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胜古迹

>>袁州明城墙砖官窑

袁州明城墙砖官窑

      袁州明城墙砖官窑,位于袁州区彬江镇,是目前中国唯一保存完整、规模最大的明城墙砖官窑遗址群。《彬江镇志》记载:“位彬江街东偏北三公里,小山坡上,袁河边有明洪武年间南京城墙砖窑遗址。”在袁州区,民间还传说,曾经有数万人在袁河北岸日夜为朱元璋烧制白色城砖。据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专家介绍,在长期的研究当中,他们观察到经过600多年的日晒、雨淋、风蚀,南京明城墙砖有七八成已呈风化状,有些开始剥落,惟有一种白瓷城砖至今仍质地坚硬,棱角分明,表面光滑,色泽亮丽。从这些城砖上钤刻的铭文来看,均是产自明代江西省袁州府,从此,明城墙袁州砖窑一举名扬天下。

      由于年代甚久,袁州明城墙砖窑一直都埋没在袁河北岸茂密的树林草丛中,拔开繁杂的藤蔓,一座座“馒头”状的砖窑便出现在人们的眼前,遍布山野。这种“馒头窑”直径约 2.5米,高2米,窑壁结实,有三个烟囱,窑洞里还发现了不少白色残砖。根据窑址内的碎砖尺寸、质地和铭文来看,这里正是明代烧造南京白瓷城砖的窑址。据专家分析,这种“馒头窑”每一窑的烧砖量约为百余块,这些烧好的城砖在袁河被搬上运输船后,就一路顺水而下进入赣江,紧接着通过鄱阳湖再进入长江,然后一路南下就到了南京。

QQ图片20171123092420.jpg

      在砖窑附近的宋家自然村,每家每户房屋前后到处散落着白城墙砖,每块重约20公斤,砖长40厘米、宽19厘米、高10.5厘米,质地坚硬,声音清脆。在城砖的两侧,阳文楷书“洪武七年”、“袁州府”等字样,字迹清晰可见,总甲、甲首、小甲、窑匠、造砖夫的名字也铭刻在上。明代袁州府的城砖色泽之奇特、质量之上乘、印文之清晰堪称城砖之最。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专家表示在条件成熟时,将把该窑群中的一座整体搬迁至南京陈列展出。现今南京城玄武门、中华门、中山门的城墙上都有袁州白瓷城砖。早在1984年1月,宋家村的城砖官窑遗址就已被列为宜春县(袁州区)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砖窑遗址分布在袁州区彬江镇宋家村等数个村组,沿袁河北岸数华里,现存窑址49座,保存完好。加上与彬江镇相邻的分宜县,也发现了10余座保存完好的城砖窑址。这片窑址在袁河北岸上呈三排分布,绵延长达6华里,是迄今发现的全国规模最大的明城墙烧造城砖的窑址群。这不仅填补了明朝皇城筑城史的空白,还将有力地推动南京明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袁州明代城墙砖窑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规模呢?据史料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对原长达36公里的南京明城墙,从公元1366年到公元1388年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共动用了工匠20多万人,仅烧造城墙砖一项便由全国5个省125个县承担,其中江西就有55个县,袁州就在其中。据彬江宋家村老人说,很小就听祖辈说过,这里原先有100多座砖窑,明代时有几万人在此烧砖,窖址沿袁河有数华里长,按白泥土的分布设窖址,窑炉分上、中、下三层,昼夜烧制,场面十分壮观。据专家推测,袁州“白瓷城砖”的制作方法是:先是用石板刻字,再用高质量的布铺上,外面用木框,框内放泥(高岭土),最后用铅丝刮去多余的泥土。至今仍保存的古袁州府城砖印模,还清晰地刻着制作年代,有洪武七年(1374)、洪武十年(1377)等,距今已有630年之久。宋家村人没有丢掉老祖宗的制砖工艺,就在上世纪70年代,宋家村民还在村后的山上烧过白砖、白瓦,村里的房子都是白砖白瓦,外墙不用粉刷就是一道风景。据村民介绍说,宋家村烧制的白砖具有光滑、色泽好、不用粉刷等优点,是宜春最好的白砖,曾在宜春、新余等地广泛使用。特别是烧制的白瓦密度大,结实,从两层楼高丢下来都不易碎,在宜春、新余的名气很大,很受欢迎。文物部门已将彬江宋家村白瓷城砖官窑遗址列为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点,对该官窑遗址群进行有效保护。

      据说朱元璋对城墙建筑质量要求非常高,对制砖、筑城的工艺均作了严格的规定,光制砖一项,就有七八道工序:取土后要用筛子筛去杂质,然后放入水塘浸泡,再把水牛赶入塘内踩踏,踩熟、浸透22-1.png后取中间土质细腻的部分制坯,砖坯晾干后入窑。烧窑时要用柴草,火候也要恰到好处。另外,还实行责任负责制,各司其责。谁烧制的砖谁负责,刻上名字。袁州窑砖最多时就刻有61个字,如:袁州府提调官通判隋赘,司吏任俊。万载县提调官主薄张子恭,司吏倪焕张;总甲萧用和,甲首晏冉玉,小甲黄均显,窑匠许伏、易仲六,造砖人夫黄均显、黄隆。又如“袁州府宜春县提调官主簿高亨司吏陈廷玉”,其中,司吏陈廷玉是很多研究南京明城墙者熟悉的名字,因为现存的南京明城墙的很多白瓷城砖上都有他的名字。

      在众多青灰色的城砖中,袁州府烧造的白色的城砖颇为突出显眼,质地洁白如玉,高岭土烧造,几近于瓷砖,铭文清秀工整,砖文一律实行实名制。因此,这种独特的白色明城墙砖被誉为“玉砖”,而成为中国城砖中的极品。实行实名制,奖惩分明。违者或不合格者以及损坏者,轻者鞭打、坐牢,重则杀头。当然,有功者就赏。袁州白瓷窑砖,多次出现有“袁州府提调官通判隋赘”的名字。隋赘凭借烧造出优质的所谓“玉砖”,而使朱元璋眼前一亮,获得了很高的奖赏,在仕途上也扶摇直上,根据砖文记载洪武十年隋赘为袁州府提调官通判,到洪武十二年,隋赘就被直接提升为广东按察史,真是连升三级而飞黄腾达。据专人对南京城墙的实地考察,此类“玉砖”最多出现在中山门一带,袁州区窑砖最多,也有万载县窑砖,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