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攽

      刘攽(1023~1089),字贡夫,别号公非,宋代著名史学家。樟树市黄土岗人,刘敞弟。出自诗书世家,祖父刘式,南唐时举进士,入宋后,官至刑部郎中。父亲刘立之与叔伯4人俱举进士。 

      刘攽与兄敞同举仁宗庆历六年(1046)进士。历仕州县20年,始为国子监直讲。熙宁五年(1072),判尚书考功,同知太常礼院。因考试开封举人时与同院官争执,为御史所劾。又因致书王安石,论新法不便,贬泰州通判迁知曹州。不久,又任兖州、亳州、蔡州等知州,官至中书舍人。

      刘攽邃于史学,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为副主编,专职汉史,《资治通鉴》共294卷,刘攽修了184卷,所引用史料有322种书籍,浩瀚的资料搜集、考证、取舍等大量工作,多为刘攽所做。刘攽同时还负责战国秦汉部分编写,还为司马光删定《前汉记》、整理《后汉记》和《魏记》,并起草魏至隋部分。司马光高度评价刘攽“研精极虑,穷竭所有,夜以继日。编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挟擿幽隐,校到毫厘。”为人称诵。为完成中国最伟大的史学经典,功不可没。 

      刘攽、刘敞与敞之子刘世奉合著《汉书标注》,世称三人为“墨庄三刘”。“墨庄刘氏”被奉为古代家庭教育典范。刘氏卒后,家中除藏书千卷外别无财产。其妻指藏书对子女曰:此乃“墨庄”。将诗书作为家产教子女传承。刘攽学识渊博,与兄刘敞齐名。欧阳修称其“辞学优赡”、“记问该博”。苏轼在草拟刘敛任中书舍人的制书中称赞他“能读坟典丘索之书,习知汉魏晋唐之故”。刘攽著作极为丰富,除了《资治通鉴》外,自己独立完成的著作还有100余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史学著作有《东汉刊误》4卷、《汉宫仪》3卷、《经史新义》7卷、《五代春秋》15卷、《内传国语》20卷等多种。

      刘攽也是宋朝的著名诗人和文章大家。他的诗歌风格较为生动,与欧阳修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他的文章更受到同时代的曾巩和后来的朱熹等人的高度评价。他的诗文由后人结集汇编成《彭城集》40卷。又著有《公非集》60卷、《文献通考》及《文选类林》、《中山诗话》等,并行于世。附其诗二首: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水仙花》

      早于桃李晚于梅,冰雪肌肤姑射来。

      明月寒霜中夜静,素娥青女共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