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宗教

>>高安凤仪书院

高安凤仪书院

      凤仪书院位于高安市凤山东侧,系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府杨仲兴捐廉倡建,亦延名师,立课程,相与讲学其中。据清同治《高安县志》载:凤仪书院位于“府署后,凤山侧”,即现在的碧落山东侧高安师范校址。在红墙绿瓦的洞门顶上,横嵌着一块石刻碑牌,“凤仪书院”四个涂漆红字遒劲有力。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关于凤仪书院,这也许就是这块石碑的历史留存罢。

      凤仪书院是因苏轼、苏辙、刘文成(刘伯温)等名士而得名,象征凤鸣朝阳之瑞祥而引百鸟朝凤之喜庆。凤仪书院为瑞州太守杨仲兴倡导所建,养学资金来自高安、上高、新昌(宜丰)等三县府衙置办的田亩、竹山,其性质当属官办书院。书院以程朱理学为研学根本,以筠阳书院旧制为办学模式。

      宋元丰间(1078~1085)苏辙被贬高安,其兄苏轼来高安探望。苏辙与云奄、聪慧在迎接苏轼时,谈到做了同一个关于五祖戒禅师的梦,故书院生员住房有“同梦堂”之说。沿袭筠阳书院旧制,凤仪书院也设文化堂、会讲堂、同梦堂、诗经堂、书经堂、周易堂、春秋堂、礼记堂,另外还有仪门、正门、书楼、厨房、茶厅等书院建筑。

QQ图片20171124113036.png

      凤仪书院建立后曾多次修整或重建。清道光年间(1821~1851),知府朱锦琮重修。咸丰年间(1851~1862),太平军攻入瑞州府治,书院被毁。同治九年(1870)九月,知府黄廷金率属捐资重修,并书“凤仪书院”石匾额于院门。同治十二年(1873),江西巡抚刘坤一颁发存院书籍共计3274卷。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清廷颁布兴学诏书,要求书院都改为学堂,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切实整顿外,指示各省所有书院在省城的都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属州的都改设为中学堂。凤仪书院为瑞州府属书院,所以改为瑞州府合府公共学堂。宣统元年(1909),瑞州府合府公共学堂改称瑞州中学堂,附设师范科。后日寇侵略中国,凤仪书院为日寇所毁,现仅存清同治时黄廷金所书“凤仪书院”石匾传世。1996年高安师范校庆90周年,石匾东移,额于洞门,并撰联:“凤丹羽秀书儒诗染,仪正行端院萃府菁”,对联嵌入“凤仪书院”四字,古雅浑朴,引人深思。

      史料记载,由于凤仪书院请名家讲学,一时名声大震,学子云集,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戴震在《凤仪书院碑记》曾写道:“……相语以道德,相勖以躬行。”道出了学以致用的观点,他同时又说:“六经之文,邃深而博,大学焉者,各有所至,或履之为德行,或抒之为文章,或措之成丰功伟绩,如八贤、如二苏之卓卓著乎!”

一如戴先生文章所说,青年学子学“六经”,以苏轼、苏辙、刘基等历史名人为榜样,亦或独善其身,亦或兼济天下,立言、立功、立德,真正做到“大学”者,有大德、大爱、大功……这也许就是高安为什么被称为“才子之乡”的秘诀所在,也许就是凤仪书院的文脉传承所致。 

      在高安,人们都知道有名的高安中学和高安师范(现宜春学院高安校区)。却不知道,这两所名校,其前身是清朝乾隆年间创建的凤仪书院,更不知道这所古老的凤仪书院是由当时落榜生游谟烈具体操办创建的。

QQ图片20171124113046.jpg

      游谟烈,讳衍,字旦成,高安市黄沙岗镇湖田村石泉游村人。史料记载,游谟烈身材魁伟,文武双全。少时臂力胜人,清雍正癸卯时,弃儒业,练弓箭,技艺娴熟,童试前茅。“甲辰年春入第三。之后两年再试获冠军武库生”。他文才更好,会馆荐他,他又弃武从文。后又由于考试格式违规落选,游谟烈仍不气馁。落榜后入游氏会馆任教,创办教育至老不倦。“学尊孔孟,理探程朱,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圣圣相传之道,均悉会于心,阐为文章,深入浅出,声价重若连城,鸿才大略,名噪城乡。”游谟烈喜做善事,修桥建庙捐银占鳌头。清同治年《高安县志》载,他“常与当代名宿订道义交,又每遇事关文教陬慷慨兼领,矢公矢志,经营尽善”,清乾隆庚辰年奉府宪杨仲兴命,创建凤仪书院,“办公踊跃,不日造成告竣”。“壬午年又奉府宪卢公命,重修试院考棚,又踊跃向前,迅速落成,受到隆礼奖功”,称他是“建凤仪书院,修试院考棚皆卓卓可称者”。凤仪书院建成后,成了当时全县14所书院之佼佼者,游谟烈请名家讲学,一时名声大振,学子云集,培养了一大批人才。高安中学、高安师范最初就创办在凤仪书院。清瑞州知府黄廷金太守所书“凤仪书院”和“试院”两块石匾,仍相嵌在门楣上。这不能不说是落榜生游谟烈之功。游谟烈为高安的文教创造了辉煌,是落榜生的榜样,平民百姓的楷模。

      有《凤仪书院碑记》,清朝著名学者戴震撰:

      瑞州旧有筠阳书院在南城,奉宋之周子、二程子、张子以暨朱子、陆子,而明王文成亦与焉,号七贤。今太守杨公守兹郡,阅二载,百废具举,闵其即於堕弛且地隘,乃徙建北城高广地,地故为祀周节愍公址,祠废,碑识犹存。太守因以列七贤中而八,又筑后楹,奉眉山二苏氏如旧制,苏刘盖尝当官是间,留名贤迹也。于是更以新名,曰凤仪书院。昭昔之日鸣凤之瑞,引为今多士幸际。

QQ图片20171124113056.png

      圣朝之祥,濡毫撰记,凡规画创因既具以晰矣。郡之士,复推本太守意,乞言于余,余曰:往昔所为书院也者,求学士真儒必于此焉。遇盖岁时届其地则儒先酋,酋讲学砥节,相语以道德,相勖以躬行。自宋以来,书院之立咸若是。於其崇七贤,厥指可得而度。今贤太守爱民重士,兴学校,育人材是任。稽旧时书院迁而新之,聘师置弟子,期之以通经蓄道德,所以储士待国家之用,以称朝廷造士以经术之意。然或谓今之书院,萃诸生,课文辞,上下而已,胝昔之求学士真儒也。异则大不然。夫士不通经,则材不纯;识不粹,不足以适于化理。故用经义选士者,欲其通经,通经欲纯粹其材识,然后可俾之化理。斯民克敬其事,供其职方,虞夏商周之盛也。士升以德,其后不能不以言取徐觇其德者,势也。虽以言取,苟务于言之当,非通经蓄道德弗能也。由有道德而能文辞者,源而往者也。觊文辞当于理进,而慕于道德者,泳沫以游源者也。若是,何岐于今昔哉!六经之文,邃深而博大,学焉者各有所至,或履之为德行,或抒之为文章,或措之成丰功伟绩,如八贤,如二苏之卓卓著乎。前多士知仰而法之,则贤太守劝励鼓舞之盛志在是也欤!在是也欤!多士其以余言归而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