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水风光

>>宜春袁河

宜春袁河

      袁河又称袁水或秀江,古又称南水、牵水,自隋朝起,因设袁州州治、府治,河位于辖区,故名袁河(亦名袁水)。系赣江一级支流,发源于萍乡市芦溪县新泉乡黄狗冲武功山白鹤峰北麓。主流自西南向东北流经芦溪、袁州、分宜、渝水、新干、樟树诸县(市、区),于樟树市城北街道办事处的荷湖馆汇入赣江。主河道全长279公里,流域面积626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78毫米,多年平均产水量5.8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87立方米/秒。宜春境内流域面积2470平方公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5.74万千瓦,可开发量3.0万千瓦。

      袁河在萍乡市芦溪县以上称芦水,流至宣风与源出芦溪县万龙山发云界的万龙山河水汇合后,流入袁州区境内称袁水。主河在芦溪至袁州河宽60~120米,袁州以下河面逐渐开阔,河宽为100~300米。上游峡谷多漂砾、卵石;中下游呈分叉河段,多沙洲,两岸多陡坎,河底水草丛生。新余以下平原开阔,洪水容易漫滩。

      袁河横贯宜春市中部,上自袁州区西村镇的柘双入境,东流经西村、湖田、城区、下浦,在渥江镇的龙王庙出境至分宜县,复由分宜县流入本市彬江镇之河下,再由彬江流至分宜县的江口水库,境内流程为52公里,是一条常流河。

QQ图片20171121170438.jpg

从新田河(稠江)与袁河汇合处至分宜一段,水澄深碧,莹澈如练,故此段有秀江或秀水之美称。秀江是宜春的母亲河,温婉的河水穿城而过,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宜春人。清代诗人汤斯祚(1684~1764),字珩之,号亦庐,其《秀江道上》诗云:“石尽江溪骇浪平,薜莎深碧爱澄泓。棹声惊起白鹇鸟,一半青山飞去明。”写出了秀江的秀,如果泛舟秀江,可以看到沿河两岸奇峰叠嶂,怪石嶙嶙,到处是奇山美景。古诗云:“十里五里碧滩接,一桨摇出青山青。推篷回首望长江,袁江远在千山上。”古人在秀水之畔的宜春建立了天下第一座天文天象观测台。同时作为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弟子的唐代道明禅师曾开设道场于蒙山圣济寺,得嘉庆皇帝所赐“唐朝佛国”的匾额。“逢袁则止,遇蒙则居。”即指此。宜春秀水南岸的仰山寺为“一花五叶”之一的沩仰宗祖庭。古有言曰:“江西进士半袁州。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可见这里古代时期曾佳丽满城,真可谓人杰地灵之隅也。这里养育了江西历史上第一和第二位文科状元——卢肇和易重(唐朝)、大学士严嵩、北宋江南第一个宰相王钦若、南宋状元黎立武、明代大理学家梁寅、现代国画大师傅抱石等。严嵩曾这样描绘秀水:“峰势插江溪路小,峡门横石水声多。钟山出秀浦,碧潭无限清。”宋代工部侍郎李虚己(大词人晏殊之岳父)作:“宜川三月水东流,秀出江南二十州。”思想家李觏说:“谪官谁住小蓬莱?惟有宜春最古台,千里待看毫末去,万家攒作画图来。”可见宜春之灵气,秀水之广博。

      秀江上的桥,颇有特色,一是有桥的历史长,二是桥的数量多,三是桥的式样多。据明正德《袁州府志》记载,古袁州城北秀江河上的第一座大桥,修建于唐中和年间(881~884),乃袁州刺史邓璠所建,其时名曰“广济桥”。邓璠在袁州修建的广济桥,约于南唐保大四年(949)前后被洪水冲毁,只经历了60余年。南唐袁州刺史边镐复于桥址建造了宜春历史上的第一座浮桥,名为“永济桥”。尔后,时而石桥,时而浮桥,迭相更替。清嘉庆十九年(1814),石桥移往原广济桥下游数百米外的小北门外。民国30年(1941),石桥被日军炸毁,又代之以浮桥。

      新中国成立后,宜春县政府于1953年修建了一座可以通车的单行桥(即现在双桥较窄的一座桥);1971年,出于当时战备需要,发动市民大量进行义务劳动,在现在的明月大桥桥址修建了一座宜春大桥,双车道,使用了40年,2011年因破损并堵车严重被拆掉,在原址建有上下两层的明月大桥。可以说,现在宜春中心城区秀江水面上的八座大型桥梁(含正在施工建设的大型桥梁),都是改革开放之后,主要是近十年建设的。而且,所有的桥梁车流量都很大。八座大型桥梁(由西往东)分别为:一是宜春大桥(南端衔接宜春南路,在源仙台附近;北端衔接机场路与宜春北路);二是昌黎大桥(北端在锦绣山庄附近,原名锦绣大桥;南端衔接秀江外滩);三是双桥(北端老市委附近,南端在中山西路口附近);四是袁州

QQ图片20171122150732.jpg

大桥(北衔高士路,南临青龙大厦、步步高广场);五是明月大桥(北接明月北路,南接明月南路);六是卢洲大桥(北临丽景滨江,南接中山东路);七是袁山大桥(北接袁山东路,南接袁州新城附近);八是宜阳大桥(原名赣西大桥,北临宜春市行政中心,南接袁州新城附近)。以上各桥,各具特色,有双层桥、缆索吊装桥等。另外,在袁州大桥的上端,架起了一座由步步高集团捐建的步行浮桥,颇有古韵。夜色中的袁州大桥是非常美丽的,跨在泛着微微波光的秀江河之上,桥上灯光五彩,此时如果你临于袁州大桥的上空,你会发现袁州大桥有点像是悬挂着的一弯彩色小船,煞是可爱。而白天如果从远处看袁州大桥,你就会惊异地发现它是多么像一条正欲腾飞的巨龙。那两个拱形钢管是龙的角,桥身是龙巨大的身躯,而那两对粗大的桥墩就是巨龙强而有力的爪子,到了晚上,桥上那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就像是龙身上一闪一闪的鳞片。

      在秀江两岸及河流中心,风光秀丽,美景如画,有许多名胜古迹及著名建筑。在上游,有造型独特、宏伟壮观的明月山飞机场;有名声鹊起的秀江外滩;有花园式迎宾馆锦绣山庄;有化成岩国家森林公园及松江园、化成洲湿地公园、化成岩电站;还有著名的春台公园、状元洲公园、秀水公园、滨江公园、人民公园、行政中心、迎宾馆、多胜楼、钓鱼台、禅博园,以及宜春高铁站等等。秀水名胜,交相辉映,把宜春城

QQ图片20171121170502.jpg

妆扮得阿娜多姿,无限风光。袁河沿岸的景色中最令人惊叹的是“袁河三峡”。袁河三峡位于袁河中游的宜春与分宜之间,分别是牛栏峡、昌山峡和钟山峡。古人叙之为“十里五里分宜路,钟山昌山重寒天;未必瞿塘远过此,此中三峡怪来传。”袁河三峡风光独具特色。

      牛栏峡距宜春城东北二十里。有山名雕山,山峦起伏,群峰叠翠,号为“十八美女观莲”,至现今的下浦车站旁侧,有两石山耸起,左金鸡山,右银饼山,相对若拦,中间又有一个牛形岭,为下浦天然锁钥,遂名牛栏峡。据《宜春县志》记载:银饼山,峰高265.4米。其顶有寺,四面悬崖,一鸟道延缘而上。古树郁蟠,秋时青红相映。读书寺中,觉风霞苍凉,如坐仙界,俗生飞不到也。现古木早已被伐,古寺亦杳然无存。峡者,山夹水也。现秀江隔银饼山有一里多路,不再流在银饼山与金鸡山之间了。而从新坊、狮背来的东水,也从它的侧面流入秀江。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现在河水改道后,当年的山峡也就变成山谷了。

      昌山峡在今分宜县城西南十多里,有袁岭雄踞袁水南北,紧锁江流。岸边“水漱树根龙露爪,石排江岸虎交牙”,峡中“中流万石斗”,孱岩嶙峋,利如剑戟。且水激浪急,汹涌咆哮,晴雷夏雪,令人毛骨悚然。因它急湍直泻,古人曾呼此地为“鹅叫十八滩”,古人有首《昌山峡诗》,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急流山峡中万石相搏的情景:“乱石扼昌山,晴空雷雪诧。峭厉辟鱼龙,十里声惮吓。怒如骇鲸张,狞如雕虎跨;颓职天柱倾,辊如铁轮呀。或卓或复跽,或躲或迎迓。水石不肯降,决胜何时罢。”因此,来往行舟,到此易遭沉没,所以叫“伤山峡”。山者,易为舟人望峡攒眉侧叹,甚至伤心流泪之山也。为化凶恶为吉利,古人常以反义来避讳。就像宜春人把“舌(失)头”呼为“赚头”或“招财”,船家称陈(沉)姓为胡(浮)姓,都是以反义词来兆吉利,同样道理,伤山也就是被人们称为“昌山”了。为使“伤”真的转化为“昌”,古人还曾用过两个药方。一是把神请来,唐朝时宜春有个县令叫卢萼,在峡南建有昌山庙,把龙王菩萨请来镇守,希望能“普救众生”,换来太平无事。二是清河道,康熙九年(1670),宜春郡守李芳春委官鸠工聚材,经过二个多月,凿去河中顽石一部分。道光五年(1825),副总戎张健荣把水中的高石、尖咀石、排栅石、牛马石、横江石一一凿去,从此,水势虽还汹涌激湍,但行舟往来,不再有覆舟喂鱼鳖的忧虑,出现“断山如蜀峡,束水迫狂奔。风送千帆出,乱飞蝴蝶群”的奇景。

      昌山庙,又称龙姥庙、阅城君庙、孝通庙、圣母庙,位于昌山峡西岸,坐西向东,依山傍水,上下三进,楼阁并立,建筑巍峨壮观。庙门有副对联写道:“肇于唐,封于宋,圣迹溯越城,千秋声灵仰圣德;子则孝,母则慈,神功崇护国,万民依赖沐嘉休。”昌山庙的祖廷在今广东阅城县。唐远和年间,卢萼游仕南越,曾任康州府录事、参军这类的小官,听说当地的龙姥庙很灵验,就去烧香、求愿,祈求为官地方父母,并许诺实现了心愿将建庙祭祀。不久,大和五年(831),真的官封宜春县令,为一方父母。于是,他兑现诺言,在宜春县城东面的昌山岭下(当时,分宜县地还属宜春县管辖),昌山峡西岸择地而建龙姥庙,使人日夜祭祀。到宋朝,朝廷封龙姥庙为孝通庙,意在鼓励人们孝义通天,后改为昌山庙。

      钟山峡从昌山东行三十里便是钟山峡了。钟山峡南北两山对峙,南面的山叫南钟山,北面的叫北钟山,袁水中流,乱石屹立,险峻不减昌山。袁水到钟山,已是中下游,接近平原地带,千回百转,水势渐趋平缓,混浊多半沉淀,所以钟山东部那里江水,显得格外澄碧,是野游、垂钓的好地方。据《舆地纪胜》上说:在西晋永嘉元年(307),有一个渔翁在那里钓了一金锁,长约一尺。又获得一金钟,上面铸有字,说是秦朝时候的“驱山铎”。渔人用手敲打,钟响如霹雳,山河震动。渔人吓怕了,手一松,钟又沉到水底去了。从此,那里便取名钟山。赵濂的《钟山峡》诗就说到钟与锁的事。诗曰:秦钟不复人间物,金锁空传上钓纶。危石击涛翻白雪,乱峰拥黛入青蠊。渔翁率罟蛟龙侧,樵子常薪虎邻。春水涨来添险绝,客船过此重逡巡。

QQ图片2017112215093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