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本
杜本(1276~1350),字伯原,又称“清碧先生”,樟树市人。《元史》将其列入《隐逸列传》中,是一位不愿入朝为官的大学者。杜本博学多才,手不释卷。天文、地理、历法、数学无不通究,经史、诗文、声韵、书法莫不精工。曾向朝廷献《救荒策》,朝中大臣阅后大惊,称之奇才。当时许多大臣,武宗、文宗皇帝都先后请他到京城做官,他都不同意,而是隐居山林。
杜本著述颇丰,有《四经表义》、《六书通编》、《十原》、《清江碧嶂集》等。其所编的《五声韵》,自大、小篆至分、隶、真、草,以至外蕃书及蒙古新字,靡不收录,题曰“华夏同音”。在中国文学史上,杜本所编的《谷音》是很重要的诗歌总集,所作多为对宋室衰亡的忧愤、悲凉,风格雄浑。
如同中国许多古代知识分子一样,不从政“济世”,便从医“救人”。杜本为我国传统医学作出过卓越贡献。其所修订编纂的《伤寒金镜录》,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舌诊专书。该书“察舌辨症”,绘以36图。为历代医家多推崇。杜本之后,虽有人将舌诊推之于130余图,然明代著名医家薛立斋认为:“汇而观之,不简不支,取杜氏36图足矣!”
杜本湛静寡欲,沉默少言笑,与人交往尤笃于义。有贫困而无以养亲、无以求学者,皆济之。贤士名流皆乐于与其交往,时号“儒林四杰”之一的柳贯及著名诗人张翥与其友谊甚厚。浙东宪府照磨詹景仁,武夷人,特地在武夷山买房置田,请杜本入山长住。隐居于武夷山的杜本不忘故土清江。其《清江渔隐》一诗道:“山下白云缥缈,水边绿柳依稀。记是清江旧隐,行人今已思归”。杜本还在武夷山幔亭峰下筑“怀友轩”以怀故人。
杜本隐居武夷山,前往求学者甚多。载入《明史·文苑传》的明初著名学者陶宗仪、南仁、南智等,都是杜本在武夷山所收的弟子。
元顺帝至正三年,诏修辽、金、宋三史,丞相脱脱为都总裁官。其时,朝廷决定从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中各选拔一名处士参与修史,杜本以南人处士征诏入京,授以翰林侍制、奉议大夫,兼国史编修官,行至杭州,称疾固辞。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了一件元代银器,名曰:“龙槎”,制作于至正五年,制作者朱碧山系渭塘人,是一只造型奇异的酒杯。器身为一段苍古屈曲的桧柏树干,中空,可盛酒。树下坐一老者,身衣道服,鹤发皓须,右手持书披阅,左手斜欹树身,神情怡然,俨有隐士风致。槎尾刻“龙槎”二字,槎下腹刻“百杯狂李白,一醉老刘伶,知得酒中味,方留世上名”诗一首。杯口下刻“贮玉液而自畅,泛银汉以凌虚”,并署名“杜本题”。这是一件稀世珍宝。1988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国宝欣赏100种》,选录了全国博物馆(包括台湾故宫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末的馆藏珍品100件,这件银龙槎便以“国宝”而位居其列。被奉之为“国宝”的银龙槎,拥有如此身价,除其制作出自元代著名工匠朱碧山之手外,另有点睛之笔是元代著名学者杜本在龙槎上留有题款。龙槎上的老者很可能是朱碧山为杜本的造像。杜本至正十年(1350)逝世,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