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大沩山
大沩山位于湘赣边界,铜鼓县西北部,是镶嵌在修河源头的一颗明珠。大沩山东临铜鼓,南接万载,西濒浏阳,北邻平江,连绵150平方公里。周围一二百里的崇山峻岭和高丘陵,云气相汇,搅动旋转,漫山升腾,大气磅礴。
因为清嘉庆《一统志》载“岗峦围绕,盘距四县,因名大围”,因此,在湖南浏阳那侧称——大围山。而《西江志》云“大沩在宁州西南一百五十里,东通新昌,南通兴国。”铜鼓古属宁州,故在铜鼓这边又称大沩山。1992年经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公园面积7万余亩,境内群山环抱,立峻挺拔,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植被丰富,种类繁多。原始次生林和人工林浑然一体,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植物种类有23个群系、3000多种,列人国家一、二类保护树种有17种;已发现野生动物60余种,列入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达14种;森林中繁殖的彩蝶1200多种,堪称“天然动植物博物馆”。
大沩山以“秀”著称,山峦连绵起伏,万木竞长,绿海如波,山花争奇斗艳;在崇山峻岭和茂密森林之间,镶嵌着无数奇峰异石和100多处流泉飞瀑。山得水而秀,水因林更美。这里,春天鸟语花香,流水欢歌,生气盎然。盛夏,满山杜鹃,姹紫嫣红,堪称一绝。古人有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沩山杜鹃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深秋,红枫尽染,与青松翠竹相映,五彩纷呈,令人陶醉;若秋高气爽,仁立海拔1607.9米的七星岭顶峰,极目远眺,群
山莽莽,层峦叠嶂,朝赏日出,夕观落霞,高山壮丽景色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豪情满怀。入冬,遍山玉树琼枝,银妆素裹好一派南国风光。由于山高林密的地理特点,构成“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森林小气候,使大沩山具有“天然空调”、“大氧吧”的优势,这里年平均气温11.4℃,年相对湿度85%以上,夏天平均气温20~28℃。
不仅如此,就是在同一天,大沩山风景和气候,也变幻多样。山脚还是艳阳高照,山顶可能细雨霏霏;山顶飞瀑流泉,山底却无影无踪。至于奇花异草,怪树修竹,更是五彩缤纷,多姿多态,远近高低不一样的风采。元代大文豪欧阳圭斋诗道:大沩山高高几许,绝顶嵯峨戴村坞。石隙花开自夏春,地炉僧拥无寒暑。清流白鹇涤毛距,绿树黄熊引筋旂。山腰日午婴儿啼,知有雷公出行雨。
大沩山的主峰叫七星岭,海拔一千六百多米,由七个不同高度的梯级山头组成。远看成岭,侧看成峰,象北斗七星,错落有致;又似七仙女飘立凡尘,阿娜多姿。七峰之间是一块平坦开阔的地带,纵横20多公里。碧草青青,白雾茫茫中,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多个湖泊。构成特有的高山草甸,高山湖泊的奇观。蓝天白云,沉在荡漾的湖里,不时有飞鸟画过,更是一份生动,湖光山色就这样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古人赞曰:千里山河一望收,最高巅上正三秋。山根东走盘吴尾,水势西流灌楚头。斑豹尽同顽石卧,苍鹿
晴共淡云浮。南衡七二峰峦外,别样岧峣足胜游。“千山万水朝沩山,人在沩山不见山”。大沩山常年云遮雾绕,实乃一片人间仙境之地。云雨的缠绕与滋润便使它风景秀丽,也就有着儒、释诸多文化在此扎根落脚,并滋生着茂密的文化丛林,为世人景仰。这里曾经是湘赣边界最大的佛教圣地,有玉泉寺、陈真人庙、七星庙、白面
将军庙、红莲寺等大型寺庙遗址。历代曾有一些高僧和文人学士慕名来此云游求学,咏诗作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王首道、胡耀邦等都在这一带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这里有毛泽东化险福地景区,它坐落在与湖南浏阳张坊镇交界的铜鼓排埠月形湾。
明万历二年(1574),李大銮兄妹与表弟杨青山在铜鼓大沩山揭竿起义,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帜,抗税、抗粮、捕杀贪官污吏,到处开仓济贫。当时明朝土地高度集中,广大农民急剧破产,纷纷逃亡,有的流向城市,大部流向深山,过着“靠山吃山”、搭个“草棚”居住的“棚民”生活。当时赣江以西、湘江以东的广阔山区中,就聚集着大量的“棚民”。然而,“棚民”生活并非世外桃源,封建统治者大肆搜获“荒田”、“闲田”为“官田”,把剥削的魔爪也伸向了“棚民”;再加上当地财主恶霸的敲诈,“棚民”的生活实在是十分凄苦的。官逼民反,终于在明万历年间爆发了以李大銮、杨青山为首的农民起义。起义得到了四方棚民的积极响应,很快聚集了七万人的队伍。起义军曾一度攻下和占据宁州(修水)、宜丰、铜鼓、武宁、靖安、奉新、万载、上高、浏阳、平江等县,引起了统治者的极大恐慌。明王朝多次派兵“征剿”,均告失败。万历四年(1576)夏,明王朝起用一代名将、鄱阳守备邓子龙,会同平江、浏阳、宜丰、万载、宁州、武宁、奉新等八个州县的地方武装,终于在万历五年(1577)十一月,将起义军围灭,李大銮、杨青山战死,轰轰烈烈的李大銮起义终告失败,历时仅三年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