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到东周末期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含恨投汨罗江自杀,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岳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的起源。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民间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而演变成纪念屈原的活动。就这样赛龙舟逐步成为端午节的重要活动和体育运动,但它更多的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1-1.png

      赣中一带是我国最早时兴龙舟的地区之一。出身袁州的唐朝状元卢肇,及第后写有一首观竞渡诗,诗曰:“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首诗在民间很有影响。清代严思浚在《袁州竹枝词》中云:“秀江桥下水涟涟,馆驿楼前浪拍天。艳说状元洲夺锦,洲边人爱划龙船。”

      卢肇的诗说到了唐代赣江或袁河的龙舟竞渡,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则有《竞渡》诗对高安的龙舟赛有过精彩的描述:“使君欲听榜人讴,一夜江波泊岸流,父老不知招屈恨,少年争作弄潮游。长鲸破浪聊堪比,小旗还风殊未收,上胜争先非老事,凭栏高日思悠悠。”1-2.png

      纪实性地描述锦江两岸群众端午节观看龙舟竞渡盛况的古籍,莫过于清人朱航的《锦江脞记》了。“筠俗五日,锦江竞渡,两岸妇女,观者如芙蓉映水。筠州竹枝词云:好是日高风定后,香薰两岸活芙蓉。盖纪实也。”连妇女也倾城而出,何况男人。江深水阔的丰城,民间历来酷爱划龙舟。旧时,农历四月二十日即时为龙船下水日。下水前一夜,安浆插旗、点烛敬香,擂鼓鸣爆。并选一未婚青年,手举干草火把,从船头跑到船尾,众人呐喊助威,以张声势,进行隆重的祭船仪式。次日下水。开划前敲锣打鼓,“标手”(划船手)列队站齐,合念祝词。有“初一划,初二歇,初三、初四划到节”之说。

      说到民间对划龙船的酷爱,恐怕要数上高、宜丰锦江一带的村民别出心裁。他们弄出了一个中国民俗事象中罕见的节日——“端阳副节”。这个不见正传的“副节”,在上高斜口、宜丰石市一带被定在五月十三日。

   “端阳副节”缘何而起?因为乾隆五十五年端午,上高况、严等姓争斗龙舟,互相殴击,以致溺毙多人,酿成大案。次年三月初十日,县令刘逢奇颁布《谕禁端午竞度文》,为“以杜事端”,严禁端午竞渡,下令拆毁各船,并将禁令勒之以碑。但是上高百姓不象那位迂腐的知县那样因噎而废食。他们想出了一个既不违禁又要划船的对策,这就是端午之后再加一个“副节”,过把龙船瘾。这只是一种推测而已,不管怎么,“端午副节”毕竟以其地方特色而丰富了我国的民俗文化。

      丰城小港镇各村的龙船,有在端午节前划船走亲的习俗。船到本村出嫁女子的婆家村庄,女子夫妇要站在岸边鸣爆欢迎,并为龙船献上三支“标”,“标”是用一杆青竹挂上一条红绸做成的,插在龙头、鼓架和船尾上,以添风采,俗称“送标”。“送标”完毕,请划手们上岸吃茶,俗称“吃标”。有进几家女子联合请划手们到家中喝酒吃面。并趁机将未婚小伙子介绍给婆家的姑娘,以图做月老红娘。高兴时,还留下娘家龙船,与婆家龙船进行友谊赛。故端午节又是一个村里间联谊节日。1-3.png

      新中国建立后,宜春市各地都不同程度开展龙舟竞渡活动,当然端午节最为活跃和壮观,但碰到大型运动会时也会举办龙舟竞赛活动。高安颇有特色,高安连续参加了全国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屈原杯”龙舟赛,各届成绩均名列前茅。1991年高安龙舟代表女队,还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龙舟赛,荣获了女子组全部两项冠军。高安打制龙舟时,要请打制龙舟的木匠举行祭祀仪式。待新龙舟做好后,须将龙舟顺转过来,再用红、黄、蓝、白、黑5种颜色叠成的五彩布分别钉在龙舟头的两边,捉一只大公鸡割开鸡喉,对准龙舟的中心主梁点鸡血,俗称此为“祭梁”。祭梁之后木匠须唱彩词:“一进船头生百福,二进船头状元红”等吉利语。等吉利话讲完,东家须付给唱彩词的木匠一个红包,以谢他的良好祝愿。高安按传统的习俗规定,制好的龙舟和参赛完的龙舟由各庙会或龙王会管理,每年从农历四月开始,划龙舟的参赛者所在的“龙王会”便会抬着“龙王爷”(为木雕)到邻里募捐,募捐回来后要将“龙王爷”放置在祠堂当中,由抬龙王的人依次朝“龙王爷”烧香叩拜。各村所募捐的钱和谷物留待端午日龙舟赛时用。高安的龙舟有4种规格:大号、二号、三号、小号。无论大小龙舟,其正前方有一半圆形的兽面挡板,一般刻成狮子头像,俗称为“吞口”,另外再给龙舟装上用樟木雕制的龙头,龙头和“吞口”上都刻有“王”字。龙舟全用杉木制成,按规格分成9、11、12、13舱,龙舟尾成尖状而高高翘起,另还有插着画有花纹的条形木板。

      每年五月初一,参赛龙舟下水训练。按旧俗,龙舟下水前要设坛举祭方可开始划动。高安的龙舟赛场设在锦江,五月初五,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早早云集在锦江两岸。开赛时,锣鼓喧天,百舸争流,场面十分壮观。两岸则是喊声震天,掌声雷动,为参赛人助威。2007年江西省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宜春赛区高安分赛区龙舟竞赛和水上表演的空前场面就略见一斑。

QQ图片20171124161809.png

      宜春中心城龙舟竞渡赛层出不穷,精彩迭出,“青龙杯”龙舟赛五月初五在秀江多次举行。2004年全国第五届农运会龙舟赛在宜春隆重举行,场面十分壮观恢宏。2010年6月16日,“天龙杯”龙舟赛在明月山风景区天工开物园外湖拉开帷幕,来自袁州区各乡镇、街道的32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2012年5月4~5日,宜春学院代表队一举夺得江西首届龙舟大奖赛第一名。

4305

宜春学院

      宜春学院坐落于江西省宜春市区,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宜春大学。2000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宜春师专、医专、农专和宜春市职工大学合并组建为宜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综合性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博士后流动科研工作站单位,院士工作站单位,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就业,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截至2015年4月,有全日制在校硕士、本科、专科学生近20000人,其中,外国留学生300余人。有本部校区、北校区、西校区,占地150余万平方米。专任教师近1100人,外聘教师200余人。近80个本科专业,一个硕士点。

      2000年1月2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宜春师专、宜春医专、宜春农专和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合并组建成宜春学院。

      宜春师专的前身是宜春大学。1958年4月,中共宜春地委、行署为了集中力量办好本地区高等学校,决定将原高安师范大专班(即筹建中的南昌专区师专、南昌专区体专,为宜春大学最主体的建校基础)、南昌专区医专、萍乡师专、宜春县办大学、丰城县办大学合并成立宜春大学。

QQ图片20171124134355.jpg

      经省委批准,宜春大学于1958年6月10日正式成立。1962年3月,全省高等学校调整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在专区一级 保留六所师范专科学校,原来以大学称呼的改为师专。宜春大学据此撤消机械系,改名为宜春师专。1962年6月,九江大学撤消,并入宜春师专。1964年4月,经国务院文教办公室批准,撤消宜春师专。同年9月,宜春师专宣告撤消。1977年10月,经省委批准,在宜春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办起了江西师范学院宜春分院。1978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宜春师范专科学校重新建立。1986年6月20日,师专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

宜春医专的前身是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1958年9月25日成立。1958年12月,南昌专署迁宜春,改名为宜春专署,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亦改称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址设在清江县樟树镇的天主堂。

QQ图片20171124134405.jpg

      1959年6月10日,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宜春大学。设立医学科。1960年2月,经上级批准,中共宜 春地委、行署决定,撤消宜春大学医学科,成立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并从樟树迁往宜春,设在宜春中山西路滩下。1962年3月,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共宜春地委决定,撤消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7月,江西省卫生厅决定,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并入九江医专,10月,撤并工作全部完成,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宣告停办。

      1978年5月29日,江西省委决定,建立江西医学院宜春分院。1984年8月27日,经省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将江西医学院宜春分院改为江西宜春医学专科学校。9月14日正式挂牌。1986年6月20日,医专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

QQ图片20171124134414.jpg

      宜春农专的前身是宜春农学院,1959年6月创办。1960年6月,宜春地委、行署将宜春农学院由樟树 迁往宜春县西郊岐山下新校址。1962年5月,宜春农学院停办,更名为宜春专区农业干部学校。1968年 4月,宜春专区农业干部学校与中共宜春地委党校合并,成立宜春地区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并由原校址迁 往宜春卫校办学。1975年4月,宜春地委又决定在原宜春农学院旧址组建宜春地区“五七”干校。1979年4月,“五七”干校撤消复办宜春农业干部学校。1984年8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宜 春农业干部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宜春农业专科学校。1985年2月宜春农业专科学校正式挂牌成立。1986年6月20日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

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创办于1979年,1981年9月4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1982年8月19日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

      宜春学院院系设置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宜春学院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宜春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宜春学院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宜春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宜春学院医学院、宜春学院美容医学院、宜春学院体育学院、宜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宜春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宜春学院师范教育学院。

      师资力量

      截止2011年11月,学校有在职教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博士、硕士占70%以上。学校先后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江元生教授等100多位高级专家担任兼职、客座、名誉教授。

      截止2012年3月19日,学校有江西省模范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7人。

      学科建设

QQ图片20171124134424.jpg

      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天然药物学、作物学、作物遗传育种),以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

      教学建设

      2013年以来,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生物工程等),省级特色专业8个(医学美容技术、英语、体育教育、音乐学等 ),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临床医学),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4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务外包)等),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3个(英语、临床医学等),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机械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电工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团队、江西省药学与制药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团队等为省级教学团队 。

      办学成果1-1.png

      2004年-2013年,学校参加科技文化活动的学生达4万余人次,其中,共有240人次获国家级奖励,542人次获省级奖励。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学生获奖情况年年有进步。2004年获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05年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06年获全国二等奖1项、全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2006年7月,学校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获特等奖,并获全国5个优秀组织奖中唯一以学校名字命名的优秀组织奖。

      招生就业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结构日趋合理,生源质量逐步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江西省同类院校前列,先后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对外交流

      2006年10月,首批88名留学生入校就读,结束了宜春没有留学生教育的历史;学校被评为“全国留学生管理先进单位”。2006年3月、10 月,国际美容联盟协会主席拼托先生先后两次专程来校视察,签订系列合作协议,并将亚洲美容培训中心设在学校。 

      科研成果

      学校目前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0多篇,生物医药、美容医学、两系杂交水稻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乌索酸标准样品”通过国家审定并成为江西第一个国家标准样品。

      科研设施

      截至2013年1月,学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和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高校工程中心1个(宜春学院锂电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人文基地1个(宜春学院农村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宜春市重点实验室(中心)8个(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应用化学实验室、植物遗传育种实验室、内分泌代谢病实验室、美容医学工程中心、锂电新能源工程中心、逆向工程工程中心)、产学研合作基地3个(机电一体化和电子技术开发基地、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基地、江西省现代农业技术与工程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另外还建有江西宗教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宜春地方宗教文化研究所、宜春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所、虚拟现实技术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锂电新能源研究所、现代林业研究院、组织培养与遗传工程研究所、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学校学报1-2.png

    《宜春学院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刊物、“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宜春学院学报》于2006年获评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其“国家基金课题研究”栏目于2008年获评江西省新闻出版局与江西省教育厅“优秀栏目”称号。

      馆藏资源

      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宜春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30余万册,电子图书近100万册,并购有“中国学术期刊CNKI”、“超星图书”、“维普”、 “EBSCO host”等数据库。馆藏有《四库全书》(7万9千余卷)、《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永乐大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医统正脉全书》、《坎贝尔骨科手术大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大英百科全书》(93年英文版)等,并初步建立了宜春地方文献库。已基本形成了以重点学科文献建设为中心,兼顾理、工、农、医、文、史、法律、经济、外语、艺术、体育等多学科文献并存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学术交流

      2006年11月上旬,学校先后承办国际抗衰老中胚层疗法培训班和首次海峡两岸医学美学学术论坛。

      校园文化

      校徽1-3.png

      标志的设计有两种基本方向,一是具象类的,二是抽象型的。具象的形式,假物托志,用于表达一种精神与文化的内涵。抽象型的是通过使用抽象的图形或符号,使人产生联想来诠释所要表述的理念。

该校校徽的设计同时运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即把具体的形象融合于抽象的符号之中。具象的组合因素是:雄鹰、太阳、狂飚,它们都结合在字母“Y、C”的组合上。“Y”是数字“1”(狂飚)与“C”的复线形状(鹰的形体)的构成体。Y、C是汉语拼音YICHUN(宜春)的缩写,用于突出学校的地域性。C(鹰)的三条复线是重复、渐变构成,以反映该院学科门类多的综合性特点。狂飚(数字“1”)用了黄至红的过渡色,寓意火红的时代,火红的事业。主题图案的色彩使用红、黄、蓝三原色,对比效果强烈、鲜艳、夺目,强化了视觉识别性。

      校歌

      宜春学院校歌

      男:千万双翅膀从 明月山奋起

      迎着新世纪朝阳

      女:千万片征帆在 秀江竞发

      遨游知识的海洋

      齐:啊~ 我们的大学 意气昂扬

      谱写青春 青春乐章

      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

      铸造美好 人生希望

      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

      铸造美好 人生希望

      男:伴随着时代 前进的步伐

      探索科学的殿堂

      女:伴随着校园 飞扬的旋律

      追求绚丽的理想

      齐:啊~ 我们的大学 桃李绽放

      播洒文明 文明馨香

      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

      拥抱无限 人生辉煌

      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

      拥抱无限 人生辉煌

      校训

      厚德、尚能、博学、笃行1-4.png      宜春学院 校训

      精神

      忠诚 大爱 求是 创新

      社团组织

      截止至2013年3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全校共有学生社团151个,其中35个接受校团委指导、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管理,121个挂靠各院交团总支指导、院学生社团联合分会管理。经过不断的发展,学院涌现出一批优秀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合唱团、思想政治教育协会、礼仪队、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创业者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歌者协会、吉它协会、书画协会、社会实践协会、医学院科技兴趣协会、政法学院法律援助者协会、政法学院北斗辩论协会、经管学院博雅辩论协会、文传学院话剧团、美设学院蓝羽漫画社、生资学院环保协会、体育学院健美操队和理工学院无线电协会。其中社会实践协会是学院唯一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的学生社团。

3619

宜春禅都文化博览园

      宜春禅都文化博览园(简称禅博园)是集文化观光与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公园,也是全国首座以佛禅文化为主题的博览园。禅博园占地面积约3200亩,2014年9月主园区开园,2015年12月被批准为国家4A级景区。禅博园占地面积约3200亩,总投资约6.5亿元。整个项目于2010年11月开工建设,2014年9月主园区开园。禅博园处于新城区核心范围内,毗邻市行政中心,紧靠袁州区行政中心、宜春火车东站、沪瑞高速,离明月山机场只有15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利。

      宜春既是佛教马祖兴丛林、百丈立清规的起源处,又是禅宗“一花五叶”中的三宗(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发祥地。现任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星云大师亲笔题写“禅都宜春”,并说:“全中国有资格称禅都的只有宜春”。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亲题“宜春是禅宗圣地”。著名禅宗史学家胡适《论禅宗史的纲领》说:“禅宗道家自然主义的成分最多,只有到了宜春、到了道一门下才终成正统,可称‘中国禅’了”禅博园”是一个中国禅宗文化汇聚融合的天堂,园内建筑呈中轴式仿唐建筑,呈现出古朴、深沉、大气、恢弘的气势。同时,又立足于宜春深厚的禅宗文化底蕴,围绕佛心禅、生活禅、宜春禅进行规划设计,突出唐风禅韵的建筑特色,把禅宗的“一花五叶”与宜春起源的“丛林清规”自然融合,展示了一幅幅禅宗历史的精彩画卷,让来此的人们感悟禅的思想精髓和哲学情怀,更让唐宋以来,宜春这片秀丽土地上,梵天佛国于斯为盛的万千气象,首次得以真实演绎和全面展示。这就是宜春禅都文化博览园,一个佛教丛林、禅景林立、缭绕梵音、充满禅意、尽是禅机的地方。整个园区定位为:一条主线、两大定位、三个理念、四大区域、九度空间,实现文化展示与心灵体验的功能融合。

QQ图片20171123151532.jpg

      一条主线:即以禅文化主线贯穿始终。

      两大定位:即市民的文化公园;游客的旅游胜地。

      三个理念:园区建设始终贯彻三个理念,即“佛心禅、生活禅、宜春禅”,充分展示中国禅都文化。

      四大区域:整个园区分为四大区域,即观禅区、悟禅区、品禅区、修禅区。 

      九度空间:整个园区打造九度空间,即以入禅、观禅、修禅、悟禅、听禅、赏禅、品禅、寻禅、城禅为内容,形成具有不同禅意境的九个功能空间。

      观禅区

      沿南北轴线,自五叶空门经,穿佛韵莲池,过四空广场,经幢步道,至禅心广场,攀观禅天梯,登五叶坛顶,得见最高处——拈花微笑雕塑,似佛祖释迦牟尼手持金色波罗花遍示大众。此为主“观禅区”,是沉淀禅宗文化年代史与传承法脉的经线。

      景点包括:五叶空门、佛韵莲池、四空广场、十二经幢、禅心广场、观禅天梯、拈花微笑雕塑、五叶坛、宜春禅胜园等;

      悟禅区

      沿东西轴线向东,问禅道、禅诗园、禅故事雕塑园、禅佛手法器长廊、禅楹联碑廊,勾勒出中国禅宗内涵与外延的纬线,为“悟禅区”。

      景点包括:禅诗园、问禅道、禅故事雕塑园、禅佛手、法器长廊、禅楹联碑廊等;

      品禅区

      沿东西轴线向西,是禅茶阁、邀月潭、梵呗音乐厅,组成“品禅区”。禅茶一味、禅月相趣、梵呗深沉,是体验参禅的意境,享受禅意生活,寻求心灵的宁静绝佳去处。

      景点包括:禅茶阁、梵呗音乐厅、邀月潭等;

      修禅区

      园区西北侧在建中的“崇圣禅寺”与居士修行的“安养院”为“修禅区”。

      景点包括:崇圣寺等。

      从观禅到悟禅、从品禅到修禅。在这里,寻找禅的踪影,朝拜许愿;观赏禅林胜迹,撞钟祈福;聆听梵音缭绕,洗涤心灵;品尝禅茶斋饭,共悟禅机。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都是悟道的契机。

      下面介绍一些重要景点:

QQ图片20171123151544.jpg

      1,五叶空门 

      一走进禅博园,雄伟、大气的五叶空门便矗立在眼前。五叶空门高达16米,空门视线通达南北,直达象征“拈花微笑”的主体雕塑,充分展现禅的“空境”,让人一进入便抛却一切杂念,进入禅文化的奇妙境界。

      五叶空门采用莲开五瓣之造型,寓禅宗“一花五叶”之意。“一花”指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所传禅法;“五叶”指禅宗繁盛时期先后产生的五大宗派,分别为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法眼宗、云门宗。

QQ图片20171123151602.jpg

      2. 佛韵莲池

      佛韵莲池位于五叶空门和游客服务中心之间的神道两侧,占地面积约6700㎡,分别由7个巨大的花岗岩莲花石雕组成。莲花为佛教圣物,象征神圣与不灭。佛经载:释迦牟尼托胎时,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下降迦毗罗卫国,从净饭王夫人摩诃摩耶左胁入胎。出生时,向十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莲,并有天女为之散花。让人感觉到与禅祖同在。

      3.四空广场

      四空广场建筑面积约2607㎡,由客服中心、售票处、接待处、营销中心、商务中心、警务室等组成一站式游客服务区。四空广场以唐代建筑形式建造,提供多语种的人工服务、自助服务和景区旅游线路的视频演示。

      4.十二经幢

      经幢步道有台阶72级,两侧立经幢12座。经幢为刊刻经文,宣扬佛法之物。立经幢十二,其义有三:一寓“十二因缘”,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连环相生,因果相待,都无自性,悟入一切皆空;一寓“十二分教”,即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言教,依其内容与形式可分为十二大类;一寓“十二时歌”,此歌为古代俚曲。历代禅师多作此歌以“下里巴人”方式传道弘法。以示禅博园所展示的禅宗文化内容博大,诠释通俗。

      5.禅心广场

      禅心广场占地36600平方米,半径108米,地面装饰图案为盛开的莲花。内设八正亭和六合门,八正亭寓意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为佛门修行的八项内容,按此修行可由“凡”入“圣”。从迷界此岸达到悟界的彼岸,故也比喻为“八船”、“八筏”。六合门即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此处以禅心为依托、以悟禅为内容,悟天、悟地、悟禅空。让人衍生出万宗归心、天空地空的意境。

      6.观禅天梯

      观禅天梯长约219米,宽12.71米(平台宽18米),共有台阶477级。台阶间嵌有丹陛石13块。“十三”,寓意“佛教十三经”,即《坛经》、《心经》、《金刚经》、《楞严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均为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佛经经典。丹陛石雕刻的宝相花,是佛门常用装饰图案。

      7.五叶坛 

      五叶坛五角配五亭,五个墙面上分别立五位宗师雕像。五叶坛为四层仿古建筑,高26米,总建筑面积4885㎡。走进大门便是高达6米的禅宗鼻祖达摩铜雕。展示内容分三层,一层为中国禅宗史,二层为宜春禅宗史,三层为禅宗艺术,第四层为管理功能区。整体建筑如佛祖如来座前的宝莲灯,意寓禅法传灯不灭。

      1-1.png8.拈花微笑雕塑

      五叶坛上拈花微笑雕塑高15米,为贴金铜雕,形为佛手拈花,又似凤凰展翅。“拈花微笑”出自禅宗典故: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传付摩诃迦叶。”

      9.禅佛手、法器长廊

      禅佛手、法器长廊共设有木鱼、宝瓶、钵盂、灯、法轮、锡杖、智拳印、转法轮印、禅定印、降魔印、施无畏印、施愿印、香板、鼓、钟、如意、拂尘、念珠、香炉等法器十九种,以及金刚杵手、胡瓶手、合掌手、白莲花手、宝钵手等佛手五种。

      10.禅楹联碑廊

      楹联是汉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天下禅林尤擅此作。散布于名山古刹的经典楹联,读之如甘露滋心,赏之如醍醐灌顶。禅楹联碑廊位于五叶坛东侧,共建有牌楼12座,镌刻楹联24幅。楹联均采自各大禅林,集为大观。

      1-2.png11.禅故事雕塑园

      禅故事雕塑园位于禅博园东侧,占地面积43.5亩,园内共有100组雕塑,分述100个禅故事。故事富有禅理,能启悟人生;饶有禅趣,能寓教于乐。为“参禅悟道”者推开一扇“方便的法门”。让人在100个禅故事中领悟禅故事的真谛与玄机,给人思考与启迪。

      12.禅诗园

      禅诗是中华文化奥库中的宝贵遗产,又是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畦奇葩。禅诗园选有充满禅理、禅趣的禅诗100首,将其刊刻于“古木”、“奇石”之上,以供品读。游人徜徉其间,读之唇齿留香,诵之心旷神怡,思之达观人生。

      13.邀月潭

      邀月潭由三个圆形建筑组成,依水而建、依山而立。明月在天,修行在已,邀月入潭,共悟禅机,是赏月明心、闻香悟道的绝佳境地。

      14.宜春禅胜园

      宜春禅胜园占地面积约53.47亩,园内分布有八个景点,全部依原样规格、外观建造,以展示宜春禅林胜迹,讲述宜春禅林旧事,彰显宜春禅宗文化之丰厚。园分东西两个入口,西入口有一诚大师亲笔题字:“宜春是禅宗圣地”;东入口石刻相传为仙家吕洞宾所书的“海阔天空”四字,摹自袁州慈化寺。内有以下禅林胜迹:百丈禅林胜迹  本景点“天下清规”石刻,仿自百丈山“天下清规”摩崖。据载,此为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所书。以此彰明百丈山乃“天下清规”诞生地。

      洞山禅林胜迹  本景点仿洞山逢渠桥,重建石桥一座。逢渠桥是江西仅存的有绝对纪年的三座宋代古桥之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曹洞宗创始人良价禅师因“逢溪睹影”而悟道。宋绍圣五年(1098),当地人雷四十三娘为纪念良价悟道,于洞山捐建一桥,取名“逢渠”,出自良价《逢渠偈(jì)》。

      黄檗禅林胜迹  本景点仿黄檗山虎跑泉,重建古井一眼。旁刻大愚禅师嘱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语:“第一莫忘黄檗”,以示“饮水思源”。宝峰禅林胜迹  本景点仿宝峰寺马祖塔亭,重建石亭一座。唐贞元中,“广建丛林”的马祖道一示寂,遵其嘱,瘗(yì)塔于靖安宝珠峰下。宝峰寺由是名重天下。宋元丰八年(1085),建石亭护塔,是为宋代建筑精品。1957年被列为江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峰禅林胜迹  本景点运用雕塑语言,重现末山了然与灌溪志闲论禅斗机于九峰山的场景。了然禅师住末山天竺峰下上定林院,聚徒五百余众。志闲和尚辞别临济义玄,来到九峰,寻衅曰:“若相当即住,不然则推倒禅床!”一番论法后,志闲问:“如何是末山主?”了然答:“非男女相。”志闲喝道:“何不变去?”了然答:“不是神,不是鬼,变个甚么!”志闲由是膺服,在了然门下做园头,种菜三年。后,志闲居灌溪,成一方名宿。说:“我在临济爷爷处得半杓,末山娘娘处得半杓,共成一杓吃了,直至如今饱不饥。”

      仰山禅林胜迹  本景点建有草庐一间,以示仰山栖隐寺开山祖慧寂禅师始入仰山时,初搭茅庵以修行,终创沩仰一宗。栖隐寺宋初改名为太平兴国寺。元代重建,领皇命,大文学家程钜夫撰文,大书法家赵孟頫书丹,为之立碑。是为中国古代书法珍品,故重立此碑于茅庵之前。茅庵后石刻“方圆默契”四字,为沩仰宗宗风。

      慈化禅林胜迹  本景点为大型石雕《金刚经》。经卷长32米,高2米。宜春古代禅林,手书《金刚经》有两大瑰宝。一是苏东坡书于临江慧力寺的《金刚经》,另一则是普庵印肃禅师刺血泥金,书于袁州慈化寺的《普庵加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历时五年而成。

      化成晚钟  本景点为洪钟一口,以示宜春古八景之一“化成晚钟”。“化成晚钟”,位于袁州城西秀江北岸的化成岩。此岩山势从江滨平地崛起,洞幽石怪,自成岩壑,素以“清奥”见称,誉为“江南一胜”和“天然图画”。每当渔舟唱晚、牧笛催归之际,化成禅寺内钟声悠扬,为袁州古城平添一份梵天佛国之神韵。故题曰:“化成晚钟”。

      15. 崇圣寺

      袁州崇圣寺,始建于唐。宋太平兴国中,得敕赐。北宋中期,活跃于北方的临济宗渐次衰微,慈明楚圆禅师毅然南下弘法。乾兴年间,应袁州知州之请,开坛于崇圣寺。其后,门下派生杨歧、黄龙二宗,临济从此中兴。崇圣寺原在宜春城北袁山门外,明清两代,设僧纲司于此,统领袁州禅林。咸丰年间,寺毁。现重建于禅博园内。  

QQ图片20171123152036.jpg

      16. 梵呗音乐厅

      梵呗,即佛教音乐。是用以阐明佛理和弘扬佛法的佛事音乐。其音其乐庄严清净,蕴含慈悲之情,使人听后动容,起欢喜之心,动善意之念,是净化人心的清净之音。此厅集音乐原声演奏及影像播放功能为一体,建筑面积1728平方米,建筑高度12.8米,内设座位349个。在此处,你可聆听古曲声、念佛声,体验参禅的意境,享受禅意生活,寻求心灵的宁静。

      17.禅茶阁

      禅茶阁建筑面积2323.5平方米,高36.8米。分五层,为塔式楼阁建筑。茶与禅有不解之缘。古德云:“百丈有三诀,吃茶、珍重、歇。”此处正是体味“禅茶一味”的好去处。

      18.问禅道

      问禅道,从古今传承的禅的故事、禅的思悟中,选取了70个世人最为迷惑的处世问题,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依道而布、循问而行。游人一路走过、一路问过、一路答过,突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宜春旅游集团)。

2596

宜春昌黎书院

      宜春台下的东南一侧(今宜春四中校园内)耸峙着数座古香古色的殿阁式建筑,系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袁州兴办教育而创办的昌黎书院。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翰林学士王涯贬为袁州刺史。时任东都博士的韩愈,送行时赠诗一首,诗末有“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句,用以勉励好友豁达心性、随遇而安。孰料造化弄人,唐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向唐宪宗上书《论佛骨表》,触怒了迷信佛教的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次年闰正月,又从潮州量移袁州当刺史。

      不过处于沮丧之中的韩愈,并没有就此消极沉沦。他在袁州虽仅逗留九个多月,却做了许多好事,解救了713名被富豪强收为奴的良家子女;又指教了黄颇、易重等人读书,后来黄颇点了进士,易重中了状元,大兴了袁州的读书风气;韩愈也多次到仰山拜神求雨,并写有《祈雨告仰山神》祭文;还在袁州大肆兴办书院、培植人才。《宜春县志》载:“袁自韩文公倡明道学,嗣是守郡者类以造就人才为心”,“宽刑禁,尚文学,悉奉昌黎为法”。又说:“昔韩昌黎自岭南移守于此,教化既洽,州民交口颂之”。韩愈在袁州办书院,为造就袁州人才出了大力,中晚唐时,“袁州进士半江西”,会昌三年两状元,与他在袁州“倡明道学”,兴教化是分不开的。因此,韩愈深受袁州老百姓的爱戴。2-1.png

      后世袁州人为表达对韩愈的敬仰,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知州祖无择在府学明伦堂西侧,兴建韩文公祠崇祀(今天符巷口对面)。为使官吏“悉奉昌黎为法”,以李翱、皇甫湜、郡人卢肇、郑谷配之。此后几经修缮,元末该祠毁于兵火。

      明正统十四年(1449),江西巡抚韩雍至袁,命袁州知府姚文等人重建祠于宜春台东南侧原三皇宫遗址(今宜春市四中校园内),知府王炬续建始竣。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知府刘廷诰、宜春知县徐栻等人将韩公祠修葺、扩充,挂匾改名曰“昌黎书院”,并增修原道阁,阁以韩愈名作《原道》而命名。为袁州府宜春、萍乡、分宜、万载四县生童治学之所,设有讲学、藏书、祭祀之所。明末兵燹夷为废墟。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增修,“堂庑巍然,楼阁翼翼,斋舍庖福”一应俱全,聘请浙江名儒张尧夫为山长,另委派府县教职兼司训。时每年二月报考,生童取录者酌给膏火费。同治十一年(1872),有学田1219亩,租谷折银680余两。学田收入供生童学膳、文具、修葺院舍等用。每年需将开支造册呈报府存案予以核销。不足时,由4县摊捐。同治十三年(1874),江西巡抚刘坤一曾赠送一批书籍,存储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昌黎书院改为袁州府中学堂,直到解放前改为省立乡村师范学校校舍,后演变为宜春中学。从背靠宜春台的宜春四中校园内登上一个高坡,再拐入学生宿舍楼的后面,即为昌黎书院旧址。目前遗存的部分建筑多属新中国成立后修复的,为书院式布局,悬山顶,单檐,泥瓦,两侧砌为风火垛子墙,抬梁式木构架。面阔5间,分前后三进,包括左右厢房共六栋房子,是以前用来供奉孔子、韩愈塑像的。书院院门楹柱上曾有一联曰:“朝奏九重,夕贬潮阳,公骨何如佛骨健;文起八代,明重袁州,教功当比政功高”。

QQ图片20171124115717.jpg

      昌黎书院久负盛名,清朝人李芳春撰有《昌黎书院科举记》;另外一清朝人熊曰华在《昌黎书院膏火记》中写道:“夫自唐昌黎韩文公刺袁数月,如意作人,于是袁郡文运丕隆。卢、郑辈出,文章科第照耀简编,而袁遂为名郡。昌黎去今千载,而太守陈公概然以兴贤才为己任。”韩愈在教化袁州方面所做的功德,一直为袁州人念念不忘。实际上,自建昌黎书院至清末,这里就一直是袁州一府四县的学生读书并举行府试的场所。距离书院旧址不远,还有一条贯通南北、名曰考棚巷的里弄,该巷的得名,即与昌黎书院有着直接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原昌黎书院破旧不堪的状况,宜春市政府决定另择新址,重建昌黎阁。新建的昌黎阁位于袁山之巅,高21米,共三层,建筑面积519平方米,一层为景韩堂,以简洁的庙堂来突出“韩愈文化”主题;二层为恋清轩,以丰富的文化陈设来填充,主要介绍韩愈生平,展示韩愈在宜春的主要业绩及其文学作品;三层为胜游楼,展示“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文化内涵,满足游客登高望远的休闲愿望。同时,还在阁的南面修建了昌黎广场。整个工程通过楹联、廊柱文化、挂匾、壁画和石鼓文化来体现“韩愈文化”。

2015年,袁州区政府对昌黎书院重新进行了修复,焕然一新。

4128

宜春鼓楼

      宜春鼓楼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鼓楼,又名袁州谯楼。位于袁州区鼓楼步行商业街中央。据《袁州府志》记载,南唐保大二年(954)由袁州刺史刘仁瞻初建谯楼(普通的敲鼓报时用的城楼),当时是袁州府衙的一部分。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袁州知州滕强恕进行了扩建改造,增加了铜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水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添水桶、更筹、铁板、鼓角,有专人24小时轮流值班,候筹报时。把谯楼建成集测时、守时、授时功能为一体的地方时间工作天文台,已经不再是普通的敲鼓报时用的城楼了。明万历年间(1573~1620),袁州知府郑淳典又对天文台进行了修缮,不仅恢复了宋代滕强恕时代的旧貌,还将古代天文学家袁天罡(唐朝)神像供在里面,据说袁天罡死后葬于宜春府衙西侧30步的地方。袁天罡是一位在很多古代神话小说、武侠小说描写得神乎其神能行云施雨、预测未来的异人,并精于相面术。据说,有一次武则天还在襁褓中,其服饰似男儿,被袁天罡一眼看中,惊呼道:“龙瞳凤颈,极贵验也!若为女,当作天子。”后来果然验中。他说袁州府地形象龟,要在宜春城区打凿龟眉、龟眼、龟鼻、龟腿、龟尾五口井,将龟形风水做活,如今城区留下的古井大多都是按他测算的方位开凿的。

      鼓楼是幢卷拱式横跨南北街道的高台建筑,6-1.png呈长方形,东西向,庑殿式,四坡顶,重檐,琉璃瓦,素面瓦当,抬梁式木构架,4柱一间,面阔5间,进深3间。高12.8米,面宽11.8米,南北长23.8米,占地面积约780平方米。跨街卷拱洞宽4.3米,内高5.6米,东西卷拱洞上分别有阴刻楷书“鼓楼”、“余晖”四个大字。楼南北两端有长19.5米,宽7.6米的观天台。楼上制作有铜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水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添水桶、更筹漏箭、铁板鼓角等器具,并“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后来还补铸了唐代著名方士袁天罡研制的观天设备铜璇玑。还兴建了占地30亩的天文广场,复原制作了15件古代天文仪器,有预测地震的张衡“地动仪”,有观测天体位置的“浑仪”,有演示天体运动的“天体仪”,有测定节气日期的“圭表”,有测定每日时刻的“日晷”(又称日规),有计时工具四级铜壶滴漏,还有一处利用人影测时辰的人体测时器,你只要知道节气,在有太阳的时候看一看自己的影子,就知道具体时间。

      1994年9月,江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8位来自北京、南京及本省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对宜春鼓楼再次进行了考察论证,认定宜春鼓楼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集测时、守时、授时三项工作于一体的专门从事时间工作的地方天文台遗址,最终确认“创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的袁州谯楼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遗址”,比我国古天文学界原来一直认定的国内最古老的地方

QQ图片20171123135915.jpg

天文台遗址河南登封的观星台(约建于元朝初年,13世纪晚期)早76年,比国外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遗址哈萨克斯坦境内现存的帖木儿帝国时建造的天文台(系15世纪初建立)早两个世纪。宜春鼓楼主要是采用“铜壶滴漏”等仪器来守时、报时和测时,其所测时间与现在钟表相比每天只差20秒。古天文台以砖石筑台,台高12.8米,占地总面积780平方米,主台和南北观天台呈“π”形布局,东西两拱上端各阳刻有“鼓楼”、“余晖”四个大字。现存房屋六间,楼柱二十四根,均歪斜,东八柱、中八柱往东歪,西八柱往西歪,但楼顶平整,数百年不倒,是建筑史上的杰作和奇迹。

      宜春鼓楼曾先后多次重修,才使其独特的风采保留至今。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匾曰:迎曦楼。清康熙和乾隆年间重修楼西,新额曰:余晖。清同治年间最后一次重修。1983年确认为江西重点文物保护,1984年省文化部门拨出专款整修如旧,2005年鼓楼步行街改造,鼓楼再次重修,并扩建成鼓楼广场。1984年5月30日,鼓楼列为宜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3日,江西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4077

袁州皮蛋

      袁州松花皮蛋是袁州区名贵特产,历史悠久。据《宜春市志》记载:袁州松花皮蛋形成于唐宋、盛于明清,在民国时期已誉满海内外。袁州松花皮蛋由于制作工艺独特,因而色泽光亮、晶莹透明,特别是用了松柏枝叶烧成的灰来包裹蛋品,使蛋品表面呈现大小不等的松花图案,故名“松花皮蛋”。它犹如雪花,玲珑剔透、清白如玉,食后有清凉香甜之感。传统的松花皮蛋是用黄泥加氧化物生包而成。经过历代加工技师的不断改革创新,现已经研究出无铅富锌松花皮蛋,蛋黄、蛋白层次分明,从内到外依次呈现红、豆黄、豆绿、深灰、茶红等五色,蛋黄凝而不固、聚而不流,蛋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及铜、铁、锌等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口感鲜美、醇香,食后有清凉、香甜之感,回味悠长,既保持了传统皮蛋的独特风味和美妙的松花图案,还具有消暑润肺之功能。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和卫生防疫部门检验以及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专家评定,无铅富锌松花皮蛋符合国标GB9694-88工艺标准,并被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推荐为名牌产品。7-0.png

      袁州松花皮蛋加工工艺流程主要是:冲料→鲜蛋下缸和灌料→技术管理、成熟和出缸→检验分级→包装杀菌贮存。袁州松花皮蛋加工方法是采用纯碱、生石灰、食盐、茶叶、植物灰、水等几类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匀,将鸭蛋放入其中,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内,使蛋白和蛋黄发生一系列变化而成皮蛋。鲜蛋能变成皮蛋,是由各种材料的相互配合所起作用的结果,材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皮蛋质量。因此,袁州松花皮蛋制作技艺严格按皮蛋加工要求和绿色食品的标准选用材料,以确保加工出的皮蛋符合卫生要求,有益于人体健康。由于袁州本地的石灰、茶叶、水质等和外地的不同,所以生产出来的皮蛋具有自己独特的风味。2010年6月,经江西省政府批准,袁州松花皮蛋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袁州皮蛋诞生的起因,说来话长:袁州气候宜人,水源充足,以前养鸭的农户很多,经常有农户将一担一担的鸭蛋挑到集镇上去卖,当地人叫他们“鸭婆佬”。鸭蛋当地人销得很少,“鸭婆佬”主要是将蛋送到生意比较兴隆的西村,再由西村转运外地。7-2.png当时西村做蛋生意最大要数“杨记蛋庄”,老板善于经营,生意做大了,有时现金周转不过来,由蛋庄出钱票,客商、“鸭婆佬”到时候可以凭钱票兑取现金,并按时付利息。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年九月的一天西村举行庙会,四处的“鸭婆佬”,挑着满箩担白花花的鸭蛋(每担六百个),把个“杨记蛋庄”挤得水泄不通,几百担鸭蛋收了下来,钱票也发出去不少。不少“鸭婆佬”卖了鸭蛋,便云集到赌场去“发财”。其中,有个财气不好的“鸭婆佬”,连连失手,掏出钱票又押注。谁知赌场老板一手将钱票推开,要现金押宝,并骂开了:“乡巴佬还蒙在鼓里!他屁大个店一次进几百担蛋,刨光地皮也付不清钱。几张烂纸片当钱用?揩屁股还嫌小呢!”两下争吵起来,霎时风传满街:“杨记蛋庄开空头支票罗,钱票没用了。”众“鸭婆佬”听了惊慌起来,一窝蜂拥进“杨记蛋庄”,嚷着要兑现金。杨老板招架不住,一场哄闹,把个蛋庄抢得精光。杨老板含泪收拾残局,再也不做蛋生意了。一日,杨老板正打扫店面,有个和他要好的“鸭婆佬”张某,垂头丧气地挑着一担箩筐进来,叹息着说外地客商这阵子欺行霸市,讹诈乡民,要求杨老板重打锣鼓新开张。杨老板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只得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张某求情无效,便说自己要买茶枯饼回去,箩里还剩下的几十个蛋暂寄放在杨老板店里,下圩再来零卖。他将蛋放在墙角落的一个旧箩筐里,想想怕人损坏,又到屋后的松林里拗了几枝松针柏叶紧紧遮上,这才告辞而去。油茶遍山的袁州百姓有个习惯,入冬多用茶子壳烧火取暖、熏肉,积灰沤肥。碰巧,杨老板家里茶壳灰无处盛了,老板娘看到厅堂角落里的旧箩筐,便顺手往里面倒下了两土箕。过了两日天下大雨,几个客人又把雨水淋淋的雨伞往里面一放,谈话间喝剩的茶水也往箩里一泼,谁也不知道箩筐里还有鸭蛋。

      一场雨下了十多天,雨止天晴,张某才又挑一担鲜蛋来赶集。这天人都散了场,他六百个鲜蛋在箩筐里原封不动。这时他想起了老店主,又将蛋挑到杨老板店里寄存,忽然想起了上次寄放的蛋,往墙角里一看箩筐还在,伸手一摸,粘糊糊的。端到亮处细看满是灰,还好蛋在里面。杨老板见状感到过意不去,骂起老板娘来,而张某却不在意地笑笑,取出一个在箩筐上一敲,剥开壳一看,不禁惊奇地叫了起来:“哟,结了冻呢!”杨老板也眯起眼睛仔细瞄瞄,蛋真的像层肉皮结起冻来了,上面还印有一片片像松针柏叶一样美丽的花纹呢!也笑道:“这不成了‘皮蛋’!”7-3.png

      杨老板好奇地剥开尝尝,啧啧连声:“味道蛮好!只是还有点涩。”并以他特有的商人嗅觉,觉得这又一个发财的机会。他立即叫齐全家人,照样壅上茶壳灰,盖上松针、柏叶,撒上水。过了半个月,杨老板唤齐全家,将箩筐抬到厅里,他第一个动手取出蛋,剥开壳一看,哈哈,皮蛋光油油,软搭搭,比上次更好,放到嘴里一品尝,味道果然不错,全家都乐了。此后,他边制作边捉摸,又在茶灰壳里加上咸盐、生姜,敷在蛋上,以咸、辣治涩去腥。并发现了之所以使蛋黄、蛋白结冻,主要是茶壳灰含有碱,便又加入一些白碱,试验后做成的皮蛋味道更好。从此,以草木灰加白碱,代替了茶壳灰。后来,皮蛋制作方法传到了袁州城里几家大食品商号,于是,他们也做起了皮蛋生意。这样,袁州的皮蛋愈做愈多,愈做愈好,闻名遐迩,畅销全国了。

1559

酌江风景区

      酌江风景区位于袁州区三阳镇境内,距宜春市城区18公里。根据景区的形态,分为“白龙洞”、“酌江洞”、“水上基地”、“石林”、“果园”等五大景区。每一景区都各具特色,既独立成型,又与其他景区相辅相成,是最具典型性的岩溶地貌,组成罕见的喀斯特景观。“酌江山水画,溶洞自然诗”这是对景区的真实写照。

   “白龙洞”是三阳境内发现的一处一亿多年前的石灰岩溶洞奇观,是酌江风景区王牌景点之一,也是最长最有特色的景点之一,因洞内曾有东海龙王之子“小白龙”在此居住的传说而得名“白龙洞”。“白龙洞”全长2118米,流水潺潺,水质清澈见底,水底群鱼游弋,并可乘船游览。“白龙洞”洞府大气磅礴,擎灯火俯瞰溶洞,洞内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奇异无比,一排排数不清的白色钟乳石似冰柱闪闪发光,无数圆锥形的石笋也挺立向上,成为各种形状的石柱。以及一柱擎天、琼浆玉液、玉猫护洞、千年太平钟、神龟迎客、天赐神物、佛祖传经洞、仙翁观瀑、马良神笔、锦上添花、天上人间、一线天、欢笑弥勒佛、神龙赐福、以及根据九龙传说而修成的“九曲桥”等近百处景点,绚丽多姿、玲珑剔透的奇特景观令人叹为观止,目不暇接,心旷神怡。“熊猫宝殿”堪称绝景,在世界上也绝无仅有,被称作是熊猫的“活化石”,乃是镇洞之宝,是古生物进化的活教材,因而极具科研价值,申报过奇石保护。

QQ图片20171123135437.jpg

      整个洞内四季流水潺潺, 因洞长且庞大,又有多条地下阴河贯穿,并有多处与洞外相通,洞内冒出习习凉风,空气清新舒适,所以可乘船游览,溶洞中阴河流出的水汇为多处深潭,星罗棋布,有“三峡奇景”之称,浅则几米,深则可谓“无底洞”,深潭里生活着种类繁多的鱼类,这些鱼长得肥大,味道鲜美,潭中早晚雾气朦胧,让人感觉如临仙境,明河暗流,深潭溶洞,又有鱼儿嬉戏,组合成了绝妙的水路溶洞迷宫.洞内幽静曲折,奇景怪石,小桥流水,游船荡漾,让人留恋往返回味无穷, 被游客誉称为“中国惟美水路溶洞”的地下暗河溶洞。

   “酌江洞”是1986年开放的,整个洞府最大的特点是,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造型各异。“酌江洞”还是一个处于旺盛的发育阶段的溶洞,也是目前国内已开发的溶洞中最年轻的溶洞之一,根据地质学家的考证,钟乳石一百年才能生长一厘米,而“酌江洞”钟乳石的生长速度是非常快的,十多年就能生长一厘米了,洞内80%的钟乳石都“洁白如雪,质纯似玉”,地质专家们对酌江溶洞群给予了高度评价,其观赏价值和科考价值极高。“白龙洞”和“酌江洞”又称“地心之门”,由于地心之门连接地表与地心,洞内常年恒温,一年四季温度均在15至20摄氏度之间。

QQ图片20171123135446.jpg

      酌江溶洞漂流,游客可以享受美仑美奂的灯光效果。欣赏地下特有的钟乳石美景,感受地下河漂流的美丽。在这里可以观琼瑶仙境,赏地下奇观,玩暗河漂流,尽情感受惊、险、奇。

      酌江水库建于1958年,是国家的中型水库之一,四周有九狮拜象之地貌,属武功山山脉,群山环抱、景色迷人、湖光山色、美观画卷。当你登上坝南桥头堡观景亭,湖中鱼船穿梭如织,两岸青山松柏苍翠,令人赏心悦目。水库是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旅游,总库容量1175万立方米。水面面积800亩,可进行水面游船娱乐、钓鱼、露营、烧烤等商务旅游,度假、休闲、越野等系列活动。自开发以来,酌江风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入近千万元建设的酌江溶洞景区,集雄奇、壮美、典雅为一体,风景区除了游洞观景外,景区溶洞外还有水上游乐基地、垂钓、小木屋和农家休闲。“身处酌江,享受自然”,景区的农家菜,土特产品和洞外的果园,把你引入一个绿色天地之中;原始的捕鱼方式和水上娱乐基地把你带回童年的乐趣之中。

2767

袁州油茶

      油茶是袁州区一大传统资源优势,面积大,种植历史悠久,总产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关于油茶还有一个历史传说:据说远古时期,袁州有一个孤独老人,全靠一片小油茶林维持生活。有一年,不知什么原因,满园的油茶只结一个茶果,只是这茶果比往年的大,而且散发奇香。一颗茶子起何作用,老人急了,整天愁眉苦脸。一天,八仙中的张果老云游到此,突然闻到一股异香,便按下云头,发现原来正是这个茶果在散发异香。张果老高兴极了,当下找到老人说:“你需要什么,我可以用物换得这个茶果。”老人十分大方:“一个茶果有何用处?您老人家想用就拿去吧。”张果老留下10两银子,收了茶果。这一日,恰逢玉帝寿筵,张果老带上茶果献给玉帝。玉帝见了,龙颜大怒:“大胆张果老,竟敢以此凡物戏我!”张果老不慌不忙,跪禀玉帝:“万岁请看!”只见张果老揭开茶果,茶油如泉水涌出。众仙见了,无不惊奇。御厨将此油拿去炒菜,顿时香飘凌霄,风传九重。殿前太监拿去点灯,灯火通明,全无青烟。玉帝见了,高兴万分,当即询问:“此物何人所种?”张果老禀道:“下界凡人,一位袁州的孤老。”玉帝当即传旨,敕封老人为“油茶大仙”,并让袁州栽满油茶树,从此袁州的油茶名声远播。诚然这只是一个美好动听的传说。  袁州区共有油茶林面积80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强,农村人均拥有1亩。全区22个乡镇(街道)均有油茶分布,其中:面积在5万亩以上的有西村、新田、天台、金瑞、慈化、洪塘6个乡镇;3万亩以上的有竹亭、辽市、飞剑潭、寨下、湖田5个乡镇;2万亩以上的有芦村、柏木、水江、三阳、彬江5个乡镇;1万亩以上的有南庙、渥江、楠木3个乡镇。全区年均产茶油2000~4000吨,产值6000~8000万元,加上油茶综合利用工业产值约5000万元,油茶产业总产值已突破1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7%左右。

      袁州区位于江西省西部,袁河上游,属中亚热带低山丘陵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明显、日照时数长,年平均气温17.2℃,年降雨量1613mm,无霜期长达272天。土壤主要有红壤和黄红壤,又以红壤居多,都具有土层深厚,颗粒小,质地较粘,水分状况和透水性较好的特点,适合油茶生长,是全省 油茶中心产区。

      油茶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据袁州府志记载,早在明代正德年间(1514),袁州就有大面积的油茶,在清末年间运往湖南长沙等地的茶油达100余万公斤,可算是久负盛名的油乡。袁州区委、区政府历来重视油茶,把发展油茶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1979年原宜春县成立了全国唯一的油茶局。为了培植和壮大油茶产业,使油茶这一特色产业逐步向主导产业转变。多年来,全区着力做好油茶基地建设和油茶综合利用两篇文章。如今,在全区24个乡镇(街道)都有集中连片的油茶分布。全区常年产茶油3000余吨,高产年达4000吨,占全区食用植物油总量的85%左右,加上油茶加工企业——青龙高科年均工业产值3000余万元,全区油茶产业总产值达到1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10%以上。茶油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和主要食用油料。

QQ图片20171124152818.jpg

      袁州是全国、全省油茶重点产区之一,是国家命名的第一批“油茶之乡”。袁州油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迄今为止,全国性的油茶工作会议开了四次,有三次是在袁州召开的,全省性的油茶工作会议几乎每次都在袁州召开。2005年7月10日,在北京香山举行的“中国油茶产业战略研讨会”上,袁州区油茶产业发展的成就,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袁州油茶对国家、对社会作出过巨大贡献。在粮油统购统销的时期,占全省油茶面积1/20的袁州油茶,产量占全省的1/10,对国家的贡献是全省的1/5,上交国家油脂年均100万公斤,最多年(1959)达198万公斤。据不完全统计:1953~1987年,袁州上交国家商品茶油总计达3161.6万公斤(还不包含议价收购)。

      袁州油茶生产多次受到林业部和省、市各级的表彰,1958年,原宜春县辽市公社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油茶生产先进单位”,辽市公社还被命名为“茶花姑娘”。温家宝、陈俊生等领导同志曾先后到袁州区视察工作,对袁州区的油茶生产给予了高度评价。1990年以来,袁州区有10万亩油茶低产林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项目,总投资800余万元。2000年,袁州区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正式命名为“油茶之乡”。2003年,袁州区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南方油茶良种繁育及多梯度利用高技术产业示范工程项目”实施单位,投入无偿资金1000万元,立项面积与投资之大,在全国县市(区)中位居第一。2007年1月又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100个经济林示范县市(区)之一。而且,袁州区是江西省唯一以油茶为主导产业的经济林示范县市(区)。

1840

宜春袁河

      袁河又称袁水或秀江,古又称南水、牵水,自隋朝起,因设袁州州治、府治,河位于辖区,故名袁河(亦名袁水)。系赣江一级支流,发源于萍乡市芦溪县新泉乡黄狗冲武功山白鹤峰北麓。主流自西南向东北流经芦溪、袁州、分宜、渝水、新干、樟树诸县(市、区),于樟树市城北街道办事处的荷湖馆汇入赣江。主河道全长279公里,流域面积626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78毫米,多年平均产水量5.8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87立方米/秒。宜春境内流域面积2470平方公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5.74万千瓦,可开发量3.0万千瓦。

      袁河在萍乡市芦溪县以上称芦水,流至宣风与源出芦溪县万龙山发云界的万龙山河水汇合后,流入袁州区境内称袁水。主河在芦溪至袁州河宽60~120米,袁州以下河面逐渐开阔,河宽为100~300米。上游峡谷多漂砾、卵石;中下游呈分叉河段,多沙洲,两岸多陡坎,河底水草丛生。新余以下平原开阔,洪水容易漫滩。

      袁河横贯宜春市中部,上自袁州区西村镇的柘双入境,东流经西村、湖田、城区、下浦,在渥江镇的龙王庙出境至分宜县,复由分宜县流入本市彬江镇之河下,再由彬江流至分宜县的江口水库,境内流程为52公里,是一条常流河。

QQ图片20171121170438.jpg

从新田河(稠江)与袁河汇合处至分宜一段,水澄深碧,莹澈如练,故此段有秀江或秀水之美称。秀江是宜春的母亲河,温婉的河水穿城而过,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宜春人。清代诗人汤斯祚(1684~1764),字珩之,号亦庐,其《秀江道上》诗云:“石尽江溪骇浪平,薜莎深碧爱澄泓。棹声惊起白鹇鸟,一半青山飞去明。”写出了秀江的秀,如果泛舟秀江,可以看到沿河两岸奇峰叠嶂,怪石嶙嶙,到处是奇山美景。古诗云:“十里五里碧滩接,一桨摇出青山青。推篷回首望长江,袁江远在千山上。”古人在秀水之畔的宜春建立了天下第一座天文天象观测台。同时作为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弟子的唐代道明禅师曾开设道场于蒙山圣济寺,得嘉庆皇帝所赐“唐朝佛国”的匾额。“逢袁则止,遇蒙则居。”即指此。宜春秀水南岸的仰山寺为“一花五叶”之一的沩仰宗祖庭。古有言曰:“江西进士半袁州。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可见这里古代时期曾佳丽满城,真可谓人杰地灵之隅也。这里养育了江西历史上第一和第二位文科状元——卢肇和易重(唐朝)、大学士严嵩、北宋江南第一个宰相王钦若、南宋状元黎立武、明代大理学家梁寅、现代国画大师傅抱石等。严嵩曾这样描绘秀水:“峰势插江溪路小,峡门横石水声多。钟山出秀浦,碧潭无限清。”宋代工部侍郎李虚己(大词人晏殊之岳父)作:“宜川三月水东流,秀出江南二十州。”思想家李觏说:“谪官谁住小蓬莱?惟有宜春最古台,千里待看毫末去,万家攒作画图来。”可见宜春之灵气,秀水之广博。

      秀江上的桥,颇有特色,一是有桥的历史长,二是桥的数量多,三是桥的式样多。据明正德《袁州府志》记载,古袁州城北秀江河上的第一座大桥,修建于唐中和年间(881~884),乃袁州刺史邓璠所建,其时名曰“广济桥”。邓璠在袁州修建的广济桥,约于南唐保大四年(949)前后被洪水冲毁,只经历了60余年。南唐袁州刺史边镐复于桥址建造了宜春历史上的第一座浮桥,名为“永济桥”。尔后,时而石桥,时而浮桥,迭相更替。清嘉庆十九年(1814),石桥移往原广济桥下游数百米外的小北门外。民国30年(1941),石桥被日军炸毁,又代之以浮桥。

      新中国成立后,宜春县政府于1953年修建了一座可以通车的单行桥(即现在双桥较窄的一座桥);1971年,出于当时战备需要,发动市民大量进行义务劳动,在现在的明月大桥桥址修建了一座宜春大桥,双车道,使用了40年,2011年因破损并堵车严重被拆掉,在原址建有上下两层的明月大桥。可以说,现在宜春中心城区秀江水面上的八座大型桥梁(含正在施工建设的大型桥梁),都是改革开放之后,主要是近十年建设的。而且,所有的桥梁车流量都很大。八座大型桥梁(由西往东)分别为:一是宜春大桥(南端衔接宜春南路,在源仙台附近;北端衔接机场路与宜春北路);二是昌黎大桥(北端在锦绣山庄附近,原名锦绣大桥;南端衔接秀江外滩);三是双桥(北端老市委附近,南端在中山西路口附近);四是袁州

QQ图片20171122150732.jpg

大桥(北衔高士路,南临青龙大厦、步步高广场);五是明月大桥(北接明月北路,南接明月南路);六是卢洲大桥(北临丽景滨江,南接中山东路);七是袁山大桥(北接袁山东路,南接袁州新城附近);八是宜阳大桥(原名赣西大桥,北临宜春市行政中心,南接袁州新城附近)。以上各桥,各具特色,有双层桥、缆索吊装桥等。另外,在袁州大桥的上端,架起了一座由步步高集团捐建的步行浮桥,颇有古韵。夜色中的袁州大桥是非常美丽的,跨在泛着微微波光的秀江河之上,桥上灯光五彩,此时如果你临于袁州大桥的上空,你会发现袁州大桥有点像是悬挂着的一弯彩色小船,煞是可爱。而白天如果从远处看袁州大桥,你就会惊异地发现它是多么像一条正欲腾飞的巨龙。那两个拱形钢管是龙的角,桥身是龙巨大的身躯,而那两对粗大的桥墩就是巨龙强而有力的爪子,到了晚上,桥上那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就像是龙身上一闪一闪的鳞片。

      在秀江两岸及河流中心,风光秀丽,美景如画,有许多名胜古迹及著名建筑。在上游,有造型独特、宏伟壮观的明月山飞机场;有名声鹊起的秀江外滩;有花园式迎宾馆锦绣山庄;有化成岩国家森林公园及松江园、化成洲湿地公园、化成岩电站;还有著名的春台公园、状元洲公园、秀水公园、滨江公园、人民公园、行政中心、迎宾馆、多胜楼、钓鱼台、禅博园,以及宜春高铁站等等。秀水名胜,交相辉映,把宜春城

QQ图片20171121170502.jpg

妆扮得阿娜多姿,无限风光。袁河沿岸的景色中最令人惊叹的是“袁河三峡”。袁河三峡位于袁河中游的宜春与分宜之间,分别是牛栏峡、昌山峡和钟山峡。古人叙之为“十里五里分宜路,钟山昌山重寒天;未必瞿塘远过此,此中三峡怪来传。”袁河三峡风光独具特色。

      牛栏峡距宜春城东北二十里。有山名雕山,山峦起伏,群峰叠翠,号为“十八美女观莲”,至现今的下浦车站旁侧,有两石山耸起,左金鸡山,右银饼山,相对若拦,中间又有一个牛形岭,为下浦天然锁钥,遂名牛栏峡。据《宜春县志》记载:银饼山,峰高265.4米。其顶有寺,四面悬崖,一鸟道延缘而上。古树郁蟠,秋时青红相映。读书寺中,觉风霞苍凉,如坐仙界,俗生飞不到也。现古木早已被伐,古寺亦杳然无存。峡者,山夹水也。现秀江隔银饼山有一里多路,不再流在银饼山与金鸡山之间了。而从新坊、狮背来的东水,也从它的侧面流入秀江。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现在河水改道后,当年的山峡也就变成山谷了。

      昌山峡在今分宜县城西南十多里,有袁岭雄踞袁水南北,紧锁江流。岸边“水漱树根龙露爪,石排江岸虎交牙”,峡中“中流万石斗”,孱岩嶙峋,利如剑戟。且水激浪急,汹涌咆哮,晴雷夏雪,令人毛骨悚然。因它急湍直泻,古人曾呼此地为“鹅叫十八滩”,古人有首《昌山峡诗》,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急流山峡中万石相搏的情景:“乱石扼昌山,晴空雷雪诧。峭厉辟鱼龙,十里声惮吓。怒如骇鲸张,狞如雕虎跨;颓职天柱倾,辊如铁轮呀。或卓或复跽,或躲或迎迓。水石不肯降,决胜何时罢。”因此,来往行舟,到此易遭沉没,所以叫“伤山峡”。山者,易为舟人望峡攒眉侧叹,甚至伤心流泪之山也。为化凶恶为吉利,古人常以反义来避讳。就像宜春人把“舌(失)头”呼为“赚头”或“招财”,船家称陈(沉)姓为胡(浮)姓,都是以反义词来兆吉利,同样道理,伤山也就是被人们称为“昌山”了。为使“伤”真的转化为“昌”,古人还曾用过两个药方。一是把神请来,唐朝时宜春有个县令叫卢萼,在峡南建有昌山庙,把龙王菩萨请来镇守,希望能“普救众生”,换来太平无事。二是清河道,康熙九年(1670),宜春郡守李芳春委官鸠工聚材,经过二个多月,凿去河中顽石一部分。道光五年(1825),副总戎张健荣把水中的高石、尖咀石、排栅石、牛马石、横江石一一凿去,从此,水势虽还汹涌激湍,但行舟往来,不再有覆舟喂鱼鳖的忧虑,出现“断山如蜀峡,束水迫狂奔。风送千帆出,乱飞蝴蝶群”的奇景。

      昌山庙,又称龙姥庙、阅城君庙、孝通庙、圣母庙,位于昌山峡西岸,坐西向东,依山傍水,上下三进,楼阁并立,建筑巍峨壮观。庙门有副对联写道:“肇于唐,封于宋,圣迹溯越城,千秋声灵仰圣德;子则孝,母则慈,神功崇护国,万民依赖沐嘉休。”昌山庙的祖廷在今广东阅城县。唐远和年间,卢萼游仕南越,曾任康州府录事、参军这类的小官,听说当地的龙姥庙很灵验,就去烧香、求愿,祈求为官地方父母,并许诺实现了心愿将建庙祭祀。不久,大和五年(831),真的官封宜春县令,为一方父母。于是,他兑现诺言,在宜春县城东面的昌山岭下(当时,分宜县地还属宜春县管辖),昌山峡西岸择地而建龙姥庙,使人日夜祭祀。到宋朝,朝廷封龙姥庙为孝通庙,意在鼓励人们孝义通天,后改为昌山庙。

      钟山峡从昌山东行三十里便是钟山峡了。钟山峡南北两山对峙,南面的山叫南钟山,北面的叫北钟山,袁水中流,乱石屹立,险峻不减昌山。袁水到钟山,已是中下游,接近平原地带,千回百转,水势渐趋平缓,混浊多半沉淀,所以钟山东部那里江水,显得格外澄碧,是野游、垂钓的好地方。据《舆地纪胜》上说:在西晋永嘉元年(307),有一个渔翁在那里钓了一金锁,长约一尺。又获得一金钟,上面铸有字,说是秦朝时候的“驱山铎”。渔人用手敲打,钟响如霹雳,山河震动。渔人吓怕了,手一松,钟又沉到水底去了。从此,那里便取名钟山。赵濂的《钟山峡》诗就说到钟与锁的事。诗曰:秦钟不复人间物,金锁空传上钓纶。危石击涛翻白雪,乱峰拥黛入青蠊。渔翁率罟蛟龙侧,樵子常薪虎邻。春水涨来添险绝,客船过此重逡巡。

QQ图片20171122150938.jpg

10630

锦江

      锦江古名笛河,又称蜀江,赣江一级支流。发源于袁州区西北慈化镇坪子岭,自西向东流经慈化、株潭、潭埠、万载城区、徐家渡、凌江口、上高城区、灰埠、高安城区、新建等地,于新建县的瑞河口汇入赣江。全长307公里,流域面积7886平方公里,流域面积100~300平方公里的支流16条,300~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7条。其中宜春市境内沿途汇入的主要支流有18条,流域面积698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22立方米/秒。水能理论蕴藏量21.99万千瓦,可开发11.65万千瓦。建有大中型水库17座,控制流域面积996.88平方公里,总库容4.3亿立方米,灌溉面积约42万亩。在中游上高段沿河有镇渡、石源、钟家渡、团结拦河坝。流域内万亩以上圩堤有筠安堤、药湖堤等。万载以下可通航,所以习惯上从万载以下才称锦江。清同治《高安县志山川志》载:“锦江源出袁州府万载县龙河渡,流至上高凌江合新昌滕江,历郡城(高安)而东,汇于南昌之象牙潭,而入章江”。蜀江是西汉时的叫名,至东晋易名锦江。关于锦江之名的由来,有多种传说,按《神仙传》的说法是:东晋年间,瘟疫流行,不少人染病而亡,于是,有人向道士真君求救。许真君给画了有符的水壶,竹子一枝,并叮嘱将竹子栽在江边,把符水倒在江上游,病人饮了江中之水,都会病除身健。消息传开,病者

QQ图片20171121170534.jpg

纷纷到江中取水喝,此法果然灵验。江水能消灾除病,其价值胜似金帛。“金”与“帛”合字为“锦”,故袭其名曰“锦江”。《高安县志》有诗赞云:“旌阳仙令锦浮川,濯锦分流此地传。白鹤疑归双表柱,春虹遥锁万家烟。”锦江沿流数百里,不但山青水秀,景色佳丽,而且还有不少名胜古迹。它由南折东,流入高安县城,将筠阳古镇一分为二,划为南北二城,所以才有浮桥飞架其上和诸多桥梁横跨两岸。浮桥始建于五代杨吴乾贞二年(928),原址在城隍庙(今高安市委党校)前,后迁大观楼前,北宋

QQ图片20171122152304.jpg

文学家苏辙还留下“虹腰宛转三百尺,鲸背参差十五舟”的诗句。仁济石桥创修于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元代大学者,书画家赵子昂还为它撰记、定名。这两座石桥分别列入高安和筠阳八景之胜,前景名叫“锦水翔虹”,后景曰“仁济鲸涛”。河北岸沿江公园郁郁葱葱,南岸新仿欧式建筑锦江外滩金碧辉煌,将这两座古桥以及瑞州大桥和下游的筠州大桥串联在一起。过石桥或浮桥沿南岸东去3里许,又有一景,曰“来苏古渡”,这就是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和他弟弟苏辙维舟登访金沙名士刘平伯的渡口。顺流而下东去二十五里,还有一景“鲇鱼洲”。据古志载:“鲇鱼洲,治东二十五里,当锦江水口之冲。中流突起,竹木12-1.png萦回,春夏水溢,洲随水长,秋冬四周,白沙如雪,上有楼阁,可供游眺,高安一胜境也。”在江岸之北,有“凤山飞羽”的碧落山。宋时,山上建有碧落堂。公元1264年,文天祥知瑞州府,重修被元兵所焚的堂亭,刻杨万里诗赋于堂上,并与欧阳守道吟咏堂前。碧落山东侧,有一仿古宗祠肃然而立。它就是被辟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毛泽东旧居。1930年7月,毛泽东、朱德率红一军团挺进高安,曾在此居住,并作出了“进占牛行,举行八一示威”的重要决定。

     锦江在上高流区,两岸建设日新月异,上高县政府提出将上高锦江外滩打造成“上海的浦东、南昌的红谷滩”宏伟目标,锦江湿地公园、青阳大桥、上高花园、大观塔公园等一系列项目开工建设,让锦江外滩水更清、天更蓝、城更美。还有奇石花样迭出,尤其经常开展的奇石展览会,让人耳目一新,目不暇接。

      锦江主要一级支流有白水河、竹渡河、严岭河、白良河、田心河、康乐河、长塍港、宜丰河、斜口港、野鸡河、坡陂河、棠浦港、苏溪河、溪桥河、毛村河、祥符港、高邮河、流湖河、药湖等。其中药湖古名叹早湖,晋代始称药湖,属锦江水系的湖泊。湖区发现大批古动物群化石。湖边同田乡有明正统元年的桂林书院,为1936年夏子哲创建,明代阁臣姜日广、清朝进士万有严幼年在此读书。


3779

彭构云

      彭构云(715~768),名云,字构云,以字行。唐代临州(今甘肃临洮)人。出生于书香仕宦之家,父景直,唐中宗景龙年间(708~710)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彭构云自幼研究阴阳图纬之学,兼通黄老道家之言,著有《通元经解》一书,辞理深远,声名远扬。不求功名利禄,隐居乡里。

      天宝十二年(753),刺史李璟向朝廷举荐彭构云,唐玄宗景仰他的大名,特派专使,用“蒲轮安车”,不远千里请他到京城长安。上朝时,回答的问题又深得唐玄宗的称赞,赐予官爵厚禄。彭构云不贪图“锦衣玉食”,不久即以养疾为名上疏乞归。玄宗嘉赏其品行,厚赐金帛副衣,派遣中使护送回乡,同年十一月唐玄宗赠彭构云“征君”称号。后为避“安史之乱”,彭构云自临州(今甘肃临洮)迁徙袁州合浦(今袁州区新坊镇),成为江西彭氏始祖。彭构云来到宜春隐居后,常在秀江河畔震山、雷潭一带垂钓,垂钓处演绎成著名宜春八景之一“钓台烟雨”,其所在乡也被太守命名为征君乡。唐代宗大历二年(768)彭构云去世,享年53岁。

QQ图片20171127160343.jpg

      彭构云娶妻欧阳氏,生五男:泾、治、江、海、滋。彭滋之子彭倜后任过宜春县令。彭倜之孙彭玕历任永新制置使、吉州刺史、郴州刺史、武平军节度使、太保和安定王。彭玕的子孙分布于吉安、永丰、吉水、峡江、安福、永新、泰和、分宜等地。后裔迁徙到湖南、福建、广东等地。如彭玕后裔彭延年历任福州推官、大理少卿。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任广东潮州刺史,后定居于揭阳县浦口村,为彭氏广东始祖。自清代开始,闽粤彭姓有部分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迁徙至东南亚及欧美。如今,彭姓分布最多是湖南、四川、湖北等省,这三省的彭姓约占全国汉族彭姓人口的近一半。

QQ图片20171127160353.jpg

      彭构云墓坐落在东原龙形(今新坊镇东墉村上村岭彭家里后山西南坡),唐袁州刺史郑审为之撰写墓志。清乾隆十六年(1751),裔孙彭家屏(曾任云南布政使)重修,今存,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在袁州区下浦街道塘头村高山崖壁上雕刻的状元卢肇著名的《震山岩记》中也提及彭构云钓隐一事。全文如下:宜春郡东十五里,有山。望之正若冠冕,同麓而异峰,在东方如画震卦。郡人名之曰“呼冈”,意者谓其若长幼相呼,同在一处石室,临游溪之涘。邑人彭先生尝钓岩下。先生讳构云,善黄老言。宝应中,诏以玉帛召先生,不至,时太守命其乡曰“征君乡”,岩曰“征君钓台”。咸通七年,予罢新安守,以俸钱易负郭二顷在震山之西,又得枫树之林于溪南。日与郡守高公游其下。公名厚,衣缨之茂士也,为政严简,民悉安之。予以“震山”易“呼冈”之名白公,公喜,命刊其事于岩下,予既得西林而罗鸟网兔,挟弹走马于其间,亦请命其林曰“卢氏弋林”,以其对东“彭氏钓台”也。因谓高公,使郡人无得樵渔。于是林之檀、栎、杉、桧不日丰茂,以冠于郡。高公因戒吏以丹书贻卢氏,使西畴之人世世掌之,郡民相率言曰:“二刺史俱好事者,吾侪幸寓目焉。”

9907

袁州北坛古村

      北坛古村属袁州区洪塘镇所辖,为明末清初古村落,此处群山环抱,溪水潺潺,风景优美。全村村民皆姓易,为唐代江西第二位状元易重后裔,村号因此定为重桂堂。据该村老人介绍,明末清初年间,村里很多人远走武汉等地经商贩卖茶油、夏布,发家致富后回村里相继建起了48栋大宅,宅院内砖雕、石雕、木雕十分精美,至今仍有20多栋保存较好。

      古村后山上14-1.png有一处天坑,坑口呈方形,坑深40余米,坑内树木苍翠,三面坑壁陡峭如刀削一般,唯有另一坑壁有条小路可达坑底。坑底还有一溶洞(当地村民称之为内洞),据介绍,溶洞内石钟乳发育成熟,钙化梯田令人赞叹不已。

      北坛古村落的房子大致沿着一道东西向的缓坡山梁依势而建。从地势偏高的村东开始,古宅面南背北,错落有致。顺着流经古村中心地带的小溪缓步前行,沿途可见高高的骑瓦封火墙直刺蓝天,带有浓郁的明清风格。屋墙上还雕有许多精美的图案,尤其镶嵌着“麒麟送子”的砖雕,栩栩如生。在古时,麒麟往往是作为瑞兽的形象出现的,只见砖雕中的麒麟摇头摆尾,呼之欲出,做工精美异常。北坛的古宅以两进四厢式厅房居多,中间天井当院,水磨青砖铺地,厅堂内的陈设则略显简朴,有些则干脆空徒四壁。

      与其他古宅的独门独院、规模甚小相比,被村人称作“大夫第”的宅院14-2.png则气派得多。这座煌煌大院依着村中的小溪而建,出门则有石拱桥相连,甚有一番诗情画意。大宅的中堂之后,有一题为“浣花溪”的地方,似乎是当年将屋外的小溪巧妙引入后,供下人浣纱洗布的所在。后厅的墙壁上仍存有以八仙过海、岁寒四友等为题材的石雕。

      在“大夫第”的后面,尚存有一栋三层砖石木结构的私塾(村人称之为新学堂),这在整个村落中是比较罕见的。沿着房子的西侧有一道石梯直通第三层的骑楼,在那个年代要建造这样的三层构架,确实不简单。站在私塾的三楼,凭栏眺望,则远山近水尽收眼底。那泓绕村半匝的小溪从此处不远的一个石洞汩汩流出,据说不管多旱的天气都不会干涸,还有传说,如果村人逢喜事做酒席,缺盛装物事,只要在洞口烧道神符,马上就有碗筷从洞中漂出,而且百求百验,颇为神奇。

      在村里有一幢189号的“易修和老屋”,这也是北坛古村中保存的较好的老屋。易修和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那还是清末民初之际,当时易修和在宜春西门和北门各开了一家油行,虽说生意不甚景气,还算衣食无忧。这天,易修和在如厕时偶然听说有人收到一封电报,讲当局要大批采购茶油以资军需。经商嗅觉敏锐的他立马和全城的油商约定,以时价盘下他们的库存,因为茶油滞销,为此惶惑无计的油商们满口答应下来。未料,不出多日,从南昌就来了买油的客人,而且有多少要多少。这下宜春的油商大跌眼镜,却因为有约在先,不得不眼睁睁看着易修和将茶油高价卖给南昌客,狠狠地发了一笔横财。据说易修和用这笔钱除盖了一幢气派的大屋外,所余还置了大量田产,一夜之间成为大户,至今村人都在津津乐道其当年发迹的旧事。

QQ图片20171123110234.jpg

      北坛的老屋,不仅有古朴之美,更有几分伤叹,沧桑轮回,逝者如斯。北坛后面的天坑,则让你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添几分感慨,不知是什么年代形成的天坑、溶洞、暗河,仍然是一派峥嵘景象。

      天坑就在村后不远的山上。在通往洞的路上有一道石门,有如古时山寨的石门,仔细端详,却不像人工建成,而像天然形成的。过石门,即可见到天坑了,村民把它称外洞。北坛天坑,志书上亦称“北坛古洞”。因北坛地处丰顶山西南麓,所以北坛古洞和丰顶山腹心地段的庄溪古洞,还有万载县的竹山洞,袁州区三阳镇的酌江洞,都属于丰顶山溶洞群。在已发现的华东地区苏浙赣各省诸多的

QQ图片20171123110244.jpg

溶洞内,尚未发现这种天坑溶洞,但在贵州喀斯特溶洞群里,天坑溶洞颇多,专家们又称之为“漏斗溶洞”。在2001年之前,提及天坑这个词汇,通常特指重庆奉节县的小寨天坑。2005年后,“天坑”这个由中国人定义的术语在国际喀斯特学术界获得了一致的认可,并开始使用“tiankeng”通行国际。现在已经过专家确认,世界上2/3的天坑分布在中国。

      北坛天坑为直径约百米,周长约300多米的巨大坑,深40余米,略似圆形。天坑底部,有一巨大的溶洞,当地村民称之为“内洞”,洞中流出一条小溪,常年清14-3.png泉长流,是丰顶山上流下来的地下暗河。据村民说,从该洞进入一直往东北而去,可通至丰顶山腹部的庄溪古洞。洞内有天然形成的大片钟乳石梯田,而有的钟乳石则集天地之灵气,发育得酷肖动物形象,各种造型称得上是美仑美奂,充满了诗情画意。此外,洞中还有若干深水潭,当地青壮年胆大的,常进洞通宵垂钓,据说每次有两三斤小鱼的收获,且鱼的味道十分鲜美。

      天坑底下那小河从内洞流出,再经外洞流出山外。天坑四周,多是悬崖峭壁,怪石嶙立,但植被茂盛,郁郁葱葱。在山壁上,有条小路可通往坑底,还可顺流而上,到溶洞中去探险。

      20世纪70年代,北坛村在外洞口修了水泥坝拦水发电,如今小电站虽已废弃,但堤坝依然完好,溪水通过此坝,一部分流入通往古村的小渠,大部分奔泻而下,在坝上形成一道瀑布,为古村增添一道风景线。

3123

韩 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幼丧父,兄韩会抚养之。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阳山县令等。元和十二年,韩愈因参与平定淮西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被贬为潮州(今广东)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后转任袁州(今宜春)刺史,不久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监祭酒、京兆尹、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享年57岁。著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师说》等。今人整理书集有《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韩集校铨》等。

      韩愈在宜春任刺史其间,勤政为民,倡导学风,为宜春日后的科举大名于天下打下了基础。另外,韩愈刚到袁州听说少年男女,到别人家做抵债的,如果超过期限还不起钱的,则人就永远做富人家的仆人。韩愈了解情况后,就增设了相关法律,赎出了那些未成年人还给了他们的父母,废除了富户这种抢男霸女的风俗习惯,共解放奴婢731人,被老百姓所称赞。16-2.png后韩愈回京后,又上奏朝廷,朝廷下令,全国不允许典押良人男女做奴婢,这一措施解放了成千上万的奴婢。韩愈还前往仰山,拜神求雨,写下了《祈雨告仰山神》祭文。仰山高峻翠绿,风光秀丽,著名宜春八景之一“仰山积雪”即在此。另外,唐元和初年,韩愈为送好友王涯任袁州刺史,特送诗《祖席得秋字送王涯刺袁州》云:“淮南悲落木,而我亦伤秋。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宜春市区有昌黎路、昌黎阁、昌黎大桥等,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骊之文,提倡散句单行、自由灵活、言之有物的古文。他的文章善于推陈出新,富有独创性,内涵深厚,语言丰富灵活,极富于表现力,风格雄辩恣肆,气势磅礴,成为中国古代以来文章之典范。苏轼称誉他“文起八代之衰”。

      在诗歌方面,他也富于创意,喜欢生新出奇。所以他写诗不愿意四平八稳,而喜欢谐谑诡异,显示才学。他有意把诗写得奇崛拗折,喜欢用佶屈聱牙的僻字晦句,用平常人不用的险韵重韵,用散文式的篇章和笔法,铺叙,议论。他喜欢学李白古风之淋漓放纵,又学杜诗长篇叙事法度,炼字艺术,以及“以文为诗”的风格,从而在李杜之后开创了一种奇险诡谲的新诗风。韩愈是李白、杜甫之后最早将李杜并尊的人之一,他在《调张籍》诗中所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影响深远。

1675

李德裕

      李德裕(787~850),字文饶,河北省赞皇县人。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诗人。幼有壮志,苦心力学,尤精《汉书》、《左氏春秋》。历任翰林学士、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左仆射、并在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和武宗开成五年(840)两度为相。主政期间,重视边防,力主削弱藩镇,巩固中央集权,使晚唐内忧外患的局面得到暂时的安定。

      公元835年,担任宰相的李德裕在朝廷牛李党争中落败,几经遭贬而来到袁州做了一名长史,这位失意的朝廷命官无意于这样一份闲职,干脆寓居于城北郊的化成岩,终日读书吟诗,修心养性。有袁州学子卢肇、易重诸人,慕其学问人品,常去拜谒问候,请教学业。后来,李德裕官复原职,重新当了宰相,卢肇、易重等人也分别于会昌三年和会昌五年前去赴试,卢肇成了江西的第一个状元,易重则成了江西的第二个状元。为纪念名贤,宋绍兴十九年(1149),州判立祠供奉。元朝袁州路总管那海刻李德裕像于岩下石上,并建祠宇,题匾“知李”。清道光年间,袁州知府隆泰在寺的东侧石壁上,题刻着“李卫公读书处”几个大字。

QQ图片20171127155036.jpg

      化成岩自唐初建寺以来,一直香火不绝。直到清康熙初年,一个叫念融的僧人又将其重建,袁州知府李芳春题额曰:“赞化裁成”。从此,佛寺便改称化成岩寺,一直延续至今,寺中悠远的晚钟声回荡在秀江两岸,并演绎成著名宜春八景之一“化成晚钟”。

1783

易 重

      易重(806~872),字鼎臣,宜春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温汤镇九联坊人。唐会昌初,袁州文人才子甚多,如卢肇、黄颇、易重、李潜等,都是同窗应举之士。会昌二年冬,袁州举子准备应试,但名额有限,学官正为遴选而发愁。易重独具慧眼,提出己见说:“方今天下大比,才聚袁州,都去比试,犹如自相抗衡,不如分期应举为佳。”主动放弃应试,亲送卢肇、黄颇等人西行长安应试。翌年放榜,卢肇高中头名状元,黄颇等人分别中同榜进士,袁州一举三登科,轰动京城。卢、黄、李荣归故乡,在庆祝宴席上,众推卢肇坐首席,卢肇礼让易重,易重也不客气,风趣地说:“今日欢宴,首席理应状元公,状元公推让给我,恭敬不如从命,权当借个首席,下届一定奉还。”借首席戏语,当时传为笑语,会昌五年,易重果然夺得状元,真的还了个“首席”。18-1.png

      宜春有一条路是为纪念易重而取的名,叫重桂路。唐会昌五年(845)春,京城考试结果,本来张濆第一,易重第二。可是皇榜一出,议论纷纷,有的说张濆是当时主考官陈商的亲戚;有的说易重与当朝宰相李德裕是师生关系;再说宜春已中了一个状元,这次又中了一个榜眼,这可能吗?于是皇帝下诏复试,结果易重果然真才实学,被皇帝钦点为状元,赐御笔“进士及第”匾额,易重感慨万千,作诗一首《寄宜阳兄弟》,其中有句:“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折两重桂。”这就是重桂路的来由。易重为官清正,官至大理寺评事。咸通十三年(872)去世,葬于袁州新坊乡。后人建有状元堂。

2373

袁州脱胎漆器制作

      袁州脱胎漆器是中国四大漆器之一,始于东汉,盛于明清,扬名于民国,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有着悠久历史的袁州脱胎漆器是深受当地人所喜爱的一种手工产品,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袁州脱胎漆器造型美观,轻巧玲珑,色泽明丽,光亮如镜,不怕水浸;耐温、耐酸、耐碱、耐腐蚀;使用时间愈久,光泽愈发光亮。

      袁州脱胎漆器具有造型美观、色泽明丽、图案装饰多样、风格古朴典雅、经济适用、不怕烫、不怕浸、不易破裂等特点而闻名国内外。其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设有作坊进行生产,清代作坊数量大增,至民国时期,脱胎漆器的生产已初具规模,花色品种大大增加,装饰工艺也达到了较高水平。18-1.png据《江西省情汇要》(3-132页)记载:“袁州脱胎漆器明代就设有作坊,清康熙年间作坊大增,1909年曾在南洋赛会上获银质奖”。南洋即现在的新加坡,南洋赛会是当时一种国际性的博览会。由于过去使用不锈钢等制品少,而脱胎漆器有不易摔坏等特点,被军队等喜欢,几乎每一个军人都使用过。而且全国当时也仅有江西、福建、四川等几个省有此行业,因此名震海内外。

      袁州脱胎漆器的生产纯属手工操作,先制成模型,再以棉布、绸布、夏布裱在模型上,涂上调配好的液漆,待阴干后脱下内胎,然后填灰、上漆,再进行打磨、推光、 装饰,前后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制成。现在,袁州漆器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漆器、瓷器、铜器、银器、玉器、景泰蓝等制作工艺熔于一炉,并采用金银镶嵌、刻漆、雕填、彩金花、磨漆画、“赤宝沙”、“绿宝沙”等多种加工技法,生产出的脱胎漆器各呈异彩,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传统的袁州脱胎漆器是用漆灰作为黏剂,将生漆与石膏粉、桐油、水等材料按照一定比例调成糊状漆灰,并把漆灰涂在夏布上,然后将夏布裱在制好的模型上,待其阴干后将坯胎脱下,即所谓脱胎。坯胎经十几道复杂的手工操作程序,最后抛光装饰而成。

      脱胎漆器的制造,时间周期长,环境条件要求严格,相对湿度较高,一般温度在20℃左右,工艺精细,可谓巧夺天工。它的主要产品有:大中小花瓶、果盒、茶具、印泥盒、茶叶盒、首饰盒、托盘、脱胎雕漆、脱胎版画、脱胎生肖工艺品等数百种品种。它集所有中国漆器之精髓,继承千百年来传统脱胎漆器制作工艺技术,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是馈赠亲朋好友的首选礼品。

      18-2.png在民国期间,宜春中山路、重桂路一带开有23家漆器店,民国29年(1940),在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上,袁州脱胎漆器被评为特等奖。新中国成立后,袁州脱胎漆器得到了蓬勃发展,1972年组建的宜春漆器厂,成为全国漆器行业15个重点厂家之一,至今仍有宜春袁州传承脱胎漆器厂等企业,文中大部份产品图片由其提供。

      从20世纪80年代起,袁州脱胎漆器工艺在师承传统的基础上刻意求新,博采同行业所长,大胆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使产品更具现代气息,在品种上已形成实用、包装、装饰艺术三大系列共有680多个花色品种,艺术品位越来越高,而且还开发出纯粹的艺术品,如挂屏、雕塑、漆画等。杨增彦、熊礼勇等人创作的作品,先后被选送到人民大会堂和国内外展览。1980年生产的“双耳赤金砂花瓶”和“牛耳赤金砂花罐”先后获江西省优质产品奖,江西省轻工业厅优质产品奖和国家外经贸部出口产品品质优良荣誉证书等诸多荣誉。近10年来,袁州脱胎漆器工艺品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大奖15个,1990年,还荣获全国第九届工艺品百花奖评比优质产品奖和全国同行业评比第三名,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品质优良,1985年袁州脱胎漆器被正式载入《中国土特产名牌产品辞典》和《江西特产、风物指南》。

      2006年,袁州脱胎漆器制作工艺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609

袁州三星鼓

      宜春历史悠久,文化昌盛,是赣西著名的文化古城,受吴楚古文化的影响较大。人们在劳动之余或逢年过节,喜爱载歌载舞奏乐欢庆。三星鼓最初为吹奏乐,是从宫廷音乐派生出来,流传于袁州区柏木、芦村、洪塘、三阳、下浦一带,在娶亲嫁女、祝寿生子、建房开业等时辰演奏,取福、禄、寿三星高照之意。

      根据三星鼓三只不同音色的鼓,最初叫它为“三音鼓”。因为曾用在城楼上报更,便又叫三更鼓。这段报更的时间不长,是因战事的原因,城楼上用三更鼓报更,一是目标太大,二是闻区有限,才用更夫穿街走巷报更的方法所取代。三更鼓不报“更”,便流落在民间,替人们婚丧嫁娶、寿诞喜日吹打演奏。为了讨个吉利,便把三更鼓改名为三星鼓,取福、禄、寿三星高照之意,已成为民俗民风的重要内容。又因为它是由三面形状不同、音调各异的小鼓伴和着唢呐演奏,所以又称三声鼓。

QQ图片20171124093530.jpg

演奏时,一般由5人组成一个乐队,一人击鼓(兼任乐队指挥),一人敲小铛,一人碰小钹,两人吹唢呐。为了增添气势,增强效果,也可以加上二胡、笛子、长号,并增加吹鼓手人数。正式舞台演出,其乐队编制为十二人:鼓手一人,唢呐(兼吹民间长号)二人,竹笛二人,二胡四人,单铛、双铛各一人,水钹一人。乐队一般由邻居、亲友组成,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有业务演出,无业务种田。在长期的实践中,民间艺人创作了40多首乐曲,其中经常演奏的有20多首,代代相传。柏木乡农民杨细华最近收集整理了一套三星鼓曲,刻印乐曲30多首。演奏时,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办喜事就奏《大门开》、《万元方》,欢快、低徊,很能增添红白喜事的气氛。三星鼓主要曲牌有20多首,大部分热闹欢快,多用于婚礼、祝寿、闹元宵以及其他喜庆节日,也有少部分悲调曲牌,常用于丧礼。经常演奏的曲牌有:《慢拍》、《四合一》、《阴阳别》、《五更离》、《过山鸟》等。其中《慢拍》为常用的曲牌,4/4拍子为主要节奏形式,也常见4/4、4/2的混合使用。《过山鸟》是做丧事常用的曲牌,情绪庄严肃穆,悲哀忧伤。其他的则曲调稳定,热闹欢快,调式结构以高、低为主;有的是这两种调式交替使用。 

      1956年,江西省举办首届民间艺术调演,袁州区三星鼓获得一致好评;第二年3月被推荐代表全省赴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调演,新创作的《袁河两岸庆丰收》,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赞赏,并亲切地接见了5位农民演员。周恩来说:“民间艺术要发扬光大。你们回去以后,每人要带5个徒弟,使三星鼓后继有人。”看到他们衣裳单薄,周恩来指示工作人员,给他们每人买了一件棉袄。这是袁州区三星鼓第一次进京演出的盛况。之后,又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巡回演出。1991年7月,袁州区三星鼓再次赴京演出,这一次乐队共有27人,演奏的曲目是当时新编的《欢腾的金秋》,气势恢弘,节奏明快,各界一致盛赞袁州三星鼓进京闹金秋。袁州区民间现有三星鼓乐队60余个。

1863

慧 寂

      慧寂(807~883),俗姓叶,世称“仰山慧寂”,自号“仰山小释迦”,唐代韶州浈昌(今广东南雄)人。著名禅僧,沩仰宗创始人之一。17岁至韶州南华寺剃度,未受具足戒即参游四方。初参谒吉州耽源应真禅师,得传六祖慧能所遗九十七圆相。继至潭州大沩山参谒灵祐禅师。大和三年(829),受具足戒。他在灵祐禅师门下得悟玄旨,前后依侍15年,师徒唱和默契,共同酝酿开创沩仰宗。会昌五年(845),武宗“敕并省天下佛寺”,勒令全国僧尼还俗。慧寂于是避至袁州仰山集云峰隐居。不久,宣宗继位,驰废“禁佛令”。慧寂即在仰山诛茅立庵,聚徒说法,弘扬沩仰宗旨,一时道风大炽,沩仰宗作为禅宗五宗之中所谓“一花五叶”最早萌发的一枝,在仰山得以发扬光大。大中十三年(859)前后,江西观察使韦宙奏闻朝廷,宣宗敕赐慧寂紫衣,号“智宗大师”,并赐其仰山道场名为“栖隐寺”。慧寂住仰山约15年,仰山栖隐寺也成为沩仰的祖庭。大中十三年(859),江西观察使韦宙迎请慧寂住持洪州石亭观音院,学禅者投其门下无数,“前后诸州府节察刺使,相续一十一人礼为师”。其中有后来成为宰相的陆希声,以及慧寂门下最为著名的弟子、人称“肉身佛”的光涌禅师。咸通四年(863)间,慧寂迁韶州东平山,重建正觉寺,“再肃僧仪,恢复兹地。四方来学,缁褐千人。”

QQ图片20171127153552.jpg

乾符二年(875),经弟子道圆奏请,朝廷赐名寺院为“弘祖禅院”,改赐慧寂“澄虚大师”及紫方袍。中和三年(883)二月十三日,慧寂在东平山圆寂。后来,南塔光涌禅师迁其灵骨,归仰山建塔。大顺二年(891),敕谥“智通大师”,塔名“妙光”。

1646

黄 颇

      黄颇,字无颇,袁州区人。唐元和至会昌年间在世,元和十五年(820),韩愈贬任袁州刺史期间,黄颇曾师从韩愈。参加进士考试,连续十三年不中。唐武宗会昌三年(843)癸亥科与卢肇同榜进士一甲第三名,即探花。

      黄颇在试题《风不鸣条诗》中写道:“五纬起祥飚,无声瑞圣朝。稍开含露蕊,才转惹烟条。密叶应潜变,低枝几暗摇。林闲莺欲啭,花下蝶微飘。初满缘堤草,因生逐水苗。太平无一事,天外奏虞韶”。21-1.png

黄颇与状元卢肇是同乡,黄颇家境富余,但学习仍很刻苦,父母及家人常常陪他夜读至深夜。卢肇自幼贫苦,学习努力自然不用说。二人同日同路结伴赴举,袁州刺史成应元于离亭置酒饯行,只请黄颇一人。卢肇只好骑着小毛驴默默前行,黄颇在亭内赏乐饮酒,卢肇却在城外十几里的地方苦苦等待。后来,卢肇、黄颇同游李德裕门下。时王起知贡举,访二人之能,有人说卢有文学,黄能诗,王起遂拟以卢为状头,黄名列第三。为此,黄颇写诗《和主司王起》一首曰:“二十二年文教主,三千上士满皇州。独陪宣父蓬瀛奏,方接颜生鲁卫游。多羡龙门齐变化,屡看鸡书第名流。升堂何处最荣美,朱紫环尊几献酬。”

      黄颇官至监察御史。当时有“为文章与卢肇齐名,素不上下”之说。著文千篇,编有《征集》。《全唐诗》存其诗三首,《全唐文》存文一篇。

      故里在袁州城西郊,旧时有黄颇亭,今市区仍有黄颇路。

1782

袁河采茶戏

      也称宜春采茶戏,又叫袁河锣鼓戏,其前身是人们所熟知的三角班。采茶戏,是在采茶歌和采茶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袁河采茶戏除融入茶歌茶舞外,还吸收了灯彩表演和锣鼓经,因其演出时始终以锣鼓伴奏,故有“锣鼓戏”之称。明末已有演出,始盛于清同治年间,主要分布在袁州区所辖农村及邻近县城。而其前冠以“袁河”,表明这一剧种是“生”在袁河流经的地方。

      袁州自古就是油茶之乡。明正德年间(1506-1521),袁州就已大面积抚育油茶林。清末,每年向长沙、汉口等地销售茶油就达100余万斤。故此袁州茶歌、民歌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明正德《袁州府志》曾有“乐工舞师”、“旋乐之节奏一时观听者莫不称赞叹息的记载。明末清初,袁河采茶戏的表演形式是以当地采茶小调和乡土民歌,加上灯彩锣鼓节奏来演唱的。一般是一事一唱,一景一歌,见事唱事,见景唱情。如娶亲有闹房调,嫁女唱哭嫁调,做屋上梁有喝彩调,宗祠庙会唱祭祖歌等。起初的表演形式是一唱众和,即台上一名演员领唱,其他演员和乐师在演唱到每句句末时,和唱“啊荷”“哟哟”之类的帮腔。这种演唱、帮腔、锣鼓伴奏的形式,使曲调更婉转,节奏更鲜明,风格独具,气氛热烈,更具泥土的芳香,深受民间喜庆活动的欢迎。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益提高,不再满足于这种一唱一和的模式。于是民间好艺者试以袁河方言为舞台语言,以采茶小调配以外来的高腔和汉腔曲调,借鉴采茶灯中采茶舞的表演形式,加上评话说唱中群众喜爱的生活故事和传奇故事,伴以灯彩锣鼓经,逐步形成有小丑、小旦、小生角色的“三小戏”,人们简称为“三角班”。清道光十九年(1839),黄启街著《近事录真》载云:“采茶戏一名三角班……二旦一小花脸,所唱皆俚语淫调”。后随着剧情发展的需要,进而发展成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的袁河锣鼓戏。至清嘉庆年间(1796年至1820年),袁河锣鼓戏已有专业班进入城市,拥有自编剧目(如《李三保》、《挂红炮》等)和以高腔为主的袁河大班。咸丰年间(1851年至1861年)。袁河大班如雨后春笋般活跃于赣、湘两省。本省的万载、上高、分宜、新余、安福、吉安无不留下袁河锣鼓戏的足迹。

      从清咸丰元年(1851)至新中国建立后的1949年近百年中,宜春共建有18个采茶戏班。其中以“四秀班”、“财周班”“秋莲班”成立最早,只是这些戏班活动的时间不长,最长的也只有15年,短的仅四五载。唯辛亥革命前后,由施元才(人称义牙仔)、龙江源(人称春女俚)合掌或分掌的“德旺班”、“合胜班”、“雪美台”、“大胜班”、“荣福堂”、“青胜班”、“福寿班”名噪宜春、万载,持续演出时间较长。到三十年代末才日渐衰弱。

      袁河采茶戏可分为单台戏、耍戏和袍带戏三大类。其传统剧目知名者有173个。其中单台戏53个,对子耍戏59个,大戏35个,高腔戏26个。所谓“单台戏”,即用当地采茶小调式乡土民歌来进行表演的“独角戏”,基本腔调为一种四句三韵或隔句相韵的单台调,曲调可反复轮唱,多无故事情节,多为一种见物咏物,咏物抒情的曲艺形式,如《十二月花》、《十劝郎》、《十月怀胎》等。耍戏多反映下层人民生产生活中的事情,生活气息浓厚,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生动,通俗易懂,表演夸张,活泼风趣,以喜剧居多。尤是小丑常以插科打诨的方式获以笑料,其语言诙谐调侃,虽有些庸俗淫语,但刻画生活中的恶婆、媒人、嫖客、赌徒、懒汉等人物的丑态常常入木三分,多为群众喜爱。其代表剧有《翻薯苗》、《卖花线》、《补背褡》《熊相公》、《懒婆娘》等。袍带第戏也称大戏,剧目多从明清白话小说《今古传奇》、《三言二拍》中摘录改编。其剧性复杂,故事传奇,艺术形象丰富多彩,其类型有四:一是才子佳人的婚姻戏。多是男女一见钟情,私订终身,后遭父母反对,拆散鸳鸯,后男的勤奋读书,赴京赶考,女的金钱相助,励志死守,最终金榜题名,夫妻团圆,皆大欢喜。如《乌金记》、《绣花瓶》、《柳英晒鞋》、《四美图》、《凤冠梦》等。二是大义凛然的清官戏。多是七品小官,不畏权贵,有胆有识,为民作主。如《十五贯》、《南瓜记》、《假报喜》、《打严嵩》等,三是争权夺位的宫廷戏,多以嫔妃争宠,嫡子夺位,明争暗斗,引起血雨腥风,如《九曲桥》、《国太回朝》、《包公误》等。四是因果报应的神仙戏,多宣扬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如《仙人境》、《阴阳扇》、《白蛇传》等。

      袁河采茶戏的音乐,分为唱腔曲调和伴奏两部分,唱腔曲调有单台戏调、耍戏调、大戏专用调和高腔调四大类。单台戏和耍戏两类是专戏专曲,计有50余首,多是流传民间的风俗调,生活音调和灯彩调。其基本调式属六声音阶中的商、徵、羽三种。大戏专用调和高腔调的唱腔是一曲多用,按行当分类,以不行腔方法和其假嗓音而加以区别,逐步形成固定的唱腔调式,常用的有[一字调]、[河南板]、[南瓜记调]、[本调]、[北词调]等共20余首。其基本板式是起板——简板———转板,煞板。调式有六声音阶中的宫调式、徵调式两种。伴奏则以锣鼓贯穿全剧,伴奏乐器有班鼓、堂鼓、汉锣、小锣、云锣、钹等。常用的锣鼓点有[四六起板]、[小金钱]、[摆捶转起板]、[长捶]等,还有配合身段的[大金钱]、[各各斗]、[走换]、[勇锤]等。后随着丝弦戏的流传,袁河采茶戏吸他人之长,在伴奏中加入了笛子、二胡、高胡、小唢喇等乐器,形成半班。

      袁河采茶戏演出的节目,多为民间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戏,表现的多是下层人民的生活,因此深受群众喜爱。但因其表演粗俗,唱词语言淫俚,加之有的节目内容反映了对现实的不满,故一直被统治者所鄙视,甚至禁演。因此,袁河采茶戏从孕育期,形成期直至成熟期都是在农村这块土地上自生自灭式发展与提高。初始,其表演不着重于提炼加工为戏曲表演的程式动作,只是源于生活,还原生活,只不过动作略显夸张而已。随着演出经验的积累,行当的区分需要,于是在表演中慢慢形成了一定的规范模式,使人物一出场,观众就有曾相识之感,就能认清行当。再加上走南走北的演出,不断对各地戏班的观摩了解,于是在学习借鉴中相互融合,逐步改造和完善自己,最终形成了自己表演风格的手眼身法步,生旦净未丑各具一定的技艺。在传统三小耍戏的行当中,丑行的表演要领是“主头颈、夹肩蜂、硬于腰,蹲下身”,以显其灵巧多趣,舞蹈性强。表演时视情绪的需要,伴之以耸肩,动颈,摆臀部等动作,做到手活,脚活,颈活,腰子直“三活一直”。丑行的基本功有二:一为扇子功。丑行常用荷叶软边折纸扇,其技法有揉扇、翻扇、颤扇、转花扇等;二为矮步功。配合、手颈、腰等动作,以表现诙谐、风趣。旦行基本功名目繁多,常用步法有碎步、快步、慢步、方步、风流步等。指法多系兰花手,喜用丝绸手帕做戏;手袖常用的功法有抖袖、翻袖、折袖、扬袖,抓袖、摔袖等;身段有如“风摆柳”,眼神多用媚眼,以示其风流妖艳。开初的小生行没有细微的分行,许多戏多为丑行所代替,只有角色戏路之别,其主武小生,正路小生动作灵活潇洒,多用媚眼,脸露喜容,步态轻快。扇子有开式、闭式,追求唱腔的圆润,言词的爽朗、表情的秀媚;落魄小生多是穷途潦倒的人物,表演时,必须重阴郁,习慢步,精神拘谨,精神萎靡,念白低沉,唱重悲叹,一幅可怜的神情。净行和老生行的基本功和身段多学于湘剧。净行包括了俗说的“大花脸”与“二花脸”,净行中,有性格正直刚强、坚毅、勇猛者,如黑头包公;也有狡狯、谲诈、野蛮、残暴、呆傻等类型,如强盗、山大王之类,其表演动作大度、干净、有力;嗓门粗,短促。老生行也称“胡子生”。上有王帽老生,如皇帝,丞相、阁老;下有衷派老生,如渔翁、樵户等。常挂的胡子(也称髯口),有满口与三绺,颜色分青、麻、白,其表演手法有捋、夹、理、挑、托、甩等。

      袁河采茶戏的唱词多用五言,七言语体,也有十字句乐段。台词要求不是很规范,仅求“界段”清楚即可。语言多为本地方言土语,偶尔带点 “官话”博取笑料。剧情内容以各种民间传奇故事居多,随意性大,雷同性多,往往将单台戏或耍戏中的唱词唱段运用到剧目中去,只是更换时间,地点、人物的名字而已,此类戏目俗称“目标戏”(一说摹表戏)。袁河采茶戏的传承方式是师傅口传身导,手把手教学。学员主要要按自己的行当掌握步法,云手、手袖、扇巾等基本功,做到手势、眼神、身段、步法配合协调,讲究唱做并举。主要学会部分单台耍戏,重点学会“十八换”唱词,便可运用到部分戏目中去,故有所谓“十八换唱遍天下”之说。

      袁河锣鼓戏后期有一定影响的传承人叫施元才(1897—1974.10),艺名“义伢仔”,宜春彬江镇兴阳村施家人。从小随父习裁缝,十岁左右,投在著名袁河锣鼓戏艺人龙江源门下学艺,尽得其技,很快就崭露头角。20多岁就以掌班兼主角的身份,带班在万载、分宜、吉安、新余、峡江、高安、靖安、奉新、宜丰、上高等地巡演。由于施元才演技精湛,班内名角云集,道具戏装齐备,大得戏迷称道,“义伢仔”的名声也遍播城乡。施元才能演唱大小剧目上百个,其拿手戏有《打严嵩》《天保图》等。他既熟悉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能够取他人之长为已所用。他组建的“福寿班”一技独秀,历久不衰。解放后,在袁河锣鼓戏的改革创新活动中,他参与发掘,整理过数百个锣鼓戏的唱腔曲谱,为传统戏曲的传承与改革立下了汗马之功。他的儿子施国华子承父业,工小生,也是剧团的台柱之一。

      袁河采茶戏的发展和提高一直是在农村,农村的庙会或集市之中大都建有戏台,供班就演出。清嘉靖年间,袁河采茶戏进城市演出,不仅普通百姓爱看,就连当时朝廷的兵丁也互相和唱起来。民国前后,袁河采茶戏在民间十分盛行,先后建立了18个有名的戏班子。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内战,各地物价飞涨,人民民不聊生,袁河采茶戏也日渐衰弱。解放前夕,唯一的一个“福寿班”也被迫散伙。

      宜春解放后,袁州采茶戏也得到了新生。1953年4月,政府以“福寿班”为基础,组成戏剧改革训练班。定袁河锣鼓戏为剧种,班址在城东交易所(今袁州影剧院处)。1954年,改名为宜春地方剧团。1956年转为地方国营,1958年,改名宜春县采茶剧团。招收了一批年龄在12—15岁的小学员进行系统培训,至1962年时,剧团演员年轻,功底好,生、旦、净、末、丑齐全。虽剧团此时转为集体所有制,但演员积极性高,演出剧目多,演出质量也高。“文化大革命”前夕,是剧团的黄金时期,先后到南昌、湖南、广东演出。所到之处均大受欢迎,场场爆满,各剧场留住不放。1968年8月,剧团遭解散,大部分演员被取消工资,下放劳动。1973年3月,下放人员逐步抽回,组成宜春县文艺工作团。1980年,演职员达84人,是剧团人数最多的一年,既演采茶戏,又演话剧。1985年4月,宜春县市合并,县采茶剧团改为市采茶剧团。7月,剧团撤消,历时33年。

      采茶剧团自成立至撤消,改编、移植和挖掘整理的传统戏有100多个,常演的有《玉兔记》《七姐下凡》,《梁山伯与祝英台》《断臂姻缘》等。创作现代戏共16个。其中以《红色游击队》、《红云潭》、《古金莲》、《金鸡寨》在群众中影响较大。《红色游击队》于1958年参加省戏曲会演,获创作和演出奖。《古金莲》取材于本地的真人真事,揭露了旧社会封建婚姻制度和反动军阀对劳动人民残酷欺诈的罪恶行径。此戏连演一个半月,场场爆满。1963年,曾选在宜春专区第二届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演出,其后又参加省戏剧调演,均获好评。《红云潭》取材于修建全县最大水库“飞剑潭”的事迹,歌颂了党的正确领导和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演出效果良好。“文化大革命”中,上述两戏均诬称为反党反社会社会主义的毒草,作者也受到了批评和斗争,《金鸡寨》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风貌,1982年参加地区和省调演,获得奖励。在整理改编的剧目中,以《熊相公》最引人注目,1960年参加全省青年演员会演,获优秀节目奖,演员甘少林,乐手郭臻群获个人获。此剧于1963年选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江西卷》,1964年江西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

      解放后,袁河采茶戏除专业剧团传承外,在农村自发性的业余剧团也不少。1950年,农村剧团逐渐恢复。1952年,全县各区普遍建立业余剧团,但大多数是三角班和花鼓班。1963年开始批判“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三角班大大减少,古装戏销声匿迹。粉碎四人帮以后,农村文化生活日渐活跃,古装戏重现舞台。1978年,下浦业余剧团就排练出了采茶戏《恩仇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农村演出50多场,深受群众喜爱。但后受电视的的影响,古装戏的市场逐日萎缩,采茶戏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2010年7月,原县采茶剧团退休职员潘银子,为了抢救袁河采茶戏,私人投资几十万,组建明月艺术团,经常下乡巡演,并以袁州慈化北塘救人英雄翁婿王茂华,潭良才为原型,创作出了大型采茶戏《红士情歌》,在各地巡演,深受大众欢迎。

      2014年7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袁河锣鼓戏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江东去,波浪淘沙。在时代的变革中,袁河采茶戏通过演变,其表演程式,唱腔音乐,导演手法,化妆扮相,舞台美术等综合艺术早已经在向高安采茶戏、湖南花鼓戏,安徽黄梅戏,国粹京剧等剧种学习,在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嬗变中,袁河采茶戏早已“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来自己特有的本色。随着文化多元化,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多样化,喜爱采茶戏人们越来越少,戏迷也越来越老龄化。为此,开拓采茶戏的市场,传承采茶戏的重任急需能人担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相信,在袁州区域流传多年的袁河采茶戏,通过后人的不断努力,她的古腔古调一定会焕发青春绽放奇葩。

2446

袁州明城墙砖官窑

      袁州明城墙砖官窑,位于袁州区彬江镇,是目前中国唯一保存完整、规模最大的明城墙砖官窑遗址群。《彬江镇志》记载:“位彬江街东偏北三公里,小山坡上,袁河边有明洪武年间南京城墙砖窑遗址。”在袁州区,民间还传说,曾经有数万人在袁河北岸日夜为朱元璋烧制白色城砖。据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专家介绍,在长期的研究当中,他们观察到经过600多年的日晒、雨淋、风蚀,南京明城墙砖有七八成已呈风化状,有些开始剥落,惟有一种白瓷城砖至今仍质地坚硬,棱角分明,表面光滑,色泽亮丽。从这些城砖上钤刻的铭文来看,均是产自明代江西省袁州府,从此,明城墙袁州砖窑一举名扬天下。

      由于年代甚久,袁州明城墙砖窑一直都埋没在袁河北岸茂密的树林草丛中,拔开繁杂的藤蔓,一座座“馒头”状的砖窑便出现在人们的眼前,遍布山野。这种“馒头窑”直径约 2.5米,高2米,窑壁结实,有三个烟囱,窑洞里还发现了不少白色残砖。根据窑址内的碎砖尺寸、质地和铭文来看,这里正是明代烧造南京白瓷城砖的窑址。据专家分析,这种“馒头窑”每一窑的烧砖量约为百余块,这些烧好的城砖在袁河被搬上运输船后,就一路顺水而下进入赣江,紧接着通过鄱阳湖再进入长江,然后一路南下就到了南京。

QQ图片20171123092420.jpg

      在砖窑附近的宋家自然村,每家每户房屋前后到处散落着白城墙砖,每块重约20公斤,砖长40厘米、宽19厘米、高10.5厘米,质地坚硬,声音清脆。在城砖的两侧,阳文楷书“洪武七年”、“袁州府”等字样,字迹清晰可见,总甲、甲首、小甲、窑匠、造砖夫的名字也铭刻在上。明代袁州府的城砖色泽之奇特、质量之上乘、印文之清晰堪称城砖之最。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专家表示在条件成熟时,将把该窑群中的一座整体搬迁至南京陈列展出。现今南京城玄武门、中华门、中山门的城墙上都有袁州白瓷城砖。早在1984年1月,宋家村的城砖官窑遗址就已被列为宜春县(袁州区)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砖窑遗址分布在袁州区彬江镇宋家村等数个村组,沿袁河北岸数华里,现存窑址49座,保存完好。加上与彬江镇相邻的分宜县,也发现了10余座保存完好的城砖窑址。这片窑址在袁河北岸上呈三排分布,绵延长达6华里,是迄今发现的全国规模最大的明城墙烧造城砖的窑址群。这不仅填补了明朝皇城筑城史的空白,还将有力地推动南京明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袁州明代城墙砖窑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规模呢?据史料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对原长达36公里的南京明城墙,从公元1366年到公元1388年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共动用了工匠20多万人,仅烧造城墙砖一项便由全国5个省125个县承担,其中江西就有55个县,袁州就在其中。据彬江宋家村老人说,很小就听祖辈说过,这里原先有100多座砖窑,明代时有几万人在此烧砖,窖址沿袁河有数华里长,按白泥土的分布设窖址,窑炉分上、中、下三层,昼夜烧制,场面十分壮观。据专家推测,袁州“白瓷城砖”的制作方法是:先是用石板刻字,再用高质量的布铺上,外面用木框,框内放泥(高岭土),最后用铅丝刮去多余的泥土。至今仍保存的古袁州府城砖印模,还清晰地刻着制作年代,有洪武七年(1374)、洪武十年(1377)等,距今已有630年之久。宋家村人没有丢掉老祖宗的制砖工艺,就在上世纪70年代,宋家村民还在村后的山上烧过白砖、白瓦,村里的房子都是白砖白瓦,外墙不用粉刷就是一道风景。据村民介绍说,宋家村烧制的白砖具有光滑、色泽好、不用粉刷等优点,是宜春最好的白砖,曾在宜春、新余等地广泛使用。特别是烧制的白瓦密度大,结实,从两层楼高丢下来都不易碎,在宜春、新余的名气很大,很受欢迎。文物部门已将彬江宋家村白瓷城砖官窑遗址列为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点,对该官窑遗址群进行有效保护。

      据说朱元璋对城墙建筑质量要求非常高,对制砖、筑城的工艺均作了严格的规定,光制砖一项,就有七八道工序:取土后要用筛子筛去杂质,然后放入水塘浸泡,再把水牛赶入塘内踩踏,踩熟、浸透22-1.png后取中间土质细腻的部分制坯,砖坯晾干后入窑。烧窑时要用柴草,火候也要恰到好处。另外,还实行责任负责制,各司其责。谁烧制的砖谁负责,刻上名字。袁州窑砖最多时就刻有61个字,如:袁州府提调官通判隋赘,司吏任俊。万载县提调官主薄张子恭,司吏倪焕张;总甲萧用和,甲首晏冉玉,小甲黄均显,窑匠许伏、易仲六,造砖人夫黄均显、黄隆。又如“袁州府宜春县提调官主簿高亨司吏陈廷玉”,其中,司吏陈廷玉是很多研究南京明城墙者熟悉的名字,因为现存的南京明城墙的很多白瓷城砖上都有他的名字。

      在众多青灰色的城砖中,袁州府烧造的白色的城砖颇为突出显眼,质地洁白如玉,高岭土烧造,几近于瓷砖,铭文清秀工整,砖文一律实行实名制。因此,这种独特的白色明城墙砖被誉为“玉砖”,而成为中国城砖中的极品。实行实名制,奖惩分明。违者或不合格者以及损坏者,轻者鞭打、坐牢,重则杀头。当然,有功者就赏。袁州白瓷窑砖,多次出现有“袁州府提调官通判隋赘”的名字。隋赘凭借烧造出优质的所谓“玉砖”,而使朱元璋眼前一亮,获得了很高的奖赏,在仕途上也扶摇直上,根据砖文记载洪武十年隋赘为袁州府提调官通判,到洪武十二年,隋赘就被直接提升为广东按察史,真是连升三级而飞黄腾达。据专人对南京城墙的实地考察,此类“玉砖”最多出现在中山门一带,袁州区窑砖最多,也有万载县窑砖,实属罕见。

3184

郑谷

      郑谷(848~909),字守愚,袁州区人。从小聪慧过人,“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还有“七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的经历。时有名士对郑谷的诗才大为赞叹,预言“当为一代风骚主也!”

      郑谷年及弱冠,已有诗名。因其《鹧鸪》诗饮誉诗坛,人称“郑鹧鸪”。鹧鸪诗曰:“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为当时“芳林十哲”。咸通十一年(870),郑谷应京兆府试,名列前十名,又有“咸通十哲”之称。光启三年(887),郑谷进士及第,时年已40岁,官至都官郎中,故诗坛又称其为“郑都官”。天祐元年(904),郑谷弃官归隐宜春,寓州城西北之北岩别墅(今化成岩)。后又入仰山隐居,筑读书堂于东庄(今洪江乡东南村)。天祐六年(909),逝世于北岩别墅,享年62岁。

QQ图片20171127151448.jpg

      郑谷喜欢结交僧人,其诗亦多用“僧”字,甚至有“诗无僧字格还卑”之说。如郑谷归隐宜春后,诗僧齐己数次携诗卷拜谒郑谷,齐己《早梅》诗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句,郑谷评论道:“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叹服道:“我一字师也!”传为佳话,可见一斑。郑谷一生诗文甚多,自结有《云台编》、《宜阳集》、《国风正诀》等,原帙散佚。后人辑其诗仍作《云台篇》,今存。《全唐诗》收录郑谷诗327首,作4卷。

2087

袁州慈化禅寺

      坐落于袁州区慈化镇集镇西南隅,距宜春市城区75公里。因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为慈化寺御笔题额“天下第一禅林”,故有“天下大慈化”的美誉。

      南宋普庵印肃禅师创建,乾道二年(1166)正月动工兴建,乾道四年(1168)十二月落成,名“南泉慈化寺”。

      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春,慈化寺遭遇火灾延烧殆尽,正叟绍忠禅师主持再建寺宇。元贞元年(1295),普庵五世法孙明照慈昱禅师奉敕继任慈化寺住持,续建梵宇。26-1.png大德四年(1300)春,慈化寺再遭火灾。翌年,明照慈昱禅师赴京觐见元成宗,钦奉敕命重建“大慈化禅寺”,大兴土木,历时十余年。建有普光明殿、无量寿殿、五如来殿、四天王殿、雨华堂、达本堂、方丈室、钟鼓二楼、天轮殿、地轮殿、选佛场、旃檀林、藏经阁、库院、东西二十四寮、四关(东曰朝宗、西曰西来、南曰南泉、北曰拱北)、大小圆堂、东西二山门、东西二庵、观心堂、圆通阁、桂轮堂、香林书院、四斋阁、日月二台、倒栽柏亭等,开清水河,建东西清水河庙,立石塔二座,东西两庑廊楹千数,整个工程计70余项,耗费巨大。寺宇布局规整,规模宏伟,占地数百亩,纳僧盈千,前来礼佛行香者络绎于途。至正二年(1342),住持妙愈增建长库,改立南泉、拱北、朝宗三关,建德星堂、慈氏阁、四斋阁、库院。

      明代洪武十八年(1385),太祖朱元璋赐建龙亭、阙牌,并在阙牌御书“天下第一禅林”,后世谓“天下大慈化”即本于此。宣德元年(1426),慈化寺罹火灾,龙亭、阙牌被毁。宣德五年(1430),寺僧真奎赴京,奏准复建龙亭、阙牌。正统十年(1445),英宗赐额“南泉山大护国慈化禅寺”。成化二年(1466),宪宗又赐额“广慈护国大慈化禅寺”。成化三年(1467)十月初六日,慈化寺罹火灾,殿宇、僧寮、雨华堂、万佛阁、御牌、御书阁等主要建筑被毁。弘治八年(1495),寺僧募捐重建慈化寺,至弘治十七年(1504)告成,建有莲沼池、敕赐坊、普光明殿、定光殿、禁钟亭、藏经阁、雨华堂、达本堂、英雅堂、库院、斋阁、僧寮、方丈室、观心堂、东庵、宿觉坊、笑问坊、桂林书院、耆宿书院、月台、桂堂、宏明阁、施主寮等建筑,规模虽盛,然颇逊于前。万历四十四年(1616),寺僧闻秀赴京奏请藏经,敕赐藏经678函,拨袁州府四县三年赋税银重修藏经阁,新建积善堂,增建僧寮、东斋堂、西荤堂,重修东西二十四寮。

      清初,慈化寺历经战乱,毁坏殆尽。康熙三十一(1692)年,重建寺宇,建有山门、二浮屠、普光明殿、定光殿、藏经阁、雨华堂、方丈室、库院、僧寮等,但规模不及往昔的十分之一。乾隆二十年(1755),寺僧明远募修。嘉庆初,重修大殿、东五寮、秀林堂。26-2.png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慈化是宜春、萍北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1930年3月18日,中共宜春临时县委在慈化寺山门广场召开了暴动大会,慈化区苏维埃政府驻慈化寺。8月,红一军团攻打湖南浏阳文家市,慈化寺成为红军后方医院驻地。1933年10月,进攻慈化苏区的国民党军拆毁慈化寺殿宇,用于修建碉堡,仅存山门、普庵正殿、万佛阁、雨华堂、西寮及东七寮。1940年,寺僧黄和尚商请乡绅、富豪、族会,重修了万佛阁、雨华堂,金饰佛像。稍后,寺僧李和尚又对殿宇进行了小规模维修。

    1949年解放初,慈化寺仅存山门、普光明殿、无量佛殿、东七寮、定光灵瑞塔、圆通阁等建筑,为慈化粮管所占用,佛像被毁。又改东七寮为光荣敬老院。嗣后,在西寮、东寮旧址先后建起慈化中学、金化林场、花炮厂、农机站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圆通阁、普庵定光塔等建筑被毁,部分珍贵文物散失。

1984年1月,慈化寺被列为宜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当地政府开始慈化寺修复工作,先后修复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天龙岩寺200平方米、观音阁1200平方米,共计3700平方米。1998年12月25日,慈化寺正式开放,陆续有僧人入住寺中。  

      2004年6月1日,慈化寺移交袁州区佛教协会。至2004年10月,共有僧人10余人,住持为妙安法师。嗣后,慈化禅寺重建工程全面展开。2006年2月,重修大雄宝殿。2008年1月,大雄宝殿落成。2012年3月15日,举行慈化禅寺万佛楼重建奠基法会。

QQ图片20171123171708.jpg 

      寺院现存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四大殿,及僧房、客房等建筑。此外,《敕赐南泉山定谱》一、二卷、《普祖灵验记》、《释迦如来密行化迹全谱》、《普庵手书加颂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禁钟(鼻涕钟)、千人锅等文物尚存。

      鼻涕钟 藏慈化禅寺内。南宋时萍乡县田心李昭文铸施。铁质,上铸龙形悬耳,花口,腔阔。外表饰大方块线格及凸宽带纹。通高1.35米、口径1.30米,重约千斤。

千人锅 在慈化寺内。铁质,深腹盆形,折沿外侈,平底,外壁铸凸旋纹一周。高0.85米、口径1.94米、沿宽0.13米,重约500斤,属寺内宋时遗物。

3946

方 会

      方会(992~1049),俗姓冷,世号“杨岐方会”,袁州区人,杨岐宗创始者。自幼机敏,不喜读书。后在官府做事不力获罪,逃到筠州九峰山(今上高末山),在崇福寺落发为僧,法名方会,时年20岁。四处拜师,心领神会。时楚圆禅师驻住袁州南源山,遂往依止。随侍多年,终悟玄旨。后辞别楚圆,回到九峰山。庆历年间(104l~1048),应袁州道俗所请,住持袁州杨岐山普通禅寺(在今萍乡市上栗县)。

      方会在杨岐山举扬临济宗风,博采众家之长,在门庭施设上融合临济、云门两宗风格,又吸纳天台宗、华严宗的思想,开创了“杨岐宗”,成为禅宗“五家七宗”之一。杨岐宗一经创立,便得到了习禅者的认同,也使得已呈衰落之势的临济宗重新振起。又经过几代弟子的弘化,风行于天下。南宋以后,杨岐宗作为临济宗的正统,承袭了临济宗的名号,成就了“临天下”的盛况。

QQ图片20171127150424.jpg

      庆历六年(1046),方会离开杨岐山,迁住长沙云盖山海会寺。三年后,在海会寺圆寂,建塔于云盖山。

      南宋庆元五年(1199),日本泉涌寺僧人俊芿到杭州径山,从师杨岐六世禅师元聪受法。不久又有日僧辨圆亦到径山,嗣法元准师范,回国后成为日本东福寺开山祖师。由此杨岐宗相继传入日本,至今为日本佛教大宗之一。

2213

普 庵

      普庵(1115~1169),俗姓余,法名印肃,号普庵,南宋宜春县石里乡(今袁州区慈化镇余坊村)人。自幼虔心学佛,19岁在当地寿隆院出家,拜院主临济宗嗣正贤开仕禅师为师,法名印肃,研习《法华经》。27岁薙发填牒为僧,翌年在袁州城内开元寺受具足戒。不久前往湖南沩山,参谒临济宗第十二世牧庵法忠禅师,法忠一语点拨,即有省悟。返回寿隆院后,“胁不沾席”修行12年,豁然大悟,叹道:“吾今亲契华严境界矣!”自后体用兼修,机锋超妙。

      绍兴二十三年(1153),僧众迎请印肃为慈化院住持。3年后正贤和尚圆寂,印肃又兼寿隆院住持。嗣后,他藜杖芒鞋游访诸方,布衣菲食励精行道。印肃以神通妙用为教化,深得民众尊崇。他随机接诱四方慕道参学,对于因灾患疾困而前来求解者,或书写偈颂,或施予符水,或折草为药,“无不立验”,甚至“祈禳雨旸”、“御灾捍患”,种种“灵验”事迹不可胜纪,名传遐迩,朝谒参请者不绝于途。印肃觉得俗世喧嚣有碍修行,便独自潜行至附近的南山石岩中隐居静修,“忘怀于世”两年之久。因其室名“普庵”,自后印肃便以“普庵”为号。34-1.png

      乾道元年(1165),普庵的两位好友丁骥、刘汝明进山找到普庵,恳请出山弘道,并自愿出资重建慈化院。于是,普庵在慈化院旧址以北的南泉山择址新建寺宇。乾道四年(1168)十二月,新寺落成,名为“南泉山慈化寺”。乾道五年(1169)七月二十一日,普庵书谒于方丈壁,跏趺而逝,享年55岁。同年十一月一日,奉全身入塔。淳熙元年(1174),孝宗敕谥“普庵禅师”。嘉熙元年(1237)五月,敕谥“寂感禅师”,塔名“定光”。至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成祖朱棣又加封谥,前后七次诏封,谥号屡加为“普庵至善宏仁圆通智慧寂感妙应慈济真觉昭贶惠庆护国宣教大德菩萨”。

      普庵是一位佛学造诣高致、文化修养湛深的禅师,有《语录》4卷传世。他精通声律音乐,擅长填词赋诗,先后作有《解佩令》、《证道歌》、《十二时歌》、《数珠歌》、《金刚随机无尽颂》、《行住坐卧三十二颂》、《颂诗》等许多种词章偈颂,以诗词的形式弘传禅法,又能辅以音乐曲调,方便大众诵唱。《释谈章》后世又称为《普庵咒》,系用梵文字母构成的经咒式韵文,配有曲谱,后来演化为中国传统古琴曲中的一个著名曲目。明代以来,有40多种古琴谱集刊载了《普庵咒》。以后《普庵咒》又成为各地民间笙管器乐的传统套曲,也是现代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重要课程。

      普庵在民间信众中影响深远,被尊为“普庵祖师”、“余祖师”。在宜春及周边地区,民间历代信仰崇奉普庵祖师,流传有许多有关普庵的轶闻传说,上高、宜丰等地沿袭至今的“肅”字迎亲的婚嫁习俗,便与普庵信仰有关。明清以后,普庵信仰崇奉已深入闽、台各地,进而远涉南洋诸岛。至今,福建省晋江的信徒每年都会结伴前来宜春慈化寺朝香祭拜。

普庵刺血泥金手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作为镇寺之宝,由慈化寺世代供奉,现存袁州区档案馆。现代辑有《普庵全书》。

5722

严嵩

      严嵩(1480~1567),字惟中,号勉庵、介溪,袁州府分宜县人。家庭贫寒,少年聪慧,善作对。明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举人,十八年(1505)进士第二名,后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不久病休归里,在其家乡钤山之麓建钤山堂隐居读书8载,著《钤山堂集》35卷。正德七年(1512)袁州府知府姚汀开局修志,又请严嵩为总纂,后世称《正德袁州府志》。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严嵩还朝复官,历任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权臣之一。严嵩为官专擅媚上,窃权罔利,并大力排除异己,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晚年,遭到御史邹应龙、林润相继弹劾,被明世宗朱厚熜革除职务,没收家产,不久病死。其子严世藩也遭弹劾被斩。家藏秘册极多,大多是劫来之物。据《严氏书品册页目》著录,家藏手抄本宋元书籍2613册,经史子集诸书,计5852部,道佛各经计914部。家被抄后,所藏书籍皆发给各儒学收贮及各寺观共诵。

QQ图片20171127135916.jpg

      严嵩年轻时曾是一个正直的人,书法有一定造诣,还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如严嵩先后在宜春、分宜两县捐金修建了四座石拱桥:宜春秀江上的广泽桥,下浦的广润桥(上浦、下浦各一座的总称),分宜清源河上的万年桥,同时还出资修葺了分宜县学等。另嘉靖己未年,严嵩专为时任分宜知县题写匾额“清政廉明”,现匾额收藏于宜春市古玩市场“合正收藏轩”。


2003

袁继咸

      袁继咸(1593~1646),字季通,号临侯,别号袁山,袁州区人。幼时家贫,聪慧好学,有大志。天启四年(1624)中举。翌年进士及第,授以行人官职,历任御史、礼部员外郎等职。袁继咸性刚直,同情东林党人,以敢于弹劾权宦闻名于朝,并因此数次遭严谴、降职。

      崇祯七年(1634),袁继咸出任山西提学佥事。任内除弊兴学,重修太原三立书院,在全省选拔二百余名生员入学深造,并亲自讲课,以气节、文章勉励诸生,深得学生爱戴。崇祯十年(1637),袁继咸拒绝按照新任巡按御史张孙振的要求徇私舞弊,张孙振便诬奏袁继咸贪赃枉法,诏令革职解京究问。消息一出,舆论大哗,三立书院的学生更是群情激愤,傅山、薛宗周等联络一百余名生员随从入京,递诉状,散揭贴,甚至拦轿申诉,为袁继咸申冤。此案审理历时半年,轰动京城,真相大白后,袁继咸洗冤昭雪,张孙振流配边疆。45-3.png

      崇祯十一年(1638),袁继咸起复调任湖广参议,分守武昌,参与镇压农民起义。不久奉诏兼佥事,分巡武昌、黄州,主持修复黄冈城垣六千余丈。翌年,移巡淮阳。督师杨嗣昌了解到袁继咸熟悉湖广地理民情,且有“知兵”之名,遂引入幕中参赞军事。崇祯十三年(1640),袁继咸擢升为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翌年二月,张献忠率军出川,袭陷湖广重镇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杨嗣昌畏罪绝食而亡,袁继咸也因“调度乖方”获罪,流戍贵州。

      崇祯十五年(1642)冬,大学士吴甡等举荐袁继咸起复原官,总理河北屯政,袁继咸拒任,回乡侍奉双亲。翌年春,清军逼近京城。左都御史李邦华抵书袁继咸,约其出山勤王。袁继咸立即赶赴九江与李邦华会面,又设法为盘踞于安庆、池州一带的总兵左良玉部调发饷银十五万两,使得以兵饷不继为由剽掠州县的官军稍得平息。

      崇祯十六年(1643)五月,经大学士吴甡等极力推荐,袁继咸出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驻节九江,总督江西、湖广、应天、安庆等处军务,镇压辖域内各处农民起义军。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45-2.png五月,袁继咸拜诏效忠福王弘光政权。弘光元年(1645),马士英借“伪太子案”兴大狱,排斥异已,指使党羽诬告袁继咸与左良玉结党营私,心怀异志。三月下旬,左良玉由武昌起兵讨伐马士英,兵过九江时,左良玉企图胁迫袁继咸参与“兵谏”,袁继咸断然予以拒绝,并慷慨陈词,晓以利害。当夜左良玉暴病身亡,其子左梦庚秘不发丧,并将袁继咸骗人军中软禁。不久,清军攻陷南京,弘光政权灭亡。左梦庚率部投降清军,献出袁继咸以邀功。清军对袁继咸十分优待,允诺只要他愿出面招降江西等地抗清武装,仍委以总督职位。袁继咸断然拒绝,遂被押解北京囚禁。清廷不断以高官厚禄劝降,袁继咸门生卫祚周等已降清为官,他们环跪痛哭劝降,遭到严辞训斥。被囚期间,每日著明朝冠服,食止茹素。读《易经》、《春秋》、《史鉴》,著有《纪观》、《史观》,并仿照文天祥《正气歌》而作《正性吟》,作铭自勉道:“大官好做,大节难移。成仁取义,前训是依。文山叠山,仰止庶几!”顺治三年(1646)六月二十四日,清廷派官员宣谕,令袁继咸薙发易服就官,否则处死。袁继咸坚守节操,惟愿就死。作《毕命诗》道:“衰年哀二老,一死酬至尊。从容文山节,谁招燕市魂。”两天后被杀。同乡李元鼎收其尸骸,回葬宜春县(墓在今袁州区芦村镇老立村杨家山)。《明史》有传,著有《六柳堂遗集》并付印。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追谥袁继咸为“忠毅”。咸丰八年(1858),宜春台下建“袁忠毅公祠”。民国又将城内卫前街(今鼓楼路东段)命名为临侯路,以示纪念。


3544

张自烈

      张自烈(1597~1673),字尔公,号芑山,别号谁庐居士,明末清初宜春县北厢上水关(今袁州区秀江街道)人,著名学者、藏书家。从小酷爱读书,因家境贫寒无力购置,本地的乡绅富户又不喜好藏书,为了读书他甚至不惜专程去别的府县藏书人家借书,用蝇头小楷手抄成册,曾感慨道:“书在四方,宜出购,里居抄、借非计!”

      崇祯四年(1631),张自烈作为贡生进入南京国子监读书,与侯方域、陈贞慧、贾开宗等名士相识,交游甚契,俱有文名。寓居南京三年,除去必要的日常开销之外,稍有余资,即用于购书,总共购置、收藏各种书籍三十万六千余卷。崇祯七年(1634),张自烈将其藏书全部运回宜春。46-2.png

      崇祯十年(1637),刘新宇率湖南临武、蓝山流民武装围攻袁州城,张自烈藏于卢洲的书籍损失十分之三四。翌年,张自烈前往南京,将散失卷册补齐并载归宜春。崇祯十六年(1643),为避兵乱,张自烈徙家南村,并从藏书中选出经、史、子、集副本若干,捐献给袁州府学公用。同年十一月,明军左良玉部以“剿寇”为名屠城,张自烈藏书十分之六七被毁。

      崇祯十七年(1644)春,张自烈携带部分藏书,奉母外出避乱,先后旅居福建潭阳、江西信州葛川(今江西横峰)等地。历经战乱兵燹,藏书散佚殆尽,因之痛惜不已。顺治四年(1647)秋,作《芑山藏书记》,其后附录有藏书目录。后世学者对《芑山藏书目录》颇为重视,清代编修《四库全书》,亦多所采收。

      张自烈与袁继咸同学,为莫逆之交。袁继咸提学山西时被诬问罪,张自烈赴京上疏为之辨冤。袁继咸遇害后,张自烈搜集其诗文遗稿,编为《六柳堂遗集》,并出资付梓传世。

      张自烈“博物洽闻”、治学严谨,终生从事校雠、讲学,著述甚丰,其中大多于离乱中散失,付梓传世的有《四书大全辨》、《正字通》、《四书诸家辨》、《四书辨注》、《朱子通鉴纲目》、《函史考信录》、《重订正续文献通考》、《古今理学精义录》、《古今理学辨似录》、《圣学殊同录》、《古诗文辨》、《诗归辨》等40余种,后其亲友辑有《芑山文集》32卷。《正字通》又名《字汇辨》,是明代最重要的一部字典,也是中国辞书史上一部重要著作,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敇编纂《康熙字典》,即以《正字通》作为蓝本而加详备。张自烈与胞弟自熙、自勋俱有文名,时称“三张”。

      入清之后,张自烈屡辞辟荐,不愿为官。晚年寓居庐山,讲学白鹿洞书院。康熙十二年(1673),在庐山逝世,享年77岁。张自烈无子嗣,南康知府廖文英(明末曾以同知署理袁州知府,系张自烈好友)将他葬于白鹿洞外的郑家冲。其墓至今尚存。

      民国年间,宜春城区其祖居上水关(今秀江路中段)路段被命名为芑山路。


2613

易安华

      易安华(1900~1937),原名福如,字镜海,别号济臣,袁州区人。幼年丧母,县立宜阳高等小学毕业。1919年入江西省立第八中学(宜春中学)。对孙中山、班超等历史上投笔从戎、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名臣良将十分景仰,遂改名安华,号济臣,藉以明志。

      1925年,易安华考入黄埔陆军官校第三期宪兵科,毕业后随军参加北伐,参加了中原大战,记大功一次,获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一枚。以后历任少校营长、中校团附等职。1932年1月28日,又参加了上海淞沪抗日保卫战,战后升为团长。1937年8月13日,上海抗战爆发,易安华率522团驻守闸北阵地,与日军激战。由于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日军3个月仅推进20公里。战后,易安华擢升87师259旅少将旅长。

QQ图片20171127105020.jpg

      11月下旬,易安华奉命率部保卫首都南京,负责守卫城南光华门外附廓阵地。12月10日,日军开始猛攻光华门外附廓阵地。12月12日,日军占领距易安华旅指挥部约l公里远的一座工厂,激战中,日军蜂拥而至,易安华腰部中弹,转移中不幸壮烈殉国,年仅38岁。尸体下落不明。

      1938年春,宜春各界民众1万多人,在箭道里(今春台公园北门前)隆重举行易安华将军追悼大会,蒋介石、张治中、刘峙、宋希濂等军政要员纷纷发来唁电及挽联。宜春父老以灯草束装作为易安华衣冠冢,葬于化成岩南麓秀江之滨。国民政府追赠易安华为陆军中将。

      1983年,国家民政部授予易安华“革命烈士”称号。21世纪初,宜春市人民政府藉建设化成岩森林公园之机,将易安华墓迁入化成岩山腰东南侧。

2313

刘梓华

      刘梓华(1912~1951),原名友薰,又名友枝,号至香,袁州区水江乡上洞村梓木人。双亲早故,由兄嫂抚养长大。1928年参加赤卫队,次年加入萍北游击队,不久在湖南浏阳文家市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进入红军彭杨步兵学校学习,结业后历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二连班长、副排长、排长。1934年10月,刘梓华随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72-2.png1935年5月初,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继续北上。此时,尾追红军的国民党“中央军”薛岳部队已追至金沙南岸,而在前头截击的四川军阀部队,即在南大渡河急进。红军如果不迅速渡过大渡河,就要被迫向西转入更为艰险的川康地区。而要迅速渡过大渡河,必须快速拿下泸定桥。在这十万火急的形势下,红四团接受了夺取泸定桥的任务。27日晨,红四团从安顺出发,沿大渡河西岸,向泸定桥奔袭。行军途中,接到中央军委命令:须在29日夺取泸定桥,要求红四团“用最高速度的行军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伟大的任务。”这时驻地离泸定桥还有440华里,是何等紧迫!28日清晨5时出发,大家吃一顿稀饭就拼命赶路。刘梓华个子矮,一步也不甘落后,与战友一道,迎着雷电大雨,忍受饥饿折磨,经过整整一天一夜的急行军,终于在29日早晨6点多钟到达泸定桥西岸,部队迅速占领沿岸阵地。

      泸定桥飞架在大渡河上的十丈高空,没有桥墩,只有13根铁索,从河东岸拉至西岸,共有80丈长,8尺宽。铁索用铁环扣成,桥上原铺有木板,敌人现把木板全都毁掉,只剩下光溜溜的13根铁链子,望下去令人头晕目眩。团部开会研究决定,刘梓华所在的二连被指定为突击队。会后,二连迅速召开战前动员会,决定组成一支22人的突击队为第一梯队。刘梓华一听,第一个站出来要求当突击队先锋,营连领导见他求战心切,人又机灵,就批准他为突击队先锋。72-3.png

      突击队员个个手持冲锋枪,背插闪光马刀,腰缠十几颗手榴弹,在队长廖大珠带领下,冒着对岸射来的密集枪弹,扶住桥边的栏杆,踩着摇晃的铁索,向对岸冲击。敌人用轻重机枪猛烈向铁索射击,妄图阻止红军勇士的冲锋。但是,在红军西岸火力的严密封锁下,敌人火力被压下去了。刘梓华等22位勇士越战越勇,顾不得死神的降临,迅猛向前冲击,敌人被勇士们的无畏精神吓呆了,掉头就逃。勇士们当爬完最后一节铁索,快要接近敌人桥头时,突然,城门口燃起了熊熊大火,原来是敌人用煤油点燃了堆在桥头的木板,妄图阻止红军前进。队长廖大株大喊一声:“前进!”一跃而起带领队员不顾一切向前冲去。此时,第二、第三梯队也迅速赶到,鲜红的战旗插上了东岸桥头!红军后续部队乘胜冲过铁索桥,一举攻下泸定县城,取得了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胜利。为了奖励22位勇士的英雄行为,中央军委为他们发了衣服、钢笔等奖品。长征胜利后,又发了一枚大奖章。长征后,刘梓华任红三军团四师十二团参谋长。抗战爆发后,又任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侦察参谋,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1942年,入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任抗大七分校教育长、教导一旅二团参谋长等职务。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十七分区警卫一团参谋长、天津军分区副参谋长等职务。刘梓华戎马生活20年,先后五次荣立战功,九次负伤,其中三次起死回生。他的胸部、腹部、下颚等处伤痕累累,成为二等残疾军人。1951年4月17日,在北京陆军总医院病逝。华北军区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安葬于河北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

1682

周赤萍

      周赤萍(1914~1990),原名邹迪,谱名邹城九,袁州区新坊镇高富村人。家世贫寒,从小放牛。1929年参加赤卫队,1931年3月参加红军,改名周赤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6月,周赤萍任红三军团六师某团政委,随部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历任四师直属队政治处主任、十二团政委,先后参加了东征、西征。1938年由抗日军政大学毕业,被派往山东抗日敌后根据地,历任八路军第一纵队一支队政委、山东纵队第一旅政委、鲁中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第三师政委、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挺进纵队政委、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政委兼中共辽北省委书记、第一纵队政委、第十纵队政委。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周赤萍与司令员梁兴初率十纵开赴辽西黑山地区,阻击敌廖耀湘兵团。敌人共有5个军、10万余人,其中新一军、新六军全副美械装备,为国民党五大主力军中的两个王牌军。总部给十纵的任务是将敌军阻滞在黑山地区,既“不让敌人前进一步”,又“不准敌人后退一步”。十纵广大指战员浴血奋战,打退了敌军一轮接一轮的猛烈攻击,又死死咬住敌军,阻止了其南下逃跑的企图,最终达成了东野主力回师围歼廖耀湘兵团的作战意图。此役,十纵以伤亡4500余人的代价,歼敌16000余人,敌军自兵团司令廖耀湘以下10万余人全部被歼灭。黑山阻击战之激烈,在辽沈战役中首屈一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典战例之一。1958年由八一制片厂拍摄成电影。

QQ图片20171127091957.jpg

      1949年初,十纵整编为四十七军,周赤萍任政委。后四十七军南下河南新乡,周赤萍亲自与孤守新乡的敌四十军军长谈判,最终以“北平方式”和平解放新乡。1949年8月,四十七军进军湘西,执行剿匪任务,周赤萍兼任湘西军区政委、中共湘西区委书记。仅用一年两个月就剿灭土匪10万余人,结束了湘西三百年来匪患不断的历史。1950年秋,四十七军并收缴十万两鸦片在沅陵渡口全部焚烧,鸦片由此在湘西绝迹。《湘西剿匪》等电影、电视剧就是反映这段历史。

      1951年起,周赤萍任东北空军政委兼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政委,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政委,沈阳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司令员、党委书记。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周赤萍转到地方工作,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1964年,调任国家冶金工业部第一副部长。1969年初,周赤萍重返部队工作,历任福州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党委书记、中共福建省委第二书记等职务,后当选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QQ图片20171127092008.jpg

      周赤萍对家乡感情深厚,曾数次回宜春探亲。在他的直接关怀、参与下,冶金工业部在新坊境内建立了宜春钽铌矿。并为高富岭水电站的建设,以及白马至新坊、高富岭公路的修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工作之余爱好写作,著有回忆录《二十年征程》、《湘西剿匪记》及《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小说《擒魔记》,诗集《春花赞》等。

      1990年8月,周赤萍在福州病逝,享年76岁。墓葬于袁州区新坊镇高富岭村。

4167

王茂华

      王茂华(1983~2010),袁州区慈化镇人。慈化镇伯塘中学语文教师。家境贫寒,母亲去世数年,父亲年老多病。王茂华刚结婚不久,有一个七个月大的小孩子,因为家里房子紧张,一直寄住在岳父谭良才家。

      2010年3月21日下午,袁州区慈化镇伯塘村的一栋普通民房内,5个小孩正在屋内嬉戏,他们中年龄最大的仅7岁,里屋还有一个1岁多的小孩在睡觉。屋内一辆摩托车油管正滴滴答答的漏油,浓烈的汽油味弥漫了整个厅房。旁边,一个刚刚灌满气的煤气罐静静安放在屋角。一个孩子在地上捡到一只打火机,并试探地打火……一场灾难随之降临!引燃的烈火迅速蔓延,瞬间引燃了厅堂里停放的两辆摩托车及家具等。房屋大厅的卷闸门只开一扇小门,迅猛的大火和浓烟让孩子们找不到出口,开始大声哭叫着。当天是星期天,王茂华与岳父谭良才刚回到家,就听到哭叫声和呼救声。他们赶紧跑到屋外,看到大火和浓烟从邻居余水兰家滚滚而出,屋内传出咳嗽声和哭喊声。他们迅速赶到现场,冲进火海,头发和眉毛一下就被烧着了,王茂华循着哭声,摸到了几个孩子的头,抱起来就往外冲。“里面还有孩子!”冲出来的王茂华告诉正往里冲的岳父谭良才。王茂华急喘几口气,再一次冲进火海。此时,屋里的大火愈燃愈烈……就在王茂华和谭良才抱着第5个孩子往外冲时,里面的煤气罐已经发出了两声沉闷的巨响,但仍然没有爆炸,浓烟弥漫在房屋内外……,王茂华要冲到里屋去救最后一个小孩时,严重的灾难发生了,屋角的液化气罐猛然爆炸,随着“砰”的一声巨响,一团火焰将王茂华和谭良才包围,一阵巨大的气流并将两人冲到屋外,两人全身是火,后被紧急送往邻近的湖南浏阳市抢救,谭良才深度烧伤达85%,王茂华伤势更严重,因为后一次为救那个小男孩时煤气罐突然爆炸,他几乎全身烧伤,烧伤面积达95%,唯一完好的皮肤在脚底。王茂华被送进医院时,呼吸衰竭,院方立即实施了气管切割术并用呼吸机辅助其呼吸。但医生说像这样的病人非常危险,随时都有可能死亡。84-2.png 

      王茂华是个极其负责任、工作很认真的老师,为人也十分热心,喜欢帮助别人。谭良才当年44岁,在当地开了一家花炮厂。伯塘村的村民们对翁婿俩的评价都很高:“他们俩都是热心肠,平时就乐于助人,我们为他们感到骄傲!”最终王茂华于2010年5月2日因伤势太重,抢救无效,不幸逝世,英年27岁。

      5月5日上午,革命烈士王茂华同志追悼会在宜春市殡仪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发来慰问电并敬献花圈。江西省、宜春市有关负责人,王茂华同志生前好友、同事、家属,以及社会各界群众共千余人参加。

      9月21日,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江西省综治委在宜春市隆重举行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江西省见义勇为标兵王茂华烈士、谭良才同志命名表彰大会,追授王茂华、授予谭良才“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江西省见义勇为标兵”荣誉称号。在此前后,王茂华、谭良才被宜春市委、市政府授予“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荣誉称号,王茂华还被授予“优秀人民教师”、“江西青年五四奖章”、“宜春青年五四奖章”等称号。王茂华和谭良才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又入选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其颁奖词是:

      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生命是一道良知大爱的考验,你们用果敢应战,用牺牲作答!一对狭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什么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一次舍生忘死的救援,一个义无反顾的壮举。面对熊熊大火和6条幼小的生命,他们毫不犹豫地扑入火海,这不仅是在与火魔展开殊死的搏斗,更是在构筑着健康社会应有的道德基石。现在,火海救人的英雄重症在床,难以感知鲜花的芬芳,无法听到人们的赞誉,但他们的精神,却已灿然生发。他们倾泻真爱,扩展的是希望;燃烧体肤,激活的却是生命。他们火光中的身影,映照的是人生最壮丽的弧线;他们躺在病榻上的躯体,绽放出了生命最美丽的光芒。

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