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脱胎漆器制作
袁州脱胎漆器是中国四大漆器之一,始于东汉,盛于明清,扬名于民国,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有着悠久历史的袁州脱胎漆器是深受当地人所喜爱的一种手工产品,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袁州脱胎漆器造型美观,轻巧玲珑,色泽明丽,光亮如镜,不怕水浸;耐温、耐酸、耐碱、耐腐蚀;使用时间愈久,光泽愈发光亮。
袁州脱胎漆器具有造型美观、色泽明丽、图案装饰多样、风格古朴典雅、经济适用、不怕烫、不怕浸、不易破裂等特点而闻名国内外。其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设有作坊进行生产,清代作坊数量大增,至民国时期,脱胎漆器的生产已初具规模,花色品种大大增加,装饰工艺也达到了较高水平。据《江西省情汇要》(3-132页)记载:“袁州脱胎漆器明代就设有作坊,清康熙年间作坊大增,1909年曾在南洋赛会上获银质奖”。南洋即现在的新加坡,南洋赛会是当时一种国际性的博览会。由于过去使用不锈钢等制品少,而脱胎漆器有不易摔坏等特点,被军队等喜欢,几乎每一个军人都使用过。而且全国当时也仅有江西、福建、四川等几个省有此行业,因此名震海内外。
袁州脱胎漆器的生产纯属手工操作,先制成模型,再以棉布、绸布、夏布裱在模型上,涂上调配好的液漆,待阴干后脱下内胎,然后填灰、上漆,再进行打磨、推光、 装饰,前后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制成。现在,袁州漆器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漆器、瓷器、铜器、银器、玉器、景泰蓝等制作工艺熔于一炉,并采用金银镶嵌、刻漆、雕填、彩金花、磨漆画、“赤宝沙”、“绿宝沙”等多种加工技法,生产出的脱胎漆器各呈异彩,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传统的袁州脱胎漆器是用漆灰作为黏剂,将生漆与石膏粉、桐油、水等材料按照一定比例调成糊状漆灰,并把漆灰涂在夏布上,然后将夏布裱在制好的模型上,待其阴干后将坯胎脱下,即所谓脱胎。坯胎经十几道复杂的手工操作程序,最后抛光装饰而成。
脱胎漆器的制造,时间周期长,环境条件要求严格,相对湿度较高,一般温度在20℃左右,工艺精细,可谓巧夺天工。它的主要产品有:大中小花瓶、果盒、茶具、印泥盒、茶叶盒、首饰盒、托盘、脱胎雕漆、脱胎版画、脱胎生肖工艺品等数百种品种。它集所有中国漆器之精髓,继承千百年来传统脱胎漆器制作工艺技术,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是馈赠亲朋好友的首选礼品。
在民国期间,宜春中山路、重桂路一带开有23家漆器店,民国29年(1940),在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上,袁州脱胎漆器被评为特等奖。新中国成立后,袁州脱胎漆器得到了蓬勃发展,1972年组建的宜春漆器厂,成为全国漆器行业15个重点厂家之一,至今仍有宜春袁州传承脱胎漆器厂等企业,文中大部份产品图片由其提供。
从20世纪80年代起,袁州脱胎漆器工艺在师承传统的基础上刻意求新,博采同行业所长,大胆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使产品更具现代气息,在品种上已形成实用、包装、装饰艺术三大系列共有680多个花色品种,艺术品位越来越高,而且还开发出纯粹的艺术品,如挂屏、雕塑、漆画等。杨增彦、熊礼勇等人创作的作品,先后被选送到人民大会堂和国内外展览。1980年生产的“双耳赤金砂花瓶”和“牛耳赤金砂花罐”先后获江西省优质产品奖,江西省轻工业厅优质产品奖和国家外经贸部出口产品品质优良荣誉证书等诸多荣誉。近10年来,袁州脱胎漆器工艺品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大奖15个,1990年,还荣获全国第九届工艺品百花奖评比优质产品奖和全国同行业评比第三名,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品质优良,1985年袁州脱胎漆器被正式载入《中国土特产名牌产品辞典》和《江西特产、风物指南》。
2006年,袁州脱胎漆器制作工艺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