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平
杜平(1908~1999),万载县黄茅镇人。贫农家庭,少年聪颖好学,获公助金完成了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业,后考入湖南长沙群治大学。中学时期就接受进步思想,1929年冬参加农会,1930年4月参加红军,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六军、红三军宣传科科长,红三军军政训练大队大队长、军医处政治委员,红一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无线电队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攻打文家市、长沙、吉安、漳州、水口等战役和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以及长征。1936年3月起,任红三十军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东征和西征,胜利完成了掩护红军主力回师陕北、迟滞国民党军西渡黄河和保卫党中央机关安全等任务。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留守处副主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警备第三团政治委员,警备第一旅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秘书长。解放战争前夕任中共旅大市委组织部部长,创办旅大建国学院,并兼任副院长。1946年12月,杜平又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秘书长兼组织部副部长,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长。参加了三下江南、辽沈、平津、衡宝等重大战役。
解放后,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政治部主任。1950年10月,首批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党委常委,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朝鲜停战委员会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党委副书记、书记。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参与领导了志愿军入朝作战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及防御作战初期的政治工作,参与领导和直接参加了停战谈判。入朝之初,他亲自撰写政治动员令,提出打好出国第一仗的口号。1951年1月,主持创办了《志愿军报》。为了从政治上保证战役的胜利,他提议并主持了首批释放美李战俘的工作,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的政治影响,受到了毛泽东的表扬。同年11月起,奉命参加在板门店举行的朝鲜停战谈判工作,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以后,又主持了释放和交换战俘工作。先后荣获朝鲜一级国旗勋章两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
1954年4月,从朝鲜回国,先后任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在沈阳军区工作期间,最早提出在部队中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他亲自组织雷锋事迹展览会和话剧《雷锋》的创作,为雷锋事迹向全国宣传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直至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便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1963年3月,在南京军区工作,他十分关心“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建设,多次到该连视察和蹲点。他还组织总结推广了“军民联防模范连”、“勤俭创业修理连”和郭兴福教学法等先进典型,为部队树立了学习榜样。杜平对家乡的建设一直很关心和支持。历任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逝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