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 庵

      普庵(1115~1169),俗姓余,法名印肃,号普庵,南宋宜春县石里乡(今袁州区慈化镇余坊村)人。自幼虔心学佛,19岁在当地寿隆院出家,拜院主临济宗嗣正贤开仕禅师为师,法名印肃,研习《法华经》。27岁薙发填牒为僧,翌年在袁州城内开元寺受具足戒。不久前往湖南沩山,参谒临济宗第十二世牧庵法忠禅师,法忠一语点拨,即有省悟。返回寿隆院后,“胁不沾席”修行12年,豁然大悟,叹道:“吾今亲契华严境界矣!”自后体用兼修,机锋超妙。

      绍兴二十三年(1153),僧众迎请印肃为慈化院住持。3年后正贤和尚圆寂,印肃又兼寿隆院住持。嗣后,他藜杖芒鞋游访诸方,布衣菲食励精行道。印肃以神通妙用为教化,深得民众尊崇。他随机接诱四方慕道参学,对于因灾患疾困而前来求解者,或书写偈颂,或施予符水,或折草为药,“无不立验”,甚至“祈禳雨旸”、“御灾捍患”,种种“灵验”事迹不可胜纪,名传遐迩,朝谒参请者不绝于途。印肃觉得俗世喧嚣有碍修行,便独自潜行至附近的南山石岩中隐居静修,“忘怀于世”两年之久。因其室名“普庵”,自后印肃便以“普庵”为号。34-1.png

      乾道元年(1165),普庵的两位好友丁骥、刘汝明进山找到普庵,恳请出山弘道,并自愿出资重建慈化院。于是,普庵在慈化院旧址以北的南泉山择址新建寺宇。乾道四年(1168)十二月,新寺落成,名为“南泉山慈化寺”。乾道五年(1169)七月二十一日,普庵书谒于方丈壁,跏趺而逝,享年55岁。同年十一月一日,奉全身入塔。淳熙元年(1174),孝宗敕谥“普庵禅师”。嘉熙元年(1237)五月,敕谥“寂感禅师”,塔名“定光”。至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成祖朱棣又加封谥,前后七次诏封,谥号屡加为“普庵至善宏仁圆通智慧寂感妙应慈济真觉昭贶惠庆护国宣教大德菩萨”。

      普庵是一位佛学造诣高致、文化修养湛深的禅师,有《语录》4卷传世。他精通声律音乐,擅长填词赋诗,先后作有《解佩令》、《证道歌》、《十二时歌》、《数珠歌》、《金刚随机无尽颂》、《行住坐卧三十二颂》、《颂诗》等许多种词章偈颂,以诗词的形式弘传禅法,又能辅以音乐曲调,方便大众诵唱。《释谈章》后世又称为《普庵咒》,系用梵文字母构成的经咒式韵文,配有曲谱,后来演化为中国传统古琴曲中的一个著名曲目。明代以来,有40多种古琴谱集刊载了《普庵咒》。以后《普庵咒》又成为各地民间笙管器乐的传统套曲,也是现代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重要课程。

      普庵在民间信众中影响深远,被尊为“普庵祖师”、“余祖师”。在宜春及周边地区,民间历代信仰崇奉普庵祖师,流传有许多有关普庵的轶闻传说,上高、宜丰等地沿袭至今的“肅”字迎亲的婚嫁习俗,便与普庵信仰有关。明清以后,普庵信仰崇奉已深入闽、台各地,进而远涉南洋诸岛。至今,福建省晋江的信徒每年都会结伴前来宜春慈化寺朝香祭拜。

普庵刺血泥金手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作为镇寺之宝,由慈化寺世代供奉,现存袁州区档案馆。现代辑有《普庵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