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仰山栖隐禅寺
仰山栖隐禅寺坐落于宜春市城区西南20公里的洪江乡东南村殿上仰山集云峰下,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沩仰宗的祖庭。耸峙于殿上西北的集云峰海拔1034米,宜春著名八景之一的“仰山积雪”即在此,峰顶有葛仙丹池遗迹。仰山水自西而东流过殿上南缘,汇入古庙河。仰山水在殿上以西的飞水崖跌落为瀑布及深潭,即著名“雪谷飞瀑”及“雪谷潭”。寺宇地处于群山环抱的山谷之中,南面有白云山,东面有书堂山,西北为集云峰、狮子峰,古人称其形为“莲花盆”,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仰山栖隐禅寺的开山祖师为慧寂禅师。慧寂禅师系百丈怀海禅师门下高足沩山灵祐禅师的弟子。唐会昌五年,慧寂禅师由郴州王莽山行脚至袁州城南的仰山,在集云峰下一处幽谷中停下脚步。由此环顾四周,但见山峰环峙,由近而远层层叠叠,形似莲花,谓之“莲花盆”,是禅隐修真的好地方,于是在此诛茅立庵。大中年间,慧寂即此聚徒说法,构建寺宇,一时学禅证道者龙从雨聚。江西观察使韦宙上闻于朝,宣宗赐其道场名“栖隐寺”。
宋初,仰山栖隐寺奉敕改称“太平兴国寺”。由于沩仰宗失传,太平兴国寺由原来师资相承的所谓“子孙丛林”改为“十方选贤住持院”,遴请各方高僧大德驻锡,如曹洞宗袁州仰山禅师、云门宗了元佛印禅师、黄龙宗仰山行伟禅师等先后住持太平兴国寺。著名的石霜楚圆禅师亦禅隐寺中,后住长沙石霜,重振临济宗风。他的两位高足弟子杨岐方会禅师(袁州区人)、黄龙慧南禅师分别开创了临济宗的两个支派,即“杨岐宗”、“黄龙宗”,世与“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合称“五家七宗”。其时,太平兴国寺被称为“江右名刹”,黄庭坚、范成大、辛弃疾、赵汝鐩、朱熹等名噪一时的文坛巨匠都曾慕名过寺造访,朱熹还曾在寺中的四藤阁设席讲学。
元初,佛鉴希陵禅师住持太平兴国寺。希陵是元代著名高僧,元世祖忽必烈曾召见讲经,赐号“佛鉴禅师”。成宗又赐号“大圆”,诏住径山,再迁袁州仰山太平兴国寺。大德七年冬(约1304),太平兴国寺毁于一场大火。希陵禅师立下宏愿,矢志重建寺宇。于是数年之间冰涉暑步,募化四方。各地信善感其诚,“输币荐货者川至”。寺灾八年之后,即皇庆元年(1312),寺宇落成,有殿、阁、楼、亭、堂、祠等各类建筑二十八座,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广员倍于旧而加美焉”,并在州城南门外新建一座“栖隐禅院”。于是,有司上闻于朝廷,元仁宗赐额“大仰山太平兴国禅寺”,赐希陵加号“慧照”,且命朝廷大臣程钜夫撰写《大仰山重建太平兴国禅寺碑》,赵孟頫执笔书丹,勒石立碑于寺内。
到了明代,太平兴国寺数经废兴,寺院规模渐渐衰敝,亦未闻高僧往来卓锡。
清初,部分东林党人及明朝遗民不愿臣服于清廷,遁入仰山及周边山区隐居,其中不少人削发为僧遁入佛门,包括太平兴国寺在内的仰山大小寺院梵呗敲唱,晨钟暮鼓,一派中兴景象。康熙初年,临济宗三十四世闲云定禅师住锡太平兴国寺弘法。而最晚在雍正初年,曹洞宗三十三世僧人亦居仰山弘法。其时,仰山有太平兴国寺、西林寺、宝珠寺、大仰寺、祥隆寺、獭径寺等多座寺院。僧人寂化后葬于周围山中,形成了多处塔林。其中殿上西北网形里塔林系太平兴国寺临济宗僧人墓葬,殿上东北虎形里塔林及东南人形里塔林为曹洞宗僧人墓葬。已发现的仰山各处墓塔,数量超过了一百座,绝大多数为清朝康熙至道光年间的遗存。据考证,自临济宗三十四世闲云定禅师始,临济宗在太平兴国寺至少传衍了八世;而曹洞宗在仰山的传承,也至少有七世。
道光十一年(1813),太平兴国寺再次重建,改额“兴国古寺”,分为上、下两殿。上殿为大雄宝殿,西厢有僧寮八间,东侧为厨房及斋堂,总面积约五百平方米。清末民初,仰山兴国古寺香火寥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已无僧人居住。土地改革时,寺院改作民居,分给村民居住。1980年冬,兴国古寺被村民拆毁,所得木料被变卖,寺前仅存两株银杏树。仰山水中一尊用以承负石碑的石赑屃,为寺院中旧物。
1987年,慧寂禅师墓塔、塔背冲及塔窝里宋代僧人墓塔,以及网形、虎形、人形、猪形等多处仰山僧人墓塔,统称“仰山墓塔群”,被江西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嗣后,海内外禅宗文化研究学者、僧俗信众以及新闻媒体纷至沓来,探访凭吊往昔高僧硕德遗迹。进入21世纪后,作为开发宜春明月山温泉风景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一项重要举措,重建沩仰宗祖庭仰山栖隐禅寺顺利启动,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云居山真如寺及靖安宝峰寺方丈的一诚大师,作为沩仰宗第十世接法弟子,发愿恢复祖庭、重振宗风。2004年8月,修复仰山慧寂禅师妙光塔暨重建塔院工程动工,上海翰森集团董事长黄新根捐资200万元,历时三个多月竣工。11月18日,举行落成纪念大法会,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香港著名佛教领袖圣一大师等众多海内外高僧尊宿莅临法会。 2005年春,一诚大师派其剃度兼接法弟子、沩仰宗第十一代传人养航法师前来主持修复仰山栖隐禅寺的各项工作。4月12日,宜春市政府举行仪式,聘请养航法师为仰山栖隐禅寺住持。5月15日,养航法师率众僧正式晋院入住仰山,修复工作随即展开。2011年9月10日,仰山栖隐禅寺落成,来自国内外的高僧及佛教信众等各界人士一万余人参加了开光典礼。
新建后的仰山栖隐禅寺工程先后投入1亿多元,占地400余亩。寺院空间开阔宏大,建筑高低错落有致,主要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殿、伽蓝殿、观音殿、祖师殿、钟楼、鼓楼、虚怀楼、藏经楼、聚贤阁、弘法堂、禅堂、祖堂、斋堂、方丈室、云水寮、万佛窟、广场、放生池等,整体风格为明清建筑样式,青瓦黄墙,与四周幽静竹林环抱的自然山水融为一体。重要历史文物有:
仰山慧寂禅师塔 在寺东北塔坪里。慧寂禅师晚年迁居家乡韶州东平山,于唐中和三年(883)圆寂。法嗣光涌禅师迁灵骨归仰山,建舍利塔。大顺二年(891),敕谥“通智大师”,塔名“妙光之塔”。塔体在1973年改土造田时被拆除,仅留六角形金刚宝座,地宫尚存。2004年8月,重建仰山慧寂禅师舍利塔及塔院。舍利塔采用与原石相似的芝麻白花岗石修葺,平面呈六角形,在台基上施金刚宝座,竹节式角柱间圭角,上下枭与枋雕刻变体莲瓣纹。塔身内空,外部砌高柱础与角柱、地栿、封板、额枋,其上叠涩二层素平檐枋承托双层六角形腰檐,攒尖顶盖如伞状,腰檐之间以覆莲纹扁鼓形盘相隔,形成三层密檐式。刹较高,由仰莲纹钵式座、受花、相轮、宝珠和莲蕾形宝顶组成,通高4.80米。加固了地宫。塔面碑文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书丹“仰山慧寂大通禅师舍利之塔”,钤阳文篆书“一诚”法号名章。拜亭为白花岗石造,平面呈六角形,地表以下为块石与混钢筑厚1.6米的基座,亭内地面原石原样铺作。六棱通柱,双层莲瓣纹础,柱间五面砌封石板,正面设门,浮雕缠枝宝相花角替,踏步三级,内外相通。上部为额枋、普柏枋、斗栱、檐枋,额梁浮雕莲瓣图案。亭盖六坡攒尖挑檐,雕琢华头筒瓦,角饰圆雕夔龙首,刹以莲瓣纹覆盆座上冠宝顶。亭内顶部,为三层平斜梁盘旋承载六面形藻井,中悬变体莲蕾垂柱。该亭通高11.80米,对角6米,每面阔3米。塔院占地4000平方米,台地分三层,上层慧寂禅师塔居中,拜亭前为大青石香案,左右大青石高座宫式灯。石筑罗围高大,正中竖慧寂行状碑,两旁为功德与重建碑记。台地弧出,砌花岗石钩栏,栏板雕刻吉祥海云相与荷露清香图案。左右踏垛上下;中层两厢为斋堂,中间广场立大青石雕鼎式大香炉;下层中道建踏步桥,袤31米,广8米,分四层64级,在每层之间设中级板,以作间歇。两侧钩栏沿桥而上,伸展至二层台沿转摺斋堂后墙收砌。桥端左侧为寮房,前设院门,周砌围墙。
宋代佚名禅师塔 在塔窝里。六角形须弥座,上下枋雕饰莲瓣纹,束腰素面。塔身圆柱状,正面为壶门,周身环饰乳钉四列,由下而上分别为13、11、12、13枚,计49枚。上部残存六瓣变体仰莲式盖,刹已遗失,残高1.46米。拜亭为花岗石四方形,素面须弥座基台,四角立柱及柱础为六棱形,三面均用条石砌封,南面开门,上施额栏。檐梁上座斗承托八条架梁向外辐射。正中雕饰莲瓣瓜柱。月梁平底弧肩,两端施平斗迭于檐梁之上。攒尖顶,每面石板榫卯相扣,四脊端饰圆雕龙首。顶部高方座再施仰莲纹受花、扁鼓形宝珠。通高4.14米。月梁下纵刻铭文“绍□(兴)十二年岁次壬戌八月□右□□□讳□二十四……”等字,北面额枋还有“南康石匠吴□”刻记。该拜亭于1987年进行了局部维修。
闲云定禅师塔 在网形里。塔呈六角三层重檐亭阁式。两层基台,塔身施六棱柱与同形础,每面砌石板、地木伏、额枋,檐梁饰莲瓣纹。每层腰檐之间砌0.43与0.44米的素面石板。顶盖为六坡伞状,其上冠露盘,宝珠刹。通高2.88米。塔前立圆首方趺石碑一通,刊刻:“中兴仰山第二代传临济正宗三十五世上闲下云定禅师之塔位”,左为“皇清康熙庚午岁次仲夏月吉旦”,右为“两序披剃徒、徒孙、曾孙”等23名僧侣的法号与辈份文字。
志朗和尚塔 在网形里。塔作六角形。金刚座每面浮雕瑞兽和莲瓣纹,塔身正面设假壶门于仰莲纹上,门额书刻“极乐国”。背面及左右封板分别雕刻犀牛望月、奔月等图案。宝盖六角高脊,冠以六角形覆钵、露盘和凸字形顶。通高1.58米。志朗和尚为仰山太平兴国寺住持,圆寂后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建塔立铭,碑文为其同门临济三十八世僧人、原南泉山慈化寺方丈达拳所撰,记述了志朗和尚生平以及临济宗在仰山传嗣情况,是一方颇具史料价值的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