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宗教

宜春学院

      宜春学院坐落于江西省宜春市区,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宜春大学。2000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宜春师专、医专、农专和宜春市职工大学合并组建为宜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综合性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博士后流动科研工作站单位,院士工作站单位,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就业,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截至2015年4月,有全日制在校硕士、本科、专科学生近20000人,其中,外国留学生300余人。有本部校区、北校区、西校区,占地150余万平方米。专任教师近1100人,外聘教师200余人。近80个本科专业,一个硕士点。

      2000年1月2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宜春师专、宜春医专、宜春农专和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合并组建成宜春学院。

      宜春师专的前身是宜春大学。1958年4月,中共宜春地委、行署为了集中力量办好本地区高等学校,决定将原高安师范大专班(即筹建中的南昌专区师专、南昌专区体专,为宜春大学最主体的建校基础)、南昌专区医专、萍乡师专、宜春县办大学、丰城县办大学合并成立宜春大学。

QQ图片20171124134355.jpg

      经省委批准,宜春大学于1958年6月10日正式成立。1962年3月,全省高等学校调整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在专区一级 保留六所师范专科学校,原来以大学称呼的改为师专。宜春大学据此撤消机械系,改名为宜春师专。1962年6月,九江大学撤消,并入宜春师专。1964年4月,经国务院文教办公室批准,撤消宜春师专。同年9月,宜春师专宣告撤消。1977年10月,经省委批准,在宜春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办起了江西师范学院宜春分院。1978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宜春师范专科学校重新建立。1986年6月20日,师专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

宜春医专的前身是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1958年9月25日成立。1958年12月,南昌专署迁宜春,改名为宜春专署,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亦改称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址设在清江县樟树镇的天主堂。

QQ图片20171124134405.jpg

      1959年6月10日,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宜春大学。设立医学科。1960年2月,经上级批准,中共宜 春地委、行署决定,撤消宜春大学医学科,成立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并从樟树迁往宜春,设在宜春中山西路滩下。1962年3月,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共宜春地委决定,撤消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7月,江西省卫生厅决定,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并入九江医专,10月,撤并工作全部完成,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宣告停办。

      1978年5月29日,江西省委决定,建立江西医学院宜春分院。1984年8月27日,经省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将江西医学院宜春分院改为江西宜春医学专科学校。9月14日正式挂牌。1986年6月20日,医专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

QQ图片20171124134414.jpg

      宜春农专的前身是宜春农学院,1959年6月创办。1960年6月,宜春地委、行署将宜春农学院由樟树 迁往宜春县西郊岐山下新校址。1962年5月,宜春农学院停办,更名为宜春专区农业干部学校。1968年 4月,宜春专区农业干部学校与中共宜春地委党校合并,成立宜春地区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并由原校址迁 往宜春卫校办学。1975年4月,宜春地委又决定在原宜春农学院旧址组建宜春地区“五七”干校。1979年4月,“五七”干校撤消复办宜春农业干部学校。1984年8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宜 春农业干部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宜春农业专科学校。1985年2月宜春农业专科学校正式挂牌成立。1986年6月20日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

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创办于1979年,1981年9月4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1982年8月19日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

      宜春学院院系设置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宜春学院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宜春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宜春学院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宜春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宜春学院医学院、宜春学院美容医学院、宜春学院体育学院、宜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宜春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宜春学院师范教育学院。

      师资力量

      截止2011年11月,学校有在职教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博士、硕士占70%以上。学校先后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江元生教授等100多位高级专家担任兼职、客座、名誉教授。

      截止2012年3月19日,学校有江西省模范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7人。

      学科建设

QQ图片20171124134424.jpg

      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天然药物学、作物学、作物遗传育种),以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

      教学建设

      2013年以来,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生物工程等),省级特色专业8个(医学美容技术、英语、体育教育、音乐学等 ),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临床医学),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4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务外包)等),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3个(英语、临床医学等),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机械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电工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团队、江西省药学与制药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团队等为省级教学团队 。

      办学成果1-1.png

      2004年-2013年,学校参加科技文化活动的学生达4万余人次,其中,共有240人次获国家级奖励,542人次获省级奖励。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学生获奖情况年年有进步。2004年获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05年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06年获全国二等奖1项、全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2006年7月,学校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获特等奖,并获全国5个优秀组织奖中唯一以学校名字命名的优秀组织奖。

      招生就业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结构日趋合理,生源质量逐步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江西省同类院校前列,先后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对外交流

      2006年10月,首批88名留学生入校就读,结束了宜春没有留学生教育的历史;学校被评为“全国留学生管理先进单位”。2006年3月、10 月,国际美容联盟协会主席拼托先生先后两次专程来校视察,签订系列合作协议,并将亚洲美容培训中心设在学校。 

      科研成果

      学校目前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0多篇,生物医药、美容医学、两系杂交水稻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乌索酸标准样品”通过国家审定并成为江西第一个国家标准样品。

      科研设施

      截至2013年1月,学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和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高校工程中心1个(宜春学院锂电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人文基地1个(宜春学院农村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宜春市重点实验室(中心)8个(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应用化学实验室、植物遗传育种实验室、内分泌代谢病实验室、美容医学工程中心、锂电新能源工程中心、逆向工程工程中心)、产学研合作基地3个(机电一体化和电子技术开发基地、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基地、江西省现代农业技术与工程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另外还建有江西宗教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宜春地方宗教文化研究所、宜春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所、虚拟现实技术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锂电新能源研究所、现代林业研究院、组织培养与遗传工程研究所、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学校学报1-2.png

    《宜春学院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刊物、“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宜春学院学报》于2006年获评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其“国家基金课题研究”栏目于2008年获评江西省新闻出版局与江西省教育厅“优秀栏目”称号。

      馆藏资源

      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宜春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30余万册,电子图书近100万册,并购有“中国学术期刊CNKI”、“超星图书”、“维普”、 “EBSCO host”等数据库。馆藏有《四库全书》(7万9千余卷)、《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永乐大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医统正脉全书》、《坎贝尔骨科手术大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大英百科全书》(93年英文版)等,并初步建立了宜春地方文献库。已基本形成了以重点学科文献建设为中心,兼顾理、工、农、医、文、史、法律、经济、外语、艺术、体育等多学科文献并存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学术交流

      2006年11月上旬,学校先后承办国际抗衰老中胚层疗法培训班和首次海峡两岸医学美学学术论坛。

      校园文化

      校徽1-3.png

      标志的设计有两种基本方向,一是具象类的,二是抽象型的。具象的形式,假物托志,用于表达一种精神与文化的内涵。抽象型的是通过使用抽象的图形或符号,使人产生联想来诠释所要表述的理念。

该校校徽的设计同时运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即把具体的形象融合于抽象的符号之中。具象的组合因素是:雄鹰、太阳、狂飚,它们都结合在字母“Y、C”的组合上。“Y”是数字“1”(狂飚)与“C”的复线形状(鹰的形体)的构成体。Y、C是汉语拼音YICHUN(宜春)的缩写,用于突出学校的地域性。C(鹰)的三条复线是重复、渐变构成,以反映该院学科门类多的综合性特点。狂飚(数字“1”)用了黄至红的过渡色,寓意火红的时代,火红的事业。主题图案的色彩使用红、黄、蓝三原色,对比效果强烈、鲜艳、夺目,强化了视觉识别性。

      校歌

      宜春学院校歌

      男:千万双翅膀从 明月山奋起

      迎着新世纪朝阳

      女:千万片征帆在 秀江竞发

      遨游知识的海洋

      齐:啊~ 我们的大学 意气昂扬

      谱写青春 青春乐章

      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

      铸造美好 人生希望

      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

      铸造美好 人生希望

      男:伴随着时代 前进的步伐

      探索科学的殿堂

      女:伴随着校园 飞扬的旋律

      追求绚丽的理想

      齐:啊~ 我们的大学 桃李绽放

      播洒文明 文明馨香

      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

      拥抱无限 人生辉煌

      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

      拥抱无限 人生辉煌

      校训

      厚德、尚能、博学、笃行1-4.png      宜春学院 校训

      精神

      忠诚 大爱 求是 创新

      社团组织

      截止至2013年3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全校共有学生社团151个,其中35个接受校团委指导、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管理,121个挂靠各院交团总支指导、院学生社团联合分会管理。经过不断的发展,学院涌现出一批优秀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合唱团、思想政治教育协会、礼仪队、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创业者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歌者协会、吉它协会、书画协会、社会实践协会、医学院科技兴趣协会、政法学院法律援助者协会、政法学院北斗辩论协会、经管学院博雅辩论协会、文传学院话剧团、美设学院蓝羽漫画社、生资学院环保协会、体育学院健美操队和理工学院无线电协会。其中社会实践协会是学院唯一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的学生社团。

宜春昌黎书院

      宜春台下的东南一侧(今宜春四中校园内)耸峙着数座古香古色的殿阁式建筑,系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袁州兴办教育而创办的昌黎书院。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翰林学士王涯贬为袁州刺史。时任东都博士的韩愈,送行时赠诗一首,诗末有“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句,用以勉励好友豁达心性、随遇而安。孰料造化弄人,唐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向唐宪宗上书《论佛骨表》,触怒了迷信佛教的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次年闰正月,又从潮州量移袁州当刺史。

      不过处于沮丧之中的韩愈,并没有就此消极沉沦。他在袁州虽仅逗留九个多月,却做了许多好事,解救了713名被富豪强收为奴的良家子女;又指教了黄颇、易重等人读书,后来黄颇点了进士,易重中了状元,大兴了袁州的读书风气;韩愈也多次到仰山拜神求雨,并写有《祈雨告仰山神》祭文;还在袁州大肆兴办书院、培植人才。《宜春县志》载:“袁自韩文公倡明道学,嗣是守郡者类以造就人才为心”,“宽刑禁,尚文学,悉奉昌黎为法”。又说:“昔韩昌黎自岭南移守于此,教化既洽,州民交口颂之”。韩愈在袁州办书院,为造就袁州人才出了大力,中晚唐时,“袁州进士半江西”,会昌三年两状元,与他在袁州“倡明道学”,兴教化是分不开的。因此,韩愈深受袁州老百姓的爱戴。2-1.png

      后世袁州人为表达对韩愈的敬仰,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知州祖无择在府学明伦堂西侧,兴建韩文公祠崇祀(今天符巷口对面)。为使官吏“悉奉昌黎为法”,以李翱、皇甫湜、郡人卢肇、郑谷配之。此后几经修缮,元末该祠毁于兵火。

      明正统十四年(1449),江西巡抚韩雍至袁,命袁州知府姚文等人重建祠于宜春台东南侧原三皇宫遗址(今宜春市四中校园内),知府王炬续建始竣。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知府刘廷诰、宜春知县徐栻等人将韩公祠修葺、扩充,挂匾改名曰“昌黎书院”,并增修原道阁,阁以韩愈名作《原道》而命名。为袁州府宜春、萍乡、分宜、万载四县生童治学之所,设有讲学、藏书、祭祀之所。明末兵燹夷为废墟。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增修,“堂庑巍然,楼阁翼翼,斋舍庖福”一应俱全,聘请浙江名儒张尧夫为山长,另委派府县教职兼司训。时每年二月报考,生童取录者酌给膏火费。同治十一年(1872),有学田1219亩,租谷折银680余两。学田收入供生童学膳、文具、修葺院舍等用。每年需将开支造册呈报府存案予以核销。不足时,由4县摊捐。同治十三年(1874),江西巡抚刘坤一曾赠送一批书籍,存储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昌黎书院改为袁州府中学堂,直到解放前改为省立乡村师范学校校舍,后演变为宜春中学。从背靠宜春台的宜春四中校园内登上一个高坡,再拐入学生宿舍楼的后面,即为昌黎书院旧址。目前遗存的部分建筑多属新中国成立后修复的,为书院式布局,悬山顶,单檐,泥瓦,两侧砌为风火垛子墙,抬梁式木构架。面阔5间,分前后三进,包括左右厢房共六栋房子,是以前用来供奉孔子、韩愈塑像的。书院院门楹柱上曾有一联曰:“朝奏九重,夕贬潮阳,公骨何如佛骨健;文起八代,明重袁州,教功当比政功高”。

QQ图片20171124115717.jpg

      昌黎书院久负盛名,清朝人李芳春撰有《昌黎书院科举记》;另外一清朝人熊曰华在《昌黎书院膏火记》中写道:“夫自唐昌黎韩文公刺袁数月,如意作人,于是袁郡文运丕隆。卢、郑辈出,文章科第照耀简编,而袁遂为名郡。昌黎去今千载,而太守陈公概然以兴贤才为己任。”韩愈在教化袁州方面所做的功德,一直为袁州人念念不忘。实际上,自建昌黎书院至清末,这里就一直是袁州一府四县的学生读书并举行府试的场所。距离书院旧址不远,还有一条贯通南北、名曰考棚巷的里弄,该巷的得名,即与昌黎书院有着直接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原昌黎书院破旧不堪的状况,宜春市政府决定另择新址,重建昌黎阁。新建的昌黎阁位于袁山之巅,高21米,共三层,建筑面积519平方米,一层为景韩堂,以简洁的庙堂来突出“韩愈文化”主题;二层为恋清轩,以丰富的文化陈设来填充,主要介绍韩愈生平,展示韩愈在宜春的主要业绩及其文学作品;三层为胜游楼,展示“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文化内涵,满足游客登高望远的休闲愿望。同时,还在阁的南面修建了昌黎广场。整个工程通过楹联、廊柱文化、挂匾、壁画和石鼓文化来体现“韩愈文化”。

2015年,袁州区政府对昌黎书院重新进行了修复,焕然一新。

风俗特产

宜春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到东周末期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含恨投汨罗江自杀,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岳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的起源。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民间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而演变成纪念屈原的活动。就这样赛龙舟逐步成为端午节的重要活动和体育运动,但它更多的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1-1.png

      赣中一带是我国最早时兴龙舟的地区之一。出身袁州的唐朝状元卢肇,及第后写有一首观竞渡诗,诗曰:“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首诗在民间很有影响。清代严思浚在《袁州竹枝词》中云:“秀江桥下水涟涟,馆驿楼前浪拍天。艳说状元洲夺锦,洲边人爱划龙船。”

      卢肇的诗说到了唐代赣江或袁河的龙舟竞渡,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则有《竞渡》诗对高安的龙舟赛有过精彩的描述:“使君欲听榜人讴,一夜江波泊岸流,父老不知招屈恨,少年争作弄潮游。长鲸破浪聊堪比,小旗还风殊未收,上胜争先非老事,凭栏高日思悠悠。”1-2.png

      纪实性地描述锦江两岸群众端午节观看龙舟竞渡盛况的古籍,莫过于清人朱航的《锦江脞记》了。“筠俗五日,锦江竞渡,两岸妇女,观者如芙蓉映水。筠州竹枝词云:好是日高风定后,香薰两岸活芙蓉。盖纪实也。”连妇女也倾城而出,何况男人。江深水阔的丰城,民间历来酷爱划龙舟。旧时,农历四月二十日即时为龙船下水日。下水前一夜,安浆插旗、点烛敬香,擂鼓鸣爆。并选一未婚青年,手举干草火把,从船头跑到船尾,众人呐喊助威,以张声势,进行隆重的祭船仪式。次日下水。开划前敲锣打鼓,“标手”(划船手)列队站齐,合念祝词。有“初一划,初二歇,初三、初四划到节”之说。

      说到民间对划龙船的酷爱,恐怕要数上高、宜丰锦江一带的村民别出心裁。他们弄出了一个中国民俗事象中罕见的节日——“端阳副节”。这个不见正传的“副节”,在上高斜口、宜丰石市一带被定在五月十三日。

   “端阳副节”缘何而起?因为乾隆五十五年端午,上高况、严等姓争斗龙舟,互相殴击,以致溺毙多人,酿成大案。次年三月初十日,县令刘逢奇颁布《谕禁端午竞度文》,为“以杜事端”,严禁端午竞渡,下令拆毁各船,并将禁令勒之以碑。但是上高百姓不象那位迂腐的知县那样因噎而废食。他们想出了一个既不违禁又要划船的对策,这就是端午之后再加一个“副节”,过把龙船瘾。这只是一种推测而已,不管怎么,“端午副节”毕竟以其地方特色而丰富了我国的民俗文化。

      丰城小港镇各村的龙船,有在端午节前划船走亲的习俗。船到本村出嫁女子的婆家村庄,女子夫妇要站在岸边鸣爆欢迎,并为龙船献上三支“标”,“标”是用一杆青竹挂上一条红绸做成的,插在龙头、鼓架和船尾上,以添风采,俗称“送标”。“送标”完毕,请划手们上岸吃茶,俗称“吃标”。有进几家女子联合请划手们到家中喝酒吃面。并趁机将未婚小伙子介绍给婆家的姑娘,以图做月老红娘。高兴时,还留下娘家龙船,与婆家龙船进行友谊赛。故端午节又是一个村里间联谊节日。1-3.png

      新中国建立后,宜春市各地都不同程度开展龙舟竞渡活动,当然端午节最为活跃和壮观,但碰到大型运动会时也会举办龙舟竞赛活动。高安颇有特色,高安连续参加了全国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屈原杯”龙舟赛,各届成绩均名列前茅。1991年高安龙舟代表女队,还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龙舟赛,荣获了女子组全部两项冠军。高安打制龙舟时,要请打制龙舟的木匠举行祭祀仪式。待新龙舟做好后,须将龙舟顺转过来,再用红、黄、蓝、白、黑5种颜色叠成的五彩布分别钉在龙舟头的两边,捉一只大公鸡割开鸡喉,对准龙舟的中心主梁点鸡血,俗称此为“祭梁”。祭梁之后木匠须唱彩词:“一进船头生百福,二进船头状元红”等吉利语。等吉利话讲完,东家须付给唱彩词的木匠一个红包,以谢他的良好祝愿。高安按传统的习俗规定,制好的龙舟和参赛完的龙舟由各庙会或龙王会管理,每年从农历四月开始,划龙舟的参赛者所在的“龙王会”便会抬着“龙王爷”(为木雕)到邻里募捐,募捐回来后要将“龙王爷”放置在祠堂当中,由抬龙王的人依次朝“龙王爷”烧香叩拜。各村所募捐的钱和谷物留待端午日龙舟赛时用。高安的龙舟有4种规格:大号、二号、三号、小号。无论大小龙舟,其正前方有一半圆形的兽面挡板,一般刻成狮子头像,俗称为“吞口”,另外再给龙舟装上用樟木雕制的龙头,龙头和“吞口”上都刻有“王”字。龙舟全用杉木制成,按规格分成9、11、12、13舱,龙舟尾成尖状而高高翘起,另还有插着画有花纹的条形木板。

      每年五月初一,参赛龙舟下水训练。按旧俗,龙舟下水前要设坛举祭方可开始划动。高安的龙舟赛场设在锦江,五月初五,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早早云集在锦江两岸。开赛时,锣鼓喧天,百舸争流,场面十分壮观。两岸则是喊声震天,掌声雷动,为参赛人助威。2007年江西省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宜春赛区高安分赛区龙舟竞赛和水上表演的空前场面就略见一斑。

QQ图片20171124161809.png

      宜春中心城龙舟竞渡赛层出不穷,精彩迭出,“青龙杯”龙舟赛五月初五在秀江多次举行。2004年全国第五届农运会龙舟赛在宜春隆重举行,场面十分壮观恢宏。2010年6月16日,“天龙杯”龙舟赛在明月山风景区天工开物园外湖拉开帷幕,来自袁州区各乡镇、街道的32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2012年5月4~5日,宜春学院代表队一举夺得江西首届龙舟大奖赛第一名。

丰城岳家狮

      岳家狮的形成历史可追溯到宋代,以岳家拳的历史沿革为主。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民族英雄岳飞遇害后,岳家军游兵散勇分布甚广,特别在江南数省,民间处处掀起了习练岳家拳的热潮,以弘扬岳飞的民族精神,历时千年,经久不衰。丰城明代爱国名将邓子龙,文武兼备,人称有“岳家穆”风度。他幼年师从明嘉靖著名学者、武师罗洪先,相传罗的先祖曾为岳家军旧部,是岳家拳的正宗传人。邓子龙从罗洪先处继承了岳家拳特别是岳长枪的真传,其文才、武学、品行修养无一不效法于岳飞,以致于他的气度、抱负甚至遭遇亦与岳飞极其相似。明万历年间邓率兵大破缅酋万象阵、平定西南边乱后被馋贬归故里。在丰城老家邓家村养老期间,周边各地民众慕名前来拜师学艺者络绎不绝。邓子龙因人施教,将本地“字门拳”与岳家“硬门拳”有效地揉合为一体,以充分展示岳家拳的威、雄、险特征,独创了“岳家狮”,并将邓家村冠名为“狮子邓家”,在村前立千斤石狮以铭记。自此,岳家狮在丰城、新建、安义、崇仁、清江等地广为流传。2-1.png

      岳家狮集历代民间艺术为一体,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狮舞由岳家水、火流星开场,先表演岳家枪、岳家锤、岳家拳,后依次表演各种刀刃、棍棒、板凳,表演各尽所长、尽情发挥。狮子由流星引出,在“雪花盖顶”、“流星赶月”、“过背”、“连环手”等流星动作的陪衬下,翩翩起舞,表演“引颈”、“伸懒”、“梳须”、“舔尘”、“拜母”等动作。然后“上席”(上桌)表演“饮水”、“钓鱼”。下席后,便“咆哮”、“滚翻”、“发燥”、“狂舞”、“怒发冲冠”凶狠无比。“卧地”稍息片刻后,再次“梳洗舔尘”,跃上第二席。如此往返,一层层往上加,一次次向上攀,越攀越高,越高越难,越难越险,历不尽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显示出岳家军不畏艰险气吞山河的气魄。雄狮登上最后一层后,带狮人上场,“起桩”,用岳家拳中的“铁板大手”左右将人推开,展开人与雄狮搏斗的激烈情景。带狮人引狮“下山”后,抓住狮头,人狮共舞;雄狮挣脱,冲上“高山”(方桌),带狮人翻越群山(穿桌),再次与狮争斗。最后人狮再次共舞,和睦共处。舞蹈内容以岳飞的《满江红》为基调,将意、念、形、态共冶一炉,将武术、舞美揉为一体,用舞姿展示书法,以武技体现剧情,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雅的艺术玄机。

      除其内涵外,岳家狮在道具、制作、音乐等方面也明显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狮衣除背脊上用黑、黄、绿、白四种苎麻制作狮毛以区分狮子种类外,不加任何修饰,显得朴实大度。背脊上突出狮毛,寓意岳母在岳飞背上刺有“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为孝子,后人用以纪念岳母,规定表演者一律不准打赤膊,并有“拜母”专门动作,以示岳家军军纪威严和对岳母的尊重。舞狮前的武术表演,第一是长枪,第二是铜锤,意为“慕师”,缅怀老祖宗。音乐以锣、鼓、钹三件简单打击乐配以“仓才才仓才”,“仓才衣才才仓”,极其简易曲谱,充分显示岳家军的简朴作风和严明的军纪。

   “岳家狮”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她除有一般民间艺术项目的功能外,还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能。她是岳飞、邓子龙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历史教材,对发扬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

名人选录

      刘成,汉景帝之孙。其父刘发为汉景帝第六子,于公元前155年封为长沙王。刘成为刘发三子,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七月被封为宜春侯,宜春县即改为宜春侯国。当时,汉武帝刘彻鉴于景帝时“七国之乱”教训,削弱藩国势力,下诏允许藩国诸侯把自己王国的一部分土地分给子弟,晋封为列侯,以解决诸藩割据、尾大不掉的积弊。刘成封宜春侯后,始于宜春城构筑宜春台、凤凰台、仙女台、梳妆台、得月台等五台,称为“袁州五台”,其中宜春台最胜。元鼎五年(前112),汉朝边境多事,武帝号召王公、列侯征战,竟无人响应。1-2.png武帝大怒,乘当年诸王侯贡献酎金助祭宗庙机会,以酎金不足为由,废除了一批王国、侯国及爵位,刘成及其宜春侯国也在其中。刘成削爵废国后,终老宜春,墓葬宜春台西侧。今市区中山中路有王子巷,巷内尚存王子庙旧址。

      宜春侯刘成在位虽然只有17年,宜春台却见证了宜春2000多年来沧桑变化,也演绎成了著名的宜春八景之首“春台晓日”,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和笔墨。近人欧阳绍祁对联,上联:“分野踞吴头楚尾,名贤过化,尚睹典型。读海潮赋,鹧鸪诗,昌黎谏书,赞皇治谱,千百年流风余韵犹有存乎?凭吊感沧桑。只剩得横阶老树,古寺幽钟,曲巷疏帘,荒衙断碣”;下联:“柘园傍秀水袁山,旧地重游,又留逆旅。览涌珠泉,云谷瀑,仰峰积雪、钓台晚烟,数十里美景春光良堪娱耳!登临饶乐趣。况近看西渡虹桥,万家蜃市,半江鸥艇,几点渔灯”。这就是对宜春台真实写照。

      夏皇后(1136~1167),即夏云姑,谱名桂英,又作圭玉,即宋孝宗成恭皇后,宜春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温汤镇夏家坊人。曾祖夏令吉,北宋江州德安县人,因见宜春县南境风景秀丽,便携家人定居宜春县修仁乡,成为夏家坊夏氏开基始祖。夏云姑少女时期,由于姿容端丽,被官府选中,送往京城临安(今杭州)宫廷,侍奉宋高宗皇后(即后来的宪圣太后)。绍兴二十六年(1156),普安郡王赵昚的王妃病故,皇后便将侍女夏云姑赐给赵昚续弦。高宗无子,立赵昚为储,并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传位于赵昚,自称太上皇。赵昚即位,是为孝宗,夏云姑进为贤妃。隆兴元年(1163),册立为皇后。35-2.png

      还有一个传说:南宋高宗时有一位姓张的太监被派到宜春来选美,当他的马经过温汤的一座石拱桥(今跪马桥)时,马突然跪在桥上,张太监用鞭子抽了几下,马还是不站起来。张太监纳闷,自言自语:“莫非这里有皇娘?如果真有,你这死马赶快给我长嘶三声。”说来也怪,话音刚落,马“唿”地站了起来,并且仰天长嘶了三声,这时,张太监才意识到眼前将有贵人出现。环顾四周,张太监发现河边有一位放鸭子的姑娘,姑娘眉清目秀,面容姣嫩,特别她那双水汪汪的眼睛,异常迷人。张太监忙问:“姑娘,这是什么地方?”姑娘答道:“这是夏家里。”张太监又问:“姑娘家住哪里?”姑娘笑道:“我家门前有百节龙江桥,屋后有十里荔枝街。”很显然,姑娘说的是谜语,百节龙江桥指的是棕树桥,荔枝说的是松果。张太监还问了姑娘一些话,姑娘都回答得非常巧妙,张太监感觉到眼前这位姑娘,天生丽质,异常聪明,如能选进宫,将来定能成为他的靠山,就这样姑娘被选入宫。夏云姑刚进宫就被皇太后看中,选作贴身侍女,最后封为安恭皇后。皇帝非常宠爱她,专门为她在宜春城鼓楼旁立了牌坊。下旨规定,“文官经过必须下轿,武官经过必须下马。”夏娘娘很体恤臣民,觉得这礼节太繁琐,便下令把牌坊移到她家乡——夏家里,就因为有了那牌坊,夏家里后来就改为夏家坊。

      夏云姑初入宫时,其父夏协生活无着,寄食于宜春城南50里的蟠龙山僧舍。夏云姑册立为皇后,夏协已死,葬在蟠龙山,于是修葺其墓,追封为信王。其弟夏执中当时也非常贫困,后被夏皇后迎入京城中,迁升阁门宣赞舍人。夏执中携发妻来京,有人劝他休去发妻,另择婚于贵族,执中不为所动,并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夏执中在京城拜师学习书法、骑射。淳熙二年(1175),太上皇赵构七旬寿庆,亲贵、朝臣争献珍玩,唯独夏执中献的是其手书大字:“一人有庆,万寿无疆”,太上皇大喜。又与金国来使比试射箭,连发皆中,金人惊骇佩服。后封宜春郡公,官至奉国军节度使等闲职。宁宗即位(1195),加少保。卒,赠太师。乾道二年(1166),夏皇后归谒家庙,宗族亲属推恩者11人。乾道三年(1167),夏皇后去世,谥安恭,葬会稽陵园。庆元年间,改谥成恭。

      夏皇后的家乡温汤镇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富硒温泉闻名于世,明月山奇松怪石,著名宜春八景之一“云谷飞瀑”更让人心旷神怡。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