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黄檗禅寺
黄檗禅寺坐落于宜丰县黄岗镇黄檗村黄檗山,距宜丰县城约48公里,为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临济宗的祖庭、唐宋盛极一时的著名道场。
黄檗山原称鹫峰,山高林密,层峦叠嶂,飞瀑鸣泉,极称幽静。唐开成年间(836~840),百丈怀海禅师门下弟子希运驻锡鹫峰,改鹫峰为黄檗山,易寺名黄檗寺。希运在黄檗寺宣讲自己所悟得的新禅法,四方僧侣望风而至。僧徒义玄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弘扬希运所倡启的禅法,宗风大张于天下,后世遂称之为“临济宗”,黄檗禅寺因之成为临济宗祖庭。当年身为皇叔的李忱晦迹丛林,曾在黄檗寺随希运禅师习禅,后继位为宣宗。希运禅师圆寂后,宣宗敕谥“断际禅师”,立塔于黄檗山,名“广业塔”。
宋代,高僧硕德接踵驻锡,黄檗寺盛名远播,僧侣名士谒访不断。皇祐年间(1049~1054),慧南禅师移锡黄檗山,搭建积翠庵习静禅修,在此光大临济宗风,开启临济宗黄龙派之端倪。苏辙任职筠州(治今高安市)期间,多次至黄檗禅寺参访,黄庭坚、王应麟、倪思、赵师秀、刘克庄等留有诗赞。南宋绍兴九年(1139),更名报恩光孝寺。
明代中叶,寺圯。崇祯年间,一庵行月禅师成为黄檗寺第32代住持,修整黄檗寺院,弘扬宗法,香火复盛,被尊为黄檗中兴祖师,黄檗禅寺再次成为临济宗著名道场。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黄檗禅寺毁于火灾,仅存观音阁及旁殿数楹。
20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黄檗禅寺残存部分又损毁大半。20世纪80年代中叶,因规划兴修公路,古寺所有的地面建筑被拆除殆尽,只剩下一段残垣和部分寺基。
2004年2月,经江西省政府批准,同意恢复重建黄檗山黄檗禅寺。同年9月7日,宜丰县政府聘请纯一法师为住持。2005年10月17日,举行黄檗寺复建暨大雄宝殿上梁天王殿奠基法会,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出席。2011年5月27日,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到黄檗禅寺参礼,拈香拜谒了黄檗祖师塔。5月30日,举行黄檗禅寺复建二期工程开工暨钟鼓楼奠基庆典法会。黄檗禅寺现有土地面积134.75亩,森林面积356亩。大雄宝殿、天王殿主体工程建设和彩绘已经完成。
主要自然景点有虎跑泉、龟石、瀑布等。现存唐以来历代僧人墓塔200多座,有希运禅师塔、皇叔塔、佛智禅师塔、永庵主塔、亦苇岸禅师塔等,造型各异,受宝瓶式塔身。宝瓶为广肩,腹渐内敛,上半部饰云肩纹,正面设壶门。六工艺精湛。
希运禅师塔 又称“运祖塔”、“广业塔”,在黄檗村塔前墓山。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高僧希运圆寂后,敕赠谥号“断际禅师”。塔为方形须弥座,束腰四面浮雕莲瓣与卷草纹,上枋四角隆起,以莲瓣纹扁鼓形座盘承坡攒尖式宝盖,上半部雕刻垂如意云纹,六角挑出。刹由六角形基座,受花、莲蕾形宝珠组合。通高3.1米。石筑花板罗围,前设拜台、钩栏、踏步。台前横枋镌楷书“断际禅师塔”,罗围中壁嵌碑泐“开山始祖上希下运谥断际禅师之塔”,及“康熙乙酉年住持僧明智徒性仝重修”、“嘉庆十七年桂月第四十世嗣孙悟玲悟传重修”等文字。2011年5月27日,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国际佛光山世界总会总会长星云大师一行来到宜丰县,参访了临济宗祖庭——黄檗寺,并来到希运祖师塔朝拜。
皇叔塔 即唐宣宗李忱衣冠塔,在黄檗村墓山以东。唐宪宗第十三子李忱未登帝祚时,为避兄侄忌陷,隐匿江南禅林,从黄檗寺希运习禅。大中十三年(859)宣宗去世后,黄檗寺僧建此衣冠冢塔以为纪念。塔为四方形双层须弥座,下束腰浮雕瑞兽,上束腰浮雕护法金刚。塔身高大,为宝瓶式,刹已倾圮散失。残高2.7米。罗围倒塌过半,附属建筑亦不存在。
佛智禅师塔 在塔前村墓山东,金刚座,塔身为五角形,琢变体龙首角,圆柱状顶,通体浮雕钉纹五周。拜亭平面为四边形,棱形柱,三面彰石板,亭门装饰华丽,斗栱檐枋承撑四坡形顶盖,冠宝刹。1966年,塔、亭均遭破坏,构件散于山地。亭柱一泐“住持佛智禅师寿塔宣和二年庚子岁重阳日赐紫小师昙智等建”;一刻“第二十二代重新更易寺向奏乞度僧□□恩泽□续□□□等奉”等字。宋代诗僧惠洪诗《黄檗佛智禅师》中称佛智“僧中真领袖,传法瑞尧邦”。
永庵主塔 在庵坪,系宋代积翠庵尼永庵主墓,其名载入《五灯会元》。塔为独石雕琢,现不知下落。护亭平面六角形,底层以巨石为基,双层棱形柱础,棱形柱,柱间空敞。亭盖整石琢成,出脊六条,角上翘,冠六角形基座、受花与花蕾形宝顶。通高2.50米、每面阔1.2米。额枋泐楷书“方壶镜”三字,左右柱镌楷书楹联“禅安无缝塔,定入蕊珠宫”。地宫以长条石砌就,内空,长4.20米、宽2.70米。一端早年撬开,淤泥壅塞其半。
亦苇岸禅师塔 在双林峰。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塔中置塔,状似洪钟。外塔以弧形花岗石纵联砌置,正南辟门,牌楼式雨搭,刹由座盘、相轮、宝珠组成。通高4.30米、底径4.50米。后内壁嵌石碑一通,据碑文记载,亦苇岸是明晚期中兴黄檗寺的祖师之一。内塔其形亦似洪钟,刹以覆钵、受花、宝珠相迭。通高2.47米、底径1.20米。正面碑镌“亦苇岸禅师塔”。该塔造型特别,堪称石建艺术中的异珍。
一庵行月和尚塔 在塔前,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建。正方形须弥座,束腰颇高,镌刻“一庵月和尚塔”。塔身为宝瓶式,广肩,腹微敛,饰垂幔,下施莲瓣纹凸字形座,六角形宝盖,饰变体云纹,脊角微翘,冠莲蕾形宝珠刹。通高2.30米。塔后筑有罗围,塔前设拜台、踏步,罗围中碑铭“临济正宗一庵月和尚塔 万历丁未年十一月七日卯时生乙亥七月十二日子时示寂”。一庵行月禅师是临济正宗三十二世住持,明末重兴黄檗寺的祖师之一。
虎跑泉 在黄檗寺左侧,泉水从地下横洞内涌出,积而成潭。四周以块石垒砌方池,以石柱、石板构砌围栏,内壁泐楷书“虎跑泉”三字,笔划苍劲有力。井旁置花岗石大盥洗盆一口、小盥洗盆四口,为当年和尚洗濯用物。传说当年一虎闯入寺中,碰倒香案。希运指案化为巨石,镇虎于石下。此后虎常听讲经诵课,逐渐感化。希运死后,虎从石下跑出,触广业塔而死。石下从此清泉涌出,长流不息。
龟石 在塔前村墓山平畴中,石质色乌,状如龟,颈、眼分明,石之后部以卵石击之,发音如同法器木鱼声,故又称为“木鱼石”。广10米、高2米。传为仙女峡神龟,有感于希运说法,师圆寂后,行至墓前,甘为守塔。龟石亦被塔前村民视为守护一方水土之“印台”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