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敞

      刘敞(1019~1068),字原父,世称公是先生,樟树市人。自幼聪明,精读经书。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中进士。刘敞廷对时本为第一,因编排官、翰林学士王尧臣(天圣五年状元)系刘敞内兄,为避嫌疑,宋仁宗将刘敞列为第二,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今河南汝阳县),后任吏部南曹、考功员外郎。同年八月,权判三司开拆司。皇祐五年(1053)四月,又权三司度支判官。至和元年(1054)八月,同修起居注,九月召试,迁右正言、知制诰。次年八月,出使契丹,还京后,出知扬州。不久又迁起居舍人,知郓州兼京东西路安抚使。接着又召返,纠察在京刑狱,并曾主试嘉祐四年(1059)礼部考试。后出守永兴军。英宗即位后,侍英宗讲读,深得英宗嘉许,遂出知汝州。治平三年(1066)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司御史台。

      皇祐二年(1050)宰相夏竦死后,仁宗私赐谥号文正。刘敞认为夏竦虽有才智,但为人奸邪阴险,性贪婪与“文正”二字不合,议定谥号是臣下的事,人主不经百官讨论,便直接赐谥,是不妥当的。他三次上疏力争,夏竦终被改谥文庄。仁宗宠妃张贵妃死后,被追谥为温成皇后。有些善于逢迎者,要将温成皇后死日定为国忌日,刘敞认为不可,上书直谏,仁宗只好作罢。宦官石全彬因经营温成皇后坟墓有劳绩,迁宫苑使并代理观察使。石全彬因未能真授观察使,有怨言,三天之后,仁宗果然任命石全彬为观察使。命刘敞起草任命书,刘敞拒绝草拟委任状。石全彬终于没有得到观察使的任命。

      刘敞知郓州和永兴军期间,都因治旱有方,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社会安定而深受百姓的爱戴。他在知扬州时,及时清理归还达官显贵冒占农民的田亩数百顷,使农民耕者有其田。刘敞为官清正,还为贫民平反冤狱。刘敞发现天长县富人陈氏,由于杀人被捕,暗中使用钱财贿赂官吏,不但得到释放,反而嫁祸于贫民王甲。审理者糊涂结案。王甲畏惧官吏,不敢自白其冤。刘敞另派官复审,不但不能平反,反而使王甲杀人案更不可破。于是刘敞亲自审理此案,才弄清原委,平反了冤狱。

      刘敞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学问渊博。连翰林学士欧阳修都经常向他请教,欧阳修在《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中称刘敞“于学博,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有一次,刘敞奉命出使契丹,契丹人带着他出古北口,故意走了许多弯路,以显示路途的遥远。刘敞熟知地理,对道路了如指掌,就质问对方:“本来有大路可走,用不了几天就可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这么走呢?”契丹人惊异。契丹山地中有一种怪兽,形状像马,却能猎食虎豹,契丹人不知其名,就向刘敞打听,刘敞回答说:“这种兽就是所谓的驳。”刘敞还描述了这种兽的叫声和模样,并且告诉契丹人,在古书《山海经》和《管子》中,都有这种兽的记载。契丹人听后,敬佩不已。刘敞对金文亦有研究,尝得先秦彝鼎数十,考青铜器铭文,辨识古文字。因以知夏、商、周三代之典章制度,补充史籍之不足。尤长于《春秋》三传,其解经说义,与传统的汉代学者不一样,开宋学者批评汉学者之先声。刘敞还专于诗词,欧阳修撰写《新唐书》、《新五代史》时,亦求教于刘敞。熙宁元年(1068)刘敞病卒,著有《春秋权衡》、《春秋传》、《七经小传》、《春秋传说例》、《春秋意林》等,还与弟刘攽、子刘奉世合著《汉书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