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起源于民间灯彩,其前身是高安丝弦(胡琴)戏。1917年前后,高安灰埠、上湖、独城等乡村出现一些玩灯彩的艺人春节时演唱一些戏曲,后常被人们喜庆时邀请上门表演。表演时仅限于地上围场,故称“踩地老鼠”。这种演出深受欢迎,于是常在节日、庙会时搭门板为台演出,影响日广。谌焕庭、杨聚之、彭辉油等戏班子为其中佼佼者。1920年,经楼柯万芝到高安传艺,成立上湖顽幼堂。柯万芝之徒杨国露等广传其艺,使丝弦戏由点到面,遍地开花,并向城市推进,远播上高、新余、清江、新干、抚州等地。丝弦戏在角色上先有小生、小旦、小丑,后陆续增加武生、老生、老旦、花脸行当,加之锣鼓戏的表演动作和剧目,表演日趋成熟,表演专用戏台日渐增多。1931年,艺人们通过学习借鉴,根据《今古奇观》《善恶箴鉴》及有关小说,陆续编出《鬼断家私》《退妻得子》等10余出传本大戏,民间专用演出戏台多达180余座,高安丝弦戏盛极一时。1940年,国民党当局将采茶戏诬为淫戏,屡加禁演,加上京戏班大批入赣,高安丝弦戏遂被迫退出城市,乡村也不景气。
1950年10月,高安县人民政府组建高安地方剧团。1953年,高安地方剧团被列为全省六大重点辅导剧团。1959年后,高安地方剧团多次为中央领导及赴省演出,部分剧目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播映,高安丝弦戏在全国名噪一时。
1978年,高安地方剧团更名高安采茶剧团。20世纪80年代,高安采茶戏一些剧目、选段、唱段,多次由江西广播电台、江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唱片社录音播放或制成盒式录像带发行,参加电视大奖赛并获奖。20世纪90年代,高安采茶戏风靡全国,表演的剧目参加全国全省演出并多次获奖。21世纪以来,高安市委、市政府对采茶戏进行了有效保护,大力培养演艺人才,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每年送戏下乡160余场,广受群众欢迎。高安采茶戏除流行于宜春市各县(市、区)外,还流传到新余、吉安等地区。2005年,高安采茶剧团全年演出场数、下乡演出、演出收入、观众人数4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2011年,高安采茶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高安采茶剧团完成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演出207场,开展商业演出165场。
经过百年的演绎发展,高安采茶戏形成了语言通俗质朴、唱腔淳婉清越、表演风格亦庄亦谐的艺术特色,成为在中国颇有影响的江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
高安采茶戏经过艺人们的辛勤创作,表演艺术日臻完善,形成了其独特有的艺术风格,尤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为丰富。
小丑表演以幽默、风趣见长,特别注重矮子步。无论扮演任何角色都要踩矮桩,尤其是《四九看妹》、《补背褡》、《卖杂货》、《盘广货》等传统小戏用到极至。矮桩的花样繁多,主要有猴子端宝、猴子跳圈、软脚瘟、鸭子步、坐轿步、雄鸡搏斗、矮子下山、鲫鱼上水、尖刀插地等。此外,还有其他特技,如《蔡鸣凤辞店》中的盗贼钻梯动作有老鼠沿梁、倒挂金钩、乌鸦展翅、狮子望月、蛤蟆晒肚、梯柱推磨等。另有竖杨柳、荡湖船、推磨、钻凳、滚凳、瞎子过桥等也都是小丑的特技表演。
小旦以表演生活小戏为主,载歌载舞,特别讲究台步与身段的运用。艺人们在台步上创造出很多独特的步法,如彭辉油首创的闪步、蹉步大大丰富了旦角的艺术表演。台步功有圆场、蹉步、碎步、闪步、点步、云步、水波浪、八字步、婆旦步;手帕功有耍帕、抛帕、绞帕、拉帕;丝线尾子功有仙人背剑、水中照镜、绞麻花、双星拱月、穿针引线、描花刺绣、采桑种麦、赶鸡喂猪等,具有丰富的生活情趣。
小生表演时穿长袍、戴礼帽,手拿摺扇,故名“长褂子”。为表达各种人物性格及思想感情,艺人们在台步、礼帽、扇子等方面创造出许多独具特色的表演技艺。台步功有垫步、撩袍步;扇子功有抡扇、转扇、翻扇、抖扇、揉扇、挽扇花等;礼帽功有转帽、甩帽、颠帽等。著名演员谌国泰表演《四九看妹》时饰四九,头上的礼帽不用手操作,全凭头上的肌肉活动使之上下左右旋转,令人惊叹不已。
高安采茶戏的音乐唱腔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主要分为本调、常用曲调及小调三部分。
本调是高安采茶戏唱腔的主要声腔,有新本调、老本调之分。新本调即旦行唱的本调,老本调为生行唱的本调。其特点以抒情叙事见长,旋律柔和,节奏可快可慢。表演喜剧时节奏明快,轻松活泼,悦耳动听;表演悲剧时节奏沉稳而缓慢,如泣如诉,悲切感人。艺人们可根据不同人物情感变化而变化,地方风韵鲜明。
高安采茶戏唱腔的常用曲调有小花调、服药调、北词调、争夫调、逃调、毛朋记调、上船调等。小花调是本调的调式移位后派生而成,属五声宫调式,音调高亢激昂,适应性强,适合男声演唱,表现力比较丰富,戏中较为多用。服药调是戏中神仙或鬼魂的常用调,尤以女声演唱更为悦耳动听。北词调属六、三弦、竹笛、唢呐和笙,后又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贝士、小号、长号、单簧管、长笛、琵琶、电子琴、电吉它、电倍士等部分西洋乐器。常用的锣鼓点子有全声商调式,剧中人悲痛、哭诉时多用此调,故称“悲调”、“哭调”。争夫调又名月字调,全曲分上下两韵,中间无“过门”,属五声商调式,老旦、青衣的唱腔多用此调。逃调与毛朋记调是从锣鼓戏移植而来,对原曲作了一定的加工、修改,其旋律柔和,调式与本调相吻合,常与本调配合演唱。上船调属五声徵调式,易与本调配合使用。
小调在高安采茶戏声腔音乐中为数最多,地方特点最为明显。有叹烟花调、十杯酒调、采白花调、卖棉纱调、盘广货调、卖花线调、初开怀调、老送郎调、红绣鞋调、耍金扇调、手扶栏杆调等百余个。这些小调或从高安民歌、民间说唱和歌舞音乐中吸收,经过加工发展而来;或是外地的小调传入高安后,被高安采茶戏艺人们移植使用;或从高安锣鼓戏中移植而来。其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活泼明快,常用来配合高安采茶戏的基本声腔,在一些大戏中使用。
高安采茶戏的音乐特色还体现在间奏(曲牌)音乐、打击乐和锣鼓点子方面。
间奏(曲牌)音乐原有八板头、四工起板、倒西皮等少数几个曲牌,后来吸收高安民间吹打曲牌十转、开茶园、撒网、小北门等;以本剧种声腔音乐旋律为素材,创作编写部分间奏曲牌静思、梳妆等;移植、改编本地及外地民间曲牌紫青音、葬花池、鸳鸯戏水、小阳春、潮州牌等;并移植改编兄弟剧种曲牌和京剧的急三枪、水吟龙、大开门、小开门、傍妆台等,累计40余首,基本形成高安采茶戏间奏曲牌音乐体系。其中一些移植改编的曲牌,由于琴师们独特创新的演奏风格,具有浓郁的高安乡土气息。
打击乐俗称“锣鼓点子”,为高安采茶戏音乐特色之一。初期乐队仅设文场,只有两把胡琴伴奏,即一把反弦(高胡),一把顺弦(低胡),没有打击乐。后乐队增设武场3人,即司鼓、板、横板、堂鼓1人,大锣、水钗兼板胡1人,小锣兼铛锣1人;乐器增加二胡、中胡、低胡、扬琴部京剧锣鼓经、部分高安《十番锣鼓》中的锣鼓经,部分吸收锣鼓戏和民间吹打乐的锣鼓经,相互结合,它们相互融合,构成高安采茶戏的打击乐。
高安采茶戏的舞台表演艺术是在灯彩的基础上,经历了化妆、服饰、砌末、舞台等由简单到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其早期玩灯时,丝弦戏的“三小”化妆极为简单,登台表演时仅以朱粉、染布颜料涂唇及脸,以墨画眉、眼,小丑妆略为丰富,鼻、眉、嘴均有十余种画法,逗人发笑。20世纪30年代后,丝弦戏发展为演传本戏,人物的化妆更为丰富,形式多样,角色鲜明,演员化妆按不同的人物身份画各种脸谱。服饰先后经过了短褂子戏、长褂子戏和袍带戏三个阶段,图案愈精致、款式愈新颖。20世纪40年代,丝弦戏表演的都是生活小戏,道具简单,常向当地群众借用,后各戏班逐渐购置传本大戏所需各道具。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传统的舞台道具发展迅速,所有演出用品应有尽有,采茶剧团有固定的演出场所,舞台装置多样,加之使用幻灯特技,景物虚实动静结合,更加增强了舞台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高安采茶戏的表演剧目分为传统剧目、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三种。传统剧目均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高安丝弦戏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和高安道情改编而成,代表剧目有《鬼断家私》《退妻得子》《眼前报》《青锋剑》《咬舌记》《乌鸦报》《瞎子伸冤》《巧探金钗》《烈女救夫》《双出家》《自选才郎》。整理改编传统剧目有《四九看妹》《破伞活捉》《孙成打酒》《南瓜记》《打花鼓》《游湖》《补背褡》《采桑》《剑袍记》《断鸡》《寒儒求监》等。现代剧目主要有《护堤》《秋收时节》《打破常规》《三年》《小保管上任》《巧解决》《同意不同意》《大地由我巧安排》《喜相逢》《一家人》《回娘家》《拜师记》《秋月多情》《灵嫂失策》《中国专业户》《乡官浪漫曲》《乡潮》等。现代剧目多以表现农民群众的是非观念、爱憎情绪、善恶报应的乡土题材见长。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强盛的生命力创造了一个个辉煌。1959年,高安地方剧团应召上庐山为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演出传统小戏《四九看妹》。其后,剧团移植演出《刘胡兰》《向秀丽》《霓虹灯下的哨兵》《红珊瑚》《朝阳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大型现代戏。1964年,自编现代小戏《小保管上任》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后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舞台艺术片在全国上映,引起轰动。改革开放时期,高安采茶戏既注重弘扬时代主旋律,又保留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充分展现了赣中文化的浓郁风情。 1979年,《孙成打酒》剧组进京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荣获一等奖。尔后,《郎当索》《樟树坳风情》《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断鸡》等剧目在历届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均夺得一等奖;《一家人》《乡潮》《寒儒求监》也获得较好成绩。《寒儒求监》《断鸡》还获得华东“田汉戏剧奖”二、三等奖。1991年,高安采茶剧团又奉调进京参加首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演出传统小戏《四九看妹》《鸡怨》《游湖》,荣获“稀有剧种演出特别奖”。1992年,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断鸡》获江西省第三届“玉茗花”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及导演一等奖。 1993年,传统戏《孙成打酒》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参加全国第八届中国戏曲电视剧和第十四届“飞天奖”短篇戏曲电视剧大奖赛,均获二等奖。不久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又将《南瓜记》《断鸡》《四九看妹》《游湖》搬上荧屏,拍成舞台艺术片与专题片向全中国播放。1995年,大型采茶戏《木乡长》一举夺得第四届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剧目一等奖及编、导、演一等奖,接着又荣获中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优秀演出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和编、导、演单项“文华奖”,剧本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并参加四川成都第五届中国艺术节演出。
2009年,采茶戏《拐杖情》获第八届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演出获优秀剧目奖,导演、编剧、演员表演均获一等奖。2011年,创作以义务护林人漆友朋为原型的采茶戏《雪大林深》,以田南镇政府“双评双教”活动为原型的《追款》和反映龙潭镇乡村新风貌的《梳头》等剧本并搬上舞台。2013年,高安采茶剧团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第五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2014年5月7日,反映新街镇景贤贾村支书贾克玖事迹的高安采茶戏《玖爷和他的贾家村》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广受好评。
高安采茶戏最早的丝弦戏班子是1917年由谌贻斋、刁清元创办的灰埠班。1920年,黄绍昌、杨国露、彭辉油创办顽幼堂班,谌国泰等名角常在此搭班演出,活动于南昌、丰城、安义、奉新等地。此后,毛才、毛仁于1921年组建独城班,活跃于高安、樟树、丰城一带,1945年解散;傅国珍于1927年创办珠湖班;罗正等于1940年组建高沙班,1950年解散;洪炳、洪赖于1942年创办会上班,1958年解散;敖竹生于1941年创办白沙义乐堂,1950年解散。
高安地方剧团是高安县人民政府于1950年10月以高安丝弦戏班顽幼堂班为基础组建而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团体,1955年3月纳入国家计划管理,1968年10月解散,1972年又恢复。1978年3月,高安地方剧团改名为高安采茶剧团。1987年,有二级演员1人、三级演员6人、演奏员6人、编剧1人、作曲1人;四级演员、演奏员8人、舞台技术员1人。2005年,剧团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40人。1986~2006年,共投排上演剧目113个,其中,大剧目82个,小剧目31个;排演小品、歌舞节目27个;演出3515场(年均167.30场);总收入329.70万元。其间,剧团自创戏剧、小品、歌舞等剧(节)目53个,其中,大剧目13个、小剧目15个、小品7个、歌舞节目18个。先后参加市级(地区)以上汇(调)演28次,参赛剧目48个,其中,自创剧(节)目29个。整理、改编、移植传统戏、历史戏、现代戏剧目200余个,至今保留的优秀剧目有《南瓜记》《孙成打酒》《罗帕宝》《春江月》《恩仇记》《哑女告状》《白兔记》《双玉蝉》《四九看妹》《断鸡》《游湖》等。剧团自成立以来,先后培养出黎花英、吴其多、漆正堂、彭金花、彭金城、鲜于文英、周洁冰、艾光明、李小宝、褚凤荣、饶华、马糯英、吴选秀、李高阳、况迪、席燕娟等一批优秀演员。剧团先后6次被评为宜春市(地、区)文化工作先进单位;2次被评为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和“百团下农村、百戏送农民”先进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高安民间班社解散后,民间业余剧团纷纷创办,如雨后春笋。规模、影响较大的剧团主要有:1950年成立的肖坊业余剧团、1956年成立的童家业余剧团和丝弦戏剧团,1958年成立的梅口业余剧团、1970年成立的灰埠业余剧团、1981年成立的谌前业余剧团、1982年成立的池头业余剧团、1990年成立的上湖乡农民业余剧团、2001年成立的彭金花艺术团等。
2013年,高安有农村业余剧团12个,分布在上湖、灰埠、黄沙岗、新街、八景、独城、大城、龙潭等乡镇和筠阳街道。从事演出人员240余人,演出2000余场,新余、新建、上高、宜丰等地均有他们的演出足迹。
高安采茶戏走过百年发展之路,涌现出众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他们有的文武兼备、身怀绝技;有的唱做俱佳、声情并茂,把青春年华和聪明智慧都奉献给了曲艺事业,在高安采茶戏演艺史上流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代表人物有:
杨九,著名小丑兼老旦。他酷爱戏曲,富于创新,踩矮桩花样繁多,变化无穷,创造出“梯柱推磨”“飞燕出洞”等高难动作。是剧团顶梁柱,有“杨九不到不开锣”之说。
朱琪生,著名小生,号称“生角王”。青年时到南昌表演,即为戏班台柱。他表演的礼帽功、扇子功、台步功等均有独到之处,并创造出连续垫步走法,恰像人在空中飘。唱腔纯朴,动作矫健,刻画人物性格细腻准确。
谌国泰,著名小丑。少时玩灯彩即负盛名。后学丝弦戏,表情做功一流,诸多动作是青年演员的基本教材。他的眉毛、眼睛、胡子、脸上肌肉等都有其特殊的表演技能,还创造出踩矮桩下店门、用刀切皮鞋底、缝制皮鞋以及见酒壶发酒瘾等一整套绝妙表演。戏路甚宽,生、旦、净、丑均能表演。
罗运憨,著名小丑。善于刻划各种人物,扮演《小保管上任》中的“尖尖钻”家喻户晓。多次主演电影电视剧,是20世纪高安采茶剧剧团第一人。
彭金花,女,著名戏曲演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安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她主演《鸡怨》获首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演出特别奖、第三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主演一等奖。唱腔优美,曾由省文艺学校编写成教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唱片社、江西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录制《彭金花唱腔专集》合成磁带公开发行。
彭金城,著名老生。20世纪90年代执导并主演传统戏《南瓜记》由中央电视台摄制成舞台艺术片;主演戏曲电视剧《孙成打酒》获全国第八届中国戏曲电视剧和第十四届“飞天奖”短篇戏曲电视剧大奖二等奖。主演传统戏《断鸡》参加首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获“稀有剧种特别演出奖”。2008年主演戏曲电视剧《况钟明断十五贯》获全国戏曲电视剧“玉兰杯”大赛一等奖。
褚凤荣,女,著名花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安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主演《南瓜记》《断鸡》等数十台大型剧目均拍成光盘公开发行。1982年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张榜招亲》获文化部表演二等奖;2009年在江西省第八届“玉茗花”戏剧节演出《拐杖情》饰演奶娘获表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