以安宁。国王闻知,遂派兵将剿之。谁知匪区沿途设有陷井寸步难行,又兼匪首武艺不凡,反将官兵全军覆没。元君闻之,自告奋勇,愿为国雪耻,为民除害,国王允许,元君遂率兵复征,元君不但武艺精通而且谋略过人,经三年苦战,终于征服匪徒获其元首,焚其巢穴,奏凯回朝。国王嘉奖其功勋,爱如掌珠,欲择良婿。元君不从,潜深宫吃斋把素专研道家经典及古籍经书,曾在王母娘娘名下学道,经名师指点悟道甚深,知玄机识妙理,参禅成道。娘娘赐斩妖剑一柄,并嘱以后传给许逊。灭匪后未及三载,谁知灾难重生,此山又出现杉妖为祸,能变人形,吃人害人,迷奸淑女,闹得人心惶惶,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元君闻询,愤然继往,选带数十精武女士,经数月苦战,无法取胜,后请慈航道人及许仙真人之助,三人戳力同心,终将杉妖降服后,元君不回王宫,便在罗山修道,以草药为民治病,药救千万不治之症,后人感其恩,遂立庙以资纪念。在“大罗山谌母殿”后有三大石壁,状如狮头,名为护法三狮,更有殿前群峰罗列,仿佛诸佛盘坐而听法。左有天生清泉,婉延抱流至殿前,颂谓救苦仙水,人愈多,水愈大,尽其所用,虽大旱之年亦不涸其源。

QQ图片20171121170019.jpg

右有翠竹千根,名谓施法旌竹,登峰俯视,数十里之水库,如一小碗;条条水渠,犹如银线;更有夜景,诸城灯光闪闪,天空星光灿灿,星灯一色,天堂人间难辨,何其美哉!如立殿前平视,万峰云烟里,白云层层峰妩媚,如西施之舞,似仙女之飘;又风吹白云飞,犹如万山在驰奔,何其壮哉!

      下至土地庙,仰观环山皆绿茶,即云雾茶,一派绿色葱茏。物华天色,如凤添羽,如龙点睛,其秀之极,可以与庐山媲美。山高风大绿波绿浪叠叠千层,其优雅之极,实为罗山一大景观。云雾茶,是江西八大名茶之一,其香味可口,气质沁人心脾,品之津津有味,质敌龙井雀古,名闻中外。

      罗山周围有群峰环抱,有三迭百丈瀑布,九曲涧和山岩水帘香炉水,长年不谒。山西南有一天然岩石,直伸山外,称“秀谷飞岩”,顶平面积10余平方米。另有雷公台、仙人厨、婆孙峰“欧石岩”、“仙人洞”洞等景。在南部山腰建有“青云寺”,神龛上塑有谌母娘娘圣像。罗山还拥有丰富的名优土特产品,其中罗山的茶叶、生姜、豆腐乳被称为“罗山三宝”而驰名中外。罗山不仅峻峭雄伟,自然风光秀美,而且文化底蕴浓厚,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山”。先说说文人墨客对罗山的颂扬和达官显贵对罗山的崇拜。“罗山南境峙,形胜跨吉抚”(清代赖晋诗),罗山主峰老仙峰海拨近千米,只要空气清新、能见度好,“在丰城市区就可以见到“罗峰飞翠落帘幌”(明代李裕诗)的景色。在丰城历代方志、文人别集和各村族谱的艺文中,大都少不了写到罗山。如同治《丰城县志》记载罗山“高二十七里,周回百九十里,跨抚、洪、吉三州境,端秀丽,自省谯望之如初出芙蓉,亭亭江水”。宋代礼部尚书徐经孙(秀市潘桥角陂人)的《矩山存稿》中的《觉溪八景》,就有一首《罗阜朝云》;城内《丘氏族谱》中的《湖东沙湖八景》,就有一首《罗岫晴云》。罗山还有秀谷飞岩、摄秀台、蓑衣挂壁、水帘香炉等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题咏的对象,如唐代曹邺、宋代吴曾和陶弼、元代虞集、明代陆应箕和李绍春、清代袁守定、民国傅调梅等人均有赞美罗山诗作。明代嘉靖年间的南京兵部尚书李遂,号克斋,因喜罗山之壮美,遂改号罗山。李遂之子李材也因其父号罗山,为此号“见罗”,人称“见罗先生”。罗山,已成为当地人心中的“泰山”。

QQ图片20171121170039.jpg

      另外,罗山还充满着道教文化。他的得名也是来源于一位得道高人、晋朝隐士罗文通。旧志云:“罗山距县五十里,原名池山,其巅有池,冬夏不竭。晋罗文通学道于此,因改名罗山”。

      罗文通生活在世局动荡的东晋末年,他读书好学而洁身自好,屡拒朝廷的征辟和王敦等割据势力的拉拢,受到了当时“清流”的普遍赞誉,后人称赞他“以饱德为膏梁,以令闻为文绣;知有道义而不知有天下,知有学问而不知有功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易”(唐代魏少游《晋征君罗山隐居铭》)。早在南北朝的陈朝(558~589)时,豫章太守黄仲昭整修了罗文通墓,唐开元年间(719~740),都督吴兢旌表罗文通所居之乡为“诏贤”。到唐大历五年(770),江南西道观察使李泌(722~789)为罗文通书舍遗址题写了“罗山”二字,并请魏少游写了一篇《晋征君罗山隐居铭》刻石于左,于是池山正式改名罗山。又将云霄观改为罗山书院,亲题书院匾额,把学舍修缮—新,并宋绍兴二年(1132)十二月,宋高宗下诏封罗文通为“大罗悟道真君”,以表彰他“穷欲无求,廉退自守;隐居学道,著一十四篇之书;力学训徒,感从学八百之众。”罗山道院也是沾溉天恩,殿宇一新,罗山也算是一座曾经得到皇帝垂青并加封的“圣山”。

3068

靖安白崖山

      白崖山坐落在靖安县璪都镇北面,地处靖安县与武宁县交界处,距靖安县城35公里,主峰海拔约1500米,自东而西绵延十余公里,是靖安北部的天然屏障。武宁叫严阳山,严阳山名由来,颇具传奇色彩。据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武宁县志》载:“严阳山,俗传严阳尊者结庵于此……,尊者尝豢龙于此,岁旱即此祷焉。”又载:严阳尊者,名善信,武宁新兴人,从师赵州和尚。天佑年间江西制置刘公创明心寺,迎善信居之,善信遂杖锡来游,据坐蟠石,常一虎一蛇驯绕左右。圆寂前,曾告诫其徒:“吾殁后切勿沐浴。”既殁,建塔寺西。宋淳熙时启塔,发垂至踵,指甲过臂,遂将此山名为严阳山,并建严阳庵祀奉。白崖山一带,沉积了20亿5千万年前的最古老的地层,即无古界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地层,厚度为650米,以变质岩类的板岩为主;区内群峰耸翠,山峦起伏,白崖山最高峰海拔1522米。山峰因遭受长期的、强烈的风化剥蚀,形成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石景,如玉兔下凡、巨龟巡山、金鸡报晓、鲤鱼拜塔等,令人叫绝。植被多松、杉、竹等,其间沟壑幽深,泉流急湍,风云变幻。山巅有深潭,久旱不涸。

      白崖山的主要特色有二:一是怪石嶙峋“猛兽”林;二是西边草甸东边利刃。怪石嶙峋“猛兽”林。白崖山山峰因长期遭受强烈的风化剥蚀,形成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石景,使整个白崖山山势险峻、雄浑,奇峰林立,崖壁陡峭,气势恢弘。其怪石有的形如虎踞龙盘、豺豹威猛,有的恰如猿臂轻舒,鹰击长空,有的神似神龟入海、海象啸天……,这些不会动的“动物”个个形象逼真、神态各异,堪称一绝。穿行在白崖山间,好像来到了一个石化的动物园当中。尤其是象鼻岩的传神精巧、水底猴面的惟妙惟肖,以及双柱岩的挺拔壮观,还有玉兔下凡、巨龟巡山、金鸡报晓、鲤鱼拜塔的石景,不禁令人由衷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也往往意味着山势复杂。胜景与险境,区别仅在一线之间。

      在海拔1522米的白崖山山巅有一个深潭,名曰“鸡婆潭”,面积有6~7亩,潭水清澈,深不可测,久雨不溢,久旱不涸。相传此处原为一座大型寺庙,因僧侣得罪了天上神仙,倾刻间山崩地陷,成为一潭,人称“天池”。潭水涓涌而出,水质甘醇,清澈见底,在山谷中渐渐汇成一条条的6-1.png溪流,或静静流淌,或飞泻而下,为白崖山凭添了几丝婉约、几分灵动。绿树掩映中,日光照着溪流闪着银光,构成一幅幅美丽生动的画面。

      西边草甸东边利刃。海拔1522米高的白崖山上一边是高山草甸,一边是悬崖耸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景。白崖山中的植被主要是松、杉、竹。最西端是一片片高山草甸,如一块绿色的地毯,与白崖山的粗犷与厚重相映衬,刚柔互济,相映成趣。

      白崖山西侧山势相对缓和,海拔1400米左右的山上生长着许多杜鹃花。每年盛开时节,数千亩杜鹃花烂漫绽放,在蓝天白云衬托下,显得蔚为壮观。把白崖山打扮得妖娆多娇,吸引许多游客来此赏花踏青。游客站在白崖山上,上面是蓝天白云,脚下是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远眺是连绵起伏的山峦,近看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置身其中,凡尘琐事早已荡然无存,天地之气由然而生。

      行走在山林间,不时能够见到各种造型独特的树木和艳丽的奇花异草,或有幽兰飘来的阵阵清香,更有成片的映山红将整片山谷浸染得激情如火。和西侧不同,东侧则完全是陡峭的石壁。只有石壁之间才有狭窄的道路可寻。西侧长幼咸宜,东向则更像是少数人的游戏。由于白崖山地形复杂、险峻异常,一直以来鲜有人迹涉足,因而长期笼罩着一种神秘的色彩。

QQ图片20171121170110.jpg

      白崖山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也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篇,奇就奇在“万仞峰头一片波,水来山上接天河”。又白崖山险峻雄伟,山高林密,又是一座战斗的山。抗战时期,武宁县城沦陷前,城内居民多向附近山区疏散,严阳山距县城40里,山高岭峻,群峰连绵,翻过慈姑岭可入靖安县境内,其实是一山两名,靖安境内称为白崖山,是较为理想的避难之处。

QQ图片20171121170120.jpg

      日军占领武宁县城后,为扩大修江南岸防御阵地,向严阳山区发动进攻,企图打通至靖安山道,与进犯南昌之敌遥相呼应。此时严阳山区已无国民党军驻守,为抗击敌军,保护避难群众及山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939年4月,当地抗日游击大队,在慈姑岭、茅败、合港、棋盘石、石源洞、马颈、三坳、西良、东坑等处利用山区地形设立哨卡、阻击日军。游击队枪支不多,弹药缺乏,难敌装备优良的日军,便采用山里人捕捉野兽办法,用山上红藤捆套粗木棍,上面堆积巨大石块,按照地形置放于道路两旁山上,或零散,或集堆,作好伪装。再就是将收集来的酒瓶,内装黑哨和碎锅铁,安上爆竹引线,用细土封紧,名为“土炸弹”。从1939年春以来,多次打退日军进攻,粉碎了敌人打通靖安,会合南昌的计划。

      从2009年开始,随着有人不断成功地实现了自东至西的全面探索,终于将白崖山的全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5619

华林山

      华林山脉位于高安、奉新交界处,东经115度9分、北纬28度38分之间,在地理上属罗霄山脉东段的九岭山余脉的延伸。最高峰华林寨海拨高816米,地形险峻,峰耸壁削,古木苍苍,云烟袅袅,雾漫泉流,风光秀丽。历史上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宗教文化活动的风水宝地,招徒授业私家书院的发祥地,还是华林胡氏的祖籍地,历史人文积淀十分厚重。早在史前,华林山就有人类活动,历经数千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加上秀山奇石和各类飞禽走兽、珍贵树群、溪水瀑布和宜人的气候环境,形成了雄秀幽奇的楚地自然风光。早在一千多年前,唐宣宗李忱就曾赋诗称道:“爱此华林幽,穴居聊避世”。

      华林山属于九岭华夏隆起带地形,山地面积占全境总面积的80%以上,多由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组成山脉,海拔600米以上地方土壤为黄红壤,肥力较高,且由于处亚热带气候地段,雨量充沛,气候湿润,适宜木本、草本植物生长,植被丰厚,储水充足。由此形成华林寨风景名胜区秀丽的自然风光,主要特点有受地壳运动而分裂成奇形怪状的石群;有受气候和海拔高度、土壤条件下影响而生长的乔木、灌木、藤本和药草,且大都属珍稀植物;有经年不息的流水瀑布等等。

      华林山最有特点是丫口石,丫口石在华林集镇东北方向约10公里处,因其顶端在亿万年前受地壳运动影响分裂成两半,其形状酷似乌鸦张嘴而得名,故名丫口石。是一奇特的巨石群,每年有上千名游客攀登石峰观赏美景。

      丫口石顶端海拔624米,矗立在高奉两县交界的山脊上,身高64米,石座直径103米,由八块巨石自然叠成。南北方向看,似张嘴呼啸的猛虎盘踞在山巅之上。东西向看,犹如友谊的双手把奉新与高安紧紧连结在一起,叫人回味无穷。石群底座,石缝巷道纵横交错,宽者一米,窄处不足一尺,但能侧身仰头而过,饱览石缝中一线天的风光。壮年者可拾级而上,登峰眺望奉高两县,美景尽收眼底,大有“丫口石峰下,万岭不思游”之感。

QQ图片20171121170132.jpg

      白水槽瀑布位于华林山集镇东北1公里处。瀑流分两支:一支从巨石的东边翻滚下来,形如蛟龙出山,发出隆隆的咆哮声,远看似白浪滔天,近看若银花四溅。雾珠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另一支从巨石的西边倾泻而下,倘若您漫步其中,正欣赏东瀑之壮观,不留神会被西瀑的怒吼所惊倒。西瀑险峻,成九十度角漫卷而下,两流汇合成溪。这里怪石遍布,形态各异,相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此煮石炼丹(《高安县志·同治版》)瀑布下,蔽日的绿树在石丛中顽强竞争,似一片绿色的海洋。该处于20世纪70年代改建为水力发电站。         华林山主要山峰有十座,延绵相连,深秋时于远处眺望,在喷薄欲出的晨光下,华林山山峰犹如一仰卧而息的少妇,线条曲美,令人浮想联翩;山间红叶和常青树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幅天然秋叶图;春夏之季,尤其是早春,百花争妍,鲜艳夺目,且临峰俯眺时,只见群山云雾缭绕,如玉带缠腰,7-1.png美不胜收。主要山峰有:华林寨,海拨816米,以灌木、毛竹为主的自然植被;垛石岭,海拨778米,山中石大且多,相互重叠;四尖峰,海拨765米,在华林寨之西,四峰高耸,形如刀割;大坳里,海拨676米;汉山,海拨642米;李家岭,海拨629米,山中多巨石和原始次森林;丫口石,海拨624米;高胡山,海拨609米;白鹤山,海拨702米;狮子石,海拨658米,植被为乔木、毛竹,其峰上大石形状如狮。

      华林山的山谷多倾斜形盆地,树木成荫,溪水流淌,常年气温偏低,空气中多含负离子,盛夏时气温最高不超过摄氏30度,凉风习习,最宜避暑。华林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周襄王丙申年(前625),幸偃十四世孙尚玑楚为大夫,从沧州来到幕山(今高安市华林山下之洪城村),“劝农课桑”,从事农业、养殖业开发和教育工作,因悦其山水,遂有迁居之志。六年后,周襄王壬寅年(前619),其父绍明亡故,葬于幕山,子孙后代亦定居于此,南方各省幸氏族人皆自此开始。唐高祖总章二年(669),幸偃六十一世孙幸茂宏任蜀郡刺史,举家迁徙于西蜀(今四川省),至唐武后万岁通天二年(697),幸茂宏由西蜀而调任南昌府丞,又重返高安定居幕山。幸茂宏亦被幸氏后人尊为高安一世祖。南方各省幸氏族人皆自高安分派。因此,华林山亦是华南幸氏之祖居之山,开脉之山。幸偃即周武王之弟,因镇守塑北雁门(沧州)有功,被周成王于公元前1079年赐为"幸"姓,史称偃公, 为中华幸姓始祖。西汉陈夫乞(?~前176),西汉开国将军,建成(今高安市)人,秦二世元年 (前209),陈胜、吴广起义后,陈夫乞起义于蜀水之北之华林山高胡坛,立寨练兵,汉高祖元年(前206)刘邦入关灭秦时,率军从之。四年以都尉从刘邦击项羽,定燕地。六年(前201)以功封高胡侯,邑千户。汉文帝四年(前176)卒,谥忠侯。

      高胡坛,在今高安市华林山镇富楼章山村西南,位于高安市西北68公里处,是高安有史以来最早的坛、庙。据南宋幸元龙《筠州高胡坛记》载:秦末“豫章陈夫乞萃徒蜀水之北,筑坛绝巘,以祭黄帝当日征蚩尤寨于山之阳……” (蜀水即今高安锦河)。蜀水之北指华林高胡山,黄帝当年扎寨高胡山与蚩尤激战。秦末,陈夫乞再度在此扎寨并设坛纪念黄帝征服蚩尤。

QQ图片20171121170152.png

      华林胡氏祖胡藩在公元424年,以战功累迁至太子左卫将军,赐土豫章西,爱华林山水之美,在周岭遂筑室为家,为华林胡氏始祖。传至二十四世胡成,他于唐天佑年间登进士,历任国子监博士、侍御史。唐朝灭亡后,退隐华林,于周岭老居建潜园,大兴诗书门风,潜心教育儿孙。其妻耿氏温柔贤淑,知书达理。五个儿子因科举入仕,分居五处,为华林胡氏五宗。北宋始,华林胡氏渐往外迁,现已播展到江南各省、港澳台、东南亚及北美地区,人数达1000多万。华林胡氏后裔人才济济,代有名人。教育家胡仲尧、国学家胡安国、爱国名臣胡铨、巨商胡文虎等都是华林后裔。1989年,胡耀邦长子胡德平受父重托南下寻根问祖,历尽艰苦才找到1500多年前的华林胡氏祖居地——高安华林山。2005、2006年,胡德平先后题字:“华林”、“华林胡氏古村”。自此后,海内外胡氏后裔来华林寻根问祖者络绎不绝。目前,在华林古村还存有当年古村建筑的遗留物,如感恩祠建筑花纹石刻、祠堂建筑花卉石刻、胡氏部落图腾木刻及宋代造纸作坊遗址等。

      隋大业末,萧铣、林士弘攻掠江西,土人应智顼拒贼于华林山,屯兵驻马,保障一方,并在府北三十里筑云棚城,又府北五里有断水桥城,召义兵保安此土,唐武德时封靖州刺史。

      乾符四年,钟传起兵末山,后移寨华林山,自封高安镇抚使。时义军遣兵攻抚州,抚州不守,钟传领兵入驻抚州,言于朝廷,封为抚州刺史。中和二年,唐僖宗封钟传为镇南节度使、检校太保、中书令赐爵颖川郡王,旋改南平郡王。

      正德初年,农民起义军以华林山为中心展开斗争。正德六年(1511),起义军在高安陈福一,罗长一,奉新胡雪二等率领下,攻占瑞州府城(今高安市)。次年,明军来攻,起义军弃鸡公岭、仙女寨等据点,诱敌深入,杀明将周宪。后以叛徒出卖,被南昌知府李承勋袭破。不久罗光权等重整队伍,继续斗争,但又在明左都御史陈金镇压下失败。

      浮云宫,华林山古时也称浮云山。浮云宫始建于唐朝,初称浮云观。武则天神龙元年曾召浮云山道士张惠感为国师,唐玄宗开元时,又两次召张惠感之徒孙智谅入京。元朝至元时,浮云观升格,改称浮云宫。浮云宫前有“浮云丹井”和“九龙剑池”二景,“浮云丹井”相传是李八百炼丹汲泉之处,井中泉水清澈见底,犹如一面明镜。“九龙剑池”又名九龙池,或名墨池。元丰七年(1084),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到高安探望其弟苏辙,途经奉新,应胡氏邀请来到华林书院讲学,相传讲学之余,他看到书院诸生用完笔砚后,都纷纷到九龙池去洗涤,竟将池水染黑了。于是诗兴顿发,不禁吟出“藏书阁府潆纡水,水砚池边滑苔”的诗句,此后,九龙剑池更是名噪一时。宋代诗人宋绶、潘兴嗣分别题有“丹井通天穴”和“剑池丹井尚依然”的美妙诗句。离这数十米的地方,有一座雄伟的牌坊,即万年宫牌坊,它是浮云宫唯一保留下来且保存完好的建筑。牌坊不远处,又屹立着一株千年古杉,树围3.7米,高约50米,苍翠劲挺,直插云霄。

      据《高安县文物志》载:相传西王母第九子玄秀真人跨白鹤来华林山,筑醮坛山上,镌有“以祭灵仙”四个大字。前人诗赞:“共说西王母,有子跨鹤来。山深藏窈霭,林静长莓苔。丹灶泥封旧,元坛劫水灰。莫云仙迹幻,咫尺有蓬莱。”这就是“华林灵迹”的由来。

      著名的桂岩书院和华林书院也坐落在华林山,桂岩书院创办于唐贞元时代(距今约1200年),它是我国历史上创办最早的招徒授业的私家书院,南宋宰相周必大曾在该书院二次重修时为其题额。据高安华林山洪城村《幸氏宗史》记载,当年“应桥车马驰逐,长途游客如织”(注:“应桥”指古桂岩书院一带的一座石桥),前来求学、讲学者络绎不绝,开一代兴学重教之先河。华林书院由胡仲尧于宋雍熙初年(984)创办,后发展为江南四大书院之一,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鹅湖书院齐名,其址在华林浮云山上。

      崇元观原名白鹤观,位于华林山的白鹤山下,其西面一公里处为古桂岩书院。该道观三面环水,一面依山,水面和白鹤山中多有白鹤栖息,四周古树参天,环境优美僻静。

      崇元观始建于晋代,为道教活动胜地,古称“仙都”。诗人吴瑷赋诗赞道:“几年结袜访仙都,谁道梨云有六铢。为问松花瑶草处,胡麻曾许阮刘无。”有史记载,在崇元观修炼的道人先后有丁义、丁奎、丁秀英、吴猛、吴采鸾和张惠感等,其中丁义最为出名。丁义,又称“翠岩道人”,精通医术,《搜神记》称丁义为“至人”(意为至高无尚之人,因为净明道宗师许逊之师吴猛,也曾授秘于丁义)。丁义终生修炼于崇元观,并以毕生精力潜心钻研《易经》,写下《易山诗讲》六卷、《仙人寄语》一卷、《仪园诗稿》四卷。最后尸解而终。东晋诗人陶渊明曾慕名到崇元观,拜读丁义诗稿真迹后写下五言诗三首,其中在《题丁仙父子真迹》中称道:“高风肖山巅,义重笔笔镌;范挹秋河水,道连晚霞天。凛矣犹蔚矣,苍然且昂然;问君诚几度,世得此真筌。(陶渊明:《柴桑液池集》),唐宣宗李忱也曾携仆僧胡恂(后为侍御史)到崇元观学道,胡恂作《翠岩道人诗评》一文称道丁义诗作。

      相传丁义之女丁秀英随父学道,炼于崇元观,终身未嫁,得道后于东晋永和二年与吴猛之妹吴采鸾结伴乘鹤西去。宋代诗人杨万里赋诗《白鹤仙迹》赞道:“仙徽立范示清操,白鹤鹏飞显志高。戏怪丹中存炼炷,笑称岭上著神毫。半间烟雨空尘土,一点风云毁诏毛。试问度秋诚几度,充霄精力不为劳。”(杨万里《一憩亭集》)唐代张惠感(中国道教祖师张道陵十四代孙)在崇元观修炼得道后,于唐神龙二年被唐后武则天召为国师。

      崇元观原占地6000多平方米,分为上殿、下殿,附建有丹井、药池等,南后人为纪念丁义父女,在观后立有丁仙福地牌坊。20世纪50年代因修建上游水库,崇元观未及拆迁而被淹毁。今遗址处仍有断墙残壁和断碑。

      李八百晚期修炼于华林山。据《四川通志》载:“夏李八百,蜀人,初居筠阳之五龙岗(今高安城区),历夏、商、周,年八百岁,一云动则八百里。时人因号李八百。或隐山林,或居尘市,又修炼于华林山石室……《辞源》载,李八百,蜀中八仙之一,“铁拐李”原型。又据华林山《洪城幸氏宗史》记载:“……东横李岭插天,乔岳让高,相传李八百升腾之所……。”李岭,即今华林山李家岭,山上有一石洞群,地形险峻,李八百以此为修炼地,后称为“八百洞天”。洞天由无数巨石组成,位于华林山南面,内有原始森林,面积约一平方公里。洞天一带古木参天,巨藤如莽,石洞奇特。其石洞按其不同特点,可分为多种:明洞、暗洞,大洞、小洞,石洞、土洞,长洞、短洞,水洞、旱洞。这些洞,洞洞相连,环环相扣,楼层洞,层层重叠。洞中有洞,大洞藏小洞。洞中有天,一线天,九重天,不一而足,是一天然迷宫。

QQ图片20171121170211.jpg

      超果寺原名浮楼寺,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唐宣宗李忱曾为了逃避纷飞的战乱,携仆僧胡恂(后为侍御史)来到华林超果寺(原名浮楼寺),适逢大地震,寺宇轻晃,宣宗脱口说出:“真乃浮楼也”,超果寺前身“浮楼寺”因此取名。(后由宋英宗赐名为“超果寺”)。唐宣宗并赋诗称道:爱此华林幽,穴居聊避世。超果寺两兴两废,第一次为唐代高僧惠海所建,初用名失考。后以唐宣宗“浮楼寺”之口语为名。宋英宗皇帝改赐“超果寺”之称。绍兴九年(1139)毁于兵火。第二次是开喜二年(1206)因祈雨灵验,乡民起意重修,庚午孟春(1210)正式奠基,1211年竣工,并奉郡邑之檄至百丈监(今奉新百丈山)请名僧宗寿为住持。超果寺规模很大,占地面积30多亩,大雄宝殿、藏经阁、钟鼓楼、祖师堂等一应俱全。超果寺在瑞州的名声很大。《大清一统志》在“白云山”条目下特别提到它及其周边的景色。它是高安最早的寺庙之一。

      包公祠坐落于华林山柏树水口村,为纪念北宋廉吏包拯而建。初建于明代,重修于1998年。占地面积250平方米。传说初建此祠时,曾顺溪流方向而定位,但屡建不成。后经一云游高道指点:包拯一生不附权贵,不随波逐流,敢于犯颜,扬善惩恶,若顺流取向有违包拯秉性,若要建成此祠,只能逆流定向。乡民依其意,改逆向重建,终于建成。此祠初建后,远近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后形成庙会,延续至今。

      火石亭又名青隐亭,位于高安华林山丁坊村口,为纪念宋代名吏丁絪而建,该亭为全石结构,亭顶四角飞檐,横额书有“火石亭”三字。广东韶关曾建有青隐亭(又名“我父亭”),北宋枢密副史、文学家欧阳修曾亲临青隐亭,著有《登青隐亭》诗:“问谁筑此娱心性,试看韶民补址纷。可识临民多种德,揽辉犹咏旧丁君。”丁絪(940~1002),字文明,号青隐居士,高安华林丁坊人。宋太平天国二年(977)中进士,宋太宗授为兵部行人。丁絪见宦官薛洙怙势弄权,受太宗幸庇,因而冒死上疏弹劾并批评太宗。太宗纳谏,并称其为“一仕则清君侧恶”。薛洙不久惊恐而死。丁絪因此擢升为饶州(今波阳县)通判。淳化五年(994)升韶州(今广东韶关)太守,任期九年,为官勤勉清廉,治绩显著,深得百姓称道。离任时韶州百姓自发至当地芙蓉峰上取火石一块赠与丁絪,并护送到丁坊,丁氏后裔建亭盛石以表敬仰,丁坊因此又名为“火石丁坊”。宋真宗赵恒命辑《天章绳察集》记叙丁絪事迹,并追赠为济阳侯。高士石墓又名熊石斋墓,坐落于华林山艮山村东南一公里处,筑于崇山峻岭之中,此石墓构造奇特,别具一格,造势雄伟,整个墓穴似悬于险崖之上,实立于半山之中。向北俯视,一览群山小;南面背靠李家岭大山,周边巨石突兀,藤树荫郁,幽奇清静;墓底一股清泉穿过,飞溅而下,好不壮观,实属罕见。墓穴上建有一座四柱石亭,高3米,亭前

QQ图片20171121170225.jpg

阶下立有墓碑,上书“艮山熊氏廷祥生墓位”。内亭额刻有“窀穸奇观”四个大字,亭柱四面均刻有书联,如:"幻视功名羡汝一生称异品,竖石志凿令人千载仰奇翁”,“石墓千年不朽,芳名万载流传”等等。此石墓建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当时墓主熊廷祥尚健在,时年69岁。康熙二年(1663),大司马笪与龄游青莲寺,闻而过访,赞叹不绝,特为其作《石斋墓歌》道:“不到石斋墓,不见此山奇僻处。譬如读书,不读石鼓与邱坟,不知古人变幻。突兀处,石下常生有蒂云,石旁粘着无根树;骨格遒劲毛爪寒,山鬼吞声巨灵怖。艮山前后万窍风,石斋墓上一方雾。一方雾,千秋众人慕。”自此,墓主即以熊石斋自称。

      熊石斋(1591~1674),清代华林山隐士(又称高士),历经明、清两代的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和顺治、康熙六朝,一生逸居山村,心胸坦荡,精通诗文,幻视功名,性格豪爽,谈吐风趣幽默,常出其不意捉弄府衙权贵、市井小人、乡间无赖,其轶事趣话,流传民间经久不衰。

4223

上高九峰山

      九峰山坐落在上高县西南35公里处,属末山山脉。因有香炉、天竺、芙蓉、云末、峨眉、清流、翠霞、苍玉、飞云九座奇峰,风光绮丽、秀出诸峰,故名。据同治九年《上高县志》记载:“有寺凡九,惟末山九峰最高,末山与蒙山并峙,蒙最大,末最高,与匡庐、西山并称雄盛”。

      九峰山主峰云末峰,海拔801.9米,其间峰峦起伏,磅礴绵亘10余方公里。整个山势似雄鹰展翅,呈现出秀美、舒展的雄姿。山内树茂草翠,冬暖夏凉,蝶舞蜂飞,鸟语花香,古寺怪石,清泉幽洞,流霞生烟,风景优美,环境怡人。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咸宜。春天,山花烂漫,满目葱茏,云雾缥缈,扑朔迷离,恍若梦幻仙境;夏天,清风送爽,峰峦苍翠,绿树掩映,鸟啼蝉鸣,清泉甘甜,好一个清凉世界;秋天,红叶醉秋,层林尽染,山果遍野,桂花飘香,沁人心脾,一派多姿景象;冬天,松柏翠竹,傲然挺立,玉树琼楼,冰清玉洁,一片北国风光,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另外,在海拔750米的山间盆地——罗布塘,四周翠绿环抱,塘中碧水荡漾,一派秀美的山水风光;天竺峰更是一绝,独高208米,峻俏挺拔,势如擎天一柱,有直插云天之势;站在峰顶,任清风拂面,一股远离都市喧嚣、回归自然的感觉油然而生,整个身心自在于闲适中,徜徉于梦幻般的意境里;因天竺峰悬崖峭壁,酷似“照天蜡烛”,亭亭玉立,当地老百姓又习惯地称为“照天烛”、“天烛峰”。天竺峰不远处有一个观音泉,泉水透凉,清澈见底,流淌在峭石绿荫之中,碧波荡漾,潺潺不息,据说喝了它百病全无,消灾去难。蘑菇洞,洞顶钟乳石千姿百态,

QQ图片20171121170237.jpg

有的像莲花、有的像珊瑚、有的像菩萨、有的像珍珠玛瑙、有的像擎天柱、有的如飘逸的玉带,或晶莹剔透或雄壮神奇,或小巧玲珑,令人叫绝,使人称奇。美奇谷,野草满径,灌木侵道,幽静的山谷,鸟鸣虫唱不绝于耳。清粼粼的溪水,像仙女美丽的飘带,从高山伸展到远方,终年流水潺潺。置身其中,掬一捧清泉,仿若吸吮大山的乳汁;抚摸千年古树的年轮,仿若翻开沧海桑田的变幻;踩着松软的落叶,仿若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远古时代。

      还有更奇妙的景色,从蚂王坑到思公坪,从老庙堂到薄脑顶,到外都是青翠的竹海。深秋的竹海,四野安静得没有一点杂音,但一阵清风吹来,天地间骤然响起“淅淅沙沙”的竹叶摇响,那清8-1.png脆浑然的摇响直逼耳膜,你会在突然的惊吓中,聆听到天籁之音传递的神秘之声,那是心领神会的感动,那是一种净化心灵、返璞归真的境界。

      九峰山气候宜人,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6%以上,年平均气温在16.7℃左右。由于气候适宜,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植物种类20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700余种,草本植物1300余种,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有野猪、野鸡、野兔、野鸭、石蟹、眼睛蛇、棋盘蛇、竹叶青蛇等。景区内还有众多幽深的溶洞,有清澈的千年古泉观音泉,有3000亩连片天然柏树林及万亩毛竹林,还有十里灵芝石林等,是上高县动植物资源天然基因库。 

      九峰山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厚。宋朝诗人蒋之奇游览九峰山后赋诗一首:“沿涧板崖人翠霞,寺僧犹记旧钟家,芙蓉秀出天河外,我欲名为小九华”。还有日出“岗飞霞映,石紫水碧”;晚上“晓月流水,树影婆娑”;雨日“烟雨朦胧,水天一色”。明代名儒邹守益曾在此开设讲堂,一时文人荟萃,远近闻名。之外,还有千年古桥及唐代末山了然道场遗址、尼僧积石墓、艾坑七祖遗塔及明朝山东兵备副道史聂珙墓等众多人文景观。

      说到九峰山名字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有一位风水先生来到九峰山,说是奉皇上之命到九峰山选址建造金銮殿的。当天晚上风水先生住了下来,他睡在一条板凳上,竟未发现一只苍蝇和蚊子,一觉睡到天亮,风水先生发现板凳有一条腿陷进土里有半指深。风水先生说,此地虽是风水宝地,但不宜建造金銮殿,如果板凳不陷进一条腿,那此地就叫十分(峰),就可建造金銮殿,现在只能叫九分(峰),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叫九峰山。当然这只是个民间传说,其实九峰山名字来由另有其因。

QQ图片20171121170257.jpg

      佛教文化是九峰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末山九峰禅寺(崇福寺)始建于唐代,历史悠久,一千多年来,香火缭绕,佛教活动不断。“名山幽古寺,钟楼伴书声”。九峰禅寺是唐代著名僧尼了然道场,她是大愚禅师的法嗣,道高精深、威信很高,当时聚在了然门下的僧徒有500人之多,

QQ图片20171121170306.jpg

QQ图片20171121170317.jpg

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虚云大师赞其为中国尼中之杰。寺旁古枫参天,寺后树石虎踞龙蟠,浓荫蔽日。禅寺前后两进,两侧厢房,占地2000平方米。据《上高县志》记载:九峰崇福寺,本是唐朝镇南节度使南平王钟传的故宅。乾宁中(894~897)钟传舍宅为寺,延请当时名僧洞山良价之法嗣普满禅师来此开山,授徒传经,声名渐盛。唐昭宗赐额“宏济”,天复年间(901~904)又改额“崇福禅林”,后又改为九峰禅寺,普满之后由大觉道虔禅师接代,成为著名道场。当时的九峰山与宜丰的洞山、黄檗、五峰和高安的真如并称“五大道场”。北宋文学家苏辙尝用文学笔调说五大道场:“洞山有价,黄檗有运,真如有遇,九峰有虔,五峰有观。”这里所说的“价”即良价,“运”即希运,“遇”即大愚,“虔”即道虔,“观”即常观,均为一代名僧。

      九峰禅寺前不远处有座香炉峰。相传古时,有一王侯欲在九峰山大兴土木,因平地太少,就请杨二郎把香炉峰赶走。第一次杨二郎用赶山鞭轻轻敲了一下,将之赶出一百多里,可是过了一天一夜,香炉峰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杨二郎第二次重重地抽了两下,将之赶出两百多里,过了两天两夜,香炉峰又回到了原处;杨二郎发怒了,他第三次挥鞭狠狠地打了三下,将之赶出三百多里,过了三天三夜,香炉峰不仅又回到了原位,还把被杨二郎鞭鞘甩走的木鱼垴也带了回来。玉帝被香炉峰这种爱故土、笃信禅宗的精神所感动,令杨二郎不要再加追赶,让它永远供奉于九峰崇福寺前。1985年,九峰山被江西省政府批准为风景名胜区;1993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09年被国家旅游总局批准为AA级景区。

2397

上高蒙山

      蒙山,雄峙于上高县城南30余公里处,南界新余,西接分宜,是上高县最高的山。总面积113平方公里,上高境内约52公里。旧志云:蒙山因“峭壁横险,厥材千寻,常有白云青霭蒙蔽其上”而得名。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西面的香炉山(587米)、仙姑寨(558米);西南面的九龙山(594米)、鲤鱼石(527米)和高山(549米)。大小山峰成椭圆形,围拱在主峰白云峰周围,天然形成主峰独秀,群峰峥嵘的格局。蒙山势雄千仞,绵延百里,登高远眺,北耸的敖峰,南巡的渝水,依稀可辩,翠黛的岗峦,葱笼的林木,令人迷恋。

      具体观其山形,“万笏森罗,千章辐辏;叠垒崇岗,穷岩官岫;山沓者如亲,峥者如斗;锐若戟森,圆若钟覆;腰断似峰,脊张似鹫。既山蹇山产而郁纡,亦嶙山居而葱茂。峭壁则泉飞瀑走,能开磅礴之胸;阴崖则雾蚀霞红,莫辨晦明之候;”赏其奇秀,“碧嶂连天,青峦拔地;……分旦昼以形殊,判阴晴而状异,泉流玉乳,香浮三峡之清;石吐莲花,色夺九华之媚。”总之,蒙山胜迹如云,其中出类拔萃的有白云岭、曹王洞、白云洞、天云标、豪猪洞、太子壁、月光峰、弹子岭、尖岗山、龙洞山、独鳌峰、施龙洞、压石庙诸景。此外,还有蒙山书院、竹楼书院、正德书院、石门书院、楚蒙山房等古迹。

      蒙山山区常年云气频绕,青霭常凝,年平均气温17.4度。昼夜温差大,春迟冬早,植物生长期短,属山区气候。区内成土母质主要以石灰岩、砂页岩、花岗岩的风化物为主。主要植被为松、杉、毛竹和灌木林,为上高县林业基地之一。林型主要有:低山杜鹃——毛竹林;高丘山葡萄——小叶栎、苦楮次生林;低丘黄荆——青冈栎、苦栎、油茶、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等。9-1.png      蒙山也是佛教圣地。唐代时为道明禅师道场,道明原名惠明或慧明,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弘忍座下弟子千余人,除了六祖慧能外,还有旁出法嗣13人,惠明在这13人中排名第三。惠明俗姓陈,鄱阳人,本人是陈宣帝之孙,国亡,落于民间。少年时于永昌寺出家,慕道心切。唐高宗年间,惠明师从弘忍,又经慧能点拔,极意研寻,终于大悟。后到蒙山,住持灵隐寺,创建西华禅寺,大倡玄机,广弘佛法,一音宣讲,万人咸悦。自从道明定居蒙山以来,此地佛教臻于极盛,蒙山遍建佛寺,遂为江西佛教大山。

      继蒙山道明之后,元代瑞州上高县萧氏子,名为德莹的真颠祖师,游方至袁州,住青云庵,礼瑞相禅寺僧印宗为师,得妙旨。相传他为蒙山道明地转世后身,不久也来到蒙山西南地西华禅寺,开扩旧基,度众僧,大弘佛法,并慈悲为怀,为民祈雨而有灵验。

      此外,蒙山西北有圣济寺(又称胜济寺),位于蒙山林科所旁,前后三殿。靖嘉庆皇帝所赐“唐朝佛国”的匾额,字迹犹存。该寺曾有石柱楹联云:佛自西域来,如大冶洪炉,是铁皆堪铸;僧归东蒙去,似孤鸿野雁,何天不可飞。相传此联是明建文帝朱允文所作。建文四年(1402),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领靖难军攻占南京,篡夺了皇位。朱允文落发为僧,亡命天涯,逃至此寺时写下了该联。

      蒙山佛教文化最发达地区,原有近百所寺院。由于佛教衰落,到了同冶年间,仅剩下11所,如灵隐寺、西华寺、泥湖庵、决定寺、石含寺、石泉寺、云隐寺、南泉寺、九龙庵、慈惠庵、盘膝庵。时至今日,蒙山还保存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史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坐落在蒙山之南、灵隐寺址旁地蒙山道明石质墓塔,既是不可多得地佛门灵迹,也是非常宝贵的文物旅游资源。 

      蒙山著名景点介绍:

      白云岭 又名白云峰、白云脑,在蒙山之巅,海拔1004米。其晦明旦暮变化不可名状,春夏间往往山腰大雨而山头晴朗,绝类华峰。游人至绝顶,白云从足下升起。从这里远眺临江郡,楼台亭阁,历历如画;赣水袁河,风帆沙乌,悉可指数。山峡一坪,其状如船。泉水夹流其间,有白云寺古迹。世传蒙山产方竹,即于此处;兼产茶树,即为蒙茶此处沙土尝有巨人迹,虽然常为樵牧所乱,但每到第二天又恢复原状,所以人们都说这是仙迹。

      天云标 天云标在蒙山东南,壁立千仞,云气弥漫,混沌与天合,故名。其中一洞,名莲花洞。洞中宽广平坦,有石象、石佛、石观音像,皆出自天然。四方来游者往往题诗石壁,至今犹可摹拟。明末乡人以土塞洞,游人中绝。清乾隆已未年(1739)春,乡人复开洞门,构屋其中,游者踵至。洞有美石,色如莲花,可供采玩。

      弹子岭 弹子岭在蒙山东北,距黎立武读书堂仅有8里之遥。关于它的得名有这样一个传说:南宋名将岳飞征讨李成时驻兵此地,曾发一弹,飞越蒙山,因而得名。岳飞班师回朝时,曾将一匹白色马驹留在弹子岭。由于这是岳飞神骑,人们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山下贪婪豪绅总想获得神马,常派手下去巡查。一天,神马现形,在山腰悠闲地吃草。消息传出,豪绅们争先恐后地追来,正当他们将要到手之时,神马却奋蹄腾空,立即飞冲霄衢,直向白云岭跃去。刹那间,那匹白色神马与白云珠联璧合,融为一体了,豪绅们只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从此神马不再下来,而常在白云岭上,伴随朵朵白云,超虚蹑空,异化同辉!

      龙施洞 龙施洞在蒙山南面的味塘上,因冒泉水的小山称蟠龙山而得名。又因数股清泉是从一大堆互相叠压的顽石中流出,亦名压石洞。它叠献重峦,嵌空如画,石洞深邃,可容二三十人,冷风自内出,泉从石上奔,夏凉冬暖。石壁穴窍天成,雕镂狮座,岩不可即,横卧巨石,方平如床几。再上为风雨潭,旁无别径,有人可通,自上而下,令人战栗。明嘉靖年间,新喻大旱,有异人汪姓者直诣龙宫,击龙致雨,最为灵验,巡抚韩雍命知县林大书“龙施泉”三字于洞门,旁有石刻记文,因苔藓剥蚀而无法辨识。西有巨石,白莹如玉,纵横长短,自成文章,远远望去,似乎上下皆无所依附,悬空欲倒,故名为无根石。“愿郎莫似无根石,与妾常依夜合山”这是沈可培咏蒙山诗中地一句,诗人触景生情,描述了纯情女子对恋人的期待。清康熙庚子年(1720)夏天,久旱不雨,新喻知县张景苍步行虔祷,乞取龙施泉水返回,刚到祭坛而甘霖充沛,全县因此大获丰收。

QQ图片20171122144854.jpg

      太子壁是由于南宋朝庭在蒙山设务炼银,皇太子曾到此督察银冶而得名。因蒙山产银,所以其主峰又称“多宝峰”,并有“末山出草,蒙山出宝”之古谚。下边小村也随叫太子壁村。太子壁山清水秀,三面环山,村界址范围内除了银矿遗址遗留的洞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山洞,各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非常的惊险刺激,林木主要有竹、杉、松等。

4413

铜鼓大沩山

      大沩山位于湘赣边界,铜鼓县西北部,是镶嵌在修河源头的一颗明珠。大沩山东临铜鼓,南接万载,西濒浏阳,北邻平江,连绵150平方公里。周围一二百里的崇山峻岭和高丘陵,云气相汇,搅动旋转,漫山升腾,大气磅礴。

      因为清嘉庆《一统志》载“岗峦围绕,盘距四县,因名大围”,因此,在湖南浏阳那侧称——大围山。而《西江志》云“大沩在宁州西南一百五十里,东通新昌,南通兴国。”铜鼓古属宁州,故在铜鼓这边又称大沩山。1992年经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公园面积7万余亩,境内群山环抱,立峻挺拔,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植被丰富,种类繁多。原始次生林和人工林浑然一体,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植物种类有23个群系、3000多种,列人国家一、二类保护树种有17种;已发现野生动物60余种,列入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达14种;森林中繁殖的彩蝶1200多种,堪称“天然动植物博物馆”。

      大沩山以“秀”著称,山峦连绵起伏,万木竞长,绿海如波,山花争奇斗艳;在崇山峻岭和茂密森林之间,镶嵌着无数奇峰异石和100多处流泉飞瀑。山得水而秀,水因林更美。这里,春天鸟语花香,流水欢歌,生气盎然。盛夏,满山杜鹃,姹紫嫣红,堪称一绝。古人有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沩山杜鹃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深秋,红枫尽染,与青松翠竹相映,五彩纷呈,令人陶醉;若秋高气爽,仁立海拔1607.9米的七星岭顶峰,极目远眺,群

QQ图片20171121170406.jpg

山莽莽,层峦叠嶂,朝赏日出,夕观落霞,高山壮丽景色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豪情满怀。入冬,遍山玉树琼枝,银妆素裹好一派南国风光。由于山高林密的地理特点,构成“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森林小气候,使大沩山具有“天然空调”、“大氧吧”的优势,这里年平均气温11.4℃,年相对湿度85%以上,夏天平均气温20~28℃。

      不仅如此,就是在同一天,大沩山风景和气候,也变幻多样。山脚还是艳阳高照,山顶可能细雨霏霏;山顶飞瀑流泉,山底却无影无踪。至于奇花异草,怪树修竹,更是五彩缤纷,多姿多态,远近高低不一样的风采。元代大文豪欧阳圭斋诗道:大沩山高高几许,绝顶嵯峨戴村坞。石隙花开自夏春,地炉僧拥无寒暑。清流白鹇涤毛距,绿树黄熊引筋旂。山腰日午婴儿啼,知有雷公出行雨。

      大沩山的主峰叫七星岭,海拔一千六百多米,由七个不同高度的梯级山头组成。远看成岭,侧看成峰,象北斗七星,错落有致;又似七仙女飘立凡尘,阿娜多姿。七峰之间是一块平坦开阔的地带,纵横20多公里。碧草青青,白雾茫茫中,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多个湖泊。构成特有的高山草甸,高山湖泊的奇观。蓝天白云,沉在荡漾的湖里,不时有飞鸟画过,更是一份生动,湖光山色就这样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古人赞曰:千里山河一望收,最高巅上正三秋。山根东走盘吴尾,水势西流灌楚头。斑豹尽同顽石卧,苍鹿

QQ图片20171121170417.jpg

QQ图片20171121170426.jpg

晴共淡云浮。南衡七二峰峦外,别样岧峣足胜游。“千山万水朝沩山,人在沩山不见山”。大沩山常年云遮雾绕,实乃一片人间仙境之地。云雨的缠绕与滋润便使它风景秀丽,也就有着儒、释诸多文化在此扎根落脚,并滋生着茂密的文化丛林,为世人景仰。这里曾经是湘赣边界最大的佛教圣地,有玉泉寺、陈真人庙、七星庙、白面

将军庙、红莲寺等大型寺庙遗址。历代曾有一些高僧和文人学士慕名来此云游求学,咏诗作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王首道、胡耀邦等都在这一带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这里有毛泽东化险福地景区,它坐落在与湖南浏阳张坊镇交界的铜鼓排埠月形湾。

      明万历二年(1574),李大銮兄妹与表弟杨青山在铜鼓大沩山揭竿起义,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帜,抗税、抗粮、捕杀贪官污吏,到处开仓济贫。当时明朝土地高度集中,广大农民急剧破产,纷纷逃亡,有的流向城市,大部流向深山,过着“靠山吃山”、搭个“草棚”居住的“棚民”生活。当时赣江以西、湘江以东的广阔山区中,就聚集着大量的“棚民”。然而,“棚民”生活并非世外桃源,封建统治者大肆搜获“荒田”、“闲田”为“官田”,把剥削的魔爪也伸向了“棚民”;再加上当地财主恶霸的敲诈,“棚民”的生活实在是十分凄苦的。官逼民反,终于在明万历年间爆发了以李大銮、杨青山为首的农民起义。起义得到了四方棚民的积极响应,很快聚集了七万人的队伍。起义军曾一度攻下和占据宁州(修水)、宜丰、铜鼓、武宁、靖安、奉新、万载、上高、浏阳、平江等县,引起了统治者的极大恐慌。明王朝多次派兵“征剿”,均告失败。万历四年(1576)夏,明王朝起用一代名将、鄱阳守备邓子龙,会同平江、浏阳、宜丰、万载、宁州、武宁、奉新等八个州县的地方武装,终于在万历五年(1577)十一月,将起义军围灭,李大銮、杨青山战死,轰轰烈烈的李大銮起义终告失败,历时仅三年余。

3887

宜春袁河

      袁河又称袁水或秀江,古又称南水、牵水,自隋朝起,因设袁州州治、府治,河位于辖区,故名袁河(亦名袁水)。系赣江一级支流,发源于萍乡市芦溪县新泉乡黄狗冲武功山白鹤峰北麓。主流自西南向东北流经芦溪、袁州、分宜、渝水、新干、樟树诸县(市、区),于樟树市城北街道办事处的荷湖馆汇入赣江。主河道全长279公里,流域面积626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78毫米,多年平均产水量5.8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87立方米/秒。宜春境内流域面积2470平方公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5.74万千瓦,可开发量3.0万千瓦。

      袁河在萍乡市芦溪县以上称芦水,流至宣风与源出芦溪县万龙山发云界的万龙山河水汇合后,流入袁州区境内称袁水。主河在芦溪至袁州河宽60~120米,袁州以下河面逐渐开阔,河宽为100~300米。上游峡谷多漂砾、卵石;中下游呈分叉河段,多沙洲,两岸多陡坎,河底水草丛生。新余以下平原开阔,洪水容易漫滩。

      袁河横贯宜春市中部,上自袁州区西村镇的柘双入境,东流经西村、湖田、城区、下浦,在渥江镇的龙王庙出境至分宜县,复由分宜县流入本市彬江镇之河下,再由彬江流至分宜县的江口水库,境内流程为52公里,是一条常流河。

QQ图片20171121170438.jpg

从新田河(稠江)与袁河汇合处至分宜一段,水澄深碧,莹澈如练,故此段有秀江或秀水之美称。秀江是宜春的母亲河,温婉的河水穿城而过,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宜春人。清代诗人汤斯祚(1684~1764),字珩之,号亦庐,其《秀江道上》诗云:“石尽江溪骇浪平,薜莎深碧爱澄泓。棹声惊起白鹇鸟,一半青山飞去明。”写出了秀江的秀,如果泛舟秀江,可以看到沿河两岸奇峰叠嶂,怪石嶙嶙,到处是奇山美景。古诗云:“十里五里碧滩接,一桨摇出青山青。推篷回首望长江,袁江远在千山上。”古人在秀水之畔的宜春建立了天下第一座天文天象观测台。同时作为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弟子的唐代道明禅师曾开设道场于蒙山圣济寺,得嘉庆皇帝所赐“唐朝佛国”的匾额。“逢袁则止,遇蒙则居。”即指此。宜春秀水南岸的仰山寺为“一花五叶”之一的沩仰宗祖庭。古有言曰:“江西进士半袁州。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可见这里古代时期曾佳丽满城,真可谓人杰地灵之隅也。这里养育了江西历史上第一和第二位文科状元——卢肇和易重(唐朝)、大学士严嵩、北宋江南第一个宰相王钦若、南宋状元黎立武、明代大理学家梁寅、现代国画大师傅抱石等。严嵩曾这样描绘秀水:“峰势插江溪路小,峡门横石水声多。钟山出秀浦,碧潭无限清。”宋代工部侍郎李虚己(大词人晏殊之岳父)作:“宜川三月水东流,秀出江南二十州。”思想家李觏说:“谪官谁住小蓬莱?惟有宜春最古台,千里待看毫末去,万家攒作画图来。”可见宜春之灵气,秀水之广博。

      秀江上的桥,颇有特色,一是有桥的历史长,二是桥的数量多,三是桥的式样多。据明正德《袁州府志》记载,古袁州城北秀江河上的第一座大桥,修建于唐中和年间(881~884),乃袁州刺史邓璠所建,其时名曰“广济桥”。邓璠在袁州修建的广济桥,约于南唐保大四年(949)前后被洪水冲毁,只经历了60余年。南唐袁州刺史边镐复于桥址建造了宜春历史上的第一座浮桥,名为“永济桥”。尔后,时而石桥,时而浮桥,迭相更替。清嘉庆十九年(1814),石桥移往原广济桥下游数百米外的小北门外。民国30年(1941),石桥被日军炸毁,又代之以浮桥。

      新中国成立后,宜春县政府于1953年修建了一座可以通车的单行桥(即现在双桥较窄的一座桥);1971年,出于当时战备需要,发动市民大量进行义务劳动,在现在的明月大桥桥址修建了一座宜春大桥,双车道,使用了40年,2011年因破损并堵车严重被拆掉,在原址建有上下两层的明月大桥。可以说,现在宜春中心城区秀江水面上的八座大型桥梁(含正在施工建设的大型桥梁),都是改革开放之后,主要是近十年建设的。而且,所有的桥梁车流量都很大。八座大型桥梁(由西往东)分别为:一是宜春大桥(南端衔接宜春南路,在源仙台附近;北端衔接机场路与宜春北路);二是昌黎大桥(北端在锦绣山庄附近,原名锦绣大桥;南端衔接秀江外滩);三是双桥(北端老市委附近,南端在中山西路口附近);四是袁州

QQ图片20171122150732.jpg

大桥(北衔高士路,南临青龙大厦、步步高广场);五是明月大桥(北接明月北路,南接明月南路);六是卢洲大桥(北临丽景滨江,南接中山东路);七是袁山大桥(北接袁山东路,南接袁州新城附近);八是宜阳大桥(原名赣西大桥,北临宜春市行政中心,南接袁州新城附近)。以上各桥,各具特色,有双层桥、缆索吊装桥等。另外,在袁州大桥的上端,架起了一座由步步高集团捐建的步行浮桥,颇有古韵。夜色中的袁州大桥是非常美丽的,跨在泛着微微波光的秀江河之上,桥上灯光五彩,此时如果你临于袁州大桥的上空,你会发现袁州大桥有点像是悬挂着的一弯彩色小船,煞是可爱。而白天如果从远处看袁州大桥,你就会惊异地发现它是多么像一条正欲腾飞的巨龙。那两个拱形钢管是龙的角,桥身是龙巨大的身躯,而那两对粗大的桥墩就是巨龙强而有力的爪子,到了晚上,桥上那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就像是龙身上一闪一闪的鳞片。

      在秀江两岸及河流中心,风光秀丽,美景如画,有许多名胜古迹及著名建筑。在上游,有造型独特、宏伟壮观的明月山飞机场;有名声鹊起的秀江外滩;有花园式迎宾馆锦绣山庄;有化成岩国家森林公园及松江园、化成洲湿地公园、化成岩电站;还有著名的春台公园、状元洲公园、秀水公园、滨江公园、人民公园、行政中心、迎宾馆、多胜楼、钓鱼台、禅博园,以及宜春高铁站等等。秀水名胜,交相辉映,把宜春城

QQ图片20171121170502.jpg

妆扮得阿娜多姿,无限风光。袁河沿岸的景色中最令人惊叹的是“袁河三峡”。袁河三峡位于袁河中游的宜春与分宜之间,分别是牛栏峡、昌山峡和钟山峡。古人叙之为“十里五里分宜路,钟山昌山重寒天;未必瞿塘远过此,此中三峡怪来传。”袁河三峡风光独具特色。

      牛栏峡距宜春城东北二十里。有山名雕山,山峦起伏,群峰叠翠,号为“十八美女观莲”,至现今的下浦车站旁侧,有两石山耸起,左金鸡山,右银饼山,相对若拦,中间又有一个牛形岭,为下浦天然锁钥,遂名牛栏峡。据《宜春县志》记载:银饼山,峰高265.4米。其顶有寺,四面悬崖,一鸟道延缘而上。古树郁蟠,秋时青红相映。读书寺中,觉风霞苍凉,如坐仙界,俗生飞不到也。现古木早已被伐,古寺亦杳然无存。峡者,山夹水也。现秀江隔银饼山有一里多路,不再流在银饼山与金鸡山之间了。而从新坊、狮背来的东水,也从它的侧面流入秀江。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现在河水改道后,当年的山峡也就变成山谷了。

      昌山峡在今分宜县城西南十多里,有袁岭雄踞袁水南北,紧锁江流。岸边“水漱树根龙露爪,石排江岸虎交牙”,峡中“中流万石斗”,孱岩嶙峋,利如剑戟。且水激浪急,汹涌咆哮,晴雷夏雪,令人毛骨悚然。因它急湍直泻,古人曾呼此地为“鹅叫十八滩”,古人有首《昌山峡诗》,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急流山峡中万石相搏的情景:“乱石扼昌山,晴空雷雪诧。峭厉辟鱼龙,十里声惮吓。怒如骇鲸张,狞如雕虎跨;颓职天柱倾,辊如铁轮呀。或卓或复跽,或躲或迎迓。水石不肯降,决胜何时罢。”因此,来往行舟,到此易遭沉没,所以叫“伤山峡”。山者,易为舟人望峡攒眉侧叹,甚至伤心流泪之山也。为化凶恶为吉利,古人常以反义来避讳。就像宜春人把“舌(失)头”呼为“赚头”或“招财”,船家称陈(沉)姓为胡(浮)姓,都是以反义词来兆吉利,同样道理,伤山也就是被人们称为“昌山”了。为使“伤”真的转化为“昌”,古人还曾用过两个药方。一是把神请来,唐朝时宜春有个县令叫卢萼,在峡南建有昌山庙,把龙王菩萨请来镇守,希望能“普救众生”,换来太平无事。二是清河道,康熙九年(1670),宜春郡守李芳春委官鸠工聚材,经过二个多月,凿去河中顽石一部分。道光五年(1825),副总戎张健荣把水中的高石、尖咀石、排栅石、牛马石、横江石一一凿去,从此,水势虽还汹涌激湍,但行舟往来,不再有覆舟喂鱼鳖的忧虑,出现“断山如蜀峡,束水迫狂奔。风送千帆出,乱飞蝴蝶群”的奇景。

      昌山庙,又称龙姥庙、阅城君庙、孝通庙、圣母庙,位于昌山峡西岸,坐西向东,依山傍水,上下三进,楼阁并立,建筑巍峨壮观。庙门有副对联写道:“肇于唐,封于宋,圣迹溯越城,千秋声灵仰圣德;子则孝,母则慈,神功崇护国,万民依赖沐嘉休。”昌山庙的祖廷在今广东阅城县。唐远和年间,卢萼游仕南越,曾任康州府录事、参军这类的小官,听说当地的龙姥庙很灵验,就去烧香、求愿,祈求为官地方父母,并许诺实现了心愿将建庙祭祀。不久,大和五年(831),真的官封宜春县令,为一方父母。于是,他兑现诺言,在宜春县城东面的昌山岭下(当时,分宜县地还属宜春县管辖),昌山峡西岸择地而建龙姥庙,使人日夜祭祀。到宋朝,朝廷封龙姥庙为孝通庙,意在鼓励人们孝义通天,后改为昌山庙。

      钟山峡从昌山东行三十里便是钟山峡了。钟山峡南北两山对峙,南面的山叫南钟山,北面的叫北钟山,袁水中流,乱石屹立,险峻不减昌山。袁水到钟山,已是中下游,接近平原地带,千回百转,水势渐趋平缓,混浊多半沉淀,所以钟山东部那里江水,显得格外澄碧,是野游、垂钓的好地方。据《舆地纪胜》上说:在西晋永嘉元年(307),有一个渔翁在那里钓了一金锁,长约一尺。又获得一金钟,上面铸有字,说是秦朝时候的“驱山铎”。渔人用手敲打,钟响如霹雳,山河震动。渔人吓怕了,手一松,钟又沉到水底去了。从此,那里便取名钟山。赵濂的《钟山峡》诗就说到钟与锁的事。诗曰:秦钟不复人间物,金锁空传上钓纶。危石击涛翻白雪,乱峰拥黛入青蠊。渔翁率罟蛟龙侧,樵子常薪虎邻。春水涨来添险绝,客船过此重逡巡。

QQ图片20171122150938.jpg

10630

锦江

      锦江古名笛河,又称蜀江,赣江一级支流。发源于袁州区西北慈化镇坪子岭,自西向东流经慈化、株潭、潭埠、万载城区、徐家渡、凌江口、上高城区、灰埠、高安城区、新建等地,于新建县的瑞河口汇入赣江。全长307公里,流域面积7886平方公里,流域面积100~300平方公里的支流16条,300~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7条。其中宜春市境内沿途汇入的主要支流有18条,流域面积698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22立方米/秒。水能理论蕴藏量21.99万千瓦,可开发11.65万千瓦。建有大中型水库17座,控制流域面积996.88平方公里,总库容4.3亿立方米,灌溉面积约42万亩。在中游上高段沿河有镇渡、石源、钟家渡、团结拦河坝。流域内万亩以上圩堤有筠安堤、药湖堤等。万载以下可通航,所以习惯上从万载以下才称锦江。清同治《高安县志山川志》载:“锦江源出袁州府万载县龙河渡,流至上高凌江合新昌滕江,历郡城(高安)而东,汇于南昌之象牙潭,而入章江”。蜀江是西汉时的叫名,至东晋易名锦江。关于锦江之名的由来,有多种传说,按《神仙传》的说法是:东晋年间,瘟疫流行,不少人染病而亡,于是,有人向道士真君求救。许真君给画了有符的水壶,竹子一枝,并叮嘱将竹子栽在江边,把符水倒在江上游,病人饮了江中之水,都会病除身健。消息传开,病者

QQ图片20171121170534.jpg

纷纷到江中取水喝,此法果然灵验。江水能消灾除病,其价值胜似金帛。“金”与“帛”合字为“锦”,故袭其名曰“锦江”。《高安县志》有诗赞云:“旌阳仙令锦浮川,濯锦分流此地传。白鹤疑归双表柱,春虹遥锁万家烟。”锦江沿流数百里,不但山青水秀,景色佳丽,而且还有不少名胜古迹。它由南折东,流入高安县城,将筠阳古镇一分为二,划为南北二城,所以才有浮桥飞架其上和诸多桥梁横跨两岸。浮桥始建于五代杨吴乾贞二年(928),原址在城隍庙(今高安市委党校)前,后迁大观楼前,北宋

QQ图片20171122152304.jpg

文学家苏辙还留下“虹腰宛转三百尺,鲸背参差十五舟”的诗句。仁济石桥创修于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元代大学者,书画家赵子昂还为它撰记、定名。这两座石桥分别列入高安和筠阳八景之胜,前景名叫“锦水翔虹”,后景曰“仁济鲸涛”。河北岸沿江公园郁郁葱葱,南岸新仿欧式建筑锦江外滩金碧辉煌,将这两座古桥以及瑞州大桥和下游的筠州大桥串联在一起。过石桥或浮桥沿南岸东去3里许,又有一景,曰“来苏古渡”,这就是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和他弟弟苏辙维舟登访金沙名士刘平伯的渡口。顺流而下东去二十五里,还有一景“鲇鱼洲”。据古志载:“鲇鱼洲,治东二十五里,当锦江水口之冲。中流突起,竹木12-1.png萦回,春夏水溢,洲随水长,秋冬四周,白沙如雪,上有楼阁,可供游眺,高安一胜境也。”在江岸之北,有“凤山飞羽”的碧落山。宋时,山上建有碧落堂。公元1264年,文天祥知瑞州府,重修被元兵所焚的堂亭,刻杨万里诗赋于堂上,并与欧阳守道吟咏堂前。碧落山东侧,有一仿古宗祠肃然而立。它就是被辟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毛泽东旧居。1930年7月,毛泽东、朱德率红一军团挺进高安,曾在此居住,并作出了“进占牛行,举行八一示威”的重要决定。

     锦江在上高流区,两岸建设日新月异,上高县政府提出将上高锦江外滩打造成“上海的浦东、南昌的红谷滩”宏伟目标,锦江湿地公园、青阳大桥、上高花园、大观塔公园等一系列项目开工建设,让锦江外滩水更清、天更蓝、城更美。还有奇石花样迭出,尤其经常开展的奇石展览会,让人耳目一新,目不暇接。

      锦江主要一级支流有白水河、竹渡河、严岭河、白良河、田心河、康乐河、长塍港、宜丰河、斜口港、野鸡河、坡陂河、棠浦港、苏溪河、溪桥河、毛村河、祥符港、高邮河、流湖河、药湖等。其中药湖古名叹早湖,晋代始称药湖,属锦江水系的湖泊。湖区发现大批古动物群化石。湖边同田乡有明正统元年的桂林书院,为1936年夏子哲创建,明代阁臣姜日广、清朝进士万有严幼年在此读书。


3780

潦河

      潦河,又称上潦水、冯水,亦名海昏江,位于宜春市北部,发源于铜鼓、宜丰、奉新三县交界的九岭山脉南侧,系修水最大的支流,古书记载:“游水是潴,积水潦潦”,故称潦河。潦河由南北潦河汇合而成,其中以南潦河为主河道。北潦河发源于九岭山脉的九岭头(1794米)附近,在靖安县境内是两支,即北河、南河。北河流经三爪仑森林公园,南河流经靖安县城,北河、南河出靖安县域进入安义县合二为一,叫北潦河。南潦河发源于宜丰县北端九岭山脉西南侧,往东南流过宜丰找桥,进入奉新县,自西向东流过奉新全境。出奉新县进入安义县,在万埠雷家汇合北潦河,总称潦河。南北潦河汇合后,东北流向,出文埠进入永修县,在西山下渡附近注入发源于幕阜山的修水。水道主要分布于奉新、靖安、安义三县。主河道长166公里,流域面积4380平方公里。其中宜春市境内主河道长109公里,流域面积2893.22平方公里。潦河上游河道蜿蜒曲折,穿行于丘陵、山岗之间,水流湍急,属山区性河流,河床多砂石,中下游丘陵平原地带,河道宽浅弯曲,水流较为平缓,河床多小卵石、粗砂、细砂。宜春境内水能理论蕴藏量19.17万千瓦,可开发15.17万千瓦。流域内建有罗湾、小湾、石马、水栏关、香坪等中型水库及其水电站、灌渠等水利工程。

      南潦河 南潦河主要位于奉新县境内,系潦河一级主要支流,发源于宜丰县北端九岭山脉南侧,自西向东流,过找桥进入奉新县境的牛头岭,经西塔、甘坊、上富、罗市至会埠,沿程于左右两岸相继接纳来自宜丰县境内的找桥水、仑前水、石埚水、南洞水、大港水、狮子岭水、土地堆水、尖咀崖水,奉新县境内的百丈水、长坪水、港尾水、溜头水、石溪水、澡溪水、仰山水、里水,在澡下镇长岗纳源出靖安县云阳山南侧的龙溪河水,过奉新县城于右岸赤岸镇山背纳源出高安市华林寨南麓的黄沙港水,经冯川有赤田港水汇入,过宋埠进入安义县境内后于左岸石鼻雷家纳石鼻河水,至万埠雷家与北潦河汇合。南潦河上游穿行于高山峡谷之间,较有名的峡谷有:仙人桥、瘦狗洞、燕子崖、鹅婆岭。峡谷中水流湍急,瀑布直泻而下,天然落差大,有极大的开发价值,中下游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新中国建立前,南潦河是奉新运输物资进出口的通道。20世纪50年代时,南潦河在奉新县内可通行75公里。

      北潦河 位于靖安县境内,系潦河一级支流,由南河与北河两支流汇流后称北潦河。发源于修水县茅竹山寒婆洞,以南河为主要支流,自西向东流,在靖安县仁首茂埠村洲尾黄家与北河汇流后,于安义县万埠镇雷家与南潦河汇流后称潦河。主河道长125公里,流域面积1518平方公里,其中宜春市境内河长108公里,流域面积1442.22平方公里(其中南河706.22平方公里,北河736平方公里)。

      因为潦河发源于九岭山脉,起伏跌宕的地形地貌,翘坦斗壁的悬岩山峪,形成了各种不同成分的岩层,经河水漫长时间的冲刷洗礼,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潦河奇石”。奉新“干洲奇石根雕一条街”就是典型代表。潦河奇石的艺术价值最主要的特点是内容丰富,自然天成,其形状、色彩、画面都是浑然天成,不存13-1.png半点人工雕饰,飘逸的筋纹线条,变幻无穷的艺术画面,丰富的色彩,逼真的象形,都乃妙趣横生,真可谓聚天地之灵气,孕日月之精华。品种俱齐,已成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缩影,通过藏石者配上底坐,命予恰切的名称,赋以了新的生命,活灵活现地就在你的眼前,一石似一物,一石似一景,拳石之内气象万千,天然奇观尽收眼底,有弘扬祖国文化,有赞叹大好河山,有感概沧桑巨变,有回眸历史变迁,应有尽有。

      潦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其历史人文底蕴也非常厚重。1989年在安义县潦河附近的樟灵岗发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200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靖安县水口乡花都院附近南河南岸的二级阶地发现了晚更新世(即旧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石器,距今5~10万年,说明在那时候就有人类在此活动。2007年在靖安县水口乡李洲坳发现2500多年的东周古墓。墓葬的罕见形式以及出土的47具棺木,震惊了全国考古界。潦河流域也是人才辈出之地,靖安县有明代著名清官况钟,况钟墓就在靖安县城郊南河边的靖安森林公园内;奉新县有《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奉新县城建有宋应星纪念馆;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今吉水县人)曾经任奉新县知府,在任时禁吏胥贪赃,很得民心;安义县有明朝天顺四年状元谢一夔,官至工部尚书。

   “中绿杯”全国摩托艇精英赛暨艺术滑水表演赛2006年10月20日在奉新县潦河水域举行。共有来自国内10个省市的30多名国内知名的摩托艇选手参赛。开幕式后,中国青年艺术滑水队表演进行的滑水表演,让观众大开眼界。

QQ图片20171121170621.jpg

      位于靖安县高湖镇境内的潦河上游的金罗湾漂流,被浪漫的称为世外神仙情侣漂。漂流河段上起罗湾知青电站,下至山口铁索桥。峡谷两岸悬岩壁立,古树参天,幽深奇峻,急流迭出,那13-2.png经过树叶过滤的夏日阳光,已没有多少血汉的脾气,洒在身上像一层轻纱,温温的,柔柔的,舒适舒服;沐浴在夹杂着泥土、树叶、花香和水气的河风中,闷热的暑气一扫而光。漂流全程约12公里,上下落差高达96米,漂过周公殿,流经云盆雾海,皮筏艇乘风破浪。时而直线急下,随波旋转,提心吊胆;时而蜻蜓点水,缓缓前行,荡舟碧波,静若寒蝉。将军岩、擒龙滩、仙女潭等十八个险滩,穿过杜鹃谷,绕过深山涧等十八道湾、十八个深潭,历时2小时30分钟。整个河道两岸密林鳞次栉比、无道可攀,唯有舟行,无一条路上岸、无一户人烟。河道穿越于深山峡谷之中,在这里整个人融入大自然之中,释放一身的倦意,只能听到浪涛声和鸟鸣声的自然之声,让人真正感受到艇在河里漂、人在幽谷行。河水淙淙流淌,皮筏缓缓漂行,情侣对座、仰面向天,山腰间有白鹭优雅地展翅向远处飞去,随时都会有小蜻蜓在船的前后追逐着,和谐相融。

7659

铜鼓金沙河

      修河,又名修水,为江西省五大河流之一,属鄱阳湖水系。它好似一条蓝色绸带,左折右旋,跌跌宕宕,飘逸在赣西北大地上,全长40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15000平方公里,流经铜鼓、修水、武宁、永修等县,最后注入鄱阳湖。其源头出自湘、鄂、赣边境的大沩山麓,铜鼓县境内温泉镇上庄自然村的曾家洞。流经铜鼓县的温泉、高桥、棋坪、港口四个乡镇,因为这一段河流的泥沙中含有黄金,故在铜鼓境内称为金沙河。

金沙河流域气候适宜,物华天宝。属亚洲东南季风区,平均气温17℃,无霜期260~280天,雨量丰沛,年平均降雨量1604毫米,适于植物生长。

      上庄村是修河源头的第一个生态自然,这里空气清新,山峻林密,金沙河水清澈见底。山青秀水,远离城市,使这里犹如世外桃源,村民平均年龄87岁,是个典型的长寿村,百岁老人出现了两位,最长年龄107岁。上庄人知道,村民的健康长寿和倾心呵护修河源头的生态息息相关。走进绿树掩映的上庄村,一条小溪潺潺流水,溪旁立有石碑“修河起源处”。溯流而上,溪水微波,青草绿树,鸟语花香,恍如世外桃源。在上庄村修河源头区域数千里山林里,时常有野山羊、野猪、鹿子等野生动物出没,山间里还有石蛙。源头活水养育了上庄人,上庄人保护修河源头成为自觉行动。为保护良好生态,上庄人全面禁伐天然阔叶林,每年新春都会自发植树造林。为防止过度“吃”竹子、木头,村里关闭了多家木竹加工厂,还坚决退出了香菇产业。

      上庄村还是片红色的土地,1926年6月这里的做纸工人成立了铜鼓县第一个赤色工会,第一个工农武装赤卫队。先后经历了国民党反动派五次围剿,毛泽东、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过。至今还有乌鸦翅下、猴子额、上庄坳、求雨岭四大哨所,毛泽东休息亭等红色遗址。上庄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全村从1926年的600多人,到铜鼓解放时只剩下不到90人。江西著名作家杨佩瑾曾在上庄体验生活,以上庄人的革命斗争历史写出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霹雳》。

QQ图片20171121170646.jpg

      金沙河的源头曾家洞在上庄的茶坪,有一条红色旅游公路通过这里。曾家洞类似于曾家冲,只是因为山与山之间的距离近,山林茂密,如果长时间无人走,路就会被蓬勃生长的树枝阻塞,如果不带上刀,砍出一条路来,基本上不能通行。所以,在铜鼓一带都把山冲,叫做洞。曾家洞就是这么一个地方。金沙河从洞底流过,或沿着山边蜿蜒而流,潺潺有声,或错错落落,形成瀑布,跌跌宕宕,飞玉浅珠。溪水清清,山石峥嵘。铁水兰沿溪生长,吐着淡淡的花香。途中是密密丛丛的毛竹,珍贵的红豆杉和红叶树,不时还可以看见野猪、山羊生活留下的踪迹。在源头处,共有两条溪水流出,如双龙出洞,从石头丛中突然冒出,汩汩而流,源源不绝,汇合成一溪,哗哗向前。2007年江西省五大河流考察组经过考察论证,正式在这里竖碑——修河源。

3836

排行榜

1、夏皇后

点击:11489次

2、宜春袁河

点击:10630次

3、高安采茶戏

点击:10508次

4、彭构云

点击:9907次

5、奉新百丈禅寺

点击:8265次

6、宜丰黄檗禅寺

点击:8176次

7、潦河

点击:7659次

10、靖安宝峰寺

点击:6163次

11、雷焕

点击:5758次

12、普 庵

点击:57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