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俗特产

>>万载傩舞

万载傩舞

      傩(音nuó)是古代流行的一种迎神驱鬼仪式。万载傩舞(开口傩),又称“跳魈”,是万载县民间驱鬼逐疫、祈福求安、庆丰贺喜,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据清道光版《万载县志》载:万载有傩约在元末明初。万载地处赣西边界,西接湖南浏阳,古为吴头楚尾之地,素有富万载之誉。乡民崇尚文明,跳魈之风盛行,其活动范围遍及乡间和邻县,经过历代民间老艺人的传承和文化部门的挖掘整理而得以保留至今,并绽放异彩。

万载傩舞似深山璞玉,如峡谷幽兰,古朴祥和,仪态万千,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2006年,赣傩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万载傩舞在赣傩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傩文化史、探究傩舞发展和傩戏形成有着重大的艺术价值。6-1.png

      万载傩舞在民间形成了一定的习俗,傩队每年开傩要举行请傩仪式。大年三十晚上,傩庙中门大开,燃烛鸣炮,由傩首从大庙神龛上请下傩神,并用新布和清水为其洗脸后,替大菩萨更换新衣服,然后将大菩萨连同金交椅置于神龛前的长香案上,其余面具、服装、道具等装箱成担。傩队每年正月初一在庙堂跳傩。正月初二,全体跳傩队员穿戴整齐,在傩庙集合,燃烛鸣炮,鼓乐齐奏,傩首念下马咒,将大菩萨请进小轿内,由爬十字杠的小鬼开路,两面开路旗出两位敲大腰鼓者扛着,大腰锣挂在旗杆上,边走边敲,其他跳傩队员挑轿挑箱,一路浩荡,吹打出傩。傩队每到一户,该户焚香、鸣炮接傩。傩首念下马咒从轿内请出大菩萨,置于该户大厅方桌上,跳傩便正式开始。跳傩结束,燃炮送神。

      6-2.png万载傩舞分开口傩与闭口傩两种流派,开口傩与闭口傩虽然表演风格各有不同,但供奉的主帅均为“敕封欧阳金甲大将军”。潭埠、黄茅、双桥、岭东、高城等地的傩舞队是“闭口傩”,马步洞口耕畬布和白良范塘两处则属“开口傩”。其中开口傩由傩舞演变而来,既保留了傩舞艺术特征又吸收了古老戏曲成分,有向傩戏演变之趋势。它共有《开山》、《关鲍大战》等7个节目,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角色分生、旦、净、丑,几乎每角必唱,唱、念、做、打齐全,动作古朴粗犷,特色十分鲜明。《比刀》是“开口傩”的重点节目,它既不像戏剧表演的程式化,也不同于武术,而是集结了古人日常生活、劳动操作等形体动作之精华,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一种强悍、干炼、紧奏的独特风格。6-3.png后来,“开口傩”逐渐向“傩戏”发展,作为跳傩的民俗形式逐渐消失。戴面具是万载傩舞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物造型及刻画性格的重要手段。一件艺术品,如果能长久地被人玩味,令人激动不已,其中必定积蓄着一股内在力量。它之所以拨动人们的心弦,绝不是模拟自然或想入非非的涂抹,而是那潜伏在作品中的精神。万载傩面具有大小二十四张,它们的名称是:开山、走地、先锋、功曹、绿品、杨帅、鲍三娘、花关索、小鬼、判官、上关、下关、童子、前司郎、城隍、皂班、土地、点兵、四大天将(魔礼青、魔礼红、魔礼海、魔礼寿)、雷公、大菩萨。由樟木雕刻而成,除大菩萨外,其余面具为人脸大小,其造型各异,栩栩如生,或威武雄壮,或温文儒雅,或凶蛮毕现,或滑稽可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万载傩舞的基本动作比较古拙、简单,但却有严格的规律和独特的风格,跳傩者每动一下必须遵循“方、圆、扁、仄”的原则。“方”指手上的动作要做得方正有棱角,“圆”指转圈,所有节目中的转圈动作都只能转动半步,或原地转圈,而且上身必须保持平稳,“扁”即要求身子拧过去时,面向一定要清楚。“仄” 指身子无论向哪个方向倾斜时,都必须把稳节奏。

      这些独特的表演技巧,逐步形成了万载傩舞悠闲、庄重、轻盈、洒脱、有力的风格特点。据介绍,明清时期,万载便跳魈之风盛行,鼎盛时期曾建有众多傩庙,现存最早的潭埠镇沙江桥傩庙,即始建于明代初年。除此之外,万载当地还有数十支傩队活跃在乡间、邻县,为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

      万载傩舞作为江西省傩舞原始生态保留较完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傩,其开发保护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QQ图片20171124153627.jpg

自1991年以来,为传承傩舞,弘扬民间文化,使其形成地方文化特色,万载县组织调研队到全县17个乡镇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挖掘整理,制定出《继承和发展万载傩舞实施方案》,先后在万载县城举办了多次大型傩舞演出活动,其中2004年元宵节的调演,有5支民间傩舞队和文化馆傩舞队参加,引来众多新闻媒体前来观摩报道,万载傩乡的美名从此传扬开来。目前,该县已培养出多名年轻的新艺人,这一“活化石”又在万载县各乡镇重现生机,涌现出了黄茅马鞍岭、株潭同胜、潭埠池溪等7支傩队,并且在保留古老傩舞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创作了更具观赏性的民间傩舞《傩风》等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