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胜古迹

>>樟树筑卫城遗址

樟树筑卫城遗址

      筑卫城遗址位于樟树市玉华山景区北部,大桥乡洪光塘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于1947年10月被发现,是江南印纹陶遗址“核心”地区的一处较为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著名遗址,因“筑城以自卫”而得名。它延续时间长,包括新石器时代、夏代、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六个时期的文化堆积,上限距今约4500年。该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文明时期大型土城之一。

      遗址城垣规模宏大,东西宽410米,南北长360米,周围土城墙最高的有21.8米,最低的也有10米左右,有6个城门可以进出(其中有一进一出二个水门)。遗址总面积147600平方米,遗址内23-1.png有石斧、石铲、陶罐、陶壶等遗物和房基柱洞、方形地窖等遗迹,是江西发掘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经北京大学和省市专家两次发掘,上文化层相当于商周时期,属奴隶社会,下文化层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属原始社会末期,处于父系氏族社会。

      城内有一条内河与外河(古河道)相通,城外东北面是自然河流,南西面是人为的护城河;城内是较为平坦广阔的土地,内河的西南部有祭祀房屋遗迹现象及人工修整较平的大场地(可能是祭祀广场或宫殿遗迹),内河的东北部有3米多的文化堆积,是居住区;城的北面有内城,北城墙的外面有外城,东城墙的外面还有几座陶窑遗迹。城墙修筑的方法是我们的祖先就近从河中捞取沙石与当地的红壤土搅拌(类似现代混凝土),根据自然的地形走势,一层层堆垒,并逐层泼水夯实,其建筑理念延续到今天城市的发展。筑卫城的布局精妙,在远古时期,人的第一需要是水但又怕水,樟树的祖先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赣江和古芗溪河交汇处筑起规模较大的土城,也筑了一条S形堤坝,把水一分为二,一支水往城里面流,解决城里的饮水和交通问题;另一支水往南面和西面的护城河里流,解决南面和西面的防御问题。筑卫城北面和东面有自然河流,南面、西面有护城河;在北城墙的东段外面有外城,里面有内城墙,形成了城中有城、城外也有城;城里面以内河划分,东面是经济中心,西面是政治中心。在筑卫城草坪中有一处隆起约30公分高的小土围,足有100平方米,结构类似于北京的天坛,为圆形建筑。据初步考证,这可能是古城中最大的建筑遗迹,即议事房。议事房位于筑卫城的内河河西,为筑卫城的政治中心。在议事房的西面,有一块较为平坦的长方形草坪。专家推断这草坪可能就是祭祀广场,古代人类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产生敬畏心理,祭祀便成为崇拜活动的主要内容。

      整个筑卫城布局合理,功能齐配,防卫能力强,充分体现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期聪明的才智、非凡的毅力,他们凭藉勤劳的双手开垦了这块肥沃的土地,同中华大地上的先民们一样,创造了樟树的历史文明,一个伟大的奇迹。

QQ图片20171123090748.jpg

      出土的文物:石器有斧、刀、铲、凿、砺石等;陶器有陶鼎、豆、碗、壶、缸等。这些器物的出土标志筑卫城居民当时尚处“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经济为辅的生活。该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使吴城遗址商文化的年代得以印证,是江南地区印纹陶遗址核心的著名遗址,进一步证明这座土城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都有人居住。它和吴城遗址的发现,改写了江南古代文明史,也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为进一步了解江南地区文化全貌,确立江西乃至先秦考古学编年提供了科学的资料。现常有海内外游人和专家学者到此访古、考察。

      筑卫城遗址除了本身出土文化和文物外,还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并流传着许多历史故事。相传在中国原始社会解体之时,黄炎两帝本是亲兄弟,后来为了各自利益发生了23-2.png激烈战争,最后黄帝打败炎帝,从此炎黄合为一家,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那时,盘踞在江淮流域的东夷首领蚩尤根本不把黄帝放在眼里,坚决与之抗衡。传说蚩尤武艺十分高强,他有兄弟81人,全都是人的身体、牛的蹄子,铜头铁额,长着四只眼睛、六只手,能制造各种兵器。蚩尤部族在各地构筑高大城廓,以备大战,各地城垣称之为“筑卫城”。双方大战,蚩尤开初得胜,最后以黄帝胜利而告终。黄帝声名大振,其余部落纷纷归顺于炎黄,然旧城垣依存。

      筑卫城遗址的发现,始于江西省文物考古调查的先驱饶惠元先生(原是樟树中学教师)。1947年,饶惠元老师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在樟树市大桥街道办事处(原大桥乡)洪光塘村的东南土岗,采集大量石器、陶器标本,并发现了筑卫城等古文化遗址,从而揭开了樟树地区人类历史发展之“谜”,发现了江西省乃至江南地区最早的一个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解放初期,饶惠元还写文章、寄文物标本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及一些考古学家看到这些资料,感到江南有这么发达的印陶文化很惊讶。1956年,离筑卫城不远的樟树机场要扩建,推土机要推掉“营盘里遗址”(含四座土城),又是饶惠元告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随即来了一批专家进行考古发掘,进一步揭开尘封的“秘密”。随后,饶惠元被调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郭沫若先生在1963年还为“清江县博物馆”题写了馆名。

      1974年和1977年,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对筑卫城遗址进行了发掘,在这3米多深的发掘探方里出土生产工具有砍伐器石斧50多件,掘土器石锛60多件,刮削器石刀20多件,标志着当时尚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网坠、石镞出土数量较多,说明渔猎生产仍占一定地位;陶器使用已较广泛,有生产工具、炊具、盛食器等,发现陶纺轮50多件,制陶工艺有手制、轮制、泥条盘筑等。由此证明,樟树市境内在距今4500~5000年前已出现了原始村落、原始城市。

      几何形印纹陶是南方古代居民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拍印的方法,在陶器上装饰各种纹样图案。在筑卫城遗址,出土的装饰纹样有圆圈纹、漩涡纹、绳纹、曲折纹、回字纹、方格纹、米字纹等40种以上。专家学者根据各时代的纹样特点,结合其它遗址的材料,加上考古地层学、器形学,初步排出南方古代文化发展的编年序列,揭示出南方古代文化发展史的阶段性和规律性,是江南地区目前印纹陶遗址“核心”地区的著名遗址,不仅在地层上推翻了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三迭层”说法,而且否定了印纹陶在过去被看成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观点。该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使吴城遗址商文化的年代得以印证,改写了江南古代文明史,为进一步了解江南地区文化的全貌,确立江西乃至先秦考古学编年提供了科学的资料。

      樟树市政府于2011年底开始对筑卫城进行保护性的开发,省博物管、樟树市旅游局、文化局、大桥街道办事处联合组建了考古队,对筑卫城遗址进行开发并恢复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