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山坐落在上高县西南35公里处,属末山山脉。因有香炉、天竺、芙蓉、云末、峨眉、清流、翠霞、苍玉、飞云九座奇峰,风光绮丽、秀出诸峰,故名。据同治九年《上高县志》记载:“有寺凡九,惟末山九峰最高,末山与蒙山并峙,蒙最大,末最高,与匡庐、西山并称雄盛”。
九峰山主峰云末峰,海拔801.9米,其间峰峦起伏,磅礴绵亘10余方公里。整个山势似雄鹰展翅,呈现出秀美、舒展的雄姿。山内树茂草翠,冬暖夏凉,蝶舞蜂飞,鸟语花香,古寺怪石,清泉幽洞,流霞生烟,风景优美,环境怡人。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咸宜。春天,山花烂漫,满目葱茏,云雾缥缈,扑朔迷离,恍若梦幻仙境;夏天,清风送爽,峰峦苍翠,绿树掩映,鸟啼蝉鸣,清泉甘甜,好一个清凉世界;秋天,红叶醉秋,层林尽染,山果遍野,桂花飘香,沁人心脾,一派多姿景象;冬天,松柏翠竹,傲然挺立,玉树琼楼,冰清玉洁,一片北国风光,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另外,在海拔750米的山间盆地——罗布塘,四周翠绿环抱,塘中碧水荡漾,一派秀美的山水风光;天竺峰更是一绝,独高208米,峻俏挺拔,势如擎天一柱,有直插云天之势;站在峰顶,任清风拂面,一股远离都市喧嚣、回归自然的感觉油然而生,整个身心自在于闲适中,徜徉于梦幻般的意境里;因天竺峰悬崖峭壁,酷似“照天蜡烛”,亭亭玉立,当地老百姓又习惯地称为“照天烛”、“天烛峰”。天竺峰不远处有一个观音泉,泉水透凉,清澈见底,流淌在峭石绿荫之中,碧波荡漾,潺潺不息,据说喝了它百病全无,消灾去难。蘑菇洞,洞顶钟乳石千姿百态,
有的像莲花、有的像珊瑚、有的像菩萨、有的像珍珠玛瑙、有的像擎天柱、有的如飘逸的玉带,或晶莹剔透或雄壮神奇,或小巧玲珑,令人叫绝,使人称奇。美奇谷,野草满径,灌木侵道,幽静的山谷,鸟鸣虫唱不绝于耳。清粼粼的溪水,像仙女美丽的飘带,从高山伸展到远方,终年流水潺潺。置身其中,掬一捧清泉,仿若吸吮大山的乳汁;抚摸千年古树的年轮,仿若翻开沧海桑田的变幻;踩着松软的落叶,仿若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远古时代。
还有更奇妙的景色,从蚂王坑到思公坪,从老庙堂到薄脑顶,到外都是青翠的竹海。深秋的竹海,四野安静得没有一点杂音,但一阵清风吹来,天地间骤然响起“淅淅沙沙”的竹叶摇响,那清脆浑然的摇响直逼耳膜,你会在突然的惊吓中,聆听到天籁之音传递的神秘之声,那是心领神会的感动,那是一种净化心灵、返璞归真的境界。
九峰山气候宜人,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6%以上,年平均气温在16.7℃左右。由于气候适宜,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植物种类20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700余种,草本植物1300余种,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有野猪、野鸡、野兔、野鸭、石蟹、眼睛蛇、棋盘蛇、竹叶青蛇等。景区内还有众多幽深的溶洞,有清澈的千年古泉观音泉,有3000亩连片天然柏树林及万亩毛竹林,还有十里灵芝石林等,是上高县动植物资源天然基因库。
九峰山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厚。宋朝诗人蒋之奇游览九峰山后赋诗一首:“沿涧板崖人翠霞,寺僧犹记旧钟家,芙蓉秀出天河外,我欲名为小九华”。还有日出“岗飞霞映,石紫水碧”;晚上“晓月流水,树影婆娑”;雨日“烟雨朦胧,水天一色”。明代名儒邹守益曾在此开设讲堂,一时文人荟萃,远近闻名。之外,还有千年古桥及唐代末山了然道场遗址、尼僧积石墓、艾坑七祖遗塔及明朝山东兵备副道史聂珙墓等众多人文景观。
说到九峰山名字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有一位风水先生来到九峰山,说是奉皇上之命到九峰山选址建造金銮殿的。当天晚上风水先生住了下来,他睡在一条板凳上,竟未发现一只苍蝇和蚊子,一觉睡到天亮,风水先生发现板凳有一条腿陷进土里有半指深。风水先生说,此地虽是风水宝地,但不宜建造金銮殿,如果板凳不陷进一条腿,那此地就叫十分(峰),就可建造金銮殿,现在只能叫九分(峰),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叫九峰山。当然这只是个民间传说,其实九峰山名字来由另有其因。
佛教文化是九峰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末山九峰禅寺(崇福寺)始建于唐代,历史悠久,一千多年来,香火缭绕,佛教活动不断。“名山幽古寺,钟楼伴书声”。九峰禅寺是唐代著名僧尼了然道场,她是大愚禅师的法嗣,道高精深、威信很高,当时聚在了然门下的僧徒有500人之多,
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虚云大师赞其为中国尼中之杰。寺旁古枫参天,寺后树石虎踞龙蟠,浓荫蔽日。禅寺前后两进,两侧厢房,占地2000平方米。据《上高县志》记载:九峰崇福寺,本是唐朝镇南节度使南平王钟传的故宅。乾宁中(894~897)钟传舍宅为寺,延请当时名僧洞山良价之法嗣普满禅师来此开山,授徒传经,声名渐盛。唐昭宗赐额“宏济”,天复年间(901~904)又改额“崇福禅林”,后又改为九峰禅寺,普满之后由大觉道虔禅师接代,成为著名道场。当时的九峰山与宜丰的洞山、黄檗、五峰和高安的真如并称“五大道场”。北宋文学家苏辙尝用文学笔调说五大道场:“洞山有价,黄檗有运,真如有遇,九峰有虔,五峰有观。”这里所说的“价”即良价,“运”即希运,“遇”即大愚,“虔”即道虔,“观”即常观,均为一代名僧。
九峰禅寺前不远处有座香炉峰。相传古时,有一王侯欲在九峰山大兴土木,因平地太少,就请杨二郎把香炉峰赶走。第一次杨二郎用赶山鞭轻轻敲了一下,将之赶出一百多里,可是过了一天一夜,香炉峰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杨二郎第二次重重地抽了两下,将之赶出两百多里,过了两天两夜,香炉峰又回到了原处;杨二郎发怒了,他第三次挥鞭狠狠地打了三下,将之赶出三百多里,过了三天三夜,香炉峰不仅又回到了原位,还把被杨二郎鞭鞘甩走的木鱼垴也带了回来。玉帝被香炉峰这种爱故土、笃信禅宗的精神所感动,令杨二郎不要再加追赶,让它永远供奉于九峰崇福寺前。1985年,九峰山被江西省政府批准为风景名胜区;1993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09年被国家旅游总局批准为AA级景区。
蒙山,雄峙于上高县城南30余公里处,南界新余,西接分宜,是上高县最高的山。总面积113平方公里,上高境内约52公里。旧志云:蒙山因“峭壁横险,厥材千寻,常有白云青霭蒙蔽其上”而得名。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西面的香炉山(587米)、仙姑寨(558米);西南面的九龙山(594米)、鲤鱼石(527米)和高山(549米)。大小山峰成椭圆形,围拱在主峰白云峰周围,天然形成主峰独秀,群峰峥嵘的格局。蒙山势雄千仞,绵延百里,登高远眺,北耸的敖峰,南巡的渝水,依稀可辩,翠黛的岗峦,葱笼的林木,令人迷恋。
具体观其山形,“万笏森罗,千章辐辏;叠垒崇岗,穷岩官岫;山沓者如亲,峥者如斗;锐若戟森,圆若钟覆;腰断似峰,脊张似鹫。既山蹇山产而郁纡,亦嶙山居而葱茂。峭壁则泉飞瀑走,能开磅礴之胸;阴崖则雾蚀霞红,莫辨晦明之候;”赏其奇秀,“碧嶂连天,青峦拔地;……分旦昼以形殊,判阴晴而状异,泉流玉乳,香浮三峡之清;石吐莲花,色夺九华之媚。”总之,蒙山胜迹如云,其中出类拔萃的有白云岭、曹王洞、白云洞、天云标、豪猪洞、太子壁、月光峰、弹子岭、尖岗山、龙洞山、独鳌峰、施龙洞、压石庙诸景。此外,还有蒙山书院、竹楼书院、正德书院、石门书院、楚蒙山房等古迹。
蒙山山区常年云气频绕,青霭常凝,年平均气温17.4度。昼夜温差大,春迟冬早,植物生长期短,属山区气候。区内成土母质主要以石灰岩、砂页岩、花岗岩的风化物为主。主要植被为松、杉、毛竹和灌木林,为上高县林业基地之一。林型主要有:低山杜鹃——毛竹林;高丘山葡萄——小叶栎、苦楮次生林;低丘黄荆——青冈栎、苦栎、油茶、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等。 蒙山也是佛教圣地。唐代时为道明禅师道场,道明原名惠明或慧明,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弘忍座下弟子千余人,除了六祖慧能外,还有旁出法嗣13人,惠明在这13人中排名第三。惠明俗姓陈,鄱阳人,本人是陈宣帝之孙,国亡,落于民间。少年时于永昌寺出家,慕道心切。唐高宗年间,惠明师从弘忍,又经慧能点拔,极意研寻,终于大悟。后到蒙山,住持灵隐寺,创建西华禅寺,大倡玄机,广弘佛法,一音宣讲,万人咸悦。自从道明定居蒙山以来,此地佛教臻于极盛,蒙山遍建佛寺,遂为江西佛教大山。
继蒙山道明之后,元代瑞州上高县萧氏子,名为德莹的真颠祖师,游方至袁州,住青云庵,礼瑞相禅寺僧印宗为师,得妙旨。相传他为蒙山道明地转世后身,不久也来到蒙山西南地西华禅寺,开扩旧基,度众僧,大弘佛法,并慈悲为怀,为民祈雨而有灵验。
此外,蒙山西北有圣济寺(又称胜济寺),位于蒙山林科所旁,前后三殿。靖嘉庆皇帝所赐“唐朝佛国”的匾额,字迹犹存。该寺曾有石柱楹联云:佛自西域来,如大冶洪炉,是铁皆堪铸;僧归东蒙去,似孤鸿野雁,何天不可飞。相传此联是明建文帝朱允文所作。建文四年(1402),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领靖难军攻占南京,篡夺了皇位。朱允文落发为僧,亡命天涯,逃至此寺时写下了该联。
蒙山佛教文化最发达地区,原有近百所寺院。由于佛教衰落,到了同冶年间,仅剩下11所,如灵隐寺、西华寺、泥湖庵、决定寺、石含寺、石泉寺、云隐寺、南泉寺、九龙庵、慈惠庵、盘膝庵。时至今日,蒙山还保存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史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坐落在蒙山之南、灵隐寺址旁地蒙山道明石质墓塔,既是不可多得地佛门灵迹,也是非常宝贵的文物旅游资源。
蒙山著名景点介绍:
白云岭 又名白云峰、白云脑,在蒙山之巅,海拔1004米。其晦明旦暮变化不可名状,春夏间往往山腰大雨而山头晴朗,绝类华峰。游人至绝顶,白云从足下升起。从这里远眺临江郡,楼台亭阁,历历如画;赣水袁河,风帆沙乌,悉可指数。山峡一坪,其状如船。泉水夹流其间,有白云寺古迹。世传蒙山产方竹,即于此处;兼产茶树,即为蒙茶此处沙土尝有巨人迹,虽然常为樵牧所乱,但每到第二天又恢复原状,所以人们都说这是仙迹。
天云标 天云标在蒙山东南,壁立千仞,云气弥漫,混沌与天合,故名。其中一洞,名莲花洞。洞中宽广平坦,有石象、石佛、石观音像,皆出自天然。四方来游者往往题诗石壁,至今犹可摹拟。明末乡人以土塞洞,游人中绝。清乾隆已未年(1739)春,乡人复开洞门,构屋其中,游者踵至。洞有美石,色如莲花,可供采玩。
弹子岭 弹子岭在蒙山东北,距黎立武读书堂仅有8里之遥。关于它的得名有这样一个传说:南宋名将岳飞征讨李成时驻兵此地,曾发一弹,飞越蒙山,因而得名。岳飞班师回朝时,曾将一匹白色马驹留在弹子岭。由于这是岳飞神骑,人们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山下贪婪豪绅总想获得神马,常派手下去巡查。一天,神马现形,在山腰悠闲地吃草。消息传出,豪绅们争先恐后地追来,正当他们将要到手之时,神马却奋蹄腾空,立即飞冲霄衢,直向白云岭跃去。刹那间,那匹白色神马与白云珠联璧合,融为一体了,豪绅们只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从此神马不再下来,而常在白云岭上,伴随朵朵白云,超虚蹑空,异化同辉!
龙施洞 龙施洞在蒙山南面的味塘上,因冒泉水的小山称蟠龙山而得名。又因数股清泉是从一大堆互相叠压的顽石中流出,亦名压石洞。它叠献重峦,嵌空如画,石洞深邃,可容二三十人,冷风自内出,泉从石上奔,夏凉冬暖。石壁穴窍天成,雕镂狮座,岩不可即,横卧巨石,方平如床几。再上为风雨潭,旁无别径,有人可通,自上而下,令人战栗。明嘉靖年间,新喻大旱,有异人汪姓者直诣龙宫,击龙致雨,最为灵验,巡抚韩雍命知县林大书“龙施泉”三字于洞门,旁有石刻记文,因苔藓剥蚀而无法辨识。西有巨石,白莹如玉,纵横长短,自成文章,远远望去,似乎上下皆无所依附,悬空欲倒,故名为无根石。“愿郎莫似无根石,与妾常依夜合山”这是沈可培咏蒙山诗中地一句,诗人触景生情,描述了纯情女子对恋人的期待。清康熙庚子年(1720)夏天,久旱不雨,新喻知县张景苍步行虔祷,乞取龙施泉水返回,刚到祭坛而甘霖充沛,全县因此大获丰收。
太子壁是由于南宋朝庭在蒙山设务炼银,皇太子曾到此督察银冶而得名。因蒙山产银,所以其主峰又称“多宝峰”,并有“末山出草,蒙山出宝”之古谚。下边小村也随叫太子壁村。太子壁山清水秀,三面环山,村界址范围内除了银矿遗址遗留的洞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山洞,各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非常的惊险刺激,林木主要有竹、杉、松等。
宜春摄影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当时的宜春地委决定恢复成立宜春地区文联,下设文学、戏剧、美术摄影、音乐舞蹈等协会。1981年,为了适应工作需要,经地区文联研究决定将美术摄影协会分开,单独成立宜春地区摄影协会,首任主席程晓春。
从80年代开始,地区摄影协会创设了“摄影之窗”,每季评选一次,每次选出20幅作品在地区展出后再到各县市巡回展出。曾邀请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袁毅平、黄翔、刘榜与展览部主任尚进先后来宜春讲课,省内摄影界前辈宫正、汪伟光、游云谷、刘成龙等也不定期来宜授课。通过一系列的授课和创作实践,本土作者整体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80年代期间,宜春与湖南衡阳、浙江丽水等地区进行摄影联展活动,先后五次组织赴京展出,开了地区一级摄影艺术作品在北京展出的先河,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诸多中央新闻单位的关注和赞许,《人民日报》曾发表《来自摄影之乡的清风》评论文章。创作出了一批较高质量的优秀作品,如《小镇闹市》(程晓春)、《赶集归》(刘耕发)、《抢修》(游泳)、《最后一个球》(杨方武)、《小巷》(刘兆江)、《俯首》(李冬显)、《父辈的梦》(万芒)等。与此同时,李青、曾文华、胥平波、张育林、袁瑞根、杨文生、林秉亮等一批颇具艺术造诣的摄影骨干队伍悄然形成,他们为当时全区摄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后来宜春摄影事业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上高县农民摄影涌现热潮。1984年上高锦江乡成立全省第一个农民摄影小组,至1990年,全县18个乡镇均有了农民摄影组织,经常性参加活动的农民摄影作者达数百人之多。拍摄出了一大批生活气息浓厚的摄影作品,如:《春潮》(丁文文)、《农家小调》(刘根华)、《村里来了新老师》(赵宜群)、《各有所思》(况忠生)、《农民卡拉OK》(兰春根)等,并在连续三届全国农民摄影大赛中夺得金、银、铜牌奖。上高农民摄影作品于1985、1986年连续两次进京展出,1987年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93年应邀赴美国展出,1996年再次赴中国美术馆展出,同年文化部授予上高县“农民摄影艺术之乡”称号。
这个时期,宜春地区崭露头角的摄影组织还有不少,如:1986年上高县田心镇成立了清一色女子摄影队伍——三八影社;1987年上高县锦江乡正式成立了农民摄影协会;1988年上高县青年摄影学会成立;1988年奉新县摩托影社成立;1989年铜鼓县林业摄影协会成立,年底“青山笑媚红土地”影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宜春成功申办江西省第十届体育运动会。在筹办省十运会期间,在圆满完成上级指派的摄影任务同时,宜春摄影队伍士气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全国第五届农民体育运动会申办成功,宜春摄影队伍又经受了一次全方位的考验,从筹办到顺利主办的数年中,圆满完成了各类资料拍摄任务,留下了一批珍贵图片,获得省、市广泛好评。
这期间,宜春撤地设市,市摄影家协会相继举办了“银泰杯”宜春市摄影艺术大赛、宜春小灵通摄影比赛、“移动杯”宜春市摄影艺术大赛。
走进新世纪的宜春摄影也开始进入又一个繁荣时期。这期间摄影活动频繁,如:“宜春金融杯”——明月山原生态风光人体摄影赛;《中国摄影》杂志——温汤影友联谊会;中国宜春·明月山首届月亮文化节暨经贸活动周摄影、书法、作品展;《中国摄影报》——万载影友联谊会;《大众摄影》——奉新、上高、丰城、上高农民影友联谊会;2010年宜春市成立了女摄影家协会;2010年10月第23届全国摄影展在宜春总评、开幕、颁奖,宜春共有13幅作品入围,其中严美根的《昆虫世界》获铜牌;2010年11月杨晓宁“候鸟王国”鄱阳湖摄影展在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隆重开展;2011年解海龙上高锦江镇摄影技术讲座赢得满堂喝彩;市影协还先后邀请了解海龙、李少白、于云天、朱恩光、姜平、周梅生、石广智、张宇等国内摄影名家及学者来宜讲学,开阔了广大摄影作者的创作视野和后期制作技术水平。
这些年来,还分别举办了博士达杯“可爱的宜春”摄影大赛、三个“八十周年”摄影展、宜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摄影艺术展、七宝山杯“辉煌宜春”摄影大赛;2011年杨晓宁生态摄影作品《灵动》个展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展,获优秀摄影师奖;2012年,又举办了喜迎十八大宜阳新区成就摄影展、宜春市公路成就摄影展、花好月圆摄影展;2012年12月29日,在中国美术馆又举办了杨晓宁生态摄影作品《灵动》——慢门与多重影像展,获摄影界高度赞许。
新时期的宜春摄影呈现一批代表作:杨晓宁的《天鹅湖夜色》获三门峡黄河湿地白天鹅国际摄影大展金奖;袁剑波的《秋韵》获第22届奥地利特伦伯超级摄影 巡回展金奖;万芒的《西村诊所》获上海第九届国际影展铜牌、《冬天里的日子》获江西省金奖;卢旭波的《鹭林恋歌》获第五届国际新闻(华赛)自然环保类铜牌奖;肖远云的《佛缘》获上海第10届国际摄影展金牌奖;聂靖生的《吊猪》荣获和11届奥地利国际摄影大赛铜奖等;李静获2008年《大众摄影》十佳摄影师;欧阳富萍获2011年《大众摄影》年度“影像十杰”称号。宜春摄影作者还出版了《国脉情情》、《鹭歌鹤舞》、《美丽的宜丰》、《前进中的上高》、《书画宜春》、《明月山》、《剑气光影——丰城摄影30年》等作品集画册。
纵观宜春摄影,已经历了几个起伏期,摄影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摄影事业蒸蒸日上。几十年来,宜春摄影家协会在省摄影家协会年终评比中每年均受到表彰、嘉奖。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10余次给予专门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等74家媒体先后对宜春摄影进行了宣传。
到2013年3月,宜春共有全国影协会员88人、省影协会员145人、市影协会员360人,无论是摄影组织还是创作活动,均居全省前列。
上高县的紫皮大蒜是江西省的名产,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清康熙年间就有记载。上高大蒜有独特的风味,浓香清甜,辛辣而不刺舌。搞碎成汁,呈粘液状,久放也不会变馊。有强烈的杀菌功效,是美味佳肴中极好的调味品。
关于上高大蒜,有段有趣的神话故事。距上高县城东南二十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名叫天山。“山林中有獐鹿狼猿,树上有灵禽白鹤,是个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青”的好地方。山脚下土地肥沃,三个分别名叫天山、茶十、莫坑的小村庄,共居住着二百多户人家。一年天宫中的太乙天仙,又称救苦天尊,相传其为玉皇大帝二侍者之一,配合玉帝统御万类,誓愿救度一切众生。所以救苦天尊以度世下界巡视,发现天山是座名山,就托梦山下的老百姓上山修寺庙,塑菩萨金身。让老百姓逢年过节上山朝拜。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登基,天山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人丁兴旺,安居乐业。谁知乐极生悲,有一年山中出现百年未有的瘴气,百姓轻者头晕目弦,上吐下泻,流红屙血,精神萎靡;重者三、五天死亡。当时请来民间良医,也束手无策,恰妤天宫神仙吕纯阳装扮成游方道士到天山采药,见此情景,便开了一个药方,用王母娘娘的药果服用才能痊愈,用观音菩萨手中净瓶里的水清洒天山瘟疫才能止住流行。老百姓为了求此良药,心急如焚,纷纷来到天山寺庙烧香请愿,献上三牲礼品,乞求神灵降下药果和观音菩萨净瓶水。一曰玉皇大帝上朝,有太乙天仙出班启奏,说天山百姓敬奉天神,其心虔诚。目前天山老百姓遭遇瘟疫,应下界拯救众生,请旨恩准,赐予王母娘娘的药果和观音菩萨的净瓶水。玉帝恩准,太乙天仙来到天山,摇身一变成了个算命先生,将观音菩萨净瓶水遍洒天山大地,不仅瘴气踪影全无,连参天古树上的枯枝也都重新发了芽。大仙又将药果分给病人一人一个,服后瘟病迅速痊愈。他为了让天山的瘟疫不再发生,临走时留下两个药果,老百姓每年九、十月间将药果植入土中,精心浇灌,不久药果就在土面上长出嫩芽,渐渐长成约二尺高的植株。叶扁、色翠、圆梗直立,馨香宜人,十分可爱。这植株每年成熟一次,土内还同时长出约一两重的扁圆形的药果,果形似陀螺,能自己裂瓣分身,繁殖后代。这样每年种植,一直延续到今天。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个算命大仙,就把这种药果叫大蒜。
上高紫皮大蒜,生长快,个头粗,产量高,年平均每亩产量七、八百斤,蒜条三、四百斤。2012年5月22日,江西省农业厅专家组一行到上高县查看紫皮大蒜生产和加工情况,并就上高县紫皮大蒜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检查验收。专家组一行在塔下乡建新村紫皮大蒜种植基地查看了土壤和水源等种植环境,并采集了土壤、水和紫皮大蒜样品,还详细了解了紫皮大蒜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情况。专家组一致认为,上高县紫皮大蒜的地域范围、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因素、生产技术要求、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等符合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要求,现场验收予以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上高县紫皮大蒜地理标志的申请成功,对于上高县特色农业品牌的开发和原产地保护都有重要意义。
钟传(850~906),唐上高白土下团九峰(今田心镇)人。钟传年少时英姿倜傥,以勇毅闻于乡里,曾经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当时农民起义军爆发,为抗击农民起义,当地民众推举钟传为首领,聚万人在末山的九峰,自称高安镇抚使。后因镇压王仙芝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刺史。中和二年(882)钟传又率兵赶走江西观察使高茂卿,并占领了洪州(南昌),唐僖宗提升他为江西团练使,继授予镇南军节度使检校太保中书令,后又封为南平王。主政江西20余年,重视文化教育,又各州县不乡贡,并大力奖拔人才,因此晚唐诗人江西者居多。
钟传崇佛,因微贱时每受高安上蓝山和尚令超禅师的器重与礼遇。中和二年,钟传奏请于洪州建寺,迎令超禅师居住,寺名沿用高安旧名,曰“报国上蓝寺”。并捐上高九峰山故宅辟为寺院(今上高名刹崇福寺)。其还在上高武泉山创建普济寺,宜春蟠龙山创建蟠龙禅院。禅宗曹洞宗开山鼻祖良价有本寂、道膺两大弟子,一居宜黄曹山,一居永修云居山,钟传再三降使迎请本寂,又为道膺奏请紫衣、师号,号分别为法轩大敞、玄教高敷。崇佛,凡出军攻城,必祷佛而行,不忍妄杀。天复元年(901),钟传兵围抚州,城内突起大火,诸将请急攻之,钟传曰:“乘人之险,不可!”乃祷告火神弗为民害。抚州守将闻之,谢罪听命。钟传兵不血刃,收复抚州。传为佳话。在刀光剑影的乱世之秋,独能博得“旌旄影里一文侯”的称誉。钟传的儿子匡时、匡范,分别为袁州、江州刺史,势力雄厚,盘踞江西达30余年。
方会(992~1049),俗姓冷,世号“杨岐方会”,袁州区人,杨岐宗创始者。自幼机敏,不喜读书。后在官府做事不力获罪,逃到筠州九峰山(今上高末山),在崇福寺落发为僧,法名方会,时年20岁。四处拜师,心领神会。时楚圆禅师驻住袁州南源山,遂往依止。随侍多年,终悟玄旨。后辞别楚圆,回到九峰山。庆历年间(104l~1048),应袁州道俗所请,住持袁州杨岐山普通禅寺(在今萍乡市上栗县)。
方会在杨岐山举扬临济宗风,博采众家之长,在门庭施设上融合临济、云门两宗风格,又吸纳天台宗、华严宗的思想,开创了“杨岐宗”,成为禅宗“五家七宗”之一。杨岐宗一经创立,便得到了习禅者的认同,也使得已呈衰落之势的临济宗重新振起。又经过几代弟子的弘化,风行于天下。南宋以后,杨岐宗作为临济宗的正统,承袭了临济宗的名号,成就了“临天下”的盛况。
庆历六年(1046),方会离开杨岐山,迁住长沙云盖山海会寺。三年后,在海会寺圆寂,建塔于云盖山。
南宋庆元五年(1199),日本泉涌寺僧人俊芿到杭州径山,从师杨岐六世禅师元聪受法。不久又有日僧辨圆亦到径山,嗣法元准师范,回国后成为日本东福寺开山祖师。由此杨岐宗相继传入日本,至今为日本佛教大宗之一。
李乔松(1826~1847),女,原名瀛洲,上高县人。其父李含芳,原任清布政司理问,家庭富裕。乔松聪慧好学,善作诗文。19岁那年,宜丰卢小山路过上高白鹤亭题诗一首:白鹤山人白鹤携,亭名白鹤山人题。山人白鹤今何在?剩有孤亭峙短堤。“过客多记诵之”,一时流传遐迩。乔松暗喜:“此才人也。”于是,乔松与卢小山结了婚。婚后,乔松侍奉双亲,与小山挑灯夜读,教小姑读诗作画。不久,小山离家往县城入学,夫妻惜惜相别,依依不舍,但分别之后书信诗词,往返酬唱,互相勉励,倒也情意拳拳。可惜新婚不到两年,乔松即于产后病逝。遗有《和鸾集》6卷,后由于兵祸,遗稿散失,仅存《感别》等几首诗,以及断句数联。同治庚午《新昌县志》,为乔松立传,称她为“才女”。
光绪二十四年(1898),有些残缺的诗稿被20岁的孙儿卢荣光整理补正,编辑成册。鉴湖女侠秋瑾有幸得以见到这本诗集,大加赞赏,以为“吾国乡邑有此才女,女学尚未坠地也”,欣然命笔,题《沁园春》一首:“一卷瑶章,看向窗前,凝芬齿牙。羡联吟才敏,齐驱道韫;唱随福大,得傍秦嘉。好句同搜,奇文偕赏,侥幸如洵足夸。有多少,遇王郎天壤,辜负才华。词佳彩笔生花,恍似见,披笺对碧纱。笑唾残绒缕,闲评花柳,拈来古调,细谱琵琶。定韵楼空,掌书仙去;莫是昙花坠劫耶?生修得,此龙孙挺秀,兰玉森牙。”1937年卢姓编修族谱,将《和鸾集》刻印行世,把秋瑾题词放在卷首。乔松《自题画尾》诗一首:“游鱼一寸二寸,茅屋三家两家,处士林间试墨书。童竹里烹茶。天气半晴半雨,陇亩半横半斜,却笑田间馈妇,满头遍插黄花。”诗情画意,相得益彰,是农村风光的真实写照。
黄贤度(1907~2003),上饶市人。原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毕业。1936年到湖南,在湘黔铁路工程局芷江材料厂工作并加入国民党。1938年6月在南昌市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初,在共产党的支持下,国民江西省政府任命黄贤度为上高县长(黄为隐蔽在国民党内部的中共特别党员)。中共江西省委当即借这个机会,派遣了一批干部到达上高,利用合法身份,开展对日斗争。与此同时,为了加强上高的力量,中共江西省委决定,通过另一条途径,派出原在省政训处和保安团工作的地下党员胡兴渐、瞿文渊、李文修、余长福等十几位同志一道到达上高,并组成党支部,胡兴渐任党支部书记,与黄贤度单线联系。此外,上高地下党组织成员还有来自奉新、吉安、泰和等地的中共党员,如高俊等。为了推动抗日军队和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活动,党支部以中共中央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行动原则,大力开展了抗日宣传。
1941年3月,侵华日军集结6.5万余重兵、100余架飞机,以赣西北的上高为中心,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扫荡战,即上高会战。会战之前,中共地下党全面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决定由黄贤度及时向参加会战的中国军队最高指挥官、第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反映上高人民强烈抗日的情绪。上高县政府平时对群众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驻军也对官兵进行了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鼓舞激发他们不当孬种、不做亡国奴的抗日情绪和英雄志气。黄贤度还通过地下党和进步青年把各处的短枪集中起来,组成了突击队,并深入敌后,进行侦察和锄奸工作,并对特务分子加以监视,防止他们破坏捣乱。
会战打响后,黄贤度、瞿文渊等12名共产党员,发动了 3万余名群众,冒着枪林弹雨,夜以继日带头从事运送弹粮、维护治安、救护伤员、架设电线、抢修浮桥、担任向导、慰问将士等战地服务工作,黄贤度还亲自组织慰问队冒着生命危险到前线慰问,并提供大量军粮和食品,保证了作战部队的需要,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为上高会战取得打败装备精良的日军两个师团和一个混成旅团的精锐部队,毙伤日军2.4万余人的重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战争期间,黄贤度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新中国成立,历任上饶专区公款公产清理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劳动局秘书长、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省劳动就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民革省三、四、五届副主委、秘书长;六届常务副主席,民革中央三届候补委员,四、五、六届委员,省一、二、三届人大代表,五届人大常委。省六、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还是省政协二、三、四届常委、副秘书长。2003年8月20日因病在南昌逝世。
汪祖美(1915~1993),上高县人。1930年5月参加红军,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至五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到陕北后,任甘肃独立二团团长。抗战爆发后,他先后任陕北红二十九军三团副团长兼参谋长、1团团长、甘肃留守兵团三八五旅七团参谋长等职,主要担任保卫党中央机关的重要任务。出色完成作战、训练、生产及保卫党中央安全的任务。解放战争时,任辽吉军区第二分区十六团、独立第三团等部队任团长,为巩固和发展东北革命根据地,率部清匪反霸、作战训练、筹措粮款等发挥重要作用。1948年7月,任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第三支队副支队长。为配合东北野战军夺取辽沈战役胜利,完成了保障军运,抢修松花江铁路大桥等艰巨任务。辽沈战役胜利后,入关沿线抢修北宁、津浦等铁路,为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夺取解放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解放后,1950年8月任铁道兵团第一师代理师长。同年11月率部参加抗美援朝,在保卫铁路运输线的激烈战斗中,深入一线指挥;铁路随炸随修,粉碎敌人“绞杀战”,战胜特大洪水,保障铁路畅通,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建立卓越功勋。1954年7月任铁道兵第一师师长。1960年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1年6月任第二铁道兵学校校长。晋升为少将。1963年4月,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参谋长、顾问。1993年2月17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