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

      张勋(1854~1923),字绍轩(又作少轩),号松寿老人,清末奉新县南乡(今赤田镇赤田村)人。出生农家,8岁丧母,12岁丧父,15岁入富家做牧童,后转书童。光绪十年(1884)在长沙投军,后随部入广西参加中法战争,隶广西提督苏元春部。十一年,因在镇南关大捷中战功卓著,官升参将。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四川提督宋庆调驻奉天。二十一年(1895),至天津投靠袁世凯,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行营中军督练处总务长。二十五年,率部随袁世凯前往山东镇压义和团运动,升至总兵。二十七年(1901),调北京,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帝的扈从,升任提督。

      宣统三年(1911),张勋任江南提督,统率江防营驻浦口。10月,武昌起义爆发,张勋奉两江总督张人骏之命,率江防营入南京,戒备第九镇新军,顽抗革命军,被清廷授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12月,张勋被江浙革命联军击败,率残部北逃至徐州。56-2.png

      1913年,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张勋所部被编为武卫前军,驻山东兖州。为表示其仍效忠于清室,禁其部卒剪去发辫,故所部被称为“辫子军”,张勋因此亦被称为“辫帅”。二次革命中,张勋奉袁世凯之命,率部往南京镇压讨袁军。9月攻占南京,就任江苏督军。纵兵抢掠,屠杀民众数千人。旋被袁世凯授为定武上将军。12月,转任长江巡阅使,移驻徐州。1915年,袁世凯称帝,张勋因拥戴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公爵,但内心仍一意维护清廷。 

      1916年袁世凯死后,张勋等北洋军阀将领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策划清室复辟。不久,张勋就任安徽督军,北洋军阀势力扩充至十三省同盟。1917年3月,张勋在德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下,积极进行复辟准备。5月,张勋在徐州召开第四次督军团会议,公开提出复辟主张。同年6月,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间发生“府院之争”,争相拉拢张勋进京调停。张勋趁机联合康有为等保皇党人,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3000余名“辫子军”入京,解散国会,赶走黎元洪。6月30日,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7月1日,张勋与康有为等拥立溥仪复辟,重新建立皇政,被任为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史称“张勋复辟”。12日,张勋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避入荷兰使馆。溥仪退位,张勋被通缉,继而逃到天津德租界内。次年3月,北洋政府对洪宪祸首和辫帅复辟案犯均一律实行特赦。张勋获自由后,一直蛰居天津德租界6号(今河西区浦口道6号)寓所。56-3.png

      1923年9月12日,张勋因病在天津逝世,享年69岁,溥仪谥“忠武”。应张勋生前要求,在他去世后,家人将他葬在故乡江西奉新县冯川镇不远的陶仙岭上。张勋在去世之后,家人给建造的墓十分宏大,后来,张勋的墓还被盗墓者挖掘过。文革期间,是盗墓最为严重的一次,破坏了张勋墓的构造。后来,张勋后人集体出资,又重新对张勋墓进行修葺,这才得以完整的保护下来。

      张勋为人尚忠义,讲义气。发迹后,有过许多义举:捐款在北京创建江西会馆、奉新会馆和南昌府会馆,资助在京的江西籍学生和贫苦人士,捐资修筑从奉新县城至南昌的公路,捐款在潦河上建起了两座花岗石桥,委托堂弟张芝珊对县内主要河、港、桥进行整修,改木桥为石桥。还在奉新设有赈济房,用田产、粮款救济家乡的灾民和孤儿寡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