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钟
况钟(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自号龙冈,靖安县人。明代著名清官。况钟自幼聪颖,刻志于学,秉心方直,律己清严,习知礼仪,处事明敏。明永乐四年(1406),况钟被靖安知县俞益聘为礼曹吏员。9年后,又经俞益把他推荐给礼部尚书吕震。经吕震启奏,况钟被补为仪制司主事,领正六品俸。其间由于办事认真,处世谨慎,深得皇帝中意,9年后又被晋升为本司正四品郎中。此后凡册立后妃、帝女下嫁、诸侯来朝、四夷晋见,况钟都办得十分精当,赏赐有加。尤其是洪熙元年(1425),皇太子朱瞻基在南京谒孝陵时,得到仁宗朱高炽病危的消息,要迅速赶回北京去,况钟随轿伺奉他日夜攒行,给他留下了好的印象。
洪熙改元,况钟被诰封为奉政大夫。宣德五年(1430),宣宗朱瞻基因江南九郡赋重,弊政横生,为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其统治,诏况钟出任苏州知府。苏州为东南大郡,奸臣恶霸称雄当地,历任郡守为之棘手。况钟到任后,除弊兴利,不遗余力。他首先惩办奸吏,裁汰冗员,一举撤免庸懦无能的官吏孙福等10余人,革除圩长、圩老9000余名,拿下贪赃知县任豫等5人,整饬了吏治,破除了阻力,为全面推行“益国利民”的惠政铺平了道路。接着,他大力倡修水利、减重赋、废苛捐、招复流民。是年,他上疏请核减苏州府官田税粮721600石。在况钟的力争下,每年减粮米1622900石,并永为定制。至于民间积欠4年以上官粮及马草等项,计米260余万石,况钟“请以轻折钞完纳。初未允,后尽除焉”。他还奏免充军籍者162人,役止终身不累及子孙者1420人。他在任期内,召回流民36670户,183000余人。他又设立济农仓,储粮160万石,赈贷饥民,每当青黄不接时,主动借给断炊农民每户口粮2石,秋后免息归还。再者,他秉公执法,清积案,平冤狱。他每日轮治一县事,未及一年,就勘问过轻罪过重囚1520余名,使吏不敢为奸,民无冤抑。况钟得到1府7县广大民众的爱戴,呼之为“青天”!
况钟治苏9年任满,例应上调朝廷,而苏州府士民张翰等13000人联名向直隶巡抚按察使张文昌上书,恳请转奏朝廷,乞求况钟连任。明英宗朱祁镇准奏,况钟以正三品按察使衔留任苏州,又干了4年。
况钟为官清廉,三餐佐饭,仅一荤一素;身居简室,未铺设华糜之物。他在饯别苏州父老诗中写道:“检点行囊一担轻,长安望去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正统七年(1442)十二月,况钟卒于苏州,享年60岁。他死时苏民痛哭罢市。他的灵柩从运河运回故乡时,十里苏堤上站满了祭送哭奠的人群。之后1府7县都建况公祠,百姓家中均立况钟牌位祭祀。况钟不仅为官清廉,文学诗作方面也有建树,后人将其文稿编成《况太守集》。1956年,昆曲《十五贯》上演后,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推荐观看,况钟的清官之名享誉全国。周恩来总理曾对这个曲目有过精辟的评点:“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况钟的遗体一直安葬在靖安县高湖崖口的神仙山上。1983年,在他诞辰600周年之际,靖安县人民政府在县城东郊风景秀丽的登高山上(今况钟园林内)重新为况钟造墓,并建“清风亭”,以后又出《清风集》颂其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