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宗教

>>奉新百丈禅寺

奉新百丈禅寺

      百丈禅寺坐落于奉新县西北部有“仙源灵境”之誉的百丈山风景管理区大雄峰下。大雄山又称百丈山,远看似一尊卧佛,山上峭壁耸峙、危崖突兀、怪石嵯峨、雄杰葱秀,晨夕岚光四溢,冬春雾绕云飞,山涧泉瀑飞泻,四时气候适宜。百丈寺掩映在苍山翠竹之中,距奉新县城70公里,是中国著名禅宗古寺庙之一,禅宗“禅林清规”的发祥地,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

QQ图片20171123164054.jpg

      百丈寺历史悠久,历经兴废。唐代大历年间(766~779),邑人甘贞施山兴建,初名乡导庵。唐德宗年间,甘贞延请怀海禅师到寺住持,遂将乡导庵改名为百丈寺。怀海禅师在此住持弘法,以其独特的佛教理义和禅宗心法接引学人,其所创立的禅门规式,谓之“百丈清规”,后世“诏天下僧悉依此而行”,故名“天下清规”。其法嗣数十人,皆高僧大德,传法四方,影响甚大,禅宗“五家七宗”中的沩仰、临济、黄龙、杨岐诸宗皆出其门下。尤其是自创禅院清规以来,农禅并重的创举和实践,尽改僧尼云游在外沿门托钵、不事劳作之习,强化了丛林组织形式,奠定了禅门的经济基础,禅宗由此而兴盛。怀海禅师于元和九年(814)圆寂,立塔于寺西。长庆元年(821),穆宗敕谥怀海号“大智禅师”,塔名“大宝胜轮塔”。怀海大师归寂后,继任住持是怀海弟子法正禅师。

      相传唐宣宗李忱为光王时,为武宗所忌,晦迹为方外游,在百丈寺出家多年,留下了《百丈山》、《百丈瀑布》诗,《冬瓜窝》、《皇娘墓》等传说,以及驻跸山、天子地、龙蟠石等遗迹。唐大中元年(847),宣宗即位,敕封百丈禅寺为“大智寿圣禅寺”,并赐租赡僧。

      唐末,新罗籍僧人明照安禅师等住持百丈寺。

      南唐时(937~975),迁至原址西北重建百丈寺,不久被毁。28-1.png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复于原址重建,张商英作记。宋代,法眼宗二世道恒禅师,云门宗三世智赟禅师、宝月禅师,黄龙宗二世元肃禅师,临济宗惟政禅师、惟古禅师、净悟禅师等高僧大德先后执掌法席。

      元代,晦机元熙禅师和东阳德辉禅师先后住持百丈寺。天历三年(1330),东阳德辉禅师重修法堂,立“天下师表阁”。至元元年(1335),德辉禅师奉诏重刊《百丈清规》八卷,大訢禅师校正,名《敕修百丈清规》,次年即诏颁天下丛林遵之。

      明初,百丈寺领有三寺、五庙、四十八庵。洪武初,僧悟光、法善创复祖塔院。洪武七年(1374),寺僧因无法交纳赋税而获罪,田地没于官府,僧人离散,百丈寺一度式微。永乐年间,忠智禅师住持百丈禅寺。正统七年(1442),忠智禅师通过礼部尚书胡濙(奉新华林胡氏后裔),奏请朝廷重刊《敕修百丈清规》,终得如愿,英宗命其奉旨重刊《敕修百丈清规》,即今所传之本。正统十三年(1448),忠智禅师又奏准在百丈禅寺前后的荒地上开田赡寺,寺僧稍聚。天顺年间(1457~1464),正观禅师任百丈寺住持,对怀海祖师塔院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复,增建了西厅、东阁、丈室、门楼,新塑了佛像,又在塔院之左创建了随缘堂,在门路之外新建了仰止亭。嘉靖四十二年(1563),奉新知县陈芹探访百丈禅寺,找到唐代柳公权“天下清规”石刻和元代赵孟頫书写的“流觞曲水”石刻,并撰写了《百丈山记》。至万历九年(1581),百丈禅寺尚有田租七百亩,只须交官粮八石。后经官府丈量裁减,百丈寺田地所剩无几而赋税仍旧,寺僧温饱无着,流散殆尽。万历二十二年(1594),奉新知县冯烶巡查至百丈禅寺,设法充抵百丈寺荒田的赋税,又挑选百丈寺僧人充抵百丈哨两名兵士的差役,还将兵饷支付给百丈寺,通过申详院司道府,永为定额。不久,因“寺兵之饷未照封支,僧遂逋粮逃亡者多”。崇祯二年(1629),知县王倬然“目击寺山之耸拔,租田之硗荒,僧众之贫逋,恻然轸念,思为调停,照额对支之”,且撰《百丈哨饷兑条碑记》,勒碑于县治仪门之左。崇祯年间(1628~1643),曹洞宗僧人明雪禅师、净泐禅师师徒相继住持百丈禅寺。

QQ图片20171123164753.jpg

      清顺治间(1644~1661),正观禅师、远和尚、德瑡禅师相继入主百丈禅寺,曹洞宗博山系为霖道霈禅师亦曾隐修于此。顺治十五年(1658),瑞州府同知、署奉新知县洪其清应正观禅师所请,查照前明县署减荒抵饷的先例,减免百丈寺税粮负担,撰有《百丈补荒兑支碑记》,并镌石仪门。顺治十八年(1661)冬,德瑡禅师继任百丈禅寺方丈,曾重建师表阁和灵境亭,新建方丈室和普同塔。康熙间,南昌知府叶舟奉旨重建百丈寺,具体情况未详。雍正十二年(1734),奉旨敕修百丈寺,由内府颁图改建,费帑七千余金。

      乾隆初,重建大佛殿,并募修佛像,两廊房舍颇具规模,山门大殿,宏伟宽敞,梵宇层楼,蔚为壮观,寺后有凌云亭、师表阁依山相望,寺内有柳公权书“法正禅师碑”,寺后山有“天下清规”石刻。咸丰六年(1856),石达开率太平军驻寺十余日,佛像、僧房均被毁。咸丰十一年(1861),李秀成率太平军转战奉新,百丈寺再度被焚,所有的经卷连同师表阁均付诸一炬。同治六年(1867),由僧人清德、石兰等化缘修建佛殿,装修佛像。现存一栋大雄宝殿,两栋侧翼寺房,以及巨石砌成的佛像座基、东侧地藏菩萨座基均为此次重修之功。

QQ图片20171123164803.jpg

      民国初期,先勤和尚、了然法师相继住持百丈寺,筹资重修祖师塔殿、献殿,修整僧寮、院墙,并赎回田地若干亩以供塔院住僧道粮,印光法师为撰《重修百丈大智怀海禅师塔院记》。 

      1949年,百丈寺仅存大雄宝殿及两栋僧房。1954年8月,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虚云和尚曾派法嗣朗耀等前来百丈寺,打算修复祖庭,但未能如愿。“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百丈寺再遭损毁,殿内正中的如来佛像被毁,只留下巨石砌成的佛像座基及东侧地藏菩萨座基,最终成为当地五户村民的民居。

      1978年后,前来百丈寺寻访佛寺遗迹、瞻仰礼佛的游客、信众逐年增多。1996年6月,释达慈从湖南岳阳来到百丈寺任住持。奉新县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并划出田地,恢复寺产,成立了大寺筹建班子。从1996年12月开始修复,历经7年,对原址的大雄宝殿、祖师殿、僧房进行维修,重塑佛像,新建了天王殿、斋堂。

      2003年12月,奉新县政府聘请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深圳弘化寺方丈本焕大和尚为方丈及法人代表,投资1.2亿元重建百丈寺。2004年6月,本焕大和尚派其弟子顿雄来到百丈寺主持工程建设。2004年10月31日,举行大雄宝殿奠基法会。2011年8月31日(农历八月初三日),举行百丈禅寺开光庆典暨中国·奉新百丈清规文化节。

      新建的百丈禅寺按照临济宗“前松后紧”的殿堂布局,高标准规划设计,新建了28-2.png包括牌坊、山门、放生池、普济桥、天王殿、韦陀殿、大雄宝殿、祖师殿、伽蓝殿、观音殿、地藏殿、接引殿、玉佛殿、方丈院、禅堂、法堂、客堂、斋堂、大寮、上客堂、云水堂、功德堂、报恩堂、怀海堂、念佛堂、般若堂、钟楼、鼓楼、虚怀楼、云海楼、藏经楼、居士楼、贵宾楼等一系列建筑,规模宏大,寺宇巍峨,像饰庄严。

重要历史文物有: 

      大智禅师塔遗址 即怀海禅师墓塔,在百丈寺西大雄峰下。怀海禅师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圆寂,穆宗谥“大智禅师”,建舍利塔于本山之阳,塔名“大宝胜轮塔”,建有塔院。塔与拜亭宋时圮废,明洪武间按原貌重建,天顺间增修,民国初再次重修塔院,印光法师作记。原塔花岗石琢砌,四方亭阁式,基台颇高,双层须弥座,四坡攒尖盖,冠座盘、受花、相轮、宝珠刹,外建宽敞的院落。“文化大革命”时塔及塔院全部拆除,改建民房。地宫因厚重石板所盖而未动,覆瘗在民居地面下。今尚存木匾一方,上刻隶书“唐大智禅师塔院,刘思敬题”。

   “天下清规”摩崖 在百丈寺后山崖壁。怀海居百丈山,创设禅院,制定《禅门规式》,对僧职、制度、仪表等作出规定,成为禅宗寺院共同遵守的规制。《释门正统》载:“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天下清规”。“天下清规”四字,镌于崖壁的右下方,每字长60厘米、宽50厘米,楷书,骨力遒劲,落落大方可观。此崖石的左上方书刻汉篆“碧云”二字。据《奉新县志》记载:“天下清规”为柳公权所书。1957年7月1日,江西省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野狐岩 在百丈寺后山。《景德传灯录》记载:昔日怀海禅师开堂,有一老人随众听法,问:“僧住此山,有人问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对曰:“不落因果。”“堕在野狐禅,请和尚代一转语。”师曰:“不昧因果。”老人大悟,曰:“今已免老狐身,只在山后住。”次日崖下果见一死狐,依亡僧例积薪焚化。现山上存其石洞,洞口横泐楷书“野狐岩”三字。佛教内对禅家以外道禅者称“野狐禅”之典故,即出于此。

QQ图片20171123164824.jpg

   “真源”石刻 相传唐宣宗在百丈寺当沙弥时曾到后山寻找水源,以备凿石引泉,在此发现源头,并亲书“真源”二字。

      龙蟠石 位于百丈寺后山,相传当年怀海禅师常在此石上坐禅,因禅门将有道行的修行者称为“龙象之才”,故称“龙蟠石”。相传唐宣宗在百丈寺做沙弥时亦曾在此打坐参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