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株山村周家大屋
周家大屋,坐落在万载县株潭镇株山村丁家桥,距株潭镇1.5公里。据了解,此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整座宅子动用大量工匠,耗资巨大,做工历时三年乃成,距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田下周氏族谱、周氏宗源考》中记载说,明末清初时万载黄茅周继德因六世同堂,人口百余,一门雍和,万邑景仰,朝廷树为典范,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封为义门,史称“黄茅义门周家”。继德之兄继烈英年早逝,得一遗腹子金瑚,金瑚生五子:淑仁、淑德、淑芬、淑文、淑彬,五兄弟由黄茅迁居株潭,他们和睦相处,敦厚待人,勤劳节俭,陆续购田置地,后来从事桐油加工、收购与销售,聚集了丰厚财富。为了显赫一方,光宗耀祖,五兄弟共建周家大屋,现在大屋居民50余户分为五房,就是这个缘故。从五兄弟算起至今,大屋子孙已繁衍十一代。
大屋坐北朝南,总体建筑为典型的徽派风格,并排三列五进连为一体,属砖木结构,总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38平方米,大小房间280余间。大屋的地势为前栋略低,后四栋依次略高。前栋主要由两扇大门、大门屏风及一排而开的房屋构成,简洁而不显单调,略低而不失气派。前栋与第二栋之间相距20多米,中间是个砖铺约40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两侧走廊相连前后,沿走廊望去是两个对称的花园。第二栋大门内侧为乐班吹打之地,第二、三、四、五栋中间均靠天井相接,两侧靠廊房相连。第三、四、五栋的中间都是大厅,以第三栋为最大,称为中厅,是先人议事集会的场所,平时中门紧闭,行人从两侧门道穿过,每逢红白喜事、各类大典、迎接宾客,才大开中门。第四栋厅为官厅,主要用于白喜事操办法事。上厅为祖厅,正墙上方挂有“濂溪堂”和“天地国亲师”的匾牌,主要是祭祀拜祖,喜事拜亲的场所。官厅、祖厅上面均为紧缝楼,楼上古为藏书之用,故又称“藏书楼”。屋内各大厅和通道、晒场、花园、活动场地为族人共有,两边廊房及房间都分属各房私产。前后左右房间主要靠四条横巷两条直巷相接,屋内环环相扣,户户相邻,井然相通,设计堪称绝妙。三个大厅主要是屋柱与板壁构成,显得经久坚固,其余房屋大都是方砖、土砖、沙土墙砌成。总计108口天井,大小各异,大的20多平方米,小的仅2平方米,都是前低后高有利室内采光。窗户、窗门或石刻、或木雕、或花格、或菱形、或花鸟虫鱼,变化各异,栩栩如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宅内至今还在使用并畅通无阻的下水系统和很少检修的青灰色瓦面。在那个时代,大宅的下水系统是占有重要位置的。徽派建筑一向重视“四水归堂”,每逢雨时,从屋瓦及山墙上收集的雨水倾泻下来,注进天井中的石槽,然后通过宅内四通八达的下水道,汇入屋外的塘中。200年前的周氏先人眼光超前,在事关生活细节的方面处理上也一丝不苟,令后人受益匪浅。
古人造屋,多讲求“风水”,周家大屋亦然。站在大屋正门远眺,远有浅山逶迤,近有锦江流过,周围是一片肥沃的良田,视野开阔,交通便利。勤耕,不愁衣食;经商,财路通达。屋内采光、通风、起居、通道构造合理,疏密有间。外围有风火马头墙,取水有井和水塘,四置安全,进出方便,确为一方宜居之地,理想宅第。属江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大型清代汉族古民居,和赣南客家围屋,乐安流坑古村,以及云、贵少数民族的民居一样,对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建筑、习俗等有着重要作用。
周家大屋附近还有几个景点值得一看,其一是所谓的“禁山”,就是造屋平整地基时特意人工堆积而成的一座低山,高约四米,方圆五亩左右,外有围墙护之,每逢春夏之交时,有成群结对的白鹭飞入山上的林中繁衍生息,蔚为壮观。二是“月塘”,位于大屋左侧,呈满月形,深1.5米,直径约20米,是造屋时炼“子泥”(砌土墙粘合的泥)而成。塘围用砖块砌之,仲夏之夜,消暑塘边,面对一泓碧水,亦别有一番情趣。三是“老虎塘”,位于“禁山”的左边,面积约3个月塘大小,是当年建屋时做土砖取土而成,因形似老虎而得名。据说这个老虎塘里有口泉眼,可以保持塘中之水长年不腐。除此之外,还有诸如罗汉古松、塾院等,无不凸显着周家大屋的雄风不减、古韵犹存。
随着一些媒体的报道和传播,周家大屋的名气已遂渐为世人所熟知。1982年8月,上海电影制片厂相中了周家大屋的清代古民居风格,来到这里为斯琴高娃主演的故事片《大泽龙蛇》取拍内外景。其后,江西电视台也在此拍摄了《茶女》采茶剧。不少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也多次前来观光研究,对大屋的保存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