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傩舞

      傩(音nuó)是古代流行的一种迎神驱鬼仪式。万载傩舞(开口傩),又称“跳魈”,是万载县民间驱鬼逐疫、祈福求安、庆丰贺喜,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据清道光版《万载县志》载:万载有傩约在元末明初。万载地处赣西边界,西接湖南浏阳,古为吴头楚尾之地,素有富万载之誉。乡民崇尚文明,跳魈之风盛行,其活动范围遍及乡间和邻县,经过历代民间老艺人的传承和文化部门的挖掘整理而得以保留至今,并绽放异彩。

万载傩舞似深山璞玉,如峡谷幽兰,古朴祥和,仪态万千,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2006年,赣傩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万载傩舞在赣傩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傩文化史、探究傩舞发展和傩戏形成有着重大的艺术价值。6-1.png

      万载傩舞在民间形成了一定的习俗,傩队每年开傩要举行请傩仪式。大年三十晚上,傩庙中门大开,燃烛鸣炮,由傩首从大庙神龛上请下傩神,并用新布和清水为其洗脸后,替大菩萨更换新衣服,然后将大菩萨连同金交椅置于神龛前的长香案上,其余面具、服装、道具等装箱成担。傩队每年正月初一在庙堂跳傩。正月初二,全体跳傩队员穿戴整齐,在傩庙集合,燃烛鸣炮,鼓乐齐奏,傩首念下马咒,将大菩萨请进小轿内,由爬十字杠的小鬼开路,两面开路旗出两位敲大腰鼓者扛着,大腰锣挂在旗杆上,边走边敲,其他跳傩队员挑轿挑箱,一路浩荡,吹打出傩。傩队每到一户,该户焚香、鸣炮接傩。傩首念下马咒从轿内请出大菩萨,置于该户大厅方桌上,跳傩便正式开始。跳傩结束,燃炮送神。

      6-2.png万载傩舞分开口傩与闭口傩两种流派,开口傩与闭口傩虽然表演风格各有不同,但供奉的主帅均为“敕封欧阳金甲大将军”。潭埠、黄茅、双桥、岭东、高城等地的傩舞队是“闭口傩”,马步洞口耕畬布和白良范塘两处则属“开口傩”。其中开口傩由傩舞演变而来,既保留了傩舞艺术特征又吸收了古老戏曲成分,有向傩戏演变之趋势。它共有《开山》、《关鲍大战》等7个节目,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角色分生、旦、净、丑,几乎每角必唱,唱、念、做、打齐全,动作古朴粗犷,特色十分鲜明。《比刀》是“开口傩”的重点节目,它既不像戏剧表演的程式化,也不同于武术,而是集结了古人日常生活、劳动操作等形体动作之精华,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一种强悍、干炼、紧奏的独特风格。6-3.png后来,“开口傩”逐渐向“傩戏”发展,作为跳傩的民俗形式逐渐消失。戴面具是万载傩舞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物造型及刻画性格的重要手段。一件艺术品,如果能长久地被人玩味,令人激动不已,其中必定积蓄着一股内在力量。它之所以拨动人们的心弦,绝不是模拟自然或想入非非的涂抹,而是那潜伏在作品中的精神。万载傩面具有大小二十四张,它们的名称是:开山、走地、先锋、功曹、绿品、杨帅、鲍三娘、花关索、小鬼、判官、上关、下关、童子、前司郎、城隍、皂班、土地、点兵、四大天将(魔礼青、魔礼红、魔礼海、魔礼寿)、雷公、大菩萨。由樟木雕刻而成,除大菩萨外,其余面具为人脸大小,其造型各异,栩栩如生,或威武雄壮,或温文儒雅,或凶蛮毕现,或滑稽可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万载傩舞的基本动作比较古拙、简单,但却有严格的规律和独特的风格,跳傩者每动一下必须遵循“方、圆、扁、仄”的原则。“方”指手上的动作要做得方正有棱角,“圆”指转圈,所有节目中的转圈动作都只能转动半步,或原地转圈,而且上身必须保持平稳,“扁”即要求身子拧过去时,面向一定要清楚。“仄” 指身子无论向哪个方向倾斜时,都必须把稳节奏。

      这些独特的表演技巧,逐步形成了万载傩舞悠闲、庄重、轻盈、洒脱、有力的风格特点。据介绍,明清时期,万载便跳魈之风盛行,鼎盛时期曾建有众多傩庙,现存最早的潭埠镇沙江桥傩庙,即始建于明代初年。除此之外,万载当地还有数十支傩队活跃在乡间、邻县,为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

      万载傩舞作为江西省傩舞原始生态保留较完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傩,其开发保护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QQ图片20171124153627.jpg

自1991年以来,为传承傩舞,弘扬民间文化,使其形成地方文化特色,万载县组织调研队到全县17个乡镇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挖掘整理,制定出《继承和发展万载傩舞实施方案》,先后在万载县城举办了多次大型傩舞演出活动,其中2004年元宵节的调演,有5支民间傩舞队和文化馆傩舞队参加,引来众多新闻媒体前来观摩报道,万载傩乡的美名从此传扬开来。目前,该县已培养出多名年轻的新艺人,这一“活化石”又在万载县各乡镇重现生机,涌现出了黄茅马鞍岭、株潭同胜、潭埠池溪等7支傩队,并且在保留古老傩舞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创作了更具观赏性的民间傩舞《傩风》等剧目。

2829

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原名公义,字灵运。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叫客儿,世称谢客。又因他是谢玄之孙,谢玄因战功封为康乐(今万载)公,他晋时袭封康乐公,又称“谢康乐”。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东晋诗人,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11-1.png

      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等。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但有些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对于自己的才华,谢灵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才共一石(即十斗),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

      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QQ图片20171127163020.jpg

永定三年(422)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次年夏天他因视察灾情,路过雁荡山并写有《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一首:“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透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川渚屡迳复,乘流玩回转。萍萍泛沉深,菰莆冒清浅。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这首诗的写法,是谢灵运山水诗的一大特色,记录了谢灵运与雁荡山奇丽风光的情魂。又他写的《登江中孤屿》:“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诗中不乏名句迭出。在今万载县有其墓葬,历史上还有康乐水、康乐桥、康乐祠等。

1467

万载龙河书院

      清代,万载有书院71所,其中清乾隆以前建造的有11所,咸丰以后建造的有14所,其余的46所都是嘉庆、道光年间兴建的。至清末先后有书院40所,县学课程为经史、律令、书法、礼仪、音乐、算术等。教材为《御纂周易折中》、《钦定书经传略汇集》、《通鉴》等21种。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后,推行西方学制,书院先后改办学堂。嘉庆及道光年间,可谓是万载书院的鼎盛时期。清代万载实行的土、客分额制度,使与此相应的教育机构出现了土、客分野。随着移民的逐渐强大,这种趋势从清中期开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至书院,首龙河。”龙河书院是清代万载的官学,为土著所控制。据传,道光后期知县崔登鳌下车伊始,发现此地文风不错,人才辈出,不过“其翘然特出者”,还数“龙河书院肄业士也”。他在《龙河书院增置膏火田记》中明确说:“龙河者,通邑土籍之义塾。”龙河书院的前身是龙山书院,因其坐落在县治后偏左的龙山而得名,乾隆九年(1744)由知县严在昌捐廉倡建,当时里民聂嘉会、汪淑躬助银买田,之后易观国、辛汝歧、郭孟牖祠、辛汝襄等先后捐助田、银,资产计田530把(25把为一亩)。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朱菘因为其地近于闹市,不便诸生肄业,在绅士的多次呼吁下,于是移建书院于距城半里外的龙河之滨马脑山上。“三面倚山,前临长河,中有山水佳趣”。“中讲堂,堂上架以高楼,前头门,次二门,后内厅,左右学舍,共十二间。周以垣墙、庖湢悉具。”同年朱崧又督使地方绅士汪朝祖、郭治清、汪发楫等倡捐改建,易名为崇文书院。改建后的书院规制仍如龙山书院,学舍共12间,乾隆二十四年(1759)又更名为龙河书院。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县颁布书院条规。在嘉庆年间,又有多任知县捐廉助学。道光二年(1822),太学生宋海峤之其闻氏继承宋家遗志,先后共花费白银5100多两重建书院,并捐助诸生。此时的龙河书院规模较为宏大,屋宇为五进。道光四年(1824),辛朝聘妻郭氏助田。道光五年(1825),知县、抚宪再次捐银。道光二十二年(1842),知县张文诰捐廉为倡,全县绅民又一次慷慨解囊为书院添置田产。以上所述,地方官员的大量参与表明了龙河书院的“官学化”,从书院的经费来源和经营情况来看,龙河书院具有浓厚的“土著化”色彩,完全把客籍人排除在外。龙河书院一直到1907年才改称为龙河中学堂。龙河书院从创办到改为中学堂历经160多年,历任县官、地方绅士以及平民百姓为龙河书院的发展壮大,捐廉助田、献银让地,以此为荣,代不乏人。至清末,龙河书院有学田624亩,还有山场、花土、店铺,款产丰足,规模可观,为万载县第一大书院,亦是万载县唯一的官办书院。

QQ图片20171124112413.jpg

      龙河书院从创办起基本上是由官府管理。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县张立中请颁白鹿洞条规仿照行之,后逐渐完善其基本内容为:端师范、严课程、整学规、定膏火、立期限、限课试、杜顶替,另奖惩分明。书院招收的既有生员也有童生,统称生童。书院开设的课程以经学、史学、治术为主,其内容全是围绕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服务。新中国成立后,龙河书院发展为江西省重点中学——万载中学。

1624

万载正谊书院

      世人兴办书院,盛于清朝,其踵之者为人称道。在创建书院上,万载客籍人不甘示弱,殚精竭虑,图谋远志。客籍钟斯敬邀张瀚、叶懋本、曾维新等37人劝捐下,于道光六年(1826)在大桥市(双桥镇)河东沙洲上创建了东洲书院。道光三年(1823),客籍廪生潘维新、监生蓝桥、刘凤喈等人在高村里捐建高魁书院。万载客家人的发展壮大,使高魁书院、东洲书院无以为济,光绪元年(1875),株潭客籍举人谢大舒、曹瑞祥倡建,刘、杨、谢、张等姓众会资助,面对株溪,在三区株潭的亭下创建正谊书院。

      清萍乡举人张家瑞在《正谊书院记》中云:“颜之曰‘正谊’。盖取董子言,欲使学者顾名思义,不汩没于功利,而力求夫端品力学,蔚为文章道德之林,以仰副盛朝作人之化。”正谊书院遥对黄茅金钟湖,后倚获富水角岭,“其山川之胜,觉灵秀清淑之气,实萃于此。既远城市之喧,复无邻居之杂。”“其栋宇鳞次曲折,有使人一览难尽者。其中为讲堂,堂后祀文昌。堂之右,则祀乡先生以下及贤媛之好义捐赀者。再右,则有高阁巍然,以祀魁星。其下祀崇文堂粟主。其前有深院,倚阶为两廓,围隙地数弓作花药栏。其文士适意之所乎!堂之左为山长厅事。前有二池,以备祝融。再左,则为生徒坐斋。鳞次数十间。其前有观光楼,以资凭眺。敬业乐群之暇,登斯楼也,其必有心旷神怡悠然自得者乎!其它垣墉园沼庖湢之属,位置周密。美哉,洵书院之大观也。”由此可见,正谊书院内建有书斋、花厅、库房、师生宿舍,还有魁星阁、崇文堂和临风阁等数十间。“院中藏书甚富,诸生优游涵泳其间,皆足以畅其天,而绝无所诱于外。”

QQ图片20171124112147.jpg

      宣统三年(1911),杨守洛、谢济沂等人将正谊书院改为高小。办学指导思想、管理办法、教育教学,多数采用或借鉴朱熹为白鹿洞书院重建而立下的教规。民国三十三年(1944),正谊小学改为江西私立赣西初级中学。共和国将军杜平少年时曾在这里就读,正谊书院的教学业绩也曾显赫一方。新中国成立后,书院增宇扩建,后改名为株潭公社第二中学。1970年,校友杜平将军专程回访母校,并赠送雪松四株以示纪念。1973年更名为株潭初级中学。

1869

万载竹山洞风景区

      竹山洞风景区位于万载县东南部,距县城10公里,距宜春市42公里,距沪瑞高速宜春入口40公里,距南昌市170公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竹山洞风景区2006年9月作为江西溶洞的代表荣获“江西十大特色美景”称号,2007年11月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景区有四大地质奇观:长达4000米的地下长河型溶洞、4000多亩的石林群、约4公里长的特大山体卧佛和温泉。在三平方公里内同时拥有四大地质奇观的景区,在全国实属罕见。目前石林和温泉正在开发中,溶洞和卧佛已经对外接游。景区另有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3625平方米的古来稀有机养生休闲山庄。竹山洞风景区是集休闲、度假、会议、拓展、健身(养生)、地质科普科考、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的旅游休闲观光胜地。

      世界最古老的地下长河型溶洞之一的竹山洞,全长3985米,是天然的具有典型喀斯特地13-1.png质的地下溶洞,堪称华东第一地下长河。洞水相依、千姿百态、光怪陆离,为天然避暑胜地。洞口石壁上至今还依稀可见历代朝廷命官、文人墨客留下的“泽济万民”、“应感潜心”、“竹山古洞”等谒神碑刻。它南北各有一个洞口,洞口一水逶迤自南而北,钟乳丰富,形神貌异。水随石而转,石因水而活。水石交辉,透溢着万千灵气,民间流传的故事烩灸人口,更为此增添了一缕神秘的色彩。清朝有个文人叫张鏊,写过一首《暮春游竹山洞》的诗,开头两句就是“怪石层岩护竹山,洞门虚敞几重关”,充分说明竹山洞很早以前曾满山是竹,竹山洞因此而得名。竹山洞的特点:洞奇、水秀、石怪、色艳,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塑艺术精品。竹山洞是人间仙境,洞内迷人的景观使人留连忘返,水滴石高的秘密让人惊叹不已。它洞口宽大,穹顶高耸,曲径通幽,洞中有洞;洞内长河清澈见底,忽滩浅流急如万马奔腾,忽潭深水静似天镜普渡众生;无数钟乳似天帷,众神如人间苍生,形真意切,栩栩如生;洞壁岩石缤纷五彩,时晶莹剔透白如玉,偶万紫千红紫如嫣,蓦然间岩黑如黛,再回首石黄如金,俨然人间天庭,千年龙宫。洞内恒温18℃,冬暖夏凉无寒暑,实为人间御寒避暑之胜地。竹山洞风景区主要景点有:

QQ图片20171123111847.jpg

      竹山洞石笏石林:堪称世界石林之祖,面积巨大,雄伟壮观造型独特,可观性强。据专家考证,溶洞和石林地质年代均为古生代寒武纪,距今约5亿多年。堪称世界石林、溶洞之祖。

QQ图片20171123111855.jpg

      天马山山体卧佛:全国最长的山体自然风景,位于万载县马步乡寨下村村部后面,离竹山洞仅2公里。大佛全长达4000多米,气势非凡。从村部对面的一公里处观赏,大佛似睡未醒,栩栩如生,其头部微往右偏向宜春市方向,头上整齐的发束,宽阔的前额,隆起的眉骨,挺直的鼻子,微张的嘴唇,端正的下颌,下凹的颈部,丰满的胸腹以及斜向上抬起的下肢,无不线条流畅,清晰可辨,确实令人惊叹。整座大佛形成了一个自成一体的天然风景区。为人们旅游休闲提供了一个好去处,为竹山洞风景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鲁塘温泉:品位独特的温泉,位于万载县竹山洞风景旅游区的马步乡宝石村,距县城约7公里,离竹山洞约3公里。流量为每秒30升,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可饮可浴,水温达31度。水色透明,无色无味。

      休闲山庄:古来稀有机养生山庄,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3625平方米,按照涉外宾馆规划建造,含主楼一幢、娱乐中心一幢、别墅15幢、青绿屋11幢的古来稀有机养生休闲山庄。山庄供水、供电、程控交换机、地面卫星接收系统等配套设施齐全,是旅游区内规模大、设施好、档次高,集旅游、观光、避暑、休闲、会议于一体的花园式宾馆。

      寿星指路:此景点为竹山洞第一景观,正面看去,一位活灵活现的老寿星正手捧仙桃在笑盈盈地望着你,他光秃的头顶,眼角长眉高挑,下巴长须飘飘,左手端一只硕大的仙桃,右手拄着龙头拐杖,形象极为逼真。据说,若你是有缘人,无论你心中有多少解不开的疙瘩,想不明白的事情,只须向仙翁顶礼膜拜,便能和他心神交汇,心意相通,仙翁也会为你指点迷津,让你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阡陌良田:据说是龙王爷女婿农耕之处。这里有良田百亩,南北为“阡”,东西为“陌”,阡陌纵横,宛若人间田园。其实,这些状似梯田的坑坑洼洼是因为含有碳酸溶液的水长期冲刷,侵蚀而成,此景点奇妙之处是,每到年初,此处积水甚多时,人间便会水灾为患,反之则是天下大旱,颗粒无收。

      金牛回首:一块巨石横亘在路中央,形似一头大水牛卧在草地上,歪着头,悠闲地饮水吃草。其憨态可掬,令人忍俊不禁。牛头上有鼻子有眼,惟妙惟肖。这块巨石历经千万年才成牛形,颇有灵气。晦气的人见了此牛便能时来运转,商界人见了此牛便会财运亨通。

      竹山洞“三关”:竹山洞流传有一个优美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此洞潜伏着一条巨龙。它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有一年,秋旱连绵,禾苗干枯,十里八乡农民齐集竹山洞前向神龙求雨,谁知他全然不理,道法高强而且富有正义感的“龙眼道士”,便率领众灾民打进洞去,神龙大怒,引发大水。“龙眼道士”施用法术搬来巨石,又将手中法器“米筛”和“令尺”先后抛入水中,总算挡住了大水,滔滔洪水变成涓涓细流,灌溉洞外万顷良田,这就是“令尺关”、“米筛关”、“乱石关”,号称竹山洞“三关”。

QQ图片20171123111906.jpg

      千佛崖:此处三十米长的悬崖上,布幔低垂,红烛高照,神佛成排,有菩萨,有罗汉,有仙姑,有道童,故名“千佛崖”。佛光烁烁,香气缭缭,似能听到佛的低语,神的启示,如梦如幻,宛若佛界仙国一般。

竹山洞还有其它景点:“龙女香闺”、“施礼滩”、“神龟出浴”、“海市蜃楼”、“雪松临水”、“石琴飞瀑”等。

      竹山洞风景旅游区颇具特色,万载县政府已批准竹山洞景区为旅游开发区,区内包括竹山洞、竹山洞森林公园、石笏旅游度假村,规划面积4000公顷。竹山洞风景旅游区已逐步建成综合性、多功能、高品位的生态旅游、田园旅游、度假旅游、娱乐旅游胜地。

1711

宜春木雕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采用自然形态的树根雕刻艺术品则为“树根雕刻”。木雕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有的还涂色施彩用以保护木质和美化作品。宜春木雕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及宜丰、靖安、万载等。中心城主要代表为宜春市阳光集团旗下的春阳光实业有限公司,简称阳光木雕。企业成立于1993年,期间几经增资扩建、更名,企业资产已超亿元,拥有15000平方米土地,公司在主营香港兴利集团公司各类高档家具及办公用品的同时,还从事仿古家具生产与销售、园林绿化设计与木雕事业,办有木雕厂,木雕展销会所及宜春市华木莲礼品贸易公司,开轩文化艺品店(主要从事木雕作品展览与交易)等。企业发展20年来到目前拥有一支技术高超的木雕专业技术队伍,设计理念也不断更新,旨在保持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超越,追求更高的雕刻艺术和观赏水平,达到寓传统与时尚相统一,艺术与内容相媲美的最佳境界。17-1.png木雕作品立意大多大气磅礴,气势非凡,且内容积极向上,紧跟时代,让人感到震撼;当然也有木雕作品表现出清晰亮丽或慈爱祥瑞的东方传统风格。作品的外貌特征在于它保留木质的原有色泽和纹理,由于精细打磨,更显得圆滑细腻、精美光润。其木雕技艺之精湛,产品之典雅、精美,让人赞叹。公司大型根雕作品“九龙戏珠”获江西省第四届花博会金奖,沉木雕刻作品“嫦娥奔月”获银奖,得到了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在省内外崭露头角。公司自创立就始终秉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阳光经营理念,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任与好评。公司取得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产品经营许可证的资格,并荣获江西省林业龙头企业,江西省价格AAA诚信单位。

      目前,阳光集团董事长刘忠开正率领团队以科技为导向,以市场为目标,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努力将宜春阳光集团打造成一个集木雕、陶瓷、家具、字画、奇石、养生等于一体的商业航空母舰,为宜春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奉献,同时也力争让商业同仁有一个切磋技艺、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平台。

宜丰根雕,品质独特,源远流长。据考古专家对该县博物馆及民间收藏的根艺作品推断,宜丰根雕至少可追溯到清朝末期,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宜丰,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南麓,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山川明秀,林木茂密,有国家一、二、三类珍贵树木27种,省重点保护树种48种。数人合抱的古杉、巨樟,4000年的黄杨和独有的宜丰棱木,都是名闻遐迩的宜丰一绝。由于山多林广,雨水充沛,境内2000余座水库分布在群山怀抱之中,沿岸生长的林木根须发达,造型奇美,适合根艺制作,为宜丰的根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资源。

      说起宜丰根雕,有个传说:清末当地天宝乡有位颇有文化的老木匠,在同安乡替一家财主造房时,发现一株长满17-2.png树瘤的茶树,曲直有致,形态特异,便将其做成一柄龙头禅杖,赠予财主。财主见其极像挂轴中寿星老人的手杖,十分喜欢,常在朋友来访时出以视之。当地文人墨客观后纷纷效仿,找来树根树瘤,制成手杖花架和各种动物造型,从此,宜丰根雕异峰突起,盛传至今。

      宜丰根雕制品常用的材料有乔木根、灌木根、竹蔸、藤根及树木畸形的枝杈,还有质地坚硬、细腻、纹理畸美的樟树、楮树、槲树、油茶、刺柏等树的树瘤等。这些材料,或根或瘤,或枝或杈,通过艺人们赋枯木以生命、化朽木为神奇的高超技艺,经选材、清洗、构思、造型、剥皮、浸泡、烘干(或晾干)、加工、打磨、罩漆、抛光等一系列工序制作而成的根艺作品,具有造型别致、寓意深刻、品位高雅的特征,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艺术珍品。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宜丰根雕走向新的兴盛,根雕创作如雨后春笋,遍及宜丰城乡,展出、参赛频频获奖。乘着这股东风,该县于1987年成立了“宜丰根雕学会”,为全县根雕创作、学习、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从而促进根艺创作蓬勃发展。1988年3月,中央电视台《文化生活》栏目播放了《宜丰根雕艺术》专题片后,宜丰根雕更是蒸蒸日上,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制作、收藏和经营根艺作品的企业迎运而生。1996年,该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单文峰,创立了宜丰瀚道根艺公司,宜丰根雕从此走上了一条集创作(制作)、经营、收藏于一体的生产性保护发展道路,产品远销国内外,产值超千万。17-3.png

      随着宜丰根雕的影响加大,1987年举办的“宜丰根雕艺术展”,吸引了国内外诸多专家和根艺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是年11月,宜丰近百件根雕作品代表江西省赴京参加“全国首届根雕艺术展览”,获一等奖1件、二等奖2件。有4件被江西省美术馆收藏。《回眸》获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银奖;《荣归故里》获江西省首届园艺博览交易会银奖;《直挂云帆济沧海》、《太湖石韵》分获江西省首届花博会金奖、银奖;《世人皆醒我独醉》在中国第八届根艺美术优秀作品展览中被评为“刘开渠根艺奖银奖”;《岁月无悔》获全国名家根雕艺术精品邀请赛金奖;《赤壁怀古》、《十八罗汉》获全国名家根雕艺术作品邀请赛金奖。2005年,宜丰根雕工艺品和竹雕工艺品在首届中国国际林业博览暨科技经贸洽谈会上获“林博会最受欢迎奖”;2006年在第二届省花博会上获特别贡献奖2个、金奖1个、银奖4个、铜奖7个、优秀奖4个。2010年6月,宜丰根雕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605

万载百合

      百合为万载县名产,万载龙牙百合有1000多年的种植和加工历史,从宋朝开始,万载龙牙百合粉就成为历朝贡品。1959年和1971年中央在庐山召开的两次会议,均调用了万载龙牙百合粉。百合的地下鳞茎富有淀粉、蛋白质、脂肪以及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据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国药典》等记载,百合有润肺止咳、宁心安神、理脾健胃、补中益气、利大小便、解无名肿毒及止血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百合又具有抑制人体细胞有丝分裂、癌细胞生长等作用,还可以提练葡萄糖和奎宁等药品。

      龙牙百合是万载县的一个传统产品,个头大、片长、肉厚、心实、色泽白、味道美、营养丰富、药效明显,经江西检测站检测,每百克百合中含水份65%,碳水化含物23.8%,总膳食纤维5.9%(其中果胶4.8%、蛋白质4%、脂肪0.1%、水分1.1%、钙0.9%、铁0.09%、热量132千卡)。因此,百合是集食品、药品于一身的绿色保健食品。万载县以龙牙百合种植为主,药百合和独心百合为辅,江苏宜兴(药百合)、甘肃兰州(甜百合)、江西万载(龙牙百合)为全国三大百合产地,故万载素有“百合之乡”的美称。20-1.png

      1996年5月万载综合开发的系列百合产品,在国家科委举办的“星火计划实施10周年暨八五农业科技攻关成果博览会”中被评为优秀项目。1999年4月,龙牙百合粉(晶)被评为“99江西省乡镇企业名优特新产品展销会金奖”。1999年12月,万载百合开发总公司在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获得参赛奖”。2001年3月,万载龙牙牌百合粉、速溶百合粉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A级产品证书。2001年10月,经国家生态认证中心认证,万载百合获得有机食品证书。2003年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百合示范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2003年万载百合栽培技术通过省级验收。产品也先后成为江西省“重点保护产品”、“江西省最畅销的产品”。“龙牙百合”系列产品被列入江西名牌农产品行列,宜春十大名优特产品的榜首。“龙牙”商标也于2006年荣获“江西省著名商标”。

1329

万载花炮

      花炮俗称烟花爆竹,花炮生产源远流长。两千年前,《诗经》的《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庭燎”是指人们用竹竿作成火炬,竹竿燃烧,发出爆裂之声。唐代诗人来鹄《早春》诗中写的“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即指此。春秋末年,范蠡在《陶朱公书》中也有“除夜烧盆爆竹与照田蚕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静为吉”的记载。西汉的东方朔在《神异经》里也记述有“爆竹驱山魈”的故事:“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在深山臊(山魈)其音自叫。人尝以竹著火中,爆火朴竹爆裂声势而出,臊皆惊惮……。”21-1.png可见,“爆竹”的最初意思即燃烧竹子发出爆炸响声,用来驱邪逐鬼。它起源于春秋,盛行于唐宋。另据传,爆竹由生于唐武德元年(621)的江南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李畋首先发明,唐《骇闻录》载:“李畋居山中,邻人仲叟家,为山魈所祟,畋令旦夕于庭中用竹置火中,鬼仍惊避,至晓寂然安贴。”关于李畋的传说民间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传说李畋为布衣出身,常以砍柴打猎为生。唐贞观十九年(645),洪水泛滥,瘟疫流行,发生了“鬼混唐朝”的闹剧。唐太宗因此精神失常,日不思食,夜不安寝,梦见妖怪捉弄他。御医、名医多方久治不愈,文武大臣忧心如焚。魏征献计下诏全国各地,为皇上除妖消灾。李畋看了皇榜,回家后锯100个两头带节的竹筒,筒内装满硝磺,安上一根引线,便直奔京师而来。4月18日晚,李畋待太宗皇帝斋戒沐浴,单独寝居后,将100个竹筒放在太宗寝殿四周,并安排100个勇士执香火守候。子夜时分,正当太宗皇帝拳打脚踢做恶梦时,李畋击鼓撞钟,勇士们同时将引线点燃,刹时间,硝烟四起,爆竹声响个不停,捉住山魈的呼声此起彼伏。太宗皇帝惊醒,披衣而出,见李畋在院内大燃柴火,忙问为何,李畋答曰:“迷害皇上的山魈已被擒获烧死。”皇帝惊喜万分,顿时精神振奋,病情减退。李畋因为除妖治病有功,被太宗皇帝赐封为“爆竹祖师”,并把4月18日定为发明爆竹的纪念日。

      万载花炮生产历史悠久。清康熙《万载县志》(1683年版)物产卷有“火纸、皮纸”的记录,皮纸即花炮的引线纸,火纸以竹黄之粗者杂稻根做成,是鞭爆内包装的垫层纸,二纸均出自万载的皂山和谢陂。说明万载县鞭爆生产的历史,至少可上溯至明代,而在清康熙间就形成大量的手工生产,且已成为商品产地。万载烟花爆竹以响声好、响率高、有香味而驰名中外。

      新中国成立后,烟花发展迅速。进入20世纪70年代,万载县大小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星罗棋布,品种也逐年更新。21-2.png尤其1972年初,株潭出口花炮厂研制出的“大火箭”、“熊猫”、“花篮”等形式多样的烟花品种,随着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而出口美国。“花篮”烟花,1974年被选为江西省外贸出口烟花的注册商标,从而结束了江西省无烟花品牌商标的历史。1987年8月7日,原黄茅出口花炮厂厂长辛胜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的副总指挥和技术指导,参加了在西班牙召开的第24届国际烟花燃放节表演赛,中国代表团荣获第二名。1991年11月,万载烟花获国家科委“七五”全国星火计划博览会银奖。当年,万载从事烟花爆竹专业生产及相关产业的人员突破10万人,占全县人口的20%,逐步形成了黄茅出口花炮厂、株潭出口花炮厂、潭埠出口花炮厂、东风出口花炮厂、康乐出口花炮厂等5大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有300余家。此时万载成为全宜春地区第一个财政收入‘翻番县’,而烟花爆竹产业应该说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鼎盛时期。1997年以后,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万载所有的烟花爆竹企业全部改为民营企业,进一步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激活了烟花爆竹企业经营机制,万载烟花爆竹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06年,“万载烟花爆竹制作技艺”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万载烟花爆竹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月份又成功举办了首届花炮文化节,吸引了近千名中外客商云集万载,现场签订的销售订单和投资合同的金额达5亿多元。2006年,新型氧化剂“康安一号”通过了江西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万载县也成为全国第一个在烟花爆竹企业中全面禁止使用、购买、贮存氯酸钾及制品的烟花爆竹产区。2007年,万载县政府又与宜春检验检疫局合作,建立一所国家级烟花爆竹检测实验室,对烟花爆竹药剂配方进行事前检测,为花炮生产增添了一道“安全门”。21-3.png

      2007年,由万载县华泰烟花厂生产的“天虹”牌日景烟花全国首创,打破烟花只能在晚上燃放的传统做法,独领风骚,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万载加大投入对企业进行提升改造。3年来,万载共投入整改资金2亿元,重点对235家小型烟花爆竹企业改造提升,新建工房8600多栋,组建了2个花炮集团和3家原材料公司,成立了6家燃放公司和5家危险爆炸品运输公司,使烟花爆竹产业的链条得到延伸。另外,大力开展技术工艺的开发研究,由半自动化向自动化推进。目前,万载全县已有安引机6000余台,电脑结鞭机近千台,从而消除了家庭手工作业的安全隐患,事故率大大降低,生产效率也提高了数倍。在人才培养方面,万载县与高等院校联手设立企业家星期天学院,强化专业培训,并于今年专门设立烟花爆竹专业学校,全面提升产业大军的专业素质。2008年,万载烟花爆竹年产值30亿元,税收达到1.5亿元,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近年来,国内许多烟花爆竹出口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发展受挫,其中浏阳出口量下降了30%,但万载出口烟花的订单却比上年增加了2亿元,内销新增了3亿元,烟花鞭炮的税收同比也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QQ图片20171124141427.jpg

2008年9月16日晚,“彩天情2008中国·万载首届花炮文化节”在素有“花炮之乡、百合故里”美誉的万载县隆重开幕,来自海内外的千余名嘉宾出席开幕式,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管彤、江西电视台主持人王飞联袂主持。晚会期间,进行了烟火表演,绚烂的烟花将开幕式晚会一次次引入高潮。花炮节期间开展了国际音乐烟花邀请赛、经贸洽谈、花炮发展高峰论坛、花炮精品展、迎宾晚会、彩龙表演(挑战吉尼斯记录)等活动。2008年9月17日,江西彩天科技公司的两千零八米长的“龙腾盛世”彩烟彩龙,在中国花炮之乡万载县龙珠广场成功燃放,创下最长的日景烟花燃放吉尼斯纪录。这是继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残奥会开幕式烟花燃放之后,又一烟花视觉奇观。当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负责人向万载县颁发了相关证书。

1830

万载夏布

      夏布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又因宜春周边地域多县有产,尤以万载产最为著名,故统称万载夏布,为江西传统特产。夏布原料为苎麻,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劈成细缕,并拈成细纱,称为“绩麻”;再经整纱、上浆后,用木机织造称之为夏布。有本色、漂白、染色或印花等多种,夏布有生、熟夏布之分,由于苎麻纤维与棉花纤维相比较无法用现代化纺织机械加工,只能靠传统手工技艺生产,用途随织物品种而定,例如,纱支较细、条干均匀的,适宜作衣着、工艺材料用;纱支粗硬、组织疏松的,多作蚊帐、滤布等用。现手工夏布仅在江西、湖南、重庆、四川等范围内少数地域有产。23-1.png

      夏布生产历史悠久。《诗经》曰:“东门之地,可以沤苎。”说明2600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用自然发酵方法加工麻料。东晋后,汉人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移居。江南沃野千里,草虫丛生,漫天飞舞,夜则扰人睡梦。据传当时万载有一农夫蔺思源,发明一种驱避蚊虫之法,采取长叶杂草,编成帷帐,使蚊虫不能飞入。但杂草质脆,不耐久用。蔺思源一日于草类中发现一种富强韧性的枝条(苎麻),将它的外皮剥下,用以编制帷帐,效果良好。此后,农民逐渐改进绩麻之法,专取纯洁之纤维,用以织造夏布。夏布有纱质轻软,经纬咸宜,边缩平整,编织均匀,色泽清香,不易皱折,不易变形,易洗涤,凉爽清汗等特点,唐时曾列为贡品。

      历史上万载夏布有两大特点,1940年《万载县志》记载:一为苎麻质量坚刚,天然制造,无俟药品参加其间,自然化刚为柔,表现雅洁之色;二为成布之后它处用硫磺烟薰,以求一时之美色,万载则历来严禁,故愈服则色愈出。因而万载夏布深受海内外欢迎,每年仅销往朝鲜就达几万捆。清朝《万载县志》载:光绪三十三年,产额达一万八千担,全县有一千多家大中作坊生产夏布。经过世代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万载夏布的织23-2.png作工艺日趋成熟,具体织造工艺是:分绩纱与织布两大部分,细分工序达几十道之多。夏布之纱,尽属女工绩麻而成。先剔去黄黑点,将麻排成一片,多用山间清泉漂洗,或用黄牛屎水浸透,后用清水洗净,清晨辅在草地上,愈早愈好。白天略加日晒风晾,并时时泼些清水。日光当午,会晒死色。未至午时,须放置背日处凉干或收起,次日重复,经多日反复漂晒,苎麻色泽雪白夺目。此后将麻拆开,用五指圈成小圈,绩时清水浸透。绩纱是件需耐心细致之事,用手工将湿麻劈成细缕,并拈成细纱,一般一天能绩二、三两纱,有时几天难绩一两纱。精工出细活,传闻早年为了获取高档精品夏布,专请心灵手巧之细姑妹子绩纱,且不能让绩纱之姑干粗活,如烧茶做饭,以免手皮粗糙,难出好纱,精细夏布应在1200扣左右。织布有经纱、刷浆、上机、织造四道工序。其中以经纱、织造为难。如手艺不精,会断纱,既费时,又多出劣品。经纱多男工,在阴凉的地方,将纱丝丝入扣,用细白米浆刷纱。织布多女工,织时亢热、严寒都不宜,霜风起后须避入土洞,以防纱线燥断;亢热之际,织布畏风,多蔽窗户。布成之后,经检验修整后分匹存放。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万载县的夏布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516

万载株山村周家大屋

      周家大屋,坐落在万载县株潭镇株山村丁家桥,距株潭镇1.5公里。据了解,此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整座宅子动用大量工匠,耗资巨大,做工历时三年乃成,距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田下周氏族谱、周氏宗源考》中记载说,明末清初时万载黄茅周继德因六世同堂,人口百余,一门雍和,万邑景仰,朝廷树为典范,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封为义门,史称“黄茅义门周家”。继德之兄继烈英年早逝,得一遗腹子金瑚,金瑚生五子:淑仁、淑德、淑芬、淑文、淑彬,五兄弟由黄茅迁居株潭,他们和睦相处,敦厚待人,勤劳节俭,陆续购田置地,后来从事桐油加工、收购与销售,聚集了丰厚财富。为了显赫一方,光宗耀祖,五兄弟共建周家大屋,现在大屋居民50余户分为五房,就是这个缘故。从五兄弟算起至今,大屋子孙已繁衍十一代。

      大屋坐北朝南,总体建筑为典型的徽派风格,并排三列五进连为一体,属砖木结构,总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38平方米,大小房间280余间。大屋的地势为前栋略低,后四栋依次略高。前栋主要由两扇大门、大门屏风及一排而开的房屋构成,简洁而不显单调,略低而不失气派。前栋与第二栋之间相距20多米,中间是个砖铺约40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两侧走廊相连前后,沿走廊望去是两个对称的花园。第二栋大门内侧为乐班吹打之地,第二、三、四、五栋中间均靠天井相接,两侧靠廊房相连。第三、四、五栋的中间都是大厅,以第三栋为最大,称为中厅,是先人议事集会的场所,平时中门紧闭,行人从两侧门道穿过,每逢红白喜事、各类大典、迎接宾客,才大开中门。第四栋厅为官厅,主要用于白喜事操办法事。上厅为祖厅,正墙上方挂有“濂溪堂”和“天地国亲师”的匾牌,主要是祭祀拜祖,喜事拜亲的场所。官厅、祖厅上面均为紧缝楼,楼上古为藏书之用,故又称“藏书楼”。屋内各大厅和通道、晒场、花园、活动场地为族人共有,两边廊房及房间都分属各房私产。前后左右房间主要靠四条横巷两条直巷相接,屋内环环相扣,户户相邻,井然相通,设计堪称绝妙。三个大厅主要是屋柱与板壁构成,显得经久坚固,其余房屋大都是方砖、土砖、沙土墙砌成。总计108口天井,大小各异,大的20多平方米,小的仅2平方米,都是前低后高有利室内采光。窗户、窗门或石刻、或木雕、或花格、或菱形、或花鸟虫鱼,变化各异,栩栩如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宅内至今还在使用并畅通无阻的下水系统和很少检修的青灰色瓦面。在那个时代,大宅的下水系统是占有重要位置的。徽派建筑一向重视“四水归堂”,每逢雨时,从屋瓦及山墙上收集的雨水倾泻下来,注进天井中的石槽,然后通过宅内四通八达的下水道,汇入屋外的塘中。200年前的周氏先人眼光超前,在事关生活细节的方面处理上也一丝不苟,令后人受益匪浅。

      古人造屋,多讲求“风水”,周家大屋亦然。站在大屋正门远眺,远有浅山逶迤,近有锦江流过,周围是一片肥沃的良田,视野开阔,交通便利。勤耕,不愁衣食;经商,财路通达。屋内采光、通风、起居、通道构造合理,疏密有间。外围有风火马头墙,取水有井和水塘,四置安全,进出方便,确为一方宜居之地,理想宅第。属江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大型清代汉族古民居,和赣南客家围屋,乐安流坑古村,以及云、贵少数民族的民居一样,对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建筑、习俗等有着重要作用。21-1.png

      周家大屋附近还有几个景点值得一看,其一是所谓的“禁山”,就是造屋平整地基时特意人工堆积而成的一座低山,高约四米,方圆五亩左右,外有围墙护之,每逢春夏之交时,有成群结对的白鹭飞入山上的林中繁衍生息,蔚为壮观。二是“月塘”,位于大屋左侧,呈满月形,深1.5米,直径约20米,是造屋时炼“子泥”(砌土墙粘合的泥)而成。塘围用砖块砌之,仲夏之夜,消暑塘边,面对一泓碧水,亦别有一番情趣。三是“老虎塘”,位于“禁山”的左边,面积约3个月塘大小,是当年建屋时做土砖取土而成,因形似老虎而得名。据说这个老虎塘里有口泉眼,可以保持塘中之水长年不腐。除此之外,还有诸如罗汉古松、塾院等,无不凸显着周家大屋的雄风不减、古韵犹存。

      随着一些媒体的报道和传播,周家大屋的名气已遂渐为世人所熟知。1982年8月,上海电影制片厂相中了周家大屋的清代古民居风格,来到这里为斯琴高娃主演的故事片《大泽龙蛇》取拍内外景。其后,江西电视台也在此拍摄了《茶女》采茶剧。不少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也多次前来观光研究,对大屋的保存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QQ图片20171123092957.jpg

2789

万载花灯戏

      俗称:花鼓灯,亦称万载采茶戏、地方戏,源于当地民间花灯,是一个多姿多彩、载歌载舞、亦庄亦谐,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地方古老剧种。

      一、渊源

      万载花灯戏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

      一是“灯戏”阶段。万载地方,古时大多数村落都有1至3支花灯队,因而有“没有花灯不成村”之说。明末清初,民间灯队跨乡串村,夜宿接灯人家,动乐坐唱,灯歌、山歌、小曲、小调,乡音俚曲,唱而出“戏”。

当时,恰逢大批赣南移民先后移居万载,带来了早期的“赣南采茶——灯戏”。渐与当地花灯小调、民歌融为一体,白天耍灯,晚上唱戏。清乾隆年间,万载的灯队已向“灯戏”形式迈进。如马步田北的龙家灯,仙源界岭的杂姓灯、双桥瓦窑的辛家灯,白良坑口的喻家灯,三兴闹坪的杂姓灯等,涌现了“一丑一旦”、“一生一旦”的“对子戏”或“全四旦”的歌舞节目。好些赣南流行的小曲,如《十打》、《十对》、《铜钱歌》、《闹五更》等,也在灯队中歌舞起来了。这种以“灯”带“戏”,不用舞台,只在平地演出的形式俗称“踩地老鼠”,是万载花灯戏形成的最初阶段。

      二是“三角班”阶段。据清道光六年《万载县志》载,乾隆壬寅十七年左右,万载高村进士李荣陛作灯戏绝句二首:“百戏同民自九重,筑场如砥演鱼龙;升平一例萧韶曲,瓦釜何曾羡鼓钟”。又曰:“弯角篱边取道来,农官腾箠牧童催;三时劳苦一旬戏,耕法频将诱稚孩”。

“灯戏”的兴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后在邻县“瑞河”、“袁河”等大班的影响下,万载的“灯戏”也发展成有小生、小旦、小丑的“三角班”。乾隆以后,“三角班”由平地演唱到登上临时搭制的草台演出,逐渐脱离灯彩,专演小戏,进入集镇,与当地流行的阳戏(提线木偶戏)、“瑞河”、“袁河”等大班争鸣斗妍。

      三是“半班”阶段。清末民初, 阳戏已在万载逐渐萧条,“瑞河”、“袁河”大班也日见衰落,唯有万载花灯戏由于所表现的内容多为底层人民的生活、劳动与爱情,为群众喜闻乐见,因而逐步发展成“半班”。行当由“三角班”发展为“八角头”,即老生、老旦、大花、小花(丑)、生巾(小生)、姬生(正旦)、烟花旦、彩旦。

      1914年起,万载城乡先后出现六七个专业花鼓灯班社。因万载花灯戏早期主要吸纳赣南“灯戏”,所以各班社供奉的戏神为赣南采茶戏老师傅“三伯公”。从此,开始演出故事情节较强的本戏,同时在声腔与表演等方面有很大发展,把灯歌、民歌、小调、赣南采茶融为一体,并将高安丝弦兼收并蓄,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

      万载花灯戏的流传区域除万载本土外,还涉及湘赣边界周边地区。曾不仅在民间异常活跃,而且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些班社配合革命斗争,编演文明戏,奔赴苏区慰问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成立了国营专业剧团,剧团在编、导、演、音乐、舞美、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诸方面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和提高。60多年来,剧团上演剧目200多台,自创本戏20多个,自创小戏50多个。有10多个剧目在历届省、市汇演中均载誉而归,有的由江西电视台实况转播,有的由省人民广播电台全剧录音播放。剧团除在本县演出外,其演出足迹,遍及上高、高安、奉新、安义、分宜、新余、樟树、丰城、南昌、德安、沙河、九江、庐山、宜春、靖安、铜鼓、宜丰、安福、莲花、永新、湘东、芦溪、上栗、萍乡以及湖南浏阳、醴陵、株州、茶陵、攸县等地。尤其是1980年排演的大型古装花灯戏《孟姜女》,进省城,上庐山,在省内外巡演,场场暴满,该剧累计演出400多场,创造了剧团单个剧目演出场数的最高纪录。

      1957年,经江西省文化局鉴定批准,报国家文化部备案,将万载花灯戏(时称“万载采茶戏”)列为全国33个补遗剧种之一。(见1957年3月号《戏曲研究》杂志《全国剧种初步统计补遗》一文和《全国剧种分布图》)。1979年10月,在挖掘、抢救古老剧种工作中,经省戏曲专家组调查鉴定,方正式定名为“万载花灯戏”。1980年10月,参加江西省古老剧种调演。1999年1月,万载花灯戏音乐入选中国ISBN中心首版《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2005年,万载花灯戏应邀派员赴重庆出席“中国花灯·秀山论坛”。2007年3月,万载花灯戏列入宜春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5月,列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特色

      万载花灯戏极富地方味和人情味,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语言生动朴实,唱词通俗易懂,音乐旋律优美,表演载歌载舞,“歌、舞、技”三者并重,始终保持着灯彩歌舞的艺术形态。

      万载花灯戏的基本功,数“扇、帕、步”三功尤为重要。据老艺人传:“扇功圆成球,帕花要耍成红石榴。”按角色要求,小旦扇要圆,小丑扇要花,小生扇要活。帕功是旦角的主要基本功之一,视剧情需要,可耍成顶盘式、打伞式、飞碟式、旋转式等。步功有旦步、丑步、公子步之分。旦步包括正旦、花旦的碎步、磋步等。丑步主要是矮子步,分猴拳步、螃蟹步、蛤蟆步、扫脚步、下水步、上下岭步等等。公子步有文步、方步等多种。还有一些基本功曾成演艺绝招,如:《白林寺》中的撒稻草、耍板凳;《破伞记》中的耍伞;《芦茅渡》中的耍棍;《双卖纱》中的耍秤砣等等。武戏开打,融入了万载民间传统武术,十八般兵器,拆、扣、散打,经过提炼加工,逐步形成为花灯戏的“把子功”。

      万载花灯戏含“生、旦、净、末、丑”等行当。每个行当有“喜、怒、哀、乐、爱、恶、忧”之“七情之色”。每个角色以“手、眼、身、发、步”来塑造人物性格,表现内在情感。

      万载花灯戏的唱功主要含“气息、吐字、甩腔”三大基本功,讲究咬字清晰、不飘不倒、轻重有度、字正腔圆。唱腔采用自然发声,一律本嗓演唱,虽男女同腔同调,但要求声情并茂。念功亦分“方言、京白、韵白”三种,较注重韵形。

      在表演技巧上,讲究虚拟夸张,形象逼真。如传统剧目《数麻雀》,两位演员就是凭借规定情景,运用“假使”手法,利用花帕、彩扇,用以当箩、当筛、当瓢、当风车,通过歌舞,表现出筛米、舂米、车米等一系列稻谷加工的劳动过程。又如《喜拦轿》一剧,其主要道具是“花轿”,该花轿采取虚实结合的办法,制成“轿形伞状”,让演员入情入理地给“逼真”以生命和充分的根据。

      万载花灯戏音乐有“传统声腔”和“新腔”两大类。在传统声腔中又分为“花灯调、杂调、本调”三类。

花灯调类是花灯戏早期的曲调,多以民歌、灯调为主。它的“强弱强”三拍子等,节奏丰富,别具特色。

      杂调类琅琅上口,易于流行。是万载花灯戏唱腔曲牌中数量最多的部分,在花灯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三伢子钓鱼》一戏中,为了表现三伢子天真、活泼、纯正、善良与机智勇敢,选用了杂调类中《十打》作为他的基调,曲牌中明快的节奏、跳跃的旋律较好地表现了该人物的性格。

      本调类分“普通调”和“平调”两种,系大戏的主要声腔,并向板腔体发展,分出了散板、原板、导板、慢板、简板、点板(清唱)、哭板等形式。万载花灯戏发展到后期,各行当逐渐分唱不同声腔,一般情况下,老生、旦角唱“普通调”,小生唱“平调”,花脸唱“大花调”等,曲调与板腔结合,大大丰富了唱腔。

      花灯戏新腔,是新中国成立后,县剧团专业作曲者在与演员的共同合作下,不但将以往仅能在灯队中专用的花灯歌腔加以发展,使其入戏,而且还把一些传统本戏和小戏声腔加以发展,使板式更为丰富。如:普通调原板、普通调快板、点板、清板、哭板、平调原板、平调快板、川调等,能适合剧情的需要和表现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

      万载花灯戏的传统唱腔中,衬字、衬词用得较多,形成了花灯戏音乐的特点之一。如《三伢仔钓鱼》中,衬字、衬词运用得比较普遍,这些衬字、衬词,对刻画人物性格、加强剧种特色都有一定的帮助。

      万载花灯戏的伴奏曲牌,主要分胡琴拉和唢呐吹两种。胡琴拉的曲牌有《闹京街》、《小桃红》、《小北门》、《八板头》等;唢呐吹的曲牌有《呱呱调》、《六指牌》、《出兵牌》、《得胜令》等。其曲牌是从当地民间音乐中吸收而来,在剧中以渲染剧情、制造气氛。

      万载花灯戏有自己的锣鼓经100多条,主要分“头类点”、“锣类点”和“闹台”三类。这些锣鼓经,是在民间灯彩锣鼓和民间吹打乐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同时也吸收京剧和其他剧种之精华,与声腔、曲牌融为一体,结合严谨、讲究对仗和起承转合,轻松活泼,乡土味浓厚,并采用音色较低的打击乐演奏,听来温柔舒适,协调和谐。

      万载花灯戏的伴奏乐器由最初的锣鼓、唢呐、二胡、笛子等,发展到后来的多种民族乐器,甚至还增添了西洋乐器和电声乐器。但总的说来,伴奏乐器大致分为打击乐和管弦乐两类。打击乐有:班鼓、堂鼓、梆子、大小锣、大小钹、小铛、云锣、飘锣、鋩锣、马锣、包锣、木鱼、碰铃、云板等。管弦乐有:竹笛、唢呐、笙、高胡、二胡、中胡、低胡、三弦、琵琶、扬琴、小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小号、中音号、长号等。电声乐器爵士鼓、电子琴、电吉它、电贝司等亦间也适当用于花灯戏伴奏中。

      万载花灯戏的舞美、服饰,简洁夸张,注重美感。人物脸谱,活泼自由,如小丑脸谱,视剧情不同,可画上蜻蜓、青蛙、蝴蝶、元宝、秤钩等不同图像,显得生动自然,幽默风趣。

      三、剧目

      万载花灯戏剧目有小曲、小戏、本戏和连台本戏四类。剧目来源一是自创,二是改编,三是移植。

      小曲曲目繁多,系灯戏阶段节目,内容简单,表演歌舞化。有《十盏花灯》、《十月插花》、《十月好唱祝英台》、《十打》、《十对》、《十杯酒》、《铜钱歌》、《四季景》等40多首。

      传统小戏有30多个,表现男女爱情的小戏有:如《数麻雀》、《耍金扇》、《白牡丹》、《二妹子算账》、《四伢子拜年》、《夫妻花鼓》、《张二妹看郎》等。反映劳动、生活的小戏有:《锄棉花》、《十调上坟》、《盘广货》、《看相》、《顶烛怕妻》、《戒洋烟》、《花姑过关》等。鞭挞伦理道德的小戏有:《卖苎纱》、《补碗》、《大小争夫》、《九龙杯》、《蠢子接姨》、《叫衣分赃》等。

      传统本戏源自民间故事和民间传奇,多反映人伦道德、善恶报应。剧目有:《善恶报》、《天理报》、《眼前报》、《乌鸦报》、《破伞记》、《卖水记》、《咬舌记》、《白宝记》、《大审》、《芦茅渡》、《情义冤仇》、《嫁嫂失妻》、《真鬼拿僧》等。

      连台本戏故事曲折、情节连贯,人物众多,大段的“点板”能打动观众的心。其剧目有:《店家会》(2本)、《清华寺》(3本)、《白林寺》(2本)、《蜘蛛观》(2本)、《白衣观》(2本)、《蔡鸣凤》(2本)、《四美图》(2本)等。

      新中国成立后,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11个。新编古装戏7个。新编现代戏23个。移植剧目有《孟姜女》、《四下河南》、《五女拜寿》、《爱情与商品》、《人生》、《慈母泪》等100多个。

      1956年,《以社为家》参加全省民间艺术汇演获剧本奖和演出奖。1958年,《争背篓》参加全省现代戏曲调演,获剧本奖和演出三等奖;省电台全剧录音播放。1973年,《实习报告》参加江西省戏曲调演。1976年,《蓝图新歌》参加江西省农业学大寨专题调演,省电台录音播放。1977年,《铁风岭》参加江西省纪念秋收起义50周年文艺调演,江西电视台实况转播。

      1980年,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数麻雀》、《双卖纱》,参加江西省古老剧种调演,省电台录音播放。其中《数麻雀》1984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文艺创作二等奖和中共宜春地委、行署颁发的首届宜春文学艺术一等奖。

      1986年,《三伢子钓鱼》参加江西省首届“玉茗花”戏剧节,获演出、导演、作曲三个二等奖、舞美装置奖和演员奖等6项奖励。1990年又获省文化厅颁发的自创剧目演出百场奖。

      2005年,《喜拦轿》参加第三届江西艺术节暨“丰城杯”第七届玉茗花戏剧节获剧目(综合)奖、作曲二等奖、编剧、导演两个三等奖、乐队伴奏奖优秀文艺作品奖。

      2009年,《阿哥归来》参加第四届江西艺术节(第八届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获优秀剧目奖,舞美设计二等奖,编剧、导演三等奖和演员表演奖等7项奖励。

      2013年,《山水情缘》参加笫五届江西艺术节展演。

      此外,《放鸡》、《山绿苗壮》、《春归》、《追牛》、《大傻和二傻》、《绣女连哥》、《雾里人家》、《法官老吴》、《三伢子斗赌》等均在地(市)汇演中取得好成绩。

      四、班社

      据不完全统计,旧时万载民间共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花灯戏班社(时称“花鼓灯班社”)30多个。万载花灯戏最早的专业性班社,是1914年康乐的高秉均在小北关组成的“鸿福堂”。尔后,1916年马步的王生发在四都里组成了“全福堂”;1928年茭湖的易花子在谢溪组成了“幸庆堂”。同时,还有新桥下汪锦松的“锦伢班”(即后期“鸿福堂”);马步龙成生的“顺利班”;双桥柳包元的“德胜班”(即后期“幸庆堂”);高城闻长庚的“合盛班”等都具一定的声誉和影响。此外,按其阵容、活动时间和演出地域范围,还有不少临时班,此类班社在农村按地域组班,仅利用过年过节、农闲之时演出一段时间;在城镇按工种组班,有爆竹业班、缝纫工班、泥工班、木工班等。如白良、三兴、万岁桥、芦洲、双桥、鹅峰、康乐等地就出现了不少象“林宝班”、“德业班”之类的季节性、业余性班社。

      剧团

    (一).专业剧团24-1.png

      万载县花灯戏剧团是县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全县唯一专业戏曲表演团体,团址设万载县城王家山。其前身为1952年10月成立的万载县实验剧团,性质为民办公助。1956年6月转地方国营,改名为万载县地方剧团。1968年10月该团解散。1969年9月组建文艺宣传队。1972年2月成立万载县文艺工作团。1981年1月更名为万载县剧团,并将花灯戏确立为剧团的演出剧种,经多年实践,至1990年7月30日,方正式更名为万载县花灯戏剧团。

      该团1975年荣获全省“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坚持上山下乡演出作出显著成绩”奖。1980年荣获省文化局颁发的“挖掘、抢救古老剧种作出贡献”奖。 1989年出席江西省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在大会上作《改革中求生存,前进中求发展》的典型发言。此外,该团曾于1990年度、1991年度、1992年度、2007年度先后多次被评为宜春地区(市)先进剧团、先进单位。

      该团的演出阵容自转地方国营起就较强大,兴盛期,演职员达63人。先后有22人次在全省汇演、调演中获奖;有37人次在全市(地区)汇演、调演中获奖;有10位演职员分别被江西省戏剧家协会、江西省戏曲音乐学会、江西省舞台美术学会吸纳为会员或当选为理事。1981年,有4名演员荣获宜春地区青年演员奖。1983年,有32名演职员由职工编制转为干部编制。1987年职称评聘后,该团先后有三级演员3人、三级演奏员4人、三级作曲1人、三级美术师1人、四级演员5人、四级演奏员3人、四级作曲1人和舞台技术员1人。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戏剧事业的不景气,不少演职员陆续调离。因此,1993年起,该团曾停演长达4年之久。1997年,县财政拨专款添置演出设备,得以恢复演出。

      2000年,为充实演出阵容,该团增编10人,在编人员由原有21人增至31人。2001年1月,万载县花灯戏剧团由财政差额补贴改财政全额拔款。2003年5月,为整合文化资源,该团并入万载县文化馆。2007年,恢复万载县花灯戏剧团,继续与县文化馆合暑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机构级别、性质、编制不变。2013年,其在职人数32人,其中有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13人。

      该团曾于1982年建有办公、活动楼一栋、职工宿舍一栋,共1524.42平方米。1997年恢复正常演出后,该团逐年获得一些专项资金用来更新设备,因此,该团的灯光、音响、乐器、服装、道具及流动舞台车等演出设备较为俱全。

    (二)、业余剧团

      新中国成立后,万载农村业余剧团发展较快。1953年全县登记的业余剧团有43个,1957年增至151个。1982年,全县有9个业余剧团,全年演出265场次,观众达15万人次。1985年,全县业余剧团12个,演职员348名。较有名气的业余剧团有:1950年成立的潭埠陂田业余剧团、1951年成立的大桥业余剧团、1952年成立的黄茅业余剧团、1955年成立的株潭业余剧团、1978年成立的鹅峰田江剧团、1980年成立的马步泉塘业余剧团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电视的普及、文化娱乐项目的多样化,业余剧团逐渐萎缩。1990年后,全县仅存3个业余剧团。2013年,坚持演出的只有万载县民

间花灯戏剧团等。

      万载农村业余剧团较为注重剧目创作,如大桥业余剧团创作演出的《以社为家》、株潭的《差半斤》、黄茅的《追牛》、《争木匠》等,均在省、地(市)汇演中获奖。

      六、人物

      万载花灯戏的形成发展,凝聚着许许多多民间艺人及专业戏曲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不少人为之奋斗,贡献了毕生精力;不少人奋发成才,创造了卓著业绩。

      旧时花鼓灯班社时期,高秉均、汪锦松、张尚林、宋志甫、王生发、闻长庚、易花子、陆桂芳、龙成生、谢生牙、沈四妹等,曾为万载花灯戏的形成立下了不朽功绩。

      县专业剧团成立后,先后培养了龙玉英、张莲英、易莲英、郭桂英、曹元珍、李荷根、龙礼庚、赵曰祥、傅鑑林、蒋 玉、辛彩英、刘凤初、郭斌平、冯慧敏、熊敏茹、龙彩英、易光明、龙西平、辛增祥、巢梅仙、郭莲英、王蔷慧、黄英豪、易汉媛、韩小平、王开明、张 委、傅胜元等一大批主要优秀演员。同时,还先后培养了优秀编剧余一冈、优秀导演邱贵兴、优秀作曲黄毛牙、阮 笙、左仁吉、优秀舞美胡秉勇、优秀司鼓龙瑞生、优秀主弦曹仁青等。

      1980年,江西省文化局为余一冈、易定国、龙西平、黄毛牙、郭斌平、易光明、龙成生、沈四妹等8人颁发“积极从事花灯戏抢救、挖掘作出贡献奖”。

QQ图片20171124085609.jpg

      2010年,宜春市人民政府公布,龙西平、黄毛牙、王开明、傅胜元等4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万载花灯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万载花灯戏代表人物有:

      张尚林(1896—1976),花鼓灯班社时期名丑。他学形似形,装声象声。主演《小放牛》、《打花鼓》,在观众中有“看了《小放牛》,哥嫂炒菜忘放油;看了《打花鼓》,青褂剪块花布补”之说。有过硬的腰功和颈功以及耍扇、耍伞、耍帽等绝活。曾受聘为县专业剧团教戏,传授了《看相》等10多个花灯戏传统节目。

      宋志甫(1896—1969),攻须生和花脸;编、导、演全能;系花鼓灯班社到专业剧团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万载地方曲调集》均由他范唱定谱。曾获宜春地区老艺人劳绩奖。万载县第二、三届政协常委和第五、六届县人民代表和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余一冈(1923—2007),万载花灯戏编导、专家。代表作有《三伢子钓鱼》等10多个剧目,并在省、市汇演中屡屡获奖。在挖掘整理万载花灯戏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主笔编纂了《万载县戏曲普查资料汇编》。系江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郭斌平(1945年生),当家花旦、台柱子。机敏、伶俐,嗓音甜美。主演《数麻雀》、《春归》、《孟姜女》等,多次在省、市汇演中获奖。 系江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万载县第四届政协常委。

冯慧敏(1946年生),三级演员。当家文武小生,台柱子,亦饰须生,兼导演。唱做念打,样样得手。主演《双卖纱》、《法官老吴》等,多次在省、市汇演中获奖。

      龙彩英(1948年生),当家青衣,台柱子。亦饰花旦、老旦。端庄、细腻, 人物刻划准确 。主演《四下河南》、《双卖纱》、《大傻与二傻》等,多次在省、市汇演中获奖。系万载县第七、八届人大常委。

      熊敏茹(1950年生),三级演员。当家小生,台柱子。亦饰老旦、彩旦和娃娃生,洒脱、放开,戏路宽广。主演《孟姜女》、《慈母泪》、《三伢子钓鱼》等,多次在省、市汇演中获奖。系江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政协万载县第五、六届常委;万载县第十届人大常委。

      易光明(1948年生),当家老生、花脸,台柱子。亦饰丑角、生巾。庄稳、霸台,嗓音洪亮。主演《双卖纱》、《兰图新歌》、《四下河南》等,多次在省、市汇演中获奖。 系江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黄毛牙(1954年生),三级作曲。万载花灯戏音乐专家。曾为《双卖纱》、《三伢子钓鱼》等30多个剧目作曲,并多次获奖。主编的《万载花灯戏音乐》入选《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论文《万载花灯戏音乐特征分析》在省刊发表。系江西省戏曲音乐学会会员。

      傅胜元(1966年生), 馆员,当家小丑,亦饰老生,台柱子。曾在《三伢子钓鱼》、《喜拦轿》、《山水情缘》中饰丑角,多次在省、市汇演中获奖。2013年,参加笫五届江西艺术节,评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首届“十大名角” 之一。 

2340

万载得胜鼓

      民间器乐曲——万载得胜鼓,是民间唢呐曲牌与民间锣鼓经有机结合的杰出代表,已在民间流传上千年,在宜春乃至江西独树一帜,极富地方特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气势非凡,深受百姓喜爱。

      据得胜鼓第9代传承人张芳翼(1910~2007)介绍,万载得胜鼓取材于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775年,安禄山同部将史思明在范阳发动叛乱,安禄山在洛阳自封皇帝,在登上25-1.png皇帝宝座之后,出兵攻打潼关,与唐将哥舒翰交战,哥舒翰兵败,唐明皇李隆基被迫出逃四川,后来唐王朝重新部署,重用郭子仪等武将,一举平定安史之乱,将士们凯旋而归。得胜鼓以此为历史背景,唢呐曲牌和锣鼓经形象地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交战、凯旋、庆功等内容,整个器乐曲分为9个乐段,表现请战、四将、二将、皇帝登台、游兵、下战、进城、登台退位、大小圆台等情景。它因用民间唢呐、长号和民间锣鼓以吹打乐形式反映古代将士鏖战获胜的壮观盛况,故取名为得胜鼓。

      其演奏乐器主要有:大禁鼓、大腰鼓、战鼓、花鼓、云鼓、班鼓或梆子(俗称箸子)、正副钹、大锣、小锣、云锣、大钹、唢呐(上、下手)、长筒号。传统乐队编制由6~10人组成,大体分工如下:司鼓2人(1人演奏大禁鼓、战鼓;1人演奏花鼓、云鼓、梆子)。大锣1人(兼演奏腰锣)。正副钹2人(兼演奏大钹)。小锣1人兼司云锣。上、下手唢呐2人兼司长筒号。

      乐曲的引子先擂禁鼓三通,长筒号、腰锣齐鸣,唢呐依次演奏出《牌面》(出兵牌)、《大开门》、《急三枪》、《长牌》、《进城牌》、《得胜令》;锣鼓演奏出《长换》、《短换》、《急急风》、《上架子》、《三阴三阳》等曲牌和下战锣鼓乐段。其艺术特征十分鲜明:唢呐运用独特的单指抖音技巧,摹仿战马嘶叫,形象逼真传神;锣鼓运用节拍、节奏、旋律、调式、音色、力度、速度的大幅变化,表现将士请战、四将二将点兵、皇帝登台下令、将士出征游兵、两军对峙下战、交战取胜进城、皇帝退位与将士共贺胜利等内容。唢呐与锣鼓同步结合,小打行云流水、欢快流畅,大打气势磅礴、庄重热烈,禁鼓、战鼓重击铿锵有力,场面非常壮观,震撼人心。

      得胜鼓演奏活动是万载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项目之一,也是当地民众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民间,凡娶亲嫁女、生日祝寿、楼宇落成、开业庆典、欢庆佳节及其他纪念活动,无不请民间艺人演奏得胜鼓以平添祥瑞喜庆氛围。

QQ图片20171124090805.jpg

      万载得胜鼓乐队鼎盛时期有50多支,活动范围主要分布在潭埠、株潭、黄茅、岭东、双桥等乡镇以及周边袁州区部分地方,群众基础十分扎实。由于时代的变迁,演奏队伍呈减少趋势,一些乐班演奏人员已青黄不接。现存乐班中,真正能完整保存得胜鼓传统风格的要数潭埠镇潭埠村得胜鼓乐班。该乐班属于家族式传承,其张氏家族是明清时期从赣南迁入万载潭埠,并一直从事得胜鼓演奏活动,第9代传承人张芳翼(客籍)老艺人出身唢呐世家,其祖父张甘妹、父亲张端牙不仅是出色的唢呐手,又是多才多艺的鼓手,他们世代居住在潭埠镇,由于生活艰辛,他们以吹唢呐谋生,世代相传,在漫长的唢呐演奏和打击演奏活动中,把前辈早期的客家吹打乐与万载当地的民间吹打乐兼收并蓄,借鉴戏曲的唢呐曲牌和锣鼓经,融会贯通,对万载得胜鼓演奏风格的成熟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QQ图片20171124090818.jpg

      近年来,万载县文化部门不断帮助乐班更新乐器、添置演出服装,组织专业人员对民间得胜鼓乐班进行业务指导,举办学习培训,并深入乡村认真做好得胜鼓普查工作,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其曲牌进行了记录整理,建立了专门档案。同时,万载县组织业务骨干和专家指导县文化馆得胜鼓乐队在继承传统得胜鼓演奏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保留原有精华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二胡、弹拔、低音等乐器,使整个乐曲增添了色彩,从而又丰富了乐曲的气氛。另外,扩大了演奏队伍,使其演奏更加流畅,气势更加雄浑,表演效果更加精彩。并以图片展览、非遗陈列、举办“中华神韵”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摄影大赛为平台,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重要媒体为载体,举办万载得胜鼓宣传推介活动,把得胜鼓打造成万载县的一张文化名片,为提升万载知名度产生了积极影响。20世纪90年代,万载得胜鼓入选《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江西卷》,并多次参加全市调演活动,获得广泛好评。1993年在宜春地区“特色文化”展演中,万载得胜鼓一举夺冠,荣获编排奖和演奏奖;2002年全市首届艺术节和全省音乐舞蹈艺术节上,又旗开得胜,连连获奖,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并得到了省内外艺术家的一致赞赏。2006年,潭埠镇潭埠村得胜鼓乐班在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08年6月,万载得胜鼓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09年,万载得胜鼓在婺源参加全国民间鼓舞鼓乐大赛,荣获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并荣获宜春市宣传文化特别贡献奖,重新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3231

龙松泉

      龙松泉(1899~1927),万载县人。1916年考入九江同文中学,不到一年,因不满帝国主义的欺骗与压迫愤而退学,转入万载龙河中学就读。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龙松泉联名发出通告,于6月13日,在万载县城龙山公祠组织召开爱国反帝大会,聚集青年学生和爱国群众500余人,举行游行示威,声援北京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会后,张贴标语,进行讲演,查禁贩卖日货等。1923年,龙松泉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又成为中国共产党员。假期回家他带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画像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及《新青年》、《湘江评论》等进步书刊,传播革命思想。同时创办“科白剧团”,公演了他编写的《童养媳的呻吟》、《老爷和小姐》等剧本。1925年6月,他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先后任省立第五师范(临江)、省立第八中学(宜春)教员,并利用教员身份,秘密建立与发展党的组织。61-1.png

      1926年9月,北伐军进驻万载,龙松泉以特派员身份回万载考察民主政治情况。他积极发展潘道恒为共产党员,并亲自到龙河中学作政治演说。1927年4月23日,国民党万载县党部在龙松泉等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推动下,通过了“拥护国民政府,讨伐蒋介石”的通电。5月1日组织了城乡工农群众示威游行。7月15日,汪精卫叛变革命。9月,龙松泉回家料理母丧事不幸被捕。同年11月被害,年仅28岁。

1672

龙榆生

      龙榆生(1902~1966),字沐勋,号娱生、忍寒居士、风雨龙吟室主、荒鸡警梦室主、怨红词客、元亮等,在家族中行七,故又自称龙七,生平爱竹,又自署箨公。万载县株潭凫鸭塘(今株潭镇红星村)人。出身世家,少年聪颖,喜爱文学,尤为酷爱古典诗词。16岁毕业于其父龙赓言开办的株潭集义小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

      1928年至1937年,历任暨南大学、国立音乐院、广州中山大学、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苏州章氏国学讲习所、复旦大学等处任教授,同时在多所学校兼课。期间,先后与鲁迅、夏敬观、陈散原(三立)、朱彊村(祖谋)、程十发、胡适之、夏承焘、吴湖帆、徐悲鸿、方君璧、蒋慧为、黄自等文化艺术界名流相识相交,1933年至1936年,在叶恭绰等人的赞助下,在上海创办并主编《词学季刊》。64-2.png

      1940年4月,龙榆生被汪精卫伪国民政府任命为立法院立法委员,兼任伪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以及伪立法院院长陈公博的私人秘书及汪精卫家的家庭教师,创办出版《同声月刊》。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龙榆生与负责金陵大学校产的陈嵘(林业研究所所长)合作,将金陵大学全部校产、图书和设备转移到中央大学,以避免被日本人侵占。1943年夏,以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的资格兼任南京文物保管委员会博物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1945年6月,辞去南京中央大学的一切职务,8月任南京“国立模范中学”校长。64-3.png

      抗战胜利后,龙榆生因出任伪职而被捕入狱,后以“文化汉奸”罪名而被判徒刑12年。1948年2月,保释出狱就医。不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审部馆外编审。

      解放后,龙榆生历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纂,文管会研究员,上海市博物馆编纂、研究员。1952年,由上海市市长陈毅委任为上海博物馆资料室主任,并特许其专心撰述,不必随例上班。1956年4月,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1958年5月,被划为“右派”,由三级教授降为五级教授。

      1966年,龙榆生因病去世。1980年,其骨灰安葬于北京香山万安公墓。1979年1月,中共上海音乐学院委员会对龙榆生错划右派的问题予以改正,恢复其名誉。龙榆生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为20世纪国内三大词学家,毕生从事词学的研究、创作和教学,在词学的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等方面贡献卓著。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辛稼轩年谱》(1929)、《唐宋诗学概论》(1930)、《东坡乐府笺》(1931)、《风雨龙吟室丛稿》(1931)、《疆村遗书》(1933)、《词学季刊》(主编,1933)、《中国韵文史》(1934)、《唐宋名家词选》(1934)、《唐五代词选》(1937)、《古今名人书牍选》(1937)、《同声月刊》(主编,1940)、《忍寒漫录》(1941)、《词曲概论》(1945)、《忍寒词》(1948)、《骸骨舞曲》(独唱歌集)、《铜镜的故事》(1955)、《近三百年名家词选》(1956)、《苏门四学士词》(1957)、《樵歌》(校订,1958)、《声韵学》(1959)、《词学十讲》(1962)、《唐宋词格律》(1962)等及一大批文章。其词有《风雨龙吟室词》、《忍寒庐词》等。

1637

罗 章

      罗章(1907~1993),万载县高城乡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25年参加红色工会,任赤卫队长,1928年2月任游击队长,次年4月转入红军第五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湖南省平江县委机关支书,万载县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兼县特派员,湘赣军区独立第一师连政治指导员,红六军团第十七师五十团机炮连政治指导员,第五十一团政治处没收委员会主任,红六军团第十七师五十一团副营长、代营长,军团政治部政治教导队队长兼政治委员,龙永独立团团长,红六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军团保卫局局长等职。66-2.png参加过历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罗章任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九旅团政委、锄奸科科长、军法处长、供给部政委,八路军南下支队二支队政委,中原军区鄂北分区副政委、总兵站站长、干部大队长等职,参加过收复晋西北战斗、忻口战役、百团大战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及南征北返的战略行动等。由于在南泥湾生产运动中成绩显著,在1942年12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上,被评为全边区22个劳模之一,毛泽东题词授予他“以身作则”的奖状。解放战争时期,罗章任鄂北军分区副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二纵队留守处主任兼教导团政委、第一野战军一兵团留守处主任。解放后,罗章任新疆军区兰州办事处主任兼政委、新疆军区军事法院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1月病逝,享年86岁。

1570

杜 平

      杜平(1908~1999),万载县黄茅镇人。贫农家庭,少年聪颖好学,获公助金完成了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业,后考入湖南长沙群治大学。中学时期就接受进步思想,1929年冬参加农会,1930年4月参加红军,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六军、红三军宣传科科长,红三军军政训练大队大队长、军医处政治委员,红一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无线电队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攻打文家市、长沙、吉安、漳州、水口等战役和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以及长征。68-2.png1936年3月起,任红三十军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东征和西征,胜利完成了掩护红军主力回师陕北、迟滞国民党军西渡黄河和保卫党中央机关安全等任务。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留守处副主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警备第三团政治委员,警备第一旅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秘书长。解放战争前夕任中共旅大市委组织部部长,创办旅大建国学院,并兼任副院长。1946年12月,杜平又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秘书长兼组织部副部长,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长。参加了三下江南、辽沈、平津、衡宝等重大战役。68-3.png

      解放后,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政治部主任。1950年10月,首批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党委常委,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朝鲜停战委员会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党委副书记、书记。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参与领导了志愿军入朝作战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及防御作战初期的政治工作,参与领导和直接参加了停战谈判。入朝之初,他亲自撰写政治动员令,提出打好出国第一仗的口号。1951年1月,主持创办了《志愿军报》。为了从政治上保证战役的胜利,他提议并主持了首批释放美李战俘的工作,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的政治影响,受到了毛泽东的表扬。同年11月起,奉命参加在板门店举行的朝鲜停战谈判工作,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以后,又主持了释放和交换战俘工作。先后荣获朝鲜一级国旗勋章两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68-4.png

      1954年4月,从朝鲜回国,先后任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在沈阳军区工作期间,最早提出在部队中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他亲自组织雷锋事迹展览会和话剧《雷锋》的创作,为雷锋事迹向全国宣传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直至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便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1963年3月,在南京军区工作,他十分关心“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建设,多次到该连视察和蹲点。他还组织总结推广了“军民联防模范连”、“勤俭创业修理连”和郭兴福教学法等先进典型,为部队树立了学习榜样。杜平对家乡的建设一直很关心和支持。历任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逝世,享年91岁。

2361

谢胜坤

      谢胜坤(1911~2005),万载县潭埠镇人。出生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秋加入赤色工会,1929年7月参加少年先锋队,积极打土豪、分田地。1930年6月参加红军,193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三军团八军六师八团一连班长、司务长,江西瑞金红军学校学习班长,红军合作总社采办科长,红军学校教导团供给处处长,红三军团六师十七团和五师十四团、十一团供给处主任,红一军团四师供给部粮秣股长,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及陕北反击战、东征等战役战斗。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八路军兵站部二科科长,新四军第四师供给部部长、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六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后勤司令部副政治委员等职。先后参加了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豫东、济南、淮海等战役战斗。解放后,历任华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舟嵊要塞区政治委员、浙江省军区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会委员。

      2005年4月6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4岁。

QQ图片20171127100148.jpg

1631

张翼翔

      张翼翔(1914~1990),万载县人。出身贫苦家庭,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八岁给地主放牛。1927年参加农民运动。192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浏阳纵队游击队交通员。1929年12月参加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翼翔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等职。在第一次攻打长沙作战中负伤,后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11月,张翼翔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任淮南新四军第四支队团司令部参谋、教导队大队长、特务营长、团长等职,后又任新四军第二师六旅副旅长、五旅副旅长兼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参加了淮南地区历次反“扫荡”和反顽作战,率部巧克定远县城,建立淮南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1945年3月,调任苏浙军区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一旅旅长,参与指挥了浙东地区春夏季攻势作战。

QQ图片20171127091556.jpg

      解放战争时期,张翼翔调任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三旅旅长。1946年6月,在收复泰安的战斗中,率部勇猛突击,迅速破城,歼敌一个多旅,被誉为山东野战军攻坚战中一个成功范例。11月,张翼翔任纵队参谋长,先后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沙土集、豫东诸战役,以及进军豫皖苏边区、破击陇海路的作战。1948年9月,任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在淮海战役中,指挥所部奋战66天,相继取得窑湾、水口、芒碭山等战斗的胜利,歼敌4万余人。随后,参加渡江、上海等战役。

      1949年10月,张翼翔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军长。次年11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军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第二、第五次战役,取得了长津湖地区反击战、县里地区围歼战的胜利。在华川地区顽强阻击敌人3天3夜,对稳定东线战局起了重要作用。两次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1953年7月,张翼翔任华东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9月,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同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10月,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参与指挥了炮击金门作战。1963年12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积极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协调组织全军大比武等活动。1968年3月,负责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6月,兼任铁道兵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翌年5月任第二炮兵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参与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工作,受到周恩来总理和叶剑英元帅的高度评价。1975年4月,张翼翔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大军区正职),组织编写出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共同条令》、《战斗条令》等。第九、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4月5日,在北京逝世。

3931

王宗槐

      王宗槐(1915~1998),万载县大桥乡(今双桥镇)白茅冲人。1929年加入赤色工会,1930年参加赣西红六军,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33年任红一军团第三军第九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参加了中央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长征中,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及军团政治部青年干事。79-2.png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教导营政委、军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抗日战争时期,王宗槐历任八路军总政治部青年科科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四军分区副政委,参加了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1943年,入延安中共党校学习,并出席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王宗槐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副政委、第三纵队政委。率部参加青沧、察绥、太原、平津等战役。1949年,任十九兵团第六十三军政委,率部进军西北,参加解放兰州、宁夏战役。解放后,王宗槐历任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青年部部长、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秘书长,高等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昆明军区副政委,第二炮兵副政委。1955年,授中将军衔,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3年至1963年,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常委、书记处书记。曾当选为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1982年当选为中纪委委员,1988年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10月31日,病逝,享年83岁。

2112

辛沪光

      辛沪光(1933~2011),女,原籍万载县。北京市歌舞团国家一级作曲、北京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兼理论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当代中国著名女作曲家、蒙古族交响乐奠基人。1948年考入南昌一中,1951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开始接触蒙古族音乐,并与单簧管专业的包玉山相恋。1956年,辛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其毕业作品《嘎达梅林》引起了轰动,使其一举成名。嘎达梅林(1892—1931),是一位蒙古族的传奇英雄,他为了捍卫蒙古族人民的利益而抗击军阀被战死。83-2.png

      毕业后,辛与包玉山前往内蒙古歌舞团,后调入内蒙古艺术学校任教,培养出阿拉腾奥勒(《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等歌曲作者)等蒙古族杰出音乐家,在内蒙工作26年后,于1982年调回北京歌舞团。1991年前后移居美国,后回国。与丈夫包玉山育有三子,小子三宝现为中国著名音乐人。作品有:管弦乐《草原组曲》,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弦乐四重奏《草原小牧民》、《剪羊毛》,单簧管独奏《蒙古情歌》、《欢乐的那达慕》,双簧管独奏《黄昏牧归》,电影音乐《祖国啊,母亲》等。2004年《辛沪光作品专辑》出版CD唱片,列入中国当代作曲家经典作品专辑。由于长期在牧区生活,她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内蒙民间音乐,熟悉蒙族的生活习俗和语言,所以作品大多富于内蒙音乐的民族特色,具有草原气息和牧民性格。

      辛沪光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有成就的女作曲家,也是我国享有国际声誉的作曲家之一。在50年创作生涯中,辛沪光完成了近千部(首)作品。将原生态蒙古族音乐与交响乐这一西方音乐形式完美融合,对音乐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2011年10月17日1时,辛沪光因病逝世,享年78岁。

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