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继咸
袁继咸(1593~1646),字季通,号临侯,别号袁山,袁州区人。幼时家贫,聪慧好学,有大志。天启四年(1624)中举。翌年进士及第,授以行人官职,历任御史、礼部员外郎等职。袁继咸性刚直,同情东林党人,以敢于弹劾权宦闻名于朝,并因此数次遭严谴、降职。
崇祯七年(1634),袁继咸出任山西提学佥事。任内除弊兴学,重修太原三立书院,在全省选拔二百余名生员入学深造,并亲自讲课,以气节、文章勉励诸生,深得学生爱戴。崇祯十年(1637),袁继咸拒绝按照新任巡按御史张孙振的要求徇私舞弊,张孙振便诬奏袁继咸贪赃枉法,诏令革职解京究问。消息一出,舆论大哗,三立书院的学生更是群情激愤,傅山、薛宗周等联络一百余名生员随从入京,递诉状,散揭贴,甚至拦轿申诉,为袁继咸申冤。此案审理历时半年,轰动京城,真相大白后,袁继咸洗冤昭雪,张孙振流配边疆。
崇祯十一年(1638),袁继咸起复调任湖广参议,分守武昌,参与镇压农民起义。不久奉诏兼佥事,分巡武昌、黄州,主持修复黄冈城垣六千余丈。翌年,移巡淮阳。督师杨嗣昌了解到袁继咸熟悉湖广地理民情,且有“知兵”之名,遂引入幕中参赞军事。崇祯十三年(1640),袁继咸擢升为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翌年二月,张献忠率军出川,袭陷湖广重镇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杨嗣昌畏罪绝食而亡,袁继咸也因“调度乖方”获罪,流戍贵州。
崇祯十五年(1642)冬,大学士吴甡等举荐袁继咸起复原官,总理河北屯政,袁继咸拒任,回乡侍奉双亲。翌年春,清军逼近京城。左都御史李邦华抵书袁继咸,约其出山勤王。袁继咸立即赶赴九江与李邦华会面,又设法为盘踞于安庆、池州一带的总兵左良玉部调发饷银十五万两,使得以兵饷不继为由剽掠州县的官军稍得平息。
崇祯十六年(1643)五月,经大学士吴甡等极力推荐,袁继咸出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驻节九江,总督江西、湖广、应天、安庆等处军务,镇压辖域内各处农民起义军。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五月,袁继咸拜诏效忠福王弘光政权。弘光元年(1645),马士英借“伪太子案”兴大狱,排斥异已,指使党羽诬告袁继咸与左良玉结党营私,心怀异志。三月下旬,左良玉由武昌起兵讨伐马士英,兵过九江时,左良玉企图胁迫袁继咸参与“兵谏”,袁继咸断然予以拒绝,并慷慨陈词,晓以利害。当夜左良玉暴病身亡,其子左梦庚秘不发丧,并将袁继咸骗人军中软禁。不久,清军攻陷南京,弘光政权灭亡。左梦庚率部投降清军,献出袁继咸以邀功。清军对袁继咸十分优待,允诺只要他愿出面招降江西等地抗清武装,仍委以总督职位。袁继咸断然拒绝,遂被押解北京囚禁。清廷不断以高官厚禄劝降,袁继咸门生卫祚周等已降清为官,他们环跪痛哭劝降,遭到严辞训斥。被囚期间,每日著明朝冠服,食止茹素。读《易经》、《春秋》、《史鉴》,著有《纪观》、《史观》,并仿照文天祥《正气歌》而作《正性吟》,作铭自勉道:“大官好做,大节难移。成仁取义,前训是依。文山叠山,仰止庶几!”顺治三年(1646)六月二十四日,清廷派官员宣谕,令袁继咸薙发易服就官,否则处死。袁继咸坚守节操,惟愿就死。作《毕命诗》道:“衰年哀二老,一死酬至尊。从容文山节,谁招燕市魂。”两天后被杀。同乡李元鼎收其尸骸,回葬宜春县(墓在今袁州区芦村镇老立村杨家山)。《明史》有传,著有《六柳堂遗集》并付印。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追谥袁继咸为“忠毅”。咸丰八年(1858),宜春台下建“袁忠毅公祠”。民国又将城内卫前街(今鼓楼路东段)命名为临侯路,以示纪念。