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胜古迹

>>宜春台

宜春台

      宜春台,位于宜春市城中心,海拔130.4米,山丘岿然崛起,为城区最高点,昔人称为“一州之壮观,万家之游息”。山上楼阁高耸,林荫叠翠,占地30余亩。宜春台始建年代久远,比江南三大名楼中的黄鹤楼早三百年,比岳阳楼早五百年,比滕王阁早八百年。明正德《袁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长沙王刘发之子刘成封为宜春侯,立宜春侯国。于宜春筑、宜春、仙女、凤凰、化成、湖岗五台,植桃李万株。刘成死后葬于台侧,宋咸平间立宜春侯祠,春秋致祭。又有民间传说,五龟夜入宜春城,被仰山神喝住,四龟逃出,一龟来不及走脱,化为宜春台,故宜春台又称“龟山”。

      宜春台顶的建筑物原为仰山行祠,是祭祀仰山神龙的地方。旧时,宜春台及其四周楼台亭阁、寺庙宫观甚多。台上的水星鼎原是为以禳火灾而建,南昌绳金塔寺曾仿造。该台历2100多年,屡经兴替,早已不是原来的面貌。民国时辟为公园。

QQ图片20171123145139.jpg

      宜诗宜画,看如此江山,应封帝子;春去春来,历几多兴废,又建高台。这是清人谭子岳给宜春台一联绝妙的写照。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中山路的宜春台,海拨130余米,以其身处闹市,平地拨起,天意独得,历来为人们所向往。北宋天圣年间,袁州知州刘嗣隆在其<题宜春台序>一文中写道:“江南古郡,袁为佳丽之地。若宜春台者,又郡之所谓胜游也。”作为“高出袁城百万家,巍峨楼殿锁烟霞的宜春台,一向为八方游客叹为一绝。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改辟为春台公园,并在台顶拆除旧建,依原貌重建三层楼阁,亦称“宜春台”。从此宜春台就成为广大市民假日休闲游赏的首选之所。1985年,宜春台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点,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纳入全国名胜之林。 

      自古有名谚:“江右佳丽数宜春”。宜春市是中国江西省重要的一个旅游胜地,市区山青水秀,四季如春,风光绮旎。而且宜春自古文人荟萃,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在现有400多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古遗址中宜春台是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几个旅游景点之一。 

      宜春台是宜春八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相传是西汉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成的故居。武帝之光六年{前129}刘成封宜春候时,“始于城中立病理台,其最胜者为宜春台。”[见明正德〈〈袁州府志。祠庙〉〉元代著名诗人虞集在其〈〈宜春台晚眺〉〉一诗中,有“长沙王子旧层台”之句,写的就是此事。两千多年来,在宜春台历的年轮上,刻记的文化遗存,历历可数。

      其中有北宋的宜春侯祠,南宋的仰山行祠,明代的韩文公祠{祀韩愈},三先生祠{祀道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以及春风亭,一览楼,沩山阁,栖霞阁,水星鼎,“凭虚”“积翠”二石坊等等。这些“郡邑名胜,”有的以古朴雄伟取胜,有的以巍峨轩敞见长,正如清人江为龙在《重修宜春台记》所描述的那样,它们“高明宏壮,出云气而凌风雨,挟光景而薄星辰。”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历史无情的剥蚀,它们“只剩得横阶老树,古寺幽钟,曲巷疏帘,荒衙断碣。”及至清末民初,宜春台所拥有的“千百年流风余韵”,“美景春光”,落得个无“韵”可赏,无“景”可寻。

      公园容貌

QQ图片20171123145153.jpg

      新中国的诞生,给悠悠古台焕发了新的生机。上个世纪的50年代,经过修整,以宜春台为中心,命名为宜春公圆。尔后修葺不断,扩建不已,公园的容貌大为改观,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的春风化雨,宜春已经焕然一新。如今台上台下,楼殿堂院,亭轩榭阁,错落有致,画栋雕梁,古雅清静,殊壮观瞻,以宜春台为座标,罗织在林阴道畔的花径,花圃,花台,花团锦簇,万紫千红,四时争艳,香飘不衰,参天古木,珍稀名木,终年青翠欲滴,“根盘里巷之的异兽,游艺场各具现代化的娱乐活动,以及别有洞天音乐茶座,各色各样的陈列展览等等,更是招徕天下游客的最佳之所。

      北宋的宜春侯祠,南宋的仰山行祠,明代的韩文公祠{祀韩愈},三先生祠{祀道学家周敦颐,程颐}以及春风亭,一览楼,沩山阁,栖霞阁,水星鼎,“凭虚”“积翠”二石坊等等。这些“郡邑名胜,”有的以古朴雄伟取胜,有的以巍峨轩敞见长。

      岁月的流逝改变了命运,没有改变她的从容。宜春台———曾经不可或缺的侯门亭榭,如今辗转成了千年古城新的元素。 

      宜春台,虽名之为台,实际上绝对海拔并不算高(仅130.4米),如果单从地理角度而言,已然不复昔日睥睨万家的雄霸之气,毋庸说后起之秀的袁山昌黎阁,即便当今宜春城内数得着的高楼也早已将其超越。然而,站在人文角度来看,则全城诸景尚无一物能出其右者。 

      关于宜春台的用途,至今众说纷芸,甚而有人认为这是刘成用来操练兵马的点将台,因为直到民国期间,春台的南面还是个校场,当年蒋介石北伐时就在这里演讲过。事实上,尽管于汉朝就已被命名了,但宜春台很长时间也不过是一座土丘而已,真正有史料记载在其上大兴土木、筑榭设坛,还是从宋代开始的。 

宜春县志对此有很详实的叙述。志载,北宋咸平、嘉佑年间(公元998~1063年),邑人立宜春侯祠于台侧,以示纪念。南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州守李沈于台上立行祠,以奉仰山之神。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知府郑惇典复加修葺,并建“凭虚”、“积翠”二石坊,规模轩敞,为郡中名胜之最佳处。后又建桃源亭、春风亭、沩山阁、宜阳第一峰亭等,点缀于台周。 

      宜春台上至今还珍藏着一块龙凤石碑,上书“宜春”二字。碑高2.03米,宽0.93米,青古质材,传为清慈禧太后所书。至于石碑是否为慈禧亲笔手书业已无从考证,后人也只能姑妄听之,姑妄信之。清人江为龙在《重修宜春台记》曾盛誉为“高明宏壮,出云气而凌风雨,挟光景而薄星辰”,极一时之盛。至清末民初,世变流离,几经兵燹,宜春台“只剩得横阶老树,古寺幽钟,曲巷疏帘,荒衙断碣”,台上仅余旧檐数间,殊为可惜。

宜春台的重修得力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据春台公园管理人员介绍,1964年,政府投资6万元维修登山路,并拆除旧台,改用砖木结构,根据“整旧如旧”的原则,扩建为现在规模。台上楼阁为庑殿式,重檐,四阿顶,筒瓦覆盖,四周有走廊,砌有护栏。二、三楼走廓全为木柱,雕刻花栏。门窗全是镂空雕花,两侧有厢房,与大厅呈品字形,面积达到700余平方米。

QQ图片20171123145205.jpg

       目前的宜春台,只是春台公园的核心部分。政府于1965年投资9.22万元修建了园池、假山,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辟了旱冰场、儿童游乐场、动物园等,号称“三绝”的“庆丰堂记”碑、“宜春”二字碑和“寿”字碑以及卢肇的2件遗物———卢石、石狮则存列园内,供人观赏。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除了翻新公园北大门外,政府还于朝阳路口投资兴修了公园南大门广场,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往来通行。 

      如今漫步春台公园,这里人气格外旺盛。由于地处城区闹市中心,宜春台的闹中取静,加之园内古木参天,空气清新,一年四季景色宜人,吸引了大批市民来此休闲健身、娱情怡性。不少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甚至把这儿当成了舒缓家庭生活节奏的心灵寄托,因此,宜春台下从早到晚人流络绎不绝。 

      这个世界总是日新月异的,对于一座发展中的城市而言尤其如此。正因为这样,身边的风景由于容易看到且时时变幻,人们往往不去仔细加以品味。宜春台就是多数宜春人身边的风景,然而,即便是那些天天来这儿健身休闲的老宜春人,也谈不上对它有多少深入了解。不过,这种对身边事物往往漠视的误区,历经上千年的岁月雕琢,亦慢慢融入了闾里百姓的生活习惯。 

      说白了,绝大多数平民众生追逐的仅是生活的淡定和知足,舍此别无他求。宜春台之于老宜春人,当如家中祖传的红漆藤椅,亦如走时精准的老式座钟,看似古朴老迈,却经久耐用,舒畅熨贴,自有一份深入骨髓的从容和默契,时时提醒着你曾经逝去的往昔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