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胜古迹

>>化成岩

化成岩

      化成岩位于宜春市城区西郊、秀江北岸。山势从河岸平地崛起,海拔163米。洞幽石怪,以“清奥”见称,这里被誉为“江南一胜”和“天然图画”。每当渔舟唱晚,牧笛催归之际,古寺钟声,悠扬清越,回荡在寥廓江天,城郊内外,清晰可闻,给人清静幽远之感。宋代诗人赵善坚有诗曰:“僧居罗上下,钟声答晨暮”。故又有“化成晚钟”之美誉,为宜春著名八景之一。历代文人多有题咏。清初湖西道守施闰章与袁州知府吴南岱亦唱和于此。此二人在《聊斋》胭脂一案中都是被歌颂的清官。 

      化成岩的名字来由,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汉代时,一位云游和尚在此小憩,看到山虽葱茏,却无奇石,便连夜从各地赶来凤凰、仙鹤、虎、牛、马、羊等,用手一点,让其化成石头。5-1.png后人感念其点化奇石之功,便以化成名之。这多少有些臆想。另一种说法则是因李德裕点化,成就卢肇等人的科举功名,为了感其恩德,取名化成岩。还有一种传说的就是王母娘娘生日那天,神笔马良把宜春化成岩画成一幅彩墨图,献给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一看大加赞赏,满心喜欢。随即命仙女向宜春化成岩撒下无数的花朵,这一来,化成岩更加美丽,开始便叫花城岩。后来,人们说走了音,把“花”读成了“化”,花城岩便成了化成岩。这些传说都给化成岩披上了神秘色彩,更激起人们对它的向往。在刚走近化成岩时,迎面有一座大门,古典而气派,上书”化成岩门”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顿觉一股古朴之风迎面朴来。山中树木浓郁,小道静幽,花草丛生,鸟叫虫鸣。不时有一些石椅、石凳或古式小亭俺映在绿树丛中,微风吹来绿叶左右拽摆,颇有一番诗意。登上山顶,群山逶迤,隐现在一片轻烟柔纱之中,发源于罗霄山脉的秀江,蜿蜒曲折,似天边飘来。江面上银波粼粼,向东穿城而去,把市区分为南北两岸。山下田野一片广阔,此起彼伏的楼房,错落有致,有时农舍也会冒出一缕缕炊烟。夕阳西下,在浓浓的密林中折射出一丝丝金光。

      唐代宰相李德裕贬袁州长史时,寄寓于此。宜春学子时常上门拜访和求教,如邑人卢肇、黄颇曾执经问难,得益匪浅,后卢肇“词赋魁天下”,易重又连科点元。从此宜春学风鼎盛,人才辈出,化成岩更为后人所景仰。为纪念名贤,宋绍兴十九年(1149),州判汪立辰首先立祠供奉。元延祐年间(1314~1320),袁州路总管那海刻李德裕像于岩下石上,并建祠宇,题匾“知李”。明万历五年(1577),知府郑惇典又加修葺,增立山门,曰化成岩。自后还建立妙峰、仰止、振鹭、倚岩、翠霭、妙高、介休、语石、保安等亭轩于岩上,建高塔于岩顶,飞檐碧瓦,朱墙花栏。后毁于兵灾。清道光年间,袁州知府隆泰在东侧石壁上,又题刻“李卫公读书处”几个大字。

QQ图片20171123140434.jpg

      自唐以来,僧人亦在岩上建佛寺,曰开化院,又在岩下建惠明院。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开化复修,坐北朝南,依山面水,碧瓦朱墙,显得古朴雅致,代代香火隆盛,直至清康熙初年,一个叫念融的僧人又将其重修,袁州知府李芳春题额曰:“赞化裁成”,

QQ图片20171123140443.jpg

从此,佛寺便叫化成岩寺,一直延续至今。古化成岩寺正殿为古祠式,宽12.7米、深20.1米,前后两栋,中有天井,白砖泥瓦,风火垛子墙。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檐下无斗拱、雀替。板门为油画彩绘,出檐短,前檐下有走廊。古朴雅致,富有地方特色。东侧敬业堂,四扇三直,普通民居式。西首面壁轩,两层砖木结构,四扇三直,角攒天顶。紧靠面壁轩西头,有一六楞普通塔,是僧尼圆寂后贮放骨灰之处。寺周还保存了天然图画、李卫公读书处等8块摩崖题刻。1985年秋,原宜春市政府拨款维修,修茸一新,恢复了原貌,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12月,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世纪90年代后,政府又把整个山岩拓宽划大,广植树木,开辟为国家森林公园,也重新修建了寺院,为仿明清建筑群,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寺院主体建筑分建于上下岩,以石级相连,下岩目前仅建大雄宝殿,上岩依山而建有水观音亭、卧佛亭、法堂、云水堂等建筑。寺内供奉的卧佛及十八罗汉为缅甸所赠。新建的寺庙高达四层,红墙黄瓦,面对秀水,背依岩体,雄踞山腰,甚为壮观。江西省佛教协会又分派僧侣十数众来寺主持佛事,寺也因之声名更著。每逢旧历初一、十五,朝众踊跃。尤其是旧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这三个传说中的观音纪念日,更是人流络绎不绝,寺门内外摩肩接撞,烛光照天,鞭炮成堆(集中燃放),盛况恐为历史上远所不及。

      进入21世纪,化成岩又有了新的规划,其重头戏是5-2.png在化成寺脚下又新建了一座大雄宝殿,围绕此宝殿还有一系列附属建筑,形成一个新的佛教旅游风景区。如今香火更甚,游人如织。同样,在化成岩往锦绣山庄方向山脚下,也开辟了一个森林公园。该园是一个集观赏、健身、科普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公园。以森林景观为主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成,充分体现森林生态。园内各类树种品种繁多,有47个科、120多个品种,还建有休闲茶楼、仿竹亭廊、假山、溪流、人工湖水景、中心广场、东汉画像石墓及植物迷官、自然博物馆等主要景点。广场的建设得到了上海市松江区的热情支持,捐赠102万元建设资金。为纪念宜春与松江区两地的友好情谊,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森林公园命名为“松江园”。

      坐落于松江园内的宜春市自然博物馆,建于1998年5月,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立米,有馆藏品万余件。该馆分为自然资源馆、鸟类生态馆、动物生态馆、昆虫馆、植物资源馆和自然资源电教厅“六馆一厅”,是以展示宜春市野生动植物标本、矿物化石标本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型博物馆,正式展出的标本达2000余件,且90%以上为真品。主要有华南虎、云豹、巨蜥、湾鳄、娃娃鱼、白肩雕、白颈长尾雉、丹顶鹤等珍品,也有南方红豆杉、水杉、伯乐树、香果树及宜春市独有的国家一级保护树种——中华落叶木莲等珍稀植物的标本。该馆已被列为全国林业科普基地、江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江西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是以展示宜春市野生动植物标本、矿物化石标本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型博物馆。5-3.png另外,2002年8月在袁州区下浦乡厚田村科学考古发掘的东汉画像石墓,墓向105度,主室为穹顶,呈正方形。门扉上雕刻有伏羲、女娲图案(传说伏羲与妻女娲为人类始祖),额枋上饰有龙纹,是江西省发现最早的画像石墓,填补了两汉时期的墓葬考古的空白。现移至化成岩森林公园松江园内。

      为迎接全国第六届竹博会所新建的“宜春竹文化博物馆”,也设在自然博物馆院子里。据介绍,竹文化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820平方米,分“竹乡·竹貌”、“竹源·竹史”、“竹文·竹艺”、“竹品·竹居”四个专题展区,馆藏实物与文献资料及影像图片等共1500余件。馆内最具宜春特色的馆藏珍品有:列入大世界吉尼斯纪录的“最大毛竹”、列入大世界吉尼斯纪录的“最大竹键盘”,大型竹雕刻作品“森林宜春”、竹皮纸绘制的《天工开物百科全图》长卷,以及工艺独特、技术领先、品种繁多的竹制家具和生活用品等。博物馆以展现竹的自然发展史与文化发展史为两大主线,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布展方式,通过实物陈列、图文展示、声光电技术等多种形式,向观众呈现一个生动丰富的竹文化世界,并展示宜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在松江园的对面,化成岩电站上游至拦河大坝段的秀江河河道中央又建有化成洲湿地公园。化成洲为一天然沙洲,全长732米,首端距拦河大坝45米,宽115米;尾部在电站厂房附近,宽217米,为首窄尾宽的楔行,面积9.6公顷。洲上植被以野生的灌木和草本为主,地面高差1.5米。

QQ图片20171123140511.jpg

      2004年,宜春市委、市政府为建设人文城市、生态城市,以及迎接全国第五届农民运动会在宜春的召开,着手对化成洲湿地公园进行建设,铺装园路2115米,增建沙滩排球场、砼人行墩台、风筝比赛场地、码头及人行桥等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保持化成洲原有的面貌,使化成洲成为人们休憩的天然生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