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水风光

>>丰城罗山

丰城罗山

      罗山位于丰城市、崇仁、乐安三县(市)交界地,崇山峻岭,绵延数百里,总面积88平方公里,主峰老仙峰,海拔962米。其巅有池,故又名池山。顶形如佛首,首下峰身渐大,宛如坐身罗汉,端坐于云间。晋代,南昌郡罗文通,朝廷几次重聘做官,他婉辞不赴任,寻道二百里,隐居池山修道,广收弟子传授道经,深得弟子们爱戴、尊崇。罗文通病逝后,弟子们为纪念师长,立祠祭祀,曰罗文通祠,后改名为云霄观,并取他的姓氏为山名,更名为罗山。

      罗山四季皆美。春天杜鹃、山芍盛开,百鸟齐鸣。夏天凉风习习,峰威风急,更有山涧清泉令人凉爽适意,秋天登高望远,到处秀色堪餐,秋峰青云青青一色,冬天银妆素裹,树挂晶莹,南区北景,异景奇观。

      罗山主峰建有古庙三殿,即“大罗山谌母殿”、“观音殿”、“许真君殿”,其主神为谌母元君。建筑古风浓厚、雄伟壮观,传说观音是谌母之客,许旌阳是谌母之徒。这里还有一个民间传说:谌母元君是一位侯国国王(地域,今闽赣苏)之孙女,貌赛西施,生性刚直,且好善见义勇为,素怀定国安邦之志。当时罗山有匪徒千余人,为害不浅,杀人甚多,抢夺民间美女,强行奸污,掠夺当地财物粮食,不计其数。害得远近百里之民,难以安宁。国王闻知,遂派兵将剿之。谁知匪区沿途设有陷井寸步难行,又兼匪首武艺不凡,反将官兵全军覆没。元君闻之,自告奋勇,愿为国雪耻,为民除害,国王允许,元君遂率兵复征,元君不但武艺精通而且谋略过人,经三年苦战,终于征服匪徒获其元首,焚其巢穴,奏凯回朝。国王嘉奖其功勋,爱如掌珠,欲择良婿。元君不从,潜深宫吃斋把素专研道家经典及古籍经书,曾在王母娘娘名下学道,经名师指点悟道甚深,知玄机识妙理,参禅成道。娘娘赐斩妖剑一柄,并嘱以后传给许逊。灭匪后未及三载,谁知灾难重生,此山又出现杉妖为祸,能变人形,吃人害人,迷奸淑女,闹得人心惶惶,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元君闻询,愤然继往,选带数十精武女士,经数月苦战,无法取胜,后请慈航道人及许仙真人之助,三人戳力同心,终将杉妖降服后,元君不回王宫,便在罗山修道,以草药为民治病,药救千万不治之症,后人感其恩,遂立庙以资纪念。在“大罗山谌母殿”后有三大石壁,状如狮头,名为护法三狮,更有殿前群峰罗列,仿佛诸佛盘坐而听法。左有天生清泉,婉延抱流至殿前,颂谓救苦仙水,人愈多,水愈大,尽其所用,虽大旱之年亦不涸其源。

QQ图片20171121170019.jpg

右有翠竹千根,名谓施法旌竹,登峰俯视,数十里之水库,如一小碗;条条水渠,犹如银线;更有夜景,诸城灯光闪闪,天空星光灿灿,星灯一色,天堂人间难辨,何其美哉!如立殿前平视,万峰云烟里,白云层层峰妩媚,如西施之舞,似仙女之飘;又风吹白云飞,犹如万山在驰奔,何其壮哉!

      下至土地庙,仰观环山皆绿茶,即云雾茶,一派绿色葱茏。物华天色,如凤添羽,如龙点睛,其秀之极,可以与庐山媲美。山高风大绿波绿浪叠叠千层,其优雅之极,实为罗山一大景观。云雾茶,是江西八大名茶之一,其香味可口,气质沁人心脾,品之津津有味,质敌龙井雀古,名闻中外。

      罗山周围有群峰环抱,有三迭百丈瀑布,九曲涧和山岩水帘香炉水,长年不谒。山西南有一天然岩石,直伸山外,称“秀谷飞岩”,顶平面积10余平方米。另有雷公台、仙人厨、婆孙峰“欧石岩”、“仙人洞”洞等景。在南部山腰建有“青云寺”,神龛上塑有谌母娘娘圣像。罗山还拥有丰富的名优土特产品,其中罗山的茶叶、生姜、豆腐乳被称为“罗山三宝”而驰名中外。罗山不仅峻峭雄伟,自然风光秀美,而且文化底蕴浓厚,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山”。先说说文人墨客对罗山的颂扬和达官显贵对罗山的崇拜。“罗山南境峙,形胜跨吉抚”(清代赖晋诗),罗山主峰老仙峰海拨近千米,只要空气清新、能见度好,“在丰城市区就可以见到“罗峰飞翠落帘幌”(明代李裕诗)的景色。在丰城历代方志、文人别集和各村族谱的艺文中,大都少不了写到罗山。如同治《丰城县志》记载罗山“高二十七里,周回百九十里,跨抚、洪、吉三州境,端秀丽,自省谯望之如初出芙蓉,亭亭江水”。宋代礼部尚书徐经孙(秀市潘桥角陂人)的《矩山存稿》中的《觉溪八景》,就有一首《罗阜朝云》;城内《丘氏族谱》中的《湖东沙湖八景》,就有一首《罗岫晴云》。罗山还有秀谷飞岩、摄秀台、蓑衣挂壁、水帘香炉等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题咏的对象,如唐代曹邺、宋代吴曾和陶弼、元代虞集、明代陆应箕和李绍春、清代袁守定、民国傅调梅等人均有赞美罗山诗作。明代嘉靖年间的南京兵部尚书李遂,号克斋,因喜罗山之壮美,遂改号罗山。李遂之子李材也因其父号罗山,为此号“见罗”,人称“见罗先生”。罗山,已成为当地人心中的“泰山”。

QQ图片20171121170039.jpg

      另外,罗山还充满着道教文化。他的得名也是来源于一位得道高人、晋朝隐士罗文通。旧志云:“罗山距县五十里,原名池山,其巅有池,冬夏不竭。晋罗文通学道于此,因改名罗山”。

      罗文通生活在世局动荡的东晋末年,他读书好学而洁身自好,屡拒朝廷的征辟和王敦等割据势力的拉拢,受到了当时“清流”的普遍赞誉,后人称赞他“以饱德为膏梁,以令闻为文绣;知有道义而不知有天下,知有学问而不知有功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易”(唐代魏少游《晋征君罗山隐居铭》)。早在南北朝的陈朝(558~589)时,豫章太守黄仲昭整修了罗文通墓,唐开元年间(719~740),都督吴兢旌表罗文通所居之乡为“诏贤”。到唐大历五年(770),江南西道观察使李泌(722~789)为罗文通书舍遗址题写了“罗山”二字,并请魏少游写了一篇《晋征君罗山隐居铭》刻石于左,于是池山正式改名罗山。又将云霄观改为罗山书院,亲题书院匾额,把学舍修缮—新,并宋绍兴二年(1132)十二月,宋高宗下诏封罗文通为“大罗悟道真君”,以表彰他“穷欲无求,廉退自守;隐居学道,著一十四篇之书;力学训徒,感从学八百之众。”罗山道院也是沾溉天恩,殿宇一新,罗山也算是一座曾经得到皇帝垂青并加封的“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